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观及对中国的启示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后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其设计理念是对现代主义建筑所强调的规则、整洁和功能性的反思,强调个体性、多样性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分析其特点、影响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的建筑风格和理念相继引入中国。

在这一时期,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和实践开始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一些知名建筑师开始尝试将后现代主义的理念融入到中国的建筑实践中。

随着国内外建筑教育的更新换代和建筑师的专业培训,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在90年代末期以及21世纪初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新型建筑需求不断增长,后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许多大型城市开始涌现出一大批后现代主义建筑作品,如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州的广州塔等。

这些建筑作品不仅在外观上采用了后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更重要的是在建筑功能、空间利用以及城市规划方面也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1. 多样性与个性化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呈现出了明显的多样性与个性化特点。

由于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城市面貌的多样性,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采用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设计语言和手法。

这些建筑作品常常融合了传统的中国元素与西方的建筑理念,如轻盈的曲线、丰富的色彩,充分展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2. 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在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实践中,设计师们更加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他们在设计建筑时,常常会考虑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力求在现代化的同时保留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气息。

这些建筑在外部造型和内部空间设计中,常常采用了丰富的符号和象征,传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建 设 性 后 现 代 主 义 ( os ut e ps o ens1 又 C nt ci ot d ri ) r v m n 称 温 和 的后 现 代 主 义 ,其代 表 人 物 是 罗 蒂 、大 卫 ・ ・ 雷 格 里 芬 和 布 洛 克 。 与颠 覆 性 后 现 代 主 义 不 同 ,建 设 性 后 现 代 主 义是 对 现 代 主 义 世 界 观 进 行 批 判 基 础 上 的超
是 一 种 选 择 性 教 育 , 人 们 可 以 从 各 自需 要 出 发 , 或 选
Hale Waihona Puke 目前在 一 些 公 办 学 校 中 ,内 部 管 理 存 在 着 明显 的 缺 陷 ,有些 学 校 的校 长 大权 独 揽 、独 断 专 行 “ 上 惟 不惟 校 ” ,导致 行 政机 构 臃 肿 、办 事 效 率低 下 、教 师 思
人 所接 受 。我 国 正处 于 现 代化 的 进程 之 中 ,正 如大 卫 ・
建 设 性 后 现 代 主 义 哲 学 家 积 极 倡 导 整 体 主 义 。现
代 主 义 将 世 界 分 为 不 同 的 组 成部 分 ,其 每 一 部 分 都 被
独 立 地 加 以 研 究 ,而 后 现 代 主义 的整 体 有 机 论 将 整 体 运 动看 作 是第 一 位 的 ,宇 宙 被看 作 是 一个 完 整 的整 体 。
( ) 增 加 农 村 教 育 供 给 方 式 , 满 足 农 民 子 女 求 三 学 需 求
实 现 。 如 果说 社 会发 展 的趋 势 之 一 即在 公 共 资 源 将 越 来 越 多地 为 穷 人 办 事 、越 来 越 多 地 追 求 社 会 的 平 等 , 那 么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民办 教 育 就 不 仅 创 造 了更 多 的 教 育机 会 ,而 且还 具 有 社会 平 等 的含 义 【。 2 l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义 社 会 的 特 征 与 文 化 精 神 。 中 国现 代 化 是 不 同 于 西方 、 中 国特 色的 社 会 主 义现 代 化 。 后 现 代 主 义 对 中 国 现 代 化 破 有
除 对 西 方现 代 化 的 盲 从 、 确 认 识 资本 主 义 并且 处理 好 与之 共 处 的 关 系 以及 在 现 代 化 建 设 中重 新 审 视 理 性 和 科 学 技 正 术 的 作 用 都 具 有 重要 的 意 义 。
mo ens whc a n esa in au n eee c infcn efrChn s d r iainc lma ie emo enzto u p s se d rim ihh su d rtnd gv lea drfrn esg i a c ieemo enzto al keChns d riainsr aswetr i o n
mo e n z to n o t d e n t d a od t e c n r d c in n r b e o c r e o p o t s h at y d v l p n . d r ia in a d p s mo r iy a v i h o ta it s a d p o l msc n e n d t r mo e i e lh e eo me t n o t Ke r s: o t d r iy;p t d r im ;mod r ia i n;Ch n s o e nia i n y wo d p s mo e n t os mo e n s e n z to i e e m d r z to
长 沙理 工 大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V 12 o 2 o. 5 N .
2010年 3月 J U N LO H N S A U I E ST FS I N E& T C N L G ( O I LS I N E Ma O R A F C A G H N V R I Y O C E C E H O O Y S C A C E C ) r.2 0 10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现实境遇与当代启示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现实境遇与当代启示
庞 莉
( 陕西师范大学 , 西安 7 1 0 0 6 2 )
[ 摘 要 ] 建设性 后现 代 主 义社 会 思 潮在 西 方兴 起 , 成 为 国际社 会 和 国 内学 术界 广 泛讨 论 的 热 点 问 题, 其反 思现 代性 、 批判 旧有 思维模 式 、 建 立新 的哲 学体 系的 主 张在 各 个领 域 都得 到 了传 播 和 发展 。 然 而 ,
J a n ., 2 0 1 7
No.1 Ge ne r a l 2 39
甘 肃 理 论 学 刊
Ga n s u Th e o r y Re s e a r c h
2 0 1 7年 1 月
第 1 期 总第 2 3 9 期
建设性后现代 主义 的现实境遇与 当代启示
科学理论 , 如相对论 、 混沌性理论 等科学理论 的基础上 和反思现有 问题 中不 断变化 孕育 而成 的 , 最 初是 过程 哲学为蓝本 , 发展 到后期 , 它不再仅 仅局 限于吸收和接
形态 , 不但批判地继承 了现代 性 , 同时提 出了一种全新 的哲学思维模式 , 它给人们带来 了新 的视 角和展 望 , 拓
种, 主要 由建设性 后 现代哲 学 、 生态 后现 代哲 学 、 后 现 代女性哲学构成 其理 论主体 , 代表人 物是 大卫 ・ 格里
芬、 小约翰 ・ 科 布、 查伦 ・ 斯普瑞 特奈克 以及 朱迪 ・ 巴 特勒 。这股哲学思潮作 为后 现代 主义 的一个 全新表现
题和弊端 , 成为建设 性后 现代 主义孕 育和 产生最 初 的 温床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也是在 借鉴和 吸收现代复杂
[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1 0 -0 5 [ 作者简介] 庞莉 ( 1 9 8 4 一) , 女, 甘肃天水人 , 硕士 ,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馆员 , 研究 方向 : 西方哲学史 、 历史文献学 。

建设性后现代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最新年文档

建设性后现代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最新年文档

建设性后现代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一、传统发展观的核心:经典现代性观自16世纪启蒙运动以来,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到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其都显示出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以知识为力量对自然的统治,因此,“大写的人”与“大写的理性”成为现代性的两大根基。

马克斯?韦伯,一般被认为是经典现代性的奠基者,将启蒙现代性的两大根基――理性与人合一,构成了与价值理性相区别的追求“目的理性”(后来发展成经济理性或工具理性)的理性人,这成为一切经典现代性的起点。

他将理性和合理化视为经济、政治、文化的目标,经济理性趋向于逐利者和市场化,政治理性以科层制为目标,文化理性以理性的自由为目标,这些思想在其著作《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与社会》中有所阐释。

韦伯理论也成为战后一批发展理论学家刘易斯、罗斯托、J.H.伯克等人的理论视野,他们认为现代化的核心就是经济现代化,而经济现代化的主体就是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理性为基础,产业的工业化、空间的城市化、经济的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就成为长期以来西方学者推崇的模式。

然后,这一模式经过战后的西方经典发展理论学者不断误读,形成了更加偏颇的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经典现代性理论。

在经典现代性支撑下的发展观是片面发展观,社会发展被理解为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被理解为GDP的增长。

只要将经济蛋糕做大,其它问题就能获得解决。

从后发展国家来看,以财富、技术和经济指标来标识现代性有着深刻的历史和认识论来源。

但是,如果将之绝对化,变成现代化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就必然会走向反面,成为一系列问题的总根源。

首先,经典现代性观本质上是“财富”中心论,它必然产生双向漠视:既漠视“人”与“人的现代化”,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相对立;也漠视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相对立,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物的崇拜”。

其次,经典现代性观是单线发展观,是对现代化整体的破坏和解构,对社会全面进步事业的忽视甚至排斥。

走向现代新建筑—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批判与反思

走向现代新建筑—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批判与反思

走向现代新建筑—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批判与反思胡思润王力(武汉大学武汉430072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430074摘要:由于中国缺乏现代主义的发展阶段,后现代理论的引人使建筑创作丧失了理性原则,结合切身的体验,得到一些启示,提出来与大家探讨关挂词:后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批判与反思MOVE TOW ARDS THE NEW AND MODERN ARCHITECTURES--CRITICISM AND INTROSPECTION OF POSTMODERNISM IN CHINAHu Si- Hu Sirmr Wang Li(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Abstract:Being shorty of the development phase of of post-modernism deprived that an architectura1 creation should architectural creation of rationality.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an architectural creation should absorb the inspiration from several aspects.Keywords:post-modernism architectural creation criticism and introspecfon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汪坦先生主编的《建筑理论译丛》问世,西方后现代建筑理论被引入中国。

后现代主义又称之为历史主义,是当代西方建筑思潮向多元论方向发展的一个新流派,出自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批判。

它抛弃了现代建筑的极端理性主义和技术至上,不断趋于感性化,它在哲学上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在审美上体现了古典化和地方化的倾向。

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教育研究·208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徐莹【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术范式,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血液。

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思潮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且多方面的.后现代主义教育对现代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和解构,由此引发了现代教育的深刻反思与变革。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教育目的基础教育一、后现代主义19世纪70年代,“后现代”这一次开始出现。

20世纪60年代末期,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一种新潮且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影响欧美地区乃至整个世界。

在学术界,学者们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分歧。

但是大部分学者还是认为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文化思潮、哲学思潮以及社会思潮。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对现代主义思潮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

但是二者之间又是相对的,现代主义崇尚理性。

而后现代主义思潮则极力批评现代理性,否定具有现代特征的价值观念、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主张(一)重视人的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人没有先天的本质,人只有生成的随机性和不可确定性。

他们认为由于没有先天的本质规定和价值的统一,所以人不能凌驾于时间和生活之上而灵活性的存在和想象性的存在。

然而实践和生活又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生活在其中的人也是在不断地进行着生成,人具有了不确定性。

由此,后现代主义学者反对对人的各种形式的假设,反对现代主义对人完整性的规定。

他们认为对人完整性的规定会破坏人发展的生成性与不确定性。

所以后现代主义对人本质的规定上采取了较为宽泛的态度,反对完人教育,他们注重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但是也允许学生片面的发展,即发展符合学生自己的特质和他生活特性的人。

(二)主张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对话消解中心与边缘的界限也就是实施非中心化。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非中心化有两层方面的含义。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观探析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观探析

后 现代 主义 不 但 承认 存 在 一种 能 够 被 大多 数 人 理解
和 接受 的世 界 观 ( 他们 认 为 , 只 是 大多 数 人 的相 似 这 的故 事 ) .而且 主张 公正 地对 待具有 完 全不 同经 验 的
代性 的一切 内容 和形式 进行 批判 和解构 ;不但如 此 , 为 了彻底 地与 现代 主义 相 区分 . 且不再 重 复现代 主 并 义被 人诟 病 的结局 , 它甚 至不 对 现时代 和未 来提 出任
话 , 以积 极 寻求 一 种 当今 世 界需 要 的新 的 、 具 有 涵 更
主义、 种族 主义 、 霸权 主 义 、 一性 、 级 制 、 长 制 单 等 家
盖性 的世界 观来 更好 地指 导人类 的生活 。 等等 。 由此 可见 。 解构 性后 现代 主义 和建设 性后 现代 主义 最 主要 的 区别在 于 两者 对 于 处理 现 实 和未 来 问 题是 否 持 有 积极、 明确 的发展 观 。 解 构性 后 现 代 主义 作 为 与现 代 主 义互 不 相容 的 对 立面 。 本着 彻底 否定 和抛弃 现代 主义 的宗或否定 性 的后 现代 主义 : 是 建设性 的或 二
解 , 为 现代 主义 者 限制 了理性 的作用 , 而 主张对 认 因 人 们 的认 识 和假设 , 以增 强 人们共 同思想认 识 的可应
用 性和 可接 受性 : 解构 性后 现代 主义倾 向于一种 不确 定 的和相 对 主义 的思维 方式 和生 活方式 。 向于从 整 倾
修 正 的后 现代 主义 ; 是简单 化 的或庸 俗 的后现 代 主 理 性 的深度 使用 , 三 并认 为应 当通过 理性 去发 展 和证实
义 [。按 照学 术界 比较 一致 的观点 . 现 代 主义 理论 1 ] 后 大 致可 以分 为两派 , 即解 构性 后现 代 主义 和建设 性后 现代 主义 。 者 以法 国后现代 思想 家利 奥塔 、 前 福柯 、 德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我国教学论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我国教学论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我国教学论的启示摘要: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教学评价观等,目前我国教学论研究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培养,从后现代主义教学观中我们可以得出四点启示,即解构理性,培养个性;主张开放性和自组织性;强调平等对话;强调多元性,体现差异。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启示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后现代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两个向度:破坏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前者主张对西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颠覆和彻底否定,其代表人物是福柯(M.Foucault)、德里达(J.Derrida)等;后者主张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时,吸取了“现代性”的某些合理内核,创造性地提出新的主张和见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格里芬(D.Griffin)等。

后现代主义以一种新的视角和话语形式解释世界,是以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思维态度和思维方式出现的。

后现代主义复杂而多元,我们通过对福柯、德里达和格里芬等人的基本观点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共同特征:第一,“非哲学”。

它并非某种游离于哲学运思之外的东西,它是一种思维取向,一种态度,一种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非难的态度。

它对哲学的任务和目的提出质疑,宣告以寻求绝对真理为终极关切、以奠定知识基础为主要任务的哲学观念的终结。

非哲学家各自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拒斥传统的、封闭的、同一性的思维方式,倡导一种异质性的、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第二,非中心化。

其理论基础是非中心论。

在此看来,人不再是构成一切客观性的主体,宣布对人的解放。

后现代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与占有欲;主张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交往形式替代中心主体形式,使人相互开放,打破和消除主体自我与主体他人之间的界限和距离。

非中心化思潮既摧毁了作为中心的、封闭性的主体,又摧毁了作为中心的、封闭的客体,为人们重新审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与现实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提供了空间。

试论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

试论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

试论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在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正日益成为文化与学术领域的热门话题。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论思潮,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

它的出现不仅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范式,同时也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多元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来评估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

一、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充满了反传统、反规范、反权威的精神,对传统的权威性知识体系进行了颠覆和挑战。

在当代中国,这种精神焕发出独特的影响力。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解构了传统的观念框架,打破了对知识的单一权威性,提供了一种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思考方式。

后现代主义倡导的文化多元主义、相对主义和反规范性思维,引领了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观念和权威性话语的反思与重新审视。

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技巧和文学风格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体现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尤为显著。

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对中国当代小说和诗歌的叙事形式和文学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家们开始注重叙事的碎片化和多元化,以及对语言的反思和实验。

另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也深刻地激发了中国作家们对文学价值和文学批评的重新思考,推动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多样化和文学价值的多元化。

三、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哲学与社会科学中的影响除了文学领域,后现代主义思潮还对中国的哲学与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相对主义和反规范性思维,为中国哲学界提供了新的思考范式,激发了中国哲学家对知识体系和道德观念的重新审视。

在社会科学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解构与多元文化观念,也促使中国社会科学家们更加注重对社会现象的多元解释和多元认知。

总结与回顾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哲学与社会科学领域。

它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与文化框架,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发展和学术研究的多元化。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域下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域下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域下审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暴露了很多弊端,当时的理论无法指导实践,于是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

起初这种理论是站在批判否定的角度解构现代社会,但这种理论并没有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到20世纪80年代,西方理论界兴起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潮,这一理论对解决社会面临的问题有独到见解。

中国也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本文意图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相关角度剖析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中国现代化启示现代主义的尘埃还未落地,后现代主义的浪潮便如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

大多数学者都肯定这一说法:发端于启蒙运动的现代性运动自19世纪起便成为西方国家遵循的真理。

到底何谓现代性?众说纷纭,比较著名的有关现代性的概念有如下三个:一是吉登斯将现代性看作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它包括从世界观、经济制度到政治制度的一套架构;二是哈贝马斯把现代性视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三是福柯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态度”。

【1】不论从哪种角度对其定义,现代性的核心价值都在于崇尚理性,反对神学的统治,重视人的价值,主张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此岸”的幸福,现代性作为一种价值观,在其发展的早期,对促进人类的解放,摆脱宗教神学的控制曾经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当大多数西方国家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崇尚工具理性,科学至上而造就了“单向度的人”,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之后,现代主义才逐渐成为人们反思的对象。

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思潮风起云涌,尤其进入21世纪以后,这股思潮方兴未艾,并逐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一、后现代主义的源起及其发展后现代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流行于欧美地区并随后波及整个世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最初出现在文学、建筑领域,到70年代和80年代又蔓延到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后现代主义向各个学科的渗透使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充满歧义。

徐大同先生将其分为三类“文学艺术与建筑上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以及文化和社会政治批判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带给中国本土建筑的思考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带给中国本土建筑的思考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带给中国本土建筑的思考摘要:西方(此处我们所指“西方”是欧洲和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对现代建筑运动“割断历史”的一种“批判和反思”,而相对于中国“建筑传统”的迷失现象以及如何重新发掘等问题的探讨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启发性,于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关于中国本土建筑“传统延续”的思考!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国建筑传统传统与形式历史观究竟什么是中国的“传统”?仅仅一个“坡屋顶”就涵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那么,在环境气候恶劣的北欧,由于考虑到积雪对房屋屋顶的负荷,传统民居统统都是“坡屋顶”的,当然其在构造及做法上与我们不尽相同,但是可见世界各文明体系的起源与发展虽然由于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条件影响而各不相同,却在一定环境和情况下可以说是相通或殊途同归的。

建筑由古至今,屋顶不是圆的(穹顶)、尖的(哥特式)就是“坡的”,当然还有由于工业化大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不再醉心于“雕龙画风”式的精美细部而只关切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最经济的建起足够人们使用的房子而带来的引起强烈争议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平屋顶!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出现的背景在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欧美经过对现代建筑的探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了以四位建筑大师为代表的现代建筑运动。

在随后的几十年间,现代主义建筑与“国际风格”大行其道以之不可抑制、不得申辩、不能反驳的“强势”姿态,席卷全球之后,正如中国古言“物极必反”一般,特别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现代主义极端强调“科技”带给人们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人们也被“科技”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如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能源的逐步枯竭等等问题所困扰着!“于是,在一个地面铺满灰尘落叶、空气和水受到污染、资源大大损耗、充满着化学物品、放射性气体和太空碎石的世界上,进步已不再是问题的关键。

问题的关键是人类在未来能否生存下去”①。

体现在建筑实践领域中,则是原来被认为是创造了一种与历史完全无关的“新的形式”,认为形式要追随功能,主张建筑走工业化道路,把空间当作建筑的主角的“现代主义”建筑(包括其随后出现的各种流派和倾向),随着人们从二次世界大战的伤痛中舒缓过来,由于新一轮科学技术革新带来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基本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人们在消费的时候不仅注重使用价值,更注重精神价值,在物品上除了功能和效率之外,更加追求个性和时尚,生产者也不再追求大批量生产,而是追求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人们心理需求的改变,现代主义建筑所强调的“理性设计”、摈弃繁缛的建筑装饰以简洁纯粹的形式满足战后百废待兴时人们对建筑的大量需求的“功能至上”等等的设计原则,在当时都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此起彼伏的“讨伐声”。

后现代主义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芬、 霍伊等。面对现代主义造成 的危机 , 建设性后 现代主义者立足信息时代和社会的创造性 , 对于人
类今 日 的种种不幸 , 他们抱着一种关怀的态度 , 积
理想的推崇, 也包括崇尚行动、 尚成功等实用主 极寻求解决办法 , 崇 重构世界“ 蓝图”重建人与 自 、 , 然 义的倾 向。在现代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 , 资本主义 人与人的关系 , 强调创造性、 多元性, 因而他们的哲
第2 卷第 2 期
20 0 6年 6月
河南Y_ 大学学报( -k - , l 社会科学版) Ju a o nnUnvrt f cnl ySc l c ne or l f a iesyo h o g (oi i c) n He i Te o aS e
Vo . No 2 12. .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 l t . 目前 中国还主要 面临着如何 实现现代化 问题 , 但可以从建设性后现代 主义中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 词 : 后现 代 主 义 ; 定性 ; 否 建设性
中图 分类号 :04 9 F 1 . 文 献标 识码 : A
什 么是“ 后现代 主义”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成熟的、 系统的思想体 系。尽管相关理论观点林林总总、 差别很大 , 但我 们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与现代 主义相对的 概念。“ 现代主义” 作为和西方文明发展的一个历 史阶段相伴生的价值体系, 实际上是和工业革命 、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 以及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相 联系的。所以, 现代主义熔铸了整个资本主义的全 部价值观, 包括社会进步的观念 , 对于科学技术的 信念 , 对时间的高度关注和对理性的推崇, 自由 对
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后也曾纷纷仿效发达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但发达国家那种高污染高浪费的现代化道路对他们来说是一条死胡同必须另辟蹊径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要更多地考虑在现代化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怎么样既搞好现代化建设又尽量避免西方社会所出现过的弊端走一条绿色的生态式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前言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特殊的哲学思潮。

在这个思潮中,对于我们的现实世界,人类的理性本身已经认识到了它的限制性和有限性。

人们往往会被文化、语言和社会关系等方面所影响。

主张认识叙事和相对主义的思潮影响了公共场合中的知识、教育和政治,同时也影响了心理学研究。

在中国,后现代主义对于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是十分珍贵的。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和结合实际例子进行阐述。

生发的提出在20世纪50年代,思想家们开始认为过度信仰理性的哲学灰暗的。

理性的眼光被认为包含了一种过度抽象和二元性的想法,超越了人类的现实和生活的实际情况。

因此,有必要尝试寻找一种不同的哲学思潮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现实。

这种思潮最终演化为了后现代主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现代主义逐渐发展成一种关心文化并且批判权力的,多样且十分复杂的哲学流派。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后现代主义开始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兴起。

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如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和米歇尔·福柯等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对称史、群体认同、认识叙事和语言等方面的研究,后现代主义为人们看待社会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启示对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迅猛,然而,面对着严峻的现实,它也存在着自身的困境。

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非常重要。

1. 认知相对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了意义和价值的多元性。

人们的文化、语言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不同会使得我们的认识产生差异。

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也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在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过分强调认知到达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的情况十分常见。

这种趋向导致了人们在研究过程中忽略了主体的作用。

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意义和价值的多元性,同时也认识到人的主观因素的重要性和社会环境的作用,那么我们将会更好地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

走向现代新建筑--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批判与反思

走向现代新建筑--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批判与反思
由于中国缺乏现代主义的发展阶段后现代理论的引入使建筑创作丧失了理性原则结合切身的体验得到一些启示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走向现代新建筑--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批判与反思
走向现代新建筑--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批判与反思
由于中国缺乏现代主义的发展阶段,后现代理论的引入使建筑创作丧失了理性原则,结合切身的体验,得到一些启示,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作 者:胡思润 王力 Hu Sirun Wang Li 作者单位:胡思润,Hu Sirun(武汉大学,武汉,430072)
王力,Wang Li(华中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大学,武汉,430074)
刊 名:工业建筑 ISTIC PKU英文刊名:INDUSTRIAL CONSTRUCTION 年,卷(期):2005 35(2) 分类号: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建筑创作 批判与反思

后现代主义与它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与它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与它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经常使用,80年代达到鼎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

后现代主义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

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

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

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德里达、利奥塔、福柯、罗蒂、詹姆逊、哈贝马斯等。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1.科技和理性的极端发展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科技和理性的负面效应得以充分展现正是借助了自然科学的建立,西方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把科技推向了极端。

资产阶级一方面依靠科技建立了庞大的工业生产体系,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把科技和理性变成了获得私利和殖民掠夺的工具。

从而使国内的危机和矛盾不断激化,也加深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市场中的不平衡状况,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

2.人沦落为理性和机器的奴隶科技本是为人造福的,理性本是人高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然而,社会历史和现实却使科技和理性走向了人的对立面: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变成了部分人掠夺他人的御用工具;人道和人权也服从于工具理性,人从理性的主体和人道主义服务的中心对象的位置沦落为工具理性和机器的奴隶。

这使得人们不得不用怀疑的眼光重新审视科技理性。

3.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矛盾加剧,人们的生存状态更加恶化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管理和生产的高度机械化、科学化,社会生产和管理变成了更为庞大、严密和无情的机器体系,人成了这个庞大机器的一个部件,人们的生活、消费、思想观念完全商业化了,并且为商业广告、大众传媒所左右,人失去了主体性、选择性,成为“单面人”(马尔库塞语),由工人和学生举行的游行示威时有发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不断激化。

资本主义对自然的破坏越演越烈,威胁着人们生存的自然家园。

后现代主义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的启示1、现实因为我们的参与而不同。

当我们想改变现实处境的时候,我们需要积极的参与其中,然后为我们想要的东西去行动。

因为只有当目标和行动力统一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去接近目标。

自信只有在我们真正的为目标积极行动,并且能够感受到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和感受。

2、来访者处于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中,并且自己是自己生活和感受的专家,我们用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观点是会受到自己经历的限制的。

保持中立和客观,是咨询师在治疗过程中始终要坚持的原则之一。

我们永远无法代替来访者,因为他们才是自己世界的专家,我们仅仅是心理技术的专家,所以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个专家与专家联合工作的过程。

3、要用当前的时刻来构建历史,关注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

过去的已经过去,谁也无法改变;未来的发展有无数的不确定;所以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现在。

所以我们经常要问“现在,你要什么?”“目前,对于你来说,什么是你感觉最重要的?”“如果没有那些事情的干扰,你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目前,你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4、发现和创造答案是来访者可以做到的,立即行动,是降低焦虑的最好办法。

我们相信来访者是有力量去改变的,当问题得到了澄清,目标得到了调整,资源得到了发掘,行动力就可以迸发,因为痛哭程度决定了求助的愿望,同时也决定了改变的动力。

5、每个问题都会有例外的时候,而在例外中,我们就有可能发现自己的潜力。

我们有不痛苦的时候,我们有充满自信的时候,我们也有从容应对的瞬间,这些看似偶然中,一定蕴含着丰富的必然,这些必然中,就会让我们引导自己去发现被忽略的资源。

6、万丈高楼平地起,小的变化是大的变化的开始也是必然。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7、在求助和改变上,来访者是值得我们信赖的。

我们是一个战壕的战友,来访者是真正去面对敌人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建立起信赖的关系,才能一起去消灭敌人。

感谢关注!。

建设性后现代对我国现代教育思想的启发.

建设性后现代对我国现代教育思想的启发.

三、走向一种后现代的有机教育如果说第一次启蒙所标举的是一种“机械教育”的话,那么第二次启蒙则推崇“有机教育”或者说“生态教育”。

前者以4cial Contribution牛顿的机械力学作为它的科学基础,后者则以量子力学、生物学和自组织理论作为它的科学依据。

如果说机械教育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的话,那有机教育则是后现代生态文明的根本诉求。

从机械教育到有机教育的转变可以看做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

与机械教育忽视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不同,有机教育视联系特别是内在联系为事物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事物本质性的构成。

这种有机教育强调教育与大自然、社会实践和传统文化的密不可分性而成为有根;因着对学科之间内在联系的强调而成为整合;因着对谐和关系推崇而成为和谐。

因此可以说,整合教育、和谐教育、创新教育既是有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机教育的理论表达。

1.有机教育所谓“有机教育”,就是把教育看作一个自然、有机的过程。

后现代哲学的奠基人、大教育家怀特海可以说是倡导有机教育的先驱之一。

在怀特海那里,因为宇宙是有节奏的,所以教育是有节奏的。

[18]教育,一如“植树”,就是通过展示大自然如何诱导万物生长,而使教育本身成为一种享受和创造的过程。

它是一种“自然的渴望”,“节奏性的渴望”或者”儿童内在生命的呼唤。

”[19]这其实就是二千多年前孔子所憧憬的令人“不亦乐乎”的学习。

因此,怀特海很少强调外在的驱动与刺激。

因为在他那里,学生被看做是享受他的力量的行使,被看作有足够的内在动力达成他智力的目标。

这并非意味着在怀特海那里不要纪律,而是在他看来,“纪律是我们自我纪律,因为进步的原则来自内部,发现是我们自己的发现,果实是我们的自己创新的结果。

”[20]有机教育的首要原则,也是它最重要的原则是“视学生为鲜活的生命”。

从一种有机哲学出发,怀特海以一种有机的眼光看待宇宙,“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在他看来,宇宙之中没有什么是完全没有生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观及对中国的启示
从对现代性的批判出发,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着重分析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观,提出倡导稳态经济,主张社区主义或社会共同体政治,注重创造性和精神作用的文化精神等,最后分析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具有的理论借鉴意义,启示我们要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现实路径。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概述
虽然说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成熟的思想体系,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它是一个与现代主义相对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大致上分为激进性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两个向度。

其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格里芬、霍伊等,其理论带有较强的建设性、积极性和乐观主义倾向。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最大的特征就是对现代性的超越,而它的自信就来源于现代性及其世界观在社会和精神上的毁灭性。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超越,表现在超越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个人主义,人类中心论,机械主义,消费主义,民族主义等,也就是要人们摆脱现代机械的、科学化的、二元论的、人类中心论的、家长式的和还原式的世界。

因此,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也强烈反对现代哲学中的二元论和还原论,以及现代世界观中的人类中心主义。

另外,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倡导创造性,倡导生活中真正的乐趣就是创造;更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和倡导对世界的关心和爱护。

总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从对现代性的超越出发,摆脱了激进性后现代主义的偏激性,面对现实世界和现代社会中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法,以便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观辨析
1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强烈反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大力倡导发展稳态经济。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经济是以单纯的、无限制地追求物质财富增长为特征的经济形态,这样会形成一个片面追求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畸形社会。

所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深刻地批评了现代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的人类社会危机,因此,它提出了控制经济增长的生物物理要求和社会伦理要求,同时提出要限制对环境和生态资源的破坏与消耗,合理利用现有的物质资源,以便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因此,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认为,要想确保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就要发展稳态经济,它是一种使人口总量和人工生产的产品总量保持平衡的经济,即强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生产与消耗要控制在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消化和更新能力的范围之内,同时还要保证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法强烈反对现代国家主义政治观,大力倡导社会共同体政治。

随着国家主义政治统治的发展,国家建立起了强大的官僚政治机构,这种官僚机构严重制约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以及限制了人类创造性的发挥。

因此,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主张恢复人类社会中世代积淀下来的永久的合作习惯和平民主义制度等中介载体,这些中介载体一方面是微观层次上的家庭、朋友等,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宏观层次上的城市、国家等。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还认为要建立一种能够支持生物区经济运动的政治权利结构,这种结构,能够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便消除现代主义政治的弊端,实现社会共同体政治。

3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强烈批判现代个人主义精神,大力倡导注重精神作用和创造性的文化精神。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不仅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弊端进行了严厉批判,而且也强烈反对现代主义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文化精神。

因此,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主张倡导重视创造性和精神作用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反对个人主义,强调整体主义,主张倡导宗教信仰和实践,认为宗教是人们所有行为方式的巨大助推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总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强烈反对现代文化精神中个人主义对人们心灵的侵蚀,强调把道德的、社会的、精神性的和生态的考虑作为人们实践活动的落脚点。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发展观对我国的启示
1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观有助于人们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和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展路径。

人类社会的现代发展模式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进步,但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认为,这并不能断定传统的发展道路是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民智之选。

因为现代发展模式有许多的弊端,它引发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能源消耗过快带来的危机等许多灾难性后果,人类的生存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社会环境。

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整体出发,重新认识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一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

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观对于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
要的启示意义。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所批判和反对的问题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或者是应当加以注意的相关问题。

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普遍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党和国家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吸取西方国家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

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许多理论观点对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