土家族传统农业生产知识的实践内容及其现代价值 基于红烈和龙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家族传统农业生产知识的实践内容及其现代价值基于红烈和龙桥两个村寨的
田野调查
作者:李技文柏贵喜
来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
李技文,柏贵喜
(1.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2.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
物馆,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传统农业生产知识是指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所创造出与农业生产相关、且世代
承续的一整套技术、智慧、诀窍和方法等知识的综合体系。

通过对红烈和龙桥两个土家族村寨
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土家族传统农业生产知识具有显性的经济价值;弥补现代科学技术的缺憾;为现代自然科学研究提供知识标本与素材等重要的现代价值,这种现代价值对人们反思知
识的传统与现代性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土家族;传统农业;生产知识;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4074(2010)01-0032-07
〖ZK(〗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BMZ025);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071);国
家民委科研项目(05ZN07)
作者简介:李技文(1985-),男(侗族),贵州施秉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柏贵喜(1963-),男(回族),安徽寿县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教授,博士生导师。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民族,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他们根据本民族独特的技
艺和智慧,经过长期的生活、生产积累与实践,结合特殊的地理环境创造出了民族特色浓郁、
内涵丰富的传统农业生产知识。

综观学界的有关成果,遗憾的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知识,尤其
是对土家族传统农业生产知识方面的研究鲜有论及。

本文通过对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红烈
和龙桥两个土家族村寨的田野调查研究,拟就传统农业生产知识的实践内容与现代价值进行论述,进而反思其知识的传统与现代性,以弥补学界的不足。

一、土家族传统农业生产知识的实践内容
传统农业生产知识是指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所创造出与农业生产相关、且世代承续的
一整套技术、智慧、诀窍和方法等知识的综合体系。

土家族传统农业生产知识,主要包括传统
种植技术、施肥技术、耕作模式、认识方式、管理措施、作物的品种与分类、生产经验智慧等
一系列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地方性内容。

在湾潭镇红烈和龙桥村调查时,我们发现当地土家族在
作物套种、施肥、土地利用和对农药的认识与利用等方面,有着自己的一套传统的认知方式,
即颇有地方性特色、且内容丰富的传统农业生产知识。

�(一)套种技术与实践�
“套种技术”自古有之,早在西汉时期,我国传统农业的间作套种就开始了萌芽,
[1]P(104)到了明清时期,间作套种已经十分盛行了。

当时有“稻豆间作套种”、“麦豆间套和混播”、“棉麦套种”、“粮肥套种”、“林、粮、豆、蔬、草的间作套种”。

[2]至于传统套种技术在土家族地区兴起的时间现还无法得知,但可以知道的是,生活在红烈和龙桥村的土家
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利用作物生长周期的差异性,已创造出了如“烟叶套种红薯、烟
叶套种土豆、烟叶套种黄豆、烟叶套种蔬菜;玉米套种土豆、玉米套种黄豆、玉米套种红薯、
玉米套种魔芋、玉米套种白菜、玉米套种向日葵、玉米套种四季豆;辣椒套种茄子、辣椒套种
黄豆、辣椒套种番茄、辣椒套种白菜”等种类多样的传统套种技术。

�在这众多套种技术当中,数烟叶套种红薯最具代表性。

这种套种技术,主要是有效利用烟
叶与红薯这两种作物生长周期的差异性进行种植实践的。

据红烈村付家台村民PQY(女,51岁,土家族)介绍:�
以前,按照镇里烟草部门推广的技术要求,烟叶地里一般是不能套种任何作物的。

技术人
员说烟地里要是套种了其他作物的话,那些作物不但会吸取烟叶的肥力,同时对烟叶的生长也
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其表现就是烟叶走症,叶子会出现各种斑点和败枯。

但后来,我们试
着在烟地里种植红薯,发现烟叶也没出现病状。

连续经过几年种植后得出一个经验,原来烟叶
里也是可以套种红薯的。

现在红烈村的大部分人家都知道这种套种技术了,很多人家的烟叶里
都套种得有红薯。

为进一步证实PQY的说法,我们也调查了其他一些村民,发现其说法基本一致。

下面就其“烟叶套种红薯”这一传统套种技术的操作过程陈述如下:�
每年农历的正、二月份,当地土家族农民就将农家肥(主要是猪粪)运到已经翻耕过的地里。

到三、四月份,就开始在地里下底肥、起垄子,土垄之间的间沟约三、四十厘米宽。

土垄
起好后,盖上塑料薄膜,随后将温棚里育好的烟苗移栽其上。

大约到了五月下旬,烟叶长到五、六十厘米高时,就开始在烟地里套种红薯苗了。

红薯苗大多都是从市场上购买的,因为当地冬
季严寒,红薯种子极易腐烂,自家留种十分困难。

在进行套种时,红薯苗一般是套种在烟地中
的间沟里。

在其具体的操作中也还有一定的技术考究,即不是所有间沟都套种,而是间行种植。

如图1所示:土垄A1、A2种植烟叶,间沟B1套种红薯,那么间沟C1就必须空行不套种任何作物;土垄A3、A4种植烟叶,间沟B2套种红薯,那么间沟C2也就必须留空不套种任何作物。

图1中:****表示种植在土垄上的烟叶;####表示套种在间沟里的红薯; ++++表示间沟里未种任何作物。

�之所以要间行套种,原因有二:其一是为了防止所种植的红薯苗过多吸收烟叶的肥力,影
响烟叶的生长;其二是留空的间沟是为人们收割烟叶时提供便利的,如果每行都套种红薯,那
么在收割烟叶时就很容易践踏到红薯苗,不利于其生长。

�按照上述方法将红薯套种好后,到农历六月下旬地里的烟叶就陆续开始收割,最迟的烟叶
到七月底也都会全部收完。

那时,刚好是红薯生长最旺的时节,收割完烟叶的空地正好为红薯
提供了地势环境,使之继续生长有了空间的保障。

同时,烟叶收获完后,套种在地里的红薯还
可以充分吸收烟叶所剩下的肥力,有利其更好的生长。

�(二) 施肥技术与实践�
1.“冒雨叶面施肥技术”。

在红烈村付家台,村民GTZ(女,55岁,土家族)通过对烟叶
长期的种植实践,总结出了一种很有特色的叶面施肥技术。

由于该方法施肥要求在下雨的时候
进行,姑且称之为“冒雨叶面施肥技术”。

据访谈对象GTZ介绍:
每年所种植的烟叶当长到七、八十厘米高的时候,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施肥了。

这种方法施肥,首先要对天气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即判断以后的几天会不会下雨。

对于天气的观察,一是
通过天气预报,看未来几天是否有雨;二是通过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判断,如“连续晴了多天,忽然一天天空乌云密布而雨又没下下来,这种情况必定有一场持续一两天的大雨;早上起来如
对面山上大雾弥漫,天必会下雨;屋里的地面回潮得特变厉害,一般近期会有几天雨;另外,
云往西方走的时候往往也会下雨。

”当对下雨和持续的时间有了明确的判断后,只要一下雨,
自己就打一把雨伞,提着(或者用盆端着)肥料(主要是尿素),冒雨进入烟叶地里,对烟叶
进行施肥。

施肥的方法和技术是很有讲究的,所施的肥料不能施太多,也不能太少,一般是用
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合在一起抓一小撮尿素的量。

在具体操作时肥料不是施到烟叶的底
部和根部,而是从烟叶顶部向下施,这时所施的肥料正好被雨水冲下,顺水流到烟地里,从而
使烟叶得以有效吸收。

用此方法给烟叶施肥时,雨下得越大效果就越好。

当问道用该方法施肥还有什么要求时,GTZ继续介绍说:�
用这种方法施肥,一季烟只能用一次,且最好的时间段是在农历5月底至6月初。

这方法
唯一的缺点就是风险大,要是肥料施好后,如天忽然转晴,那么就会致使被施有肥料的烟叶全
部败枯,也就是人为的坏死。

因此,对天气特别是下雨和持续时间的准确判断,是用这种方法
施肥成功与否的关键。

由于存在这样的风险(一弄不好烟叶就会人为枯萎,造成损失),所以
我们这里只有极少数人家才用这种施肥方法,有时候我用此方法施肥时叫他们去他们都不敢去。

�关于这种方法是不是烟草站技术人员来推广的,GTZ这样解释道:�
这种方法绝对不是上面的技术员来推广的,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我给那些技术人员介绍这
种方法时,他们还说这施肥技术不行、不科学,容易搞坏烟叶,对烟叶不利。

其实只要天气把
握对了,是没任何问题的,我家用此种方法施肥好多年了,从未出现过差错。

�为了佐证GTZ的话语,2008年8月4日,湾潭镇烟草办的技术员WYK(男,47岁,土家族)到付家台调查烤烟灾情时,我们还特意向他请教了这种“冒雨叶面施肥技术”。

他说:�
这种方法我是第一次听说,烟草技术部门倒从来没推广过这样的办法,可能是GTZ她们家
自己发明的了,施肥的效果也说不清楚,按照技术上来说是不行的,因为在烟叶上施肥很容易
搞坏烟叶。

�2.“稀释浇灌施肥技术”。

在龙桥村杨家坪,一位土家老农WST(男,69岁,土家族)给
我们介绍了另外一种给烟叶施肥且颇有价值的施肥技术。

由于此方法主要是先用水稀释肥料——碳酸氢铵,并以浇灌的方法施行的。

因此为了论述方便,笔者将其命名为“稀释浇灌施肥技术”。

�此方法施肥的程序是:取一定量的碳酸氢铵,用适量的水将之稀释溶化,溶化好了的碳酸
水用桶装好并运到烟地里,然后在每两株烟叶之间戳一个小洞(穴孔),洞戳好后就用一个小
缸装一定量的肥料水(碳酸水)倒入洞中,并顺手摘一些废弃的脚叶烟(每株烟叶底部最差的
那层叶子)盖上,最后再盖压少许细泥土。

�当我们问起这样操作的原因时,WST是这样回答的:�
我多年种植烟叶发现,烟叶走症主要是与肥料有关,而与土壤的关系不大,所以在施肥过
程中方法很重要。

碳酸氢铵这种肥料挥发性和刺激性都特强,如果不经过一定的“方法”处理(也就是上面所述的施肥技术),而是直接将之运到烟地里按照常用的施肥方法(也是上面来
推广的科学施肥技术),即“在两株烟叶之间土垄上打个小洞,再将一定量的肥料丢入洞中,
并盖上少许的泥土(有的人施肥时还不盖)施肥”。

那么,施到烟地里的碳酸氢铵就很容易挥
发出刺激性的气体,这种激性气体分子只要一冲到烟叶上,烟叶就会受到一定的损害,刚开始
还看不出什么不适,但只要一遇到持续一、两天的大雨或者个把星期的干旱,烟叶叶面则很快
就会起斑点、走症。

前些年,我也是按照烟草站推广的技术施肥的,但烟叶每年都会出现不同
程度的病状,自从用了这样的方法后,烟叶则很少走症了。

�这里许多人见了我家的烟叶后对我说:“奇了怪了!你家烟里的烟叶怎么就不起斑,我们
好多人家的都起斑点了,施肥的方法是按照湾潭镇烟草站的技术人员所要求的那种做的,就是
施肥的步骤都没错,可是只要一遇到下大雨或者干旱烟叶最后还是走症了……”。

其实,有一
点他们根本没有注意到,就是“施肥技术”没到位,也就是我上面所讲的我“发明”的那套
“施肥技术”他们没领会到。

所以啊,我认为烟叶走症坏死主要是坏死在“肥料”上面,也就
是说没得一个正确的施肥方法。

(三)对土地有效利用的地方性实践知识�
2008年8月12日,我们打算再次到龙桥村杨家坪WST家,向他调查一些有关土家族的传
统农业知识时,在去的路上刚好遇见他正在烟地里打(挎)烟,于是访谈工作便在烟地旁的乡
村公路上进行了。

在访谈中,他给我们介绍了另一套他多年来种植烟叶的方法,即针对土地资
源有限的情况,所创造出的一套与种植技术相关对土地有效利用的地方性知识。

为呈清其原委,笔者特将访谈WST所得的田野资料简述如下:�
据烟草部门的技术人员说,烟叶一般不能连续多年在同一块地上重复种植,最好是两年一换,否则,烟叶种重(即“重复种植”)很容易走症或得各种怪病。

但是我家的烟叶却在这块
地上(他指着路旁他家那块一亩多的烟地说)种了快十年了,烟叶一点也没得什么病症。

原因
是我们根据多年的种植经验,总结了一套有效的方法。

�〖GK167mm〗
这种方法说来也很简单。

你们也知道,我们这里烟叶一般是种植在地里所起的垄子上的,
在两垄烟叶之间一般留有间沟,间沟里常常隔行套种如红薯、蔬菜这样的作物(见图1所示)。

因此,在同一块地里的土垄上连续种植烟叶两年后,第三年就可以将原来种植烟叶的土垄做成
间沟套种其他作物,再将原来套种其他作物的间沟做成土垄种植烟叶。

这样每两年一换,反复
换垄换行种植,就可以使得烟叶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多年种植了。

每两年换一次垄子种烟,也
就相当于每两年换一块土一样,效果都是相同的。

�在调查中,WST还介绍道:�
运用这种“换行种植”方法连续种烟时,一定不要将原来种植作物的“间沟”与“土垄”
搞错,否者就白忙活一场了。

在耕地时要注意,要顺着“土垄”和“间沟”的走向耕,不能将
之横着耕。

顺着耕后,才能很清楚地发现哪行曾经是种植烟叶,哪行是套种其他作物的。

种植
烟叶的行距很好发现,因为地翻耕后,顺着原来种植烟叶的垄子方向看去,翻好的土垄上会露出许多距离不等的废“烟蔸”(烟桩);而种植红薯或其他作物的间沟翻耕好后,则没有如“烟蔸”这样明显的标志出现。

因此,在来年起垄子换行种植烟叶时,有废“烟蔸”标志的“行”就做成“间沟”种红薯或其他作物;标志不明显的“行”便做成“土垄”种植烟叶。

这样,每两年换一次,反复种植即可。

按照这种办法做,一般是不会搞错的,耕地时候只要注意一下,也不麻烦。

�〖GK167mm〗
笔者在咨询湾潭镇烟草办相关技术人员后得知,在同一块地上连续多年种植烟叶的确会对烟叶有很大的影响,主要是易使其产生一种抗土壤与抗肥性,这种“抗性”会降低烟叶的免疫力,很容易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各种病症,特别是遇到特殊的天气,如持续几天的大暴雨、或者干旱,走症的情况就更明显了。

�然而,要是运用“换行种植”技术进行耕种,如以“烟叶与红薯”互换行种植来说,即原来种植烟叶的地方改种成了红薯,红薯可以充分吸收土壤中未被烟叶吸收完的肥料,并得以有效的生长;而烟叶也换种到以前种植红薯的地方,得到一个新的土壤环境,从而也十分利于其生长。

两种作物不但起到“互补”作用,避免了烟叶因种重而得各种病症,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土地的重复利用率。

�(四)对现代农药的认知与利用�
在田野调查中,我们也特意关注了红烈与龙桥村的土家族对除草剂等现代农药的认知与利用。

关于这方面,当地的土家族也有着他们的一套认知方式。

�笔者在红烈村王家台调查了一位叫LLQ(男,60岁,土家族)的土家族村民,在谈到对农药的认识时,LLQ这样叙述道:
除草剂这样的农药一般要谨慎使用,你要知道当田地里的草被除草剂“除”得十分干净、连草都不长时,这时很可能你种的庄稼也不会长了。

你想想看,草和庄稼都是植物,许多生命特性都相似,甚至许多时候很多杂草的生命力还超过庄稼作物。

所以,当地里的草都被除草剂除干净的时候,庄稼作物也就处在很危险的地步了。

�此外,我们也特地到龙桥村四组访谈了一位农业种植经验丰富的老农WZS(男,62岁,土家族)。

在与他谈到在农业生产中是否使用农药“除草剂”时,他说道:�
除草剂我们一般是很少用的,我认为啊,种庄稼还得靠人勤快,农民嘛,必须得勤劳才能有收获啊,要是整天懒惰或者投机就想收成,那到头来只有倒霉、遭殃的命。

比如我们组上也有少数人(大多是一些较年轻的)用这种农药,在三、四月份锄草的时节,他们为了偷懒节省时间,于是就背着喷雾器,灌上除草剂,直接到玉米地里喷洒除草,刚开始几天发现只是杂草死了,玉米没什么影响,等过一两个礼拜再看,许多玉米也在枯死了。

其实啊,除草剂这种农药毒性特别的大,在用的时候如果你稀释过度又没有除草的效果,如只是适当的稀释对庄稼则又有很大的副作用,所以一点都不好使用。

�停了一会后,WZS又继续说:�
喷洒到地里的除草剂,主要是烂杂草的根。

所以我认为,要是实在要用的话也只有在秋收将土翻耕后,将之稀释后喷洒到地里,然后等到来年的二、三月份再种庄稼,这样经过几个月的时间,不但杂草的根被腐烂了,同时除草剂的余毒也会消失了许多,从而达到除草的效果。

当然,这种方法也不是最好的,因为也不能每年都用,要是用多了同样对庄稼是有害的。

总的来讲,我认为最好是少用除草剂,在不需要用的情况下尽可能不要用,尤其是在农历三、四月
份,是绝不能直接用之来喷洒除草去代替人工薅草。

要知道,作为农民要是不勤快、靠偷懒去
种植庄稼,肯定是得不到好的收成的,很多时候只会适得其反。

二、土家族传统农业生产知识的现代价值
上文主要通过民族志的形式,从四个方面对土家族传统农业生产知识的实践内容进行了具
体的阐述。

然而,这些传统的农业生产知识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这是我们在反思
传统知识的现代性时应当必须关注的。

一定意义上说,“价值”是任何一件事物存在的“根基”,某一样知识要是失去了它的价值,可以说它也就失去了本源和生命了。

那么,前文论述
的土家族传统农业生产知识的实践内容又有什么样的价值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显性的经济价值�
经济收入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一个显性指标,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
也是国家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

在传统的农村社会,农民收入的提高往
往是靠在有限的耕地中,竭力提高作物的产量来实现的。

而要想实现这样一种“最大化”的收
入模式,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提高其技术含量。

�这种情况在红烈和龙桥村也不例外,当地土家族农民根据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的各种传统
农业生产知识,为其提高经济收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例如,他们总结出的“套种、轮种、间种”等内涵丰富的传统种植技术就说明了这一点。

再以“烟叶套种红薯”为例,这种有效的
“搭配”模式,使烟叶与红薯获得双丰收,实现了“双赢”这样一种经济价值模式。

可以说,
他们创造的这些种植技术,不但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在很大程度上还增加了作物的产量,扩
大了收入,具有十分显性的经济价值。

�当地农民自己总结的施肥技术,在对提高其收入方面也有重要的影响。

如上文所述的“冒
雨叶面施肥技术”,由于它具有烟叶生长快、效果明显等特点,只要对天气把握好后,用这种
技术进行烟叶生产,无疑会提高其作物的产量。

同样“稀释浇灌施肥技术”在防止烟叶走症、
烟叶起斑方面也具有很好的效用,如果将之进行有效利用,同样可以提高烟叶质量与产量,扩
大农民的经济收入。

�在对土地的有效利用方面,针对烟叶不能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多年种植的情况,当地土家
族创造的“换行种植”技术,不但使烟叶能连续多年在同一块地上种植,同时也免去人们另找
其他土地来换种烟叶之苦。

特别是对土地本来就稀缺,或者根本就再找不到其他合适的土地种
植烟叶的农民来说,运用这种方法操作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如更进一步言之,要是某些农民为
了在同一块地上等改种其他作物两年后又再来种植烟叶的话,那么不管是从效益上,还是从种
植时间周期成本上讲,运用换行种植烟叶的方法都显得更有意义和更具有经济价值了。

�总之,当地土家族经过长期实践创造出来的套种技术、传统施肥技术以及对土地有效利用
的地方性知识,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为其增收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其凸显出来的显性经济价值
也是有目共睹的。

�(二)弥补现代科学技术的缺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提高科学技术含量,无疑对农民的增产增收起
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在正确地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时,往往取得的则不
是意想的效果;相反一些农民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按照传统的技术操作却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就土家族的“冒雨叶面施肥技术”而言,按照当地烟草技术部门的要求,认为在烟叶的叶
面上对其施肥是不可取的,因为对烟叶危害极大。

然而,红烈村的土家族村民确反其道而行之,多年来正是通过雨天在烟叶的叶面上进行施肥。

当然这种施肥方法虽有一定的规则要求,如:“要求在雨天进行,一季烟叶只能施一次,所施的肥料一定是尿素等”,但毕竟证实了其可行性。

更为重要的是,用该方法施肥所产生的效果要比科学的施肥技术好得多。

在调查期间,我
们还特意到用“冒雨叶面施肥技术”施过肥料的烟地里观察,并与其他地的烟叶比较,发现该
地的烟叶有其“杆高、叶子又长又宽、张数多、颜色正、无病症、长势正常”等特点。

�我们再对“稀释浇灌施肥技术”作进一步阐释。

通常,当地的土家族村民在给烟叶施肥的时,大多是按照烟草部门推广的科学施肥技术进行的,即在给烟叶追施肥料——“碳酸氢铵”时,一般是在两株烟叶中间的土垄上戳个小洞,然后将肥料施入洞里并盖上少许泥土,施肥就
算完成。

然而这种方法的弊端是,只要一遇到持续一两天的大雨或者个把星期的干旱,烟叶很
快就会起斑、走症。

例如,2008年7月24日至28日,湾潭镇大部分地区都连续下了四天的大雨。

等雨停以后没几天,发现许多原来长势正常的烟叶都走症了,弄得县、镇烟草部门来检查
灾情的技术员都纳闷,认为是土质与气候的影响所致。

后来,我们到龙桥村调查村民WST时,
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原来是在施肥技术上出现了问题。

”因为,WST运用自己总结的传统
“稀释浇灌施肥技术”进行施肥所种植出来的烟叶,不但长势良好、颜色正常,且没有出现任
何走症、起斑的病状。

�如果将“稀释浇灌施肥技术”与“科学的施肥技术”进行比较,那么前者主要通过三个步
骤对碳酸氢铵进行了处理,即:一是溶水稀释肥料,降低其浓度;二是将肥料水取量倒入洞中
后盖上废烟叶;三是废烟叶盖好后再盖上泥土。

经过三道程序的处理,使施在烟地里的碳酸氢
铵所挥发出来的刺激性气体得到了有效控制,这样一来对烟叶的伤害自然就小了很多。

而烟草
部门推广的科学施肥技术则正好缺乏此过程。

�在现代科技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无疑对各行各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
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现代科技不足一面。

在土家族聚居的这样一个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都十分明
显的地方社会,许多现代的农业技术在当地的农业生产中往往收效甚微,相反传统的、本土的
地方性农业生产技术却很好地发挥了它的功效。

因此,可以说土家族地区的一些传统农业生产
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对弥补现代科学技术的缺憾与不足方面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三)为现代自然科学研究提供知识标本与素材�
土家族传统的农业生产知识是土家族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的经验总结,是他们集体智慧
的结晶。

这些知识在为现代自然科学,如化学、农学、物候学和气象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提供
“知识标本”与“学科素材”方面,具有很好学科价值与启示意义。

就本文而言,这主要表现
在当地土家族对农药的认知与利用的地方性经验总结,以及他们长期在农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各种农事谚语和生产智慧等。

�其一,红烈和龙桥村的土家族对农药的认知与有效利用的地方性经验,无疑对农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有着很好的启发性和参考性价值。

如前文所述,在当地土家族人民看来,除
草剂这种农药的毒性特强,用之除草效果虽十分明显,但其副作用很大和毒性在土壤里潜伏期
长等情况也不容小视。

偶尔使用一次可以,要是经常使用则会使土壤产生药性,影响农作物的
生长。

在调查中也得知,许多村民在使用除草剂除草时,不仅庄稼被农药给毒死了,有的还直
接影响到来年作物的种植。

诚如当地一土家族农民所言:“除草剂之类农药一般要慎用,应明
白当庄稼地里的草被农药除净且不再长时,庄稼可能也处在很危险的地步了。

”的确,现代的
各种农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多便利,但由此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为此,我们
可以说土家族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对现代农药的认知与经验反思,无疑对现代农学、化学等
自然科学的研究具有深深的启示意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