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课标版高中地理总复习选择题强化增分练:练习9城市与环境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9城市与环境
(2018·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联考)电动汽车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相应的充电设施对其普及具有重要影响。
按充电时间的长短,电动汽车充换站可以分为直充模式和快充模式,电动汽车充换站为获得充足的供电量,需靠近变电站。
下图为某城区充换站分布简图,该区域分为三个部分,市中心商业密集区、一环内市区、二环内市区,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①~④中,最适宜布局大型、直充模式充换站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根据材料,大型充换站占地面积大,结合城市地租理论,由市中心向外缘地价减少,所以①~④中,最适宜布局大型、直充模式充换站的是①,地价便宜,A项正确。
充换站应靠近变电站,C项错误;②、④地价较高,且距公交停车场较远,B、D项错误。
答案:A
2.影响城市充电站选址的主要因素有()
①交通流量②空气质量③消费需求④人口年龄
⑤土地价格⑥气温条件
A.①②③B.①③⑤
C.②③④D.②④⑥
解析:影响城市充电站选址的主要因素有交通流量,宜靠近交通流量大区域,①说法正确;城市充电站选址与空气质量、人口年龄、气温条件无关,②④⑥项错误;消费需求高,③项正确;土地价格低,降低成本,⑤项正确,结合选项B项正确。
答案:B
(2018·江西八校联考)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下图为“江西省某城市房价等值线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该城市各地点房价最大差值(元/平方米)可能是()
A.6 000B.5 000 C.4 000D.3 000
解析:图示房价最高处在D点附近,为6 600~7 600元/平方米之间;最低值在P、K两地附近,为1 600~2 600元/平方米之间;则差值介于4 000~6 000元/平方米之间,但不会等于6 000元/平方米,故最大差值可能是5 000元/平方米。
答案:B
4.如果你的“房子是用来住的”,购房性价比最高的地点是()
A.M点B.E点C.F点D.P点
解析:图示M点地势较高,位于河流上游而水质较好,距离市中心也不太远且房价较低,故性价比最高的地点是M点。
答案:A
(2018·广东肇庆模拟)雄安新区,涉及河北省保定市的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之间。
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雄安新区的建设,对北京的影响是()
A.降低北京的交通地位B.减少北京的首都功能
C.减少北京的服务种类D.提高北京的服务等级
解析:由“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可判断会减少北京的某些服务种类。
答案:C
6.与保定城区相比,在雄县、容城、安新3县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优势条件是()
A.交通便利B.开发程度低
C.基础设施完善D.农业发达
解析:三县的开发程度、基础设施、交通条件都要低于保定城区,但开发程度低便于规划,开发成本低。
农业发达不是建设新区的优势条件。
答案:B
(2018·广西钦州月考)下图示意我国中西部某地区的地租等值线分布,①②③地分别为三个城市的商业中心且地租相等,图中地租等值线的等值距相等。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7.当N点地租等于M点地租时,H点地租可能()
A.低于E点地租B.等于E点地租
C.高于F点地租D.等于F点地租
解析:据题干信息知,①②③三地地租相等,地租等值线的等值距相等,则N点地租等于M点地租时,N点地租等于F点地租;H 点的地租高于N点的,故H点的地租高于F点地租。
答案:C
8.从地租变化的一般规律看,G地最可能是()
A.住宅区B.工业区
C.交通用地D.农业用地
解析:读图可知,G地远离市中心,且地租较低,故G地可能是农业用地;住宅区往往分布在商业区的周围,工业区一般分布在住宅区的周围;交通用地在形态上一般呈条带状。
答案:D
图1示意中国大部分城市道路两侧绿化种植池现状,针对当前的城市问题,有环保学者提出设计建议(图2所示)。
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9.图1中路缘石与种植池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最可能为() A.防止人为践踏B.提升城市形象
C.阻挡雨水杂物D.节省人力成本
解析:读图1可知,路缘石位于路面与种植池之间,可以起到隔离作用,且种植池高于路面,可以防止行人践踏池内草地,起到保护作用。
答案:A
10.环保学者提出的设计建议,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中的()
A.热岛效应B.城市内涝
C.交通拥堵D.雾霾污染
解析:读图2可知,道路高于种植池,下大雨时路面积水流向绿地(种植池),而绿地可以吸水、蓄水,从而减少城市地表径流,有效防治城市内涝。
干旱时,绿地可以通过蒸腾作用等,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以调节城市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但这不是该设计的主要目的。
该设计不能解决交通拥堵和雾霾污染的问题。
答案:B
11.图2中若路面、种植池宽度均相同,下列城市的路缘石高度最大的可能是()
A.台北市B.成都市
C.北京市D.兰州市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降水量越大,路缘石越高。
台北和成都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台北距海更近且更易受台风影响,降水强度更大,更易造成城市内涝,因此路缘石高度应最大。
答案:A
(2018·江西七校联考)下图示意我国某省级行政区基于行政区级别而形成的办学体系,图中学校是各级行政区最高等级学校。
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12.该省级行政区办学体系可分为()
A.3级B.4级C.5级D.6级
解析:县级市和县(自治县)属于办学体系中的同一级别,所以其办学体系共分5级。
答案:C
13.关于该省级行政区办学体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县级行政区没有初中B.乡级行政区没有高中
C.县级行政区拥有大学D.乡级行政区拥有高中
解析:高等级行政区包含低等级行政区的学校类别,而低等级行
政区不包括高等级行政区的学校类别。
答案:B
14.该省级行政区由求学引起的人口迁移多表现为()
A.省级行政区内跨地级市迁移
B.地级市内跨县(县级市、自治县)迁移
C.县内跨乡(镇、民族乡)迁移
D.乡(镇、民族乡)内跨村迁移
解析:各地级市的大学各具特色,服务范围可以超过本地级市范围,因此由求学引起的人口迁移多表现为省级行政区内跨地级市迁移。
答案:A
(2018·郑州模拟)法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在欧盟国家中较为典型。
历史上,法国长期高度中央集权,巴黎一直是其政治中心。
法国的人口、生产、服务活动高度集聚于巴黎,大巴黎地区人口数量为第二位城市里昂的7倍以上。
20世纪60年代,法国选择了若干边缘城市集聚区建立“平衡城市”,阻滞人口和产业向巴黎集中,以消除巴黎与其他地区之间发展的高度不平衡问题。
读法国“平衡城市”影响范围示意图,回答下面三题。
15.法国人口高度集聚于巴黎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资源C.交通D.政治
解析:材料中提及巴黎一直是法国政治中心,人口高度集中于巴黎,则主导因素是政治。
答案:D
16.法国建立“平衡城市”的主要目的是维持边缘城市集聚区的()
A.服务门槛B.服务种类
C.服务等级D.服务范围
解析:通过扩大边缘城市的服务范围,来吸引周边人口集聚在边缘城市附近,从而阻滞人口和产业向巴黎集中。
图示阴影部分为“平
衡城市”影响范围,没有提及服务种类和服务等级。
答案:D
17.“平衡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优化法国城市的()
A.空间结构B.规模结构
C.产业协作D.城市化进程
解析:“大巴黎地区人口数量为第二位城市里昂的7倍以上”“阻滞人口和产业向巴黎集中,以消除巴黎与其他地区之间发展的高度不平衡问题”,体现的是城市规模结构的差异。
答案:B
(2018·湖北调研)德国是欧洲人口较稠密的国家,2016年德国人口总数为8 200多万。
下表是德国不同规模城市个数统计表,下图示意德国不同规模城市及乡村人口比重。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8.图表数据表明,德国()
A.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进程快
B.环境质量下降,城市问题严重
C.城市人口比重大,集中在中小城镇
D.卫星城市众多,形成城市群(带)
解析:图示德国城市人口比重为58.32%+32.91%,体现了城市人口比重大;其中小城镇人口比重达58.32%,人口在50万以上的城市只有14个,体现了人口集中在中小城镇。
故C正确。
答案:C
19.德国的城市结构与人口分布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有效阻止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B.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C.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趋于平衡
D.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解析:图示德国城市结构以中小城市为主,人口分布以小城镇人口比重最大;这种布局与分布,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也有利于资源要素分散到小城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答案:D
(2018·安徽江淮十校模拟)日本东京都市圈的地域结构变化深受经济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期,泡沫经济导致地价惊人增长,住宅建设向外蔓延;20世纪90年代初期,泡沫经济崩溃,地价持续下跌,郊区扩张的势头停止,中心区人口增加。
另一方面,自1980年
以来,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由此引发的人口问题加剧了东京都市圈的结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0.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京都市圈中心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郊区环境恶化B.中心区交通便捷
C.郊区地价上涨D.中心区房价适中
解析:泡沫经济崩溃后东京都市圈中心区地价开始回落,由此引发了城市中心区的住宅建设,带动了诸多价格适中的公共住房和商品住房供给,这些新增的公共住房和商品住房吸引了不同人群的迁入。
信息解读“地价持续下跌,郊区扩张的势头停止,中心区人口增加”,体现了地价下跌—郊区扩张停止—中心区人口增加的逻辑关系。
答案:D
21.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为追求住宅面积而迁往郊区势头减弱是因为()
A.人口少子化B.人口老龄化
C.收入减少D.土地供应紧张
解析:由于日本人口增长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直保持较低水平,由此出现的人口少子化现象导致家庭平均人口数持续减少,所以人们为追求住宅面积而迁往郊区的势头减弱。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