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欧阳江河:中国古汉语是当代中文的解毒剂
保住“成为我自己”的那一种可能——访著名诗人欧阳江河
对于 记者 的一个个m J 题 ,他的回答
记 者扪‘ 过 呼后 ,起 身要 了
更像足一 位容 智的 大学老师 ,带荇学者 之气 。他很健谈 ,谈很 多问题都彳 丁 自己 独 到的 见解 ,但谈 新诗 的时候 最 认真 ,
最投入 ,也最激动 。
/ \ J
一 杯 绿茶
.
2 O 1 6 年 ,欧阳 河凭借长诗 《人足 人非 》荣腑第1 4 扁 “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年度杰 … 作家” 。 评市 委 员会存颁 奖辟
己”的那一 种 【 1 』 能性 。
能够 引领人 类文 l 月进程 的伟大人 物。 1 而E l 前F t 1 同的诺 尔将获 得者却寥寥
可数 。“ 巾同 的尖 子在哪 里?”欧 阳 i I 河向教 育、又 仅仪是将大 的生命精力交给生存和
因 为 整 个 天 空 都是 泪 水
得给 “ 我是谁 ” 搭 建 一 个 问询 处 , 因 为 大我 已经 被 小我 丢 失 了
— —
,
生活的 平衡 ,满 足下成为2 0 %的优秀
人才。他希挈在如此巨火悠久的中华 文明的将 来 ,能不能出现这样的一个 1 %.成 为人类文 明的新的 引领 者?
敫商 ,欧阳汀河 认为 巾固 的基础教 育 有非常成功的一 I f 【 f ,它 为学生 各方 面 的学 习打 F了非常扎 实的基础 ,这 是
伞 世 界公 认的 。
但是 他 也向我们提 出 了自己的疑
I ' , J * l l 期待 。在 目n 仃 的教育环境 下 ,教
筒变 得越 来越功 利。在 这个过 程 中. 孩子们失 去 r 好 奇心 .失去 r天真的 本 性 灵 秀。 他 认 为问 题 其实 在 于 “ 我心” 的 n l J 题 ,中小学教 育如 果只
欧阳江河:诗歌是持续一生的事
欧阳江河:诗歌是持续一生的事“今生的理想是做一个好的诗人。
有来生的话,我的理想还是做一个好的诗人、作家。
”近期,在与诗人吕露的对话中,欧阳江河,这位著名的朦胧派诗人如此袒露自己的心迹。
■过自己愿意过的生活吕露:你的作息时间?具体告诉我。
欧阳江河:比较有规律,但也偶有例外。
晚上基本是在一点至两点入睡,早起时间大致在八点至九点之间。
上午早餐后,写作或阅读,上网处理邮件,午饭大致在一点左右。
下午很少写作,通常是与朋友一起喝茶聊天,处理具体事务通常也会在下午。
有时写写书法,有时接着阅读上午读的书。
晚饭基本是与朋友们一起吃,我的朋友非常多,各种各样的朋友,所以我的晚餐时间有些长,通常要两个小时。
晚上多半是听音乐。
晚十一点后停止听,接下来我会看一个或两个电影。
吕露:看起来很小资。
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生活。
欧阳江河:过自己愿意过的生活。
吕露:我觉得现在很多作家都把写作当成一种社交工具,而不是真正的喜爱写,你觉得呢?欧阳江河:他们有权利从社交的角度定义自己的写作。
我的写作角度可能与此相反,我讨厌用写作来社交,我也有我的理由:诗歌是复杂思想的产物,而不是交流的产物。
吕露:特别痛苦的时候会怎么度过?欧阳江河:陷入沉默。
尽可能不见人。
平常我是一个好客的,喜欢说话的人。
吕露:你最爱什么样的女人?欧阳江河:我其实不会预先知道爱什么样的女人,爱上了才知道。
吕露:你去过一些国家,最难忘的两个国家是?为什么?欧阳江河:我把这个问题缩小一下,改成最难忘的两个城市。
一个是威尼斯,一座特别适合散步的城市,“星期三你就离开的地方,星期四还呆在那里”。
另一个是纽约,一个我每年都去的地方,很大,很有活力,这个城市的混杂性让我呆在其中很自在,外来人可以活得像本地人,只要找到窍门,可以花钱不多就活出滋味和个性。
况且纽约的文化生活之丰富居全球之首。
■从无写作意义上的嫉妒心吕露: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怎样的男人?欧阳江河:一个还算与人为善的人。
一个根深蒂固的精英分子。
欧阳江河:谁是那狂想和辞藻的主人
欧阳江河:谁是那狂想和辞藻的主人来源:《人物》杂志假如我们设想在当代中国的诗歌中存在着若干条文化的经线,那么待在这些经线的交叉之处的,或者说待在“焦点”上的一位诗人,一定是欧阳江河而不是别人。
因为这些纵横交错的线条大都与他有关。
比如,某种意义上他可以说是一位最具理论素养与雄辩才能的诗人,是一位具有对现实发言的能力的、可以使用诗歌直接来思辨当代中国重大社会历史问题的诗人,是一位相当“现实”同时又十分“玄学化”的、充满语言自觉与哲学趣味的诗人,一位与现实之间既保持了紧张与反叛关系、同时又很“成功”的诗人——据说他一度还曾扮演了一个成功的文化策划或经纪人的角色。
他是一个“没有上过大学”却相当博学、没有学院身份却“非常知识分子”的诗人,是一个一年到头忙碌地穿梭在欧洲、美国同中国南北很多城市的诗人,一个出入于官方和民间的各种诗歌与文化场所的诗人……显然,要成功地描述出一个诗人的形象,需要具备某些“传奇化”的条件和能力,需要对其人生的风雨起落传奇经历有大量的细节描述。
虽然我知道上述描写还不足以构成一丝这样的色调,但我确信,欧阳江河最终会是传奇般的人物——不会是像拜伦与荷尔德林那样的美丽而残酷的传奇,但会是像叶芝和聂鲁达那样的传奇,平稳但又有太多经历的一生。
某种意义上,好的诗人的一生就应该是,也必须是传奇的一生,诗歌和人生最终互相印证,互相映现和解释,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的财富、履历和荣耀,中国人把这个叫做“道德文章”,或“读其文,想见其为人也……”历史上那些重要的诗人毫无例外地都演绎过相似而又不同的传奇。
巴山蜀水,夜雨秋池,雄奇而充满神妙的自然曾赋予了多少诗人以这样的财富,欧阳江河应该也有这般机缘与幸运——尽管要完成传奇的一生,他的路还很漫长。
说到这里我的意思大约已经有了:欧阳江河已有的丰富性和未来将要有的丰富性,在中国当代的诗人中是屈指可数的。
也许像有人说的那样,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知识分子型的诗人的一个代表——确实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敏感而准确地、热心而冷眼地、智慧而又感性地用诗歌来描述和预见当代中国精神文化的转折、迂回、蕴积和丧失,通过一系列敏感的文化符号,来诠释当代中国社会历史的沧桑变迁。
欧阳江河:诗歌写作可以更具有一种深度(2)
欧阳江河:诗歌写作可以更具有一种深度(2)2008年以后,我重新开始诗歌写作。
在《凤凰》这首诗中,我继续进行消声处理,就像枪里安装了消声器。
它的声音不强烈,但是画面感和建筑感很强。
你听这首诗,不如读这首诗感觉好。
但是最近的一些作品,声音却压过了文字,它更多的是“声音文本”。
记者:“声音文本”具体的含义是什么?在写作中怎样实现?欧阳江河:我认为,诗歌至少有两个文本,一个是“文字文本”,另一个是“声音文本”。
但它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音乐性,因为音乐性很多时候只是外在形式上的,太简单了。
我所说的“声音文本”超过了音乐性,它把反音乐的东西也包括进来。
刚才谈到的宣叙调,它既有歌唱性,又有说话、雄辩的感觉,这才是我说的“声音文本”。
在这种文本中,声音给你造成的文本影响力、传递出来的力量,大于你在读文字时得到的感受。
以宋词为例,周邦彦、姜夔等人的作品,是“声音文本”在先。
由于古音律和人类发声器官的变化,“声音文本”就失传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一个次文本,是对“声音文本”的一个文字记录。
所以,这个“声音文本”最优雅的部分已经失传了。
但是,当下的诗歌创作没法像宋词一样,声音搭配文字,我们只能通过文字去实现“声音文本”。
我觉得古代的一些诗作已经实现了这一点,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一句中,“左牵黄,右擎苍”更多的是一种“声音文本”,它当然有具体所指,但是最有魅力的还是文字传递出来的那种声音感觉,非常具有感染力。
词不是物,不是肉体,不是声音本身,但是它可以激发出来这些东西。
因此,在诗歌写作中,文字的排列本身不是最终的抵达地,在它后面还要传递出一种鲜活的、生命的状态。
诗歌就是要表达出这种活生生的状态,这种活色生香的东西。
它可能是非常粗糙的、原生态的、不易读懂的,但却能够深深地感染听者。
“词”比“物”更持久记者:您在上世纪90年代提倡“中年写作”的概念,近期又多次谈及萨义德所说的“晚期风格”。
保住“成为我自己”的那一种可能
保住“成为我自己”的那一种可能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7年第5期文 | 本刊记者张小彩欧阳江河,1956年生,著名诗人,诗学及文化批评家,书法家,《今天》文学社社长,北师大特聘教授。
1983年至1984年间,创作代表作——长诗《悬棺》,引起诗坛广泛关注。
其代表作有《玻璃工厂》《傍晚穿过广场》等。
著有《谁去谁留》《大是大非》等11部中文诗集、评论集,4本德语诗集,两本英语诗集,1本法语诗集。
在国外50多所大学及文学中心演讲、朗诵。
被视为中国新诗运动最重要的代表性诗人。
走进咖啡馆来的欧阳江河,与记者打过招呼后,起身要了一杯绿茶。
2016年,欧阳江河凭借长诗《大是大非》荣膺第14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
评审委员会在颁奖辞里评价这部作品“ 形象更奇崛,运思更开阔,诗意也更为自由而悖谬重重”“ 他的写作,为中国当代诗歌写作建立起了全新的方法论”。
与此同时,普通读者却评价“ 这是一次艰难的阅读体验”“ 只读小半,就已不能继续”。
对于记者的一个个问题,他的回答更像是一位睿智的大学老师,带着学者之气。
他很健谈,谈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谈新诗的时候最认真,最投入,也最激动。
(一)彗星突然亮了,正当我走到屋外。
我没想到眼睛最后会闪现出来,光芒来得太快,几乎使我瞎掉。
——《彗星》谈到当下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欧阳江河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有非常成功的一面,它为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这是全世界公认的。
但是他也向我们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期待。
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失去了好奇心,失去了天真的本性与灵秀。
他认为问题其实在于“我心”的问题,中小学教育如果只为了升学、成绩、知识而牺牲掉那些“ 无用”的与鲜活的生命有关的东西,学生的“ 我心”从哪里来?诗歌和文学创作都是事关“ 我心”的问题。
欧阳江河相信,未来的世界越来越需要能够引领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人物。
而欧阳江河谁也不是——遇见《如此博学的饥饿:欧阳江河集1983-2012》
26作家作品研究言说一个诗人和他的创作,尤其是我们熟悉的知名诗人,无疑是一件冒险的事情。
这种冒险体现在,我们的言说如果没有什么独特的诗学观点的话,就显得可有可无。
欧阳江河就属于这么一类诗人。
和一个诗人的相遇,是有很多偶然性的。
记得第一次读到欧阳江河,是在2002年鄂东南的一个小城,那个燠热的长江边的小县城,夏日午后慵懒的时光,旁边的中学放假了,书店里的顾客星星点点,角落的书架上,夹杂着一本选有欧阳江河诗歌的作品集。
现在想来有些恍惚了,记忆的不确定性,让我不能确认当时读到的是不是《公开的独白》。
唯一能肯定的是,19岁的诗歌胃口大好,正是囫囵吞枣的年纪。
此后,和这位上个世纪80年代就写出《手枪》《汉英之间》《一夜肖邦》的诗人并无交集。
直到2012年,在观看贾樟柯的电影《二十四城记》时,当屏幕上出现“整个玻璃工厂是一只巨大的眼珠,/劳动是其中最黑的部分”这两句诗时,突然被震了一下。
或许,这就是诗歌的力量,当借助于电影这种媒介换了一副面孔呈现在你面前时,任何一个被诗化过的人,都会被充满电的麦芒刺那么一下,这种感受几乎无一人幸免。
时光顺滑到2013年底,当时刚从北京学习回来,逛书店时看到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标准诗丛,其中就有欧阳江河的《如此博学的饥饿:欧阳江河集1983-2012》,犹豫了一下,还是拿在了手上。
即使回到家,也只是粗粗翻了一下就闲置在一旁。
直到再次拿起又深入读了一遍,才发现欧阳君诗歌的妙处。
半年快过去了,《如此博学的饥饿:欧阳江河集1983-2012》依然是我的枕边书。
纵览全书,就一些粗略的观感谈点感受。
欧阳江河无疑是传统的、古典的。
我们可以发现,构建欧阳江河诗歌美学的背景是多元的,这也是成就一个大诗人的先决条件。
厘清一个诗人的精神源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但通读全书,尤其是他的诗歌部分,发现他对中国和西方传统文化的多面的有效继承,是显而易见的。
体现在他自己的诗歌创作上,就是中国性和世界性。
而欧阳江河谁也不是——遇见《如此博学的饥饿:欧阳江河集1983-2012》
作者: 王彦山
出版物刊名: 创作评谭
页码: 26-2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 河集 诗学观点 鄂东南 作家出版社 敬亭山 枕边书 化蝶 黄山谷 玻璃工厂 史蒂文斯
摘要:<正>言说一个诗人和他的创作,尤其是我们熟悉的知名诗人,无疑是一件冒险的事情。
这种冒险体现在,我们的言说如果没有什么独特的诗学观点的话,就显得可有可无。
欧阳江河就属于这么一类诗人。
和一个诗人的相遇,是有很多偶然性的。
记得第一次读到欧阳江河,是在2002年鄂东南的一个小城,那个燠热的长江边的小县城,夏日午后慵懒的时光,旁边的中学放假了,书店里的顾客星星点点,角落的书架上,。
欧阳江河简介
欧阳江河简介
欧阳江河,原名江河,男,祖籍河北,1956年生于四川省泸洲市。
现居北京。
著名诗人,诗学、音乐及文化批评家。
1979年开始公开发表作品,迄今已发表诗歌作品200余首,诗学理论文章及当代美术、音乐、电影、戏剧批评文章20万字。
在国内出版诗集《透过词语的玻璃》(1997年,中国改革出版社),诗作及诗学文论集《谁去谁留》(1997年,湖南文艺出版社),文论及随笔集《站在虚构这边》(2000年,三联书店)。
在德国出版中德双语诗集《玻璃工厂》(1994年,德国荷尔德林协会)。
其诗作及诗论文章被译成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意大利语等十多种语言。
自1993年起,多次应邀赴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的二十余所大学及多个文学基金会讲学,朗诵,访问写作。
1993春至1996年冬居留美国,1997年秋自德国返回国内,现定居北京,从事写作和国内外文化交流策划事务。
作为诗人,欧阳江河的诗歌写作强调思辩上的奇崛复杂及语言上的异质混成,强调个人经验与公共现实的深度联系。
作为诗学批评家,他在当代中国诗歌的整体理论及文本细读这两个方面均有独特建树。
欧阳江河的写作实践深具当代特征,在同时代人中产生了广泛的、持续的影响,被视为80年代以来中国最重要的代表性诗人。
[欧阳江河简介]。
欧阳江河的诗
欧阳江河的诗欧阳江河的诗欧阳江河的诗欧阳江河(1956- ),原名江河,出版的诗集有《透过词语的玻璃》(1997)、《谁去谁留》(1997)。
手枪手枪可以拆开拆作两件不相关的东西一件是手,一件是枪枪变长可以成为一个党手涂黑可以成为另外一个党而东西本身可以再拆直到成为相反的向度世界在无穷的拆字法中分离人用一只眼睛寻找爱情另一只眼睛压进枪膛子弹眉来眼去鼻子对准敌人的客厅政治向左倾斜一个人朝东方开枪另一个人在西方倒下黑手党戴上白手套长枪党改用短枪永远的维纳斯站在石头里她的手拒绝了人类从她的胸脯里拉出两只抽屉里面有两粒子弹,一支枪要扣响时成为玩具谋杀,一次哑火玻璃工厂1从看见到看见,中间只有玻璃。
从脸到脸隔开是看不见的。
在玻璃中,物质并不透明。
整个玻璃工厂是一只巨大的眼珠,劳动是其中最黑的部分,它的白天在事物的核心闪耀。
事物坚持了最初的泪水,就象鸟在一片纯光中坚持了阴影。
以黑暗方式收回光芒,然后奉献。
在到处都是玻璃的地方,玻璃已经不是它自己,而是一种精神。
就像到处都是空气,空气近于不存在。
2工厂附近是大海。
对水的认识就是对玻璃的认识。
凝固,寒冷,易碎,这些都是透明的代价。
透明是一种神秘的、能看见波浪的语言,我在说出它的时候已经脱离了它,脱离了杯子、茶几、穿衣镜,所有这些具体的、成批生产的物质。
但我又置身于物质的包围之中,生命被欲望充满。
语言溢出,枯竭,在透明之前。
语言就是飞翔,就是以空旷对空旷,以闪电对闪电。
如此多的天空在飞鸟的躯体之外,而一只孤鸟的影子可以是光在海上的轻轻的擦痕。
有什么东西从玻璃上划过,比影子更轻,比切口更深,比刀锋更难逾越。
裂缝是看不见的。
3我来了,我看见了,我说出。
语言和时间浑浊,泥沙俱下。
一片盲目从中心散开。
同样的经验也发生在玻璃内部。
火焰的呼吸,火焰的心脏。
所谓玻璃就是水在火焰里改变态度,就是两种精神相遇,两次毁灭进入同一永生。
水经过火焰变成玻璃,变成零度以下的冷峻的燃烧,像一个真理或一种感情浅显,清晰,拒绝流动。
欧阳江河代表作
作者: 欧阳江河
出版物刊名: 当代作家评论
页码: 105-110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4期
主题词: 江河;“知识分子写作”;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民间写作;南京大学;精神领袖;诗歌史
摘要:说实话,在准备邀请欧阳江河和于坚一起来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作“诗人讲坛”之前,我们真的还有点担心这是否合适。
因为在一般的诗歌史叙述中,他们两位可是分别属于“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两大阵营的,而且于坚还应该是“民间写作”的精神领袖,在当年不无意气的激烈论争中,即使江河并未怎样地参与其中,但他属于“知识分子写作”的重要诗人,却是毫无疑问的。
欧阳江河的舍得智慧:被国际诗歌誉为“最好的诗人”,却一直在和流量划清界限
欧阳江河的舍得智慧:被国际诗歌誉为“最好的诗人”,却一直在和流量划清界限写出一本畅销书,是很多作家的梦想。
然而对于欧阳江河,诗集销售达到两万,他就觉得是极限,超过一百万,就应该感到“羞耻”。
在他看来,舍掉不少人孜孜以求的流量,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和坚持。
被国际诗歌界誉为“中国最好的诗人”,欧阳江河得过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0年度诗人、《芳草》诗歌奖等诸多奖项,他的作品也曾被莫言评价“能让普通的一个词触及生活最本质的东西”。
作为中国现当代的著名诗人,欧阳江河对于诗歌和诗人有着自己的独到理解,也深刻影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诗坛。
欧阳江河说,诗歌是严肃又精确的,深刻又复杂的写作过程带给他幸福感。
那么想要写好诗歌,是不是就必须和流量划清界限?让我们走进《舍得智慧讲堂》,看看欧阳江河对于当代中国诗歌的理解。
诗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真假之分90年代时,汪国真的诗歌广受喜爱。
第一册诗集《年轻的潮》数次再版,累计发行超100万册。
他的诗歌盛行,被青年人广泛用于宣言或赠语,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文化现象。
然而与此同时,主流诗坛中质疑汪国真的声音很多,欧阳江河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在欧阳江河看来,汪国真的诗歌都是假诗,语言没有质感,励志也是一种中学生互相寄语的流行性的励志。
朗朗上口的美文很容易打动人,但失去了诗歌语言的精确性和鲜活性,对中国孩子们的诗歌教育是一种不负责任。
虽然汪国真的诗歌拥有很多读者,甚至在几十年后也很可能继续流传,但读者的数目从来不是欧阳江河评价诗歌的依据。
欧阳江河说,诗歌与灵魂有关,表达了中国文明最高级的一面,也是感知自己存在生命的方式。
担心诗歌与心灵和经验脱节,他曾经十年强制自己停笔。
之后,写长诗成为他抵抗消费主义和碎片化阅读的方式。
舍去了容易打动人的美得到最高意义的诗歌被问到最大的舍去,欧阳江河说,“舍去的东西里面第一步就是那种,马上、当场、立即和特别浅显地直接打动人的那个东西,我把它放掉了、舍去了,因为那个东西可以让你得到广泛的读者,你的销售额。
专访欧阳江河:年轻诗人的“消失”是缺少优秀的语文教师
专访欧阳江河:年轻诗人的“消失”是缺少优秀的语文教师我们曾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有诗经、离骚,有唐诗、宋词、元曲。
但如今,北岛在豆瓣发表诗作却遭人谩骂,诗歌在这个时代该如何生存?在零零后的眼中,诗歌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文 | Luna编 | Jade2020年是艰难的一年,因为疫情不断变化,高考最终延期了一个月。
而且在今年的高考中,有不少和疫情紧密相关的话题。
例如,北京语文高考的微写作中,就有一个选题是这样的:请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快递小哥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感情真挚,有形象。
小诗不超过150字,抒情文字150字左右。
写诗,在高考这样考察基本行文结构和逻辑的考试中是很少见的。
而且,现代诗往往也较少遇到“知音”。
就在今年年初,诗人北岛在豆瓣发了一首名为《进程》的旧作,结果却被一名网友在评论区辱骂。
使得北岛不得不关闭了评论。
著名诗人北岛知乎上有人这样惋惜道:“毕竟我们曾经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有着诗经、离骚,有着唐诗、宋词、元曲。
我们对诗人的态度一向也是包容和欣赏的,我们至今爱着李白、杜甫、苏东坡。
但是,我们却对自己时代的诗人谩骂与侮辱。
”诗歌在我们这个年代似乎变成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事物:我们知道诗歌,也听闻过一些,却似乎难以走入诗歌的世界。
那么,在当下的社会,诗歌究竟是什么?新时代的诗歌又该如何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新生的诗人又是怎样诞生的?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近期,我们采访了著名诗人欧阳江河,欧阳先生便从自身经历,结合自己的观察,道出了诗歌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走向。
受访者:著名诗人欧阳江河“诗歌是我的生存方式”为什么投身诗歌创作?对欧阳江河来说,这件事似乎没有太多的选择,好像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就像一朵花最终长成了一朵花,而不是一片树叶或者一棵草。
相比成为诗人这个结果,欧阳江河与诗歌的相遇反倒有些特别。
作为50年代出生的人,他对阅读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饥饿感。
在那个和现在很不相同的时代,几乎是拿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
名家专访丨欧阳江河:我的诗可能真的是白酒,它有点烈了
名家专访丨欧阳江河:我的诗可能真的是白酒,它有点烈了如果把诗比成一种酒,欧阳江河觉得自己的诗,“可能还真的是白酒,有点烈了。
”他说。
11月17日,在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四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期间,记者找到这位执拗于写长诗的人,请他聊聊酒、诗歌与泸州记忆。
记者:您是泸州出生的,您在这里生活过吗?欧阳江河:我五六岁的时候,父亲因为工作原因,离开泸州去了大凉山,我也跟着离开。
后来,来来回回,我在泸州生活了八九年。
关于泸州我有一些比较深刻的记忆,其中一个跟泸州老窖有关。
就是我父亲第二次离开泸州的时候,他买了两箱泸州老窖带走。
这两箱酒,一直喝了十几二十年才喝完,我父亲喝得很珍惜。
其实在我的意识里,“泸州”和“老窖”就好像是一个词,基本上我看到酒,才会想起泸州。
记者:今年的国际诗酒文化大会,主题是“让诗酒温暖每个人”,想请您谈谈对这个主题的看法。
欧阳江河:诗和酒之间,有一种很神奇的共性。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这样的诗句。
我觉得在某一个远处,诗神的精神和酒神的精神,可能是相通的。
他们汇集在一起后,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非常遥远的、神奇的、微醉的、有化学变化的一种温暖的感觉。
这种温暖的感觉,有点不可解,很难用数学语言、科学语言精确地把它解析出来。
但这种东西是有生命的。
其实有些很神奇的东西、美妙的东西,都是不需要任何论证、任何知识,甚至不需要方法的。
它呈现的方式太直接,它就是一种温暖、微醉、美好,就像上帝给你的一份厚礼,这也是人生值得过的一种原因。
诗和酒带来的那种温暖,可能会让你有点发疯、有点失控、有点爱、有点怅然若失、有点忧郁、有点超脱,它就是这些东西,所有这一切都会在温暖里面被你碰到、被你拿到,有时候是被你拒绝,有时候被你闪过,有时候它就来到,它就是一个发生直接呈现,这是诗歌很微妙的地方。
记者:如果把您的诗比作一种酒,您觉得比较接近于什么?欧阳江河:(认真思考片刻后)可能还真的更像白酒,我希望它是葡萄酒,但它很可能真的是白酒。
欧阳江河诗歌写作的经典意识
欧阳江河诗歌写作的经典意识
付玉东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17(000)003
【摘要】在当代众多的诗人当中,欧阳江河是一个经典化意识非常强烈的诗人.具体来说,他追求不朽的文人情怀,为自己的诗歌写作进行命名,以长诗写作挑战当代消费文化,都是这种自我经典意识的体现.
【总页数】3页(P33-35)
【作者】付玉东
【作者单位】新疆库尔勒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育学院 8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起点、断裂与延续r——欧阳江河《悬棺》的写作 [J], 梁盈
2.“伪经典”或准经典的比较阅读——谈欧阳昱的四个短篇小说 [J], 雷喑
3.手枪:词与物交织的文本实验——欧阳江河名诗《手枪》解读 [J], 毛靖宇; 陈婉
4.欧阳江河诗歌中"圆形废墟"意象论析 [J], 陈婉;毛靖宇
5.欧阳江河诗歌中的"饥饿书写"论析 [J], 毛靖宇;陈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欧阳江河《看敬亭山的21种方式》第六届花城文学奖提名作家巡展
欧阳江河《看敬亭山的21种方式》第六届花城文学奖提名作家巡展诗人,诗学、音乐及文化批评家,书法家。
1956年生于四川省泸洲市。
出版《如此博学的饥饿》等8部个人诗集及文论集,诗集《凤凰》(2012)、《手艺和注目礼》(2013)。
在国外出版中德双语诗集《玻璃工厂》(1993)、《快餐馆》(2010)、《凤凰》(2014),中英双语诗集《重影》(2012)及《凤凰》(2014),中法双语诗集《谁去谁留》(2014)。
提名作品《看敬亭山的21种方式》(长诗)2016年第5期。
提名作品节选遇见敬亭山的21种方式,是诗人与诗人的对视。
《看敬亭山的21种方式》Ⅰ诗 | 欧阳江河朗诵 | 欧阳江河欧阳江河为你读诗Ⅰ来自花城00:0004:031你坐在敬亭山下打听李白的消息一千年前李白坐在同一个地方打听你的消息2把李白的诗写得像朦胧诗是个不错的主意建议一只飞翔的鸟从词语的鸟换出真身这同样是个不错的主意3正是在与敬亭山对视时李白看见了自己而你,看见三月三的手臂从众树的枝条伸了出来4正是与李白的神秘一握你才有了自己的手词的手,月光的手5晨雾般升起的记忆双脚埋入土地像树一样扎下深根词,不过是随风摆动的叶子6雪后的敬亭山真美猎户座头脑里的豹子和它的影子双双掉落在雪地上雪如城堡,辞章之美层叠堆砌雪意,出现在一个退身的造像和辨认之中7恢宏天象嵌入词眼却不睁开四望词坐在云生处看见山色渐渐长出水墨般的肉身8无论李白在你身上看见了谁都是云的目光在消散云,取下眼镜给词戴忘记自己也近视9云中君收集尘埃且将目光集束在一起飞翔,露出词的骨骼仅仅因为肉身导致精神涣散10幻象:飞翔只是一个幻象必定不是它看起来所是的样子可难道没有不伴随幻象的飞鸟吗?11与敬亭山对视古人平静下来,而你也将平静,因为你将看到词所确信的虚无是真的……。
欧阳江河的舍得智慧:舍弃的深处是得到,坚持收获诗歌的成熟
欧阳江河的舍得智慧:舍弃的深处是得到,坚持收获诗歌的成熟这是个追求数据的时代,谁做出的东西数据好、受欢迎,谁就是成功的,讨好观众成了社会常态,就连一贯不染世俗的诗歌艺术都以此来判断优劣好坏。
在这种状况下,有些诗人则迎合读者的审美,收获高额数据带来的荣誉与自我的体现。
但还有些诗人圣愚地坚持着诗歌的传统与深刻内涵——欧阳江河就是这样的人,他的诗歌“舍弃了所谓的美的东西和讨好读者的东西,自我泯灭后得到诗歌本身的成熟”。
这是他古板守旧的表现?还是在利益至上的社会坚守内心的体现?著名诗人欧阳江河近日做客由凤凰网与舍得酒业联合打造的时代人物高端访谈、思想派强IP《舍得智慧讲堂》,讲述在诗歌创作道路上“圣愚的坚持”。
我国的诗人大都是“散养”的,缺乏制度性的培养,会自由自在多姿多彩地成长,但更容易受环境和读者的影响,成长为“流行性诗人”。
对此,欧阳江河着重表现了对汪国真诗歌的不认同,他表示虽然“诗歌没有好坏之分”,但却有真假之别。
一味地迎合市场,使用“没有质感的流行语言”,“这对中国诗歌,尤其是对孩子们的诗歌教育是一件不负责任的偷懒的事”。
欧阳江河对诗歌格调的坚守并不是独一份的,食指对余秀华诗歌的批评也体现了诗人“圣愚的坚持”。
他虽然不大认同食指将自己的圣愚强加于人,却“理解食指的愤怒”,食指经历过诗歌的黄金时期,坚守着“诗人的使命感和天职”,虽然看似有点愚蠢和顽固,却有着让人动容的神圣力量。
但这并不意味着欧阳江河赞同一成不变地坚守,在他看来,人不可能活在自己的作品和理想中,在坚守内心的同时,“时代的变化一定会被最大程度地吸取,这些东西都引起对世界的好奇、对诗歌的狂喜、对生命的忧郁”。
舍和得融为一体,是欧阳江河对时代与诗歌的思考。
身为诗人,欧阳江河也有自己的写作取舍之道。
他的诗歌“舍弃了肤浅的美感和讨好读者的东西”,坚持“和流量级的诗人划清界线”,甚至以自己读者多或诗歌销量高为耻。
他的内心有自己坚守的诗歌理念,只需要真正能理解自己的读者。
欧阳令健简介
欧阳令健简介
欧阳令健,中国著名诗人、翻译家、文学批评家。
1933年出生于浙江桐乡,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文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
欧阳令健先后创作出《向晚意不适》、《百思不得其解》、《春梦了无痕》、《小雪的难过》、《在细雨中呼唤》、《春日心情》、《清明上河图》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其诗歌内容深刻,表达了人们对深沉精神需求的深挖,被誉为“诗中有物理”,深受读者喜爱。
欧阳令健是一位多面手,除了写诗,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译家和文学批评家。
他曾翻译了英国诗人罗素的《哲学的报应》、《普希金诗集》、美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赞美之歌》等作品,其优秀译文被誉为“汉英双标准”,被国内外读者广泛阅读。
欧阳令健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他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丰富的文学知识和多方位的文学视角,深入探究中国古代诗歌文学,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和观点,成为当代文学评论的翘楚。
此外,欧阳令健还曾担任《中国
诗歌》《中国文学》《诗刊》《民间文学》等刊物的顾问编委,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欧阳令健是一位拥有卓越文学才华的作家,他的诗歌作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他的翻译作品深受读者的赞誉,他的文学批评作品也受到学者的肯定。
欧阳令健一生努力不懈,不断研究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家。
欧阳江河的诗
欧阳江河的诗欧阳江河(1956-),原名江河,出版的诗集有《透过词语的玻璃》(1997)、《谁去谁留》(1997)。
手枪玻璃工厂汉英之间最后的幻象(组诗)寂静墨水瓶秋天:听已故女大提琴家DUPRE演奏拒绝男高音的春天风筝火鸟去雅典的鞋子哈姆雷特遗忘春天傍晚穿过广场公开的独白肖斯塔柯维奇:等待枪杀一夜肖邦美人谁去谁留咖啡馆手枪手枪可以拆开拆作两件不相关的东西一件是手,一件是枪枪变长可以成为一个党手涂黑可以成为另外一个党而东西本身可以再拆直到成为相反的向度世界在无穷的拆字法中分离人用一只眼睛寻找爱情另一只眼睛压进枪膛子弹眉来眼去鼻子对准敌人的客厅政治向左倾斜一个人朝东方开枪另一个人在西方倒下黑手党戴上白手套长枪党改用短枪永远的维纳斯站在石头里她的手拒绝了人类从她的胸脯里拉出两只抽屉里面有两粒子弹,一支枪要扣响时成为玩具谋杀,一次哑火玻璃工厂1从看见到看见,中间只有玻璃。
从脸到脸隔开是看不见的。
在玻璃中,物质并不透明。
整个玻璃工厂是一只巨大的眼珠,劳动是其中最黑的部分,它的白天在事物的核心闪耀。
事物坚持了最初的泪水,就象鸟在一片纯光中坚持了阴影。
以黑暗方式收回光芒,然后奉献。
在到处都是玻璃的地方,玻璃已经不是它自己,而是一种精神。
就像到处都是空气,空气近于不存在。
2工厂附近是大海。
对水的认识就是对玻璃的认识。
凝固,寒冷,易碎,这些都是透明的代价。
透明是一种神秘的、能看见波浪的语言,我在说出它的时候已经脱离了它,脱离了杯子、茶几、穿衣镜,所有这些具体的、成批生产的物质。
但我又置身于物质的包围之中,生命被欲望充满。
语言溢出,枯竭,在透明之前。
语言就是飞翔,就是以空旷对空旷,以闪电对闪电。
如此多的天空在飞鸟的躯体之外,而一只孤鸟的影子可以是光在海上的轻轻的擦痕。
有什么东西从玻璃上划过,比影子更轻,比切口更深,比刀锋更难逾越。
裂缝是看不见的。
3我来了,我看见了,我说出。
语言和时间浑浊,泥沙俱下。
一片盲目从中心散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日,由《三联生活周刊》主办的“2014思想·广场”活动中,德国汉学家顾彬与诗人欧阳江河以“受伤的汉语”为题进行对谈。
欧阳江河首先提出,语言是传递思想、信息和交流的工具。
语言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最重要的呈现和凝聚的方式”。
“词语本身正在变成我们的存在方式,如果我们只是把语言作为像凳子一样的工具,这种理解是肤浅的。
”欧阳江河说。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除了与其他语言互译外,汉语面对着更多“伤害”。
“我曾经辅导一个初一学生写作文,他的作文中充斥着一些网络语言和成人语言。
比如‘神马都是浮云’、‘叫兽’、‘不能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他表达伤心都没有自己的词语,我不知道怎么引导他。
”一位正在读博士的年轻人在现场,讲述她对青少年使用汉语的忧虑。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孩子在表达时,用到的是具有时代特点的媒体所使用的语言。
”欧阳江河说。
这种方式像投影一样出现在孩子意识的波纹里,所以他们所有自我表达只是反射这个时代的语言。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同时,也有年轻观众提出消费时代的语言方式的问题:“在这个时代,我们受到广告等语言的影响,许多媒体在宣扬消费主义,我们处在这个时代根本无处可逃,应该以什么方式反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在多重侵害之下,如何为当下的中文“解毒”?
“要改变这一现状,解毒剂是中国古老的汉语。
”欧阳江河说。
因为,汉语在2000多年前就成熟了,老子、庄子、孔子、韩非子等先贤,哪怕是在处理政治、历史、军事等问题时,使用的古汉语多是非常精彩的。
所以在中文呈现出混乱、肤浅、庸俗的状态时,要到汉语中追根溯源,以得到启示和解救。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德语也曾在混乱之时从古典文学中寻求帮助。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的语言在战争中僵化,德国人必须重新学习德语。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顾彬和江河认为,应该从经典、复杂的语言中寻求“帮助”。
曾有一个美国的媒体人写过一本书,讲述自己的经历:他在一家有名的电视台做到总监,读了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君创作的小说《铁皮鼓》后决定辞职。
因为,美国的电视规则是,做让9岁的孩子完全能看懂的节目,如果更高深,这档节目就要去掉。
这位媒体人感到:完了,我们已经完成不懂词语,只看得懂影像了,语言这种生命存在方式已经被侵略了。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正因如此,许多作家在写作时会刻意用一些复杂的词语。
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有一次被记者问到:你为什么要用这么复杂的语言。
他的回答让顾彬和欧阳江河有认同感:我不能使用《铁皮鼓》那种到了3岁就不再长个子的语言,只要我停止使用复杂的语言,我的生命,我的思想就会偷懒,就会停止思想。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然而在这个时代,复杂、深刻的东西往往会被功利地简化。
欧阳江河以顾彬为例:“顾彬的研究是非常权威和严肃的,但成为媒体公共话题后,就变作‘五粮液’、‘二锅头’、‘垃圾论’等,他也被简化了。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