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文言文试题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宋史张咏传》真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宋史张咏传》真题含答案(2013·广东卷·T5-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
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
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
会李沆、宋、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
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
就转太常博士。
太宗闻其强干,召还。
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
诏案其罪。
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
”太宗不从。
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
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
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而不乐仕宦。
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士由是知劝。
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
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
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
”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俟秋成,当仍旧法。
”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
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霖隐不仕。
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
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第:科举考中B.推.辱主帅推:追究C.不痛绳.之绳:捆绑D.复命知.益州知:掌管【答案】选C。
【解析】本题考查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C项中的“绳”的意思是“约束,制裁”,成语“绳之以法”即取此义。
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含答案)
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上海】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7分)卜式传①卜式,河南人也。
以田畜为事。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
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
”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使者以闻。
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
”于是上不报式。
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
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
”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
岁余,羊肥息。
上过其羊所,善之。
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
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
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自《汉书》,有删改)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1)使者以闻(2)布衣草履而牧羊(3)岁余,羊肥息(4)上过其羊所,善之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臣生与人无争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B.以田畜为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布衣草履而牧羊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1)苟,子何欲?(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20.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2分)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
(3分)17.(4分)(1)使……知道(2)穿着布衣(3)繁殖(4)认为……好18.(2分)C【A、介词,和、同/动词,参加、参与;B、动词,当作、作为/介词,替;C、全是连词,表修饰;D、助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19.(6分)(1)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苟”、省略句、宾语前置,各1分)(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
2013年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捕蛇者说》
2013年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捕蛇者说》(云南昆明)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8-12题。
(12分)【甲】①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②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段太尉①在泾州为营田官②。
泾大将焦令谌③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
”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
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
”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
太尉判状,辞甚巽④,使人求谕谌。
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⑥来庭中。
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⑦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
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节选自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注释】①段太尉:即段秀实,唐朝名臣,死后追究赠太尉,谥“忠烈”。
②营田官:掌管屯垦的官员。
③焦令谌(chén):人名。
④巽(xùn):同“逊”,这里指委婉。
⑤判:状纸。
⑥舆:抬。
⑦衣:包扎。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1)汪然出涕曰涕:(2)竭其庐之入入:(3)谨食之,时而献焉食:(4)太尉判状,辞甚巽辞: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01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答案解析及参考译文
201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答案解析及参考译文1、新课标卷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
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
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
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
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勒:铭刻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①新天子当使知稼艰难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
2013 高考文言文阅读汇编实词翻译-印
2013高考文言文实词翻译汇编2013新课标卷1《明史·马文升传》【实词】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勒:铭刻。
【答案】4.A(考中)【翻译】⑴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⑵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答案】⑴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
(5分)⑵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
说道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5分)2013新课标卷2《旧唐书·李揆传》【实词】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代:世世。
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撰写。
C.深昧.求贤之意也—昧:冒犯。
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恣:任意。
【答案】4.(3分)C【翻译】⑴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⑵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答案】⑴(5分)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臵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
(译出大意给2分;“时名”、“滞”、“引进”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⑵(5分)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
(译出大意给2分;“薄”、“迁徙”、“盖”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013全国大纲卷《宋书·杜慧度传》【实词】A.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遂:于是。
B.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遏:禁绝。
C.与林邑累.相攻伐—累:屡次。
D.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旷:空缺。
【答案】8.B(3分)【翻译】⑴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
(5分)⑵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
(5分)【答案】⑴六月庚子这天,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入城中才能吃饭。
(5分。
译出大意给2分;“造”、“入城”、“乃”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⑵从此声威恩泽及于全境,邪恶偷盗之事不再发生,以至城门夜不关闭,路不拾遗。
高考语文浙江卷文言文真题
[考点要求] 能阅读、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
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5.文息的筛选6.文章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一、(2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送丁琰序[宋]曾巩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
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
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刺察之科,以绳治之。
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
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
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
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
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
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
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
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
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
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
2013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专题3
2013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专题江苏省泰州市(二)阅读《魏公叔痤病》一文,完成8—11题。
(14分)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
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
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
”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
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
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注】①公叔痤(cuó):魏相。
②即:如果。
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
③御庶子:家臣。
公孙鞅:即商鞅。
④为:如果。
⑤竞:同“境”。
⑥悖:糊涂、昏聩。
⑦固:原来。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6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公叔痤对.曰 (回答) ②愿.王以国事听之也(希望)③秦果日.以强(一天天) ④悖者之患. ( 错误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C )例句:出而谓左右曰A.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八则》)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此/非/公叔之悖也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1)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译文:(公孙鞅)向西到了秦国,秦孝公接纳并重用了他。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
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11.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中的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借鉴?(2分)答:①作为领导者应该虚心纳谏,更要有一双慧眼,任用贤能②做事不应该太武断,而要三思而后行。
(三)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
年十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201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Ⅱ及答案详细解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Ⅱ)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鸑鷟,凤属,神鸟也。
……江中有鸑鷟,似兔而大,赤目。
”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
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
”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
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批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
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
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
《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
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
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
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
2013专转本文言文真题及练习题
(二)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21-25题(在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代表它的宇母填在答题卷相应的空格内。
共10分)谷阳献酒楚共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楚师败而共王伤其目。
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
子反曰:“嘻,退!酒也。
”谷阳曰:“非酒也。
”子反受而饮之。
子反之为人也,嗜酒而甘之,弗能绝于口,醉而卧。
战既罢,共王欲复战,令人召司马子反,司马子反辞以心疾。
共王驾而自住,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寡人新伤,所恃者司马也。
而司马又醉如此,是忘楚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寡人无与复战矣。
”于是罢师而去,斩司马子反以为大戮。
故竖谷阳之进酒,不以仇子反也,其心忠爱之,而适足以杀之。
故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
”(节选自《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2003年版,有删改)[注释]竖:童仆。
大戮:杀了陈尸示众。
21.下列句中的"而"表偏正关系的一项是A. 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B. 子反受而饮之。
C. 共王驾而自往。
D. 楚师败而共王伤其目。
22. 下列句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文末“……而适足以杀之”的“适”是“恰恰、恰好”的意思。
B. “嗜酒而甘之”的“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C. “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中的“臭”,是“气味”的意思。
D.“罢师而去。
”其中的“去”译作“到……去”。
23. 下列句式不属于或者不包含判断句的一项是A. 寡人无与复战矣。
B.子反曰:“嘻,退!酒也。
”C. 是忘楚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D. 今日之战,寡人新伤,所恃者司马也。
24. 下列符合短文内容的一项是A. 楚晋交战,楚国败了,但楚共王把晋厉公的眼睛弄伤了。
B. 童仆谷阳以酒充水给司马子反喝,是出于对子反的忠诚爱戴。
C. 楚共王请司马子反来商议退兵一事,子反以生病为自推辞了。
D. 楚共王在危难之时丝毫不讲情面,忘记了国家,不爱情百姓。
25. 下列对短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楚共王不明智,把整个国家的命运仅系于司马子反一身。
2013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
2013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曹彬传》翻译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曹彬,字国华,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具:器具】罗于席,观其所取。
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曹彬,字国华,曹彬才生下来满一周岁时,他的父母把许多的玩具罗列在席子上,观察他所拿的东西。
曹彬左手拿的是刀枪之类的兵器器具,右手拿的是俎、豆之类的器具,一会儿他又拿取了一枚印章,其他的看都不看,人们都认为他很特别。
五年,使吴越,致命【致命:传达言辞、使命】讫即还。
私觌之礼,一无所受。
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
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遂受而籍之衣柜,悉上送官【官:官府】。
显德五年,曹彬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后即刻返回。
私下见面时别人送的礼物,他一点也不接受。
吴越地区的人用轻快的小船追上来赠送给他,推让了达到多次,曹彬还是不接受。
后来曹彬说:“我最终再拒绝接受它们,这就是在追求虚名了。
”于是他就接受并登记了礼物后存放在衣柜里,全部上交给官府。
初,太祖典【典:主持,主管】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造门:上门,到别人家去】,群居燕会【燕会:宴饮聚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畴昔:往昔,从前】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亲,复忝内职【内职:供职禁中】,靖恭【靖恭:恭谨地奉守】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结交?”当初, 太祖主管禁军, 曹彬中立不偏不倚, 没有公事未曾登门, 众人共处宴饮聚会时,他也很少参与, 因此被器重。
建隆二年(961),曹彬从平阳被召回朝, 太祖对他说:“往昔我常想亲近你, 你为什么总是疏远我呢?”曹彬叩头谢罪说:“我是周室的近亲,又忝任宫内职务, 恭谨地坚守职位,还恐怕有过失,哪里敢妄自有结交呢?”七年,将伐江南。
长围中,彬每缓师【缓师:延迟出兵】,冀煜归服。
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视事:取职办公】,诸将皆来问疾。
2013年高考试题及答案
2013年高考试题及答案一、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文言文段落省略)(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正确断句B. 错误断句C. 错误断句D. 错误断句(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解释正确B. 解释不正确C. 解释正确D. 解释正确(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现代文段落省略)1.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说法正确B. 说法不正确C. 说法正确D. 说法正确二、数学试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数学表达式?A. x + y = zB. 2x - 3y = 5C. 3x^2 + 4y^2 = 9D. 4x^3 - 5y^3 = 102. 如果函数f(x) = ax^2 + bx + c(a ≠ 0)的图像是一个开口向上的抛物线,那么:A. a > 0B. a < 0C. c > 0D. b = 0(二)解答题1. 解方程组:\[\begin{cases}x + y = 5 \\2x - y = 1\end{cases}\]三、英语试题(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短文内容省略)1.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A. 主旨AB. 主旨BC. 主旨CD. 主旨D(二)完形填空(完形填空段落省略)1. In paragraph 1, the word "astonishing"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A. surprisingB. boringC. tiringD. confusing四、综合试题(一)历史1. 下列关于中国历史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叙述AB. 叙述BC. 叙述C(错误)D. 叙述D(二)地理1. 根据题目所给的地图,确定以下地点的相对位置:A. 地点AB. 地点BC. 地点CD. 地点D五、答案(一)语文答案1. (1)正确断句:A(2)不正确的解释:B2. 不正确的说法:B(二)数学答案1. 正确的数学表达式:B2. 函数图像开口向上的条件:A(三)英语答案1. 主意:C2. 完形填空中“astonishing”的意思:A(四)综合答案1. 历史错误叙述:C2. 地理相对位置:B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的高考试题和答案会根据当年的考试大纲和具体题目而有所不同。
282013届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
2013届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散文类)一、(2013届山东滨州10月测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搞暴,不复挺者,操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币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C.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3.下列各组语句,形成对比的一组是()A.“木受绳”与“金就砺” B.‘“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C.“终日而思”与“须臾之所学” D.“假舆马”与“假舟楫”4.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201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史传文练习 安乡一中 龚德国
类型 三国志 吴书 十 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凌统字公绩,吴郡馀杭人也。统年十五,左右多称述者,权拜统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 使摄父兵。后从击山贼,权破保屯先还,余麻屯万人,统与督张异等留攻围之,克日当 攻。先期,统与督陈勤会饮酒,勤刚勇任气,因督祭酒,陵轹一坐,举罚不以其道。统 疾其侮慢,面折不为用。勤怒詈统,及其父操,统流涕不答,众因罢出。勤乘酒凶悖, 又于道路辱统。统不忍,引刀斫勤,数日乃死。及当攻屯,统曰:“非死无以谢罪。” 乃率厉士卒,身当矢石,所攻一面,应时披坏,诸将乘胜,遂大破之。还,自拘于军正。 权壮其果毅,使得以功赎罪。 后权复征江夏,统为前锋,与所厚健兒数十人共乘一船,常去大兵数十里。行入右江, 斩黄祖将张硕,尽获船人。还以白权,引军兼道,水陆并集。时吕蒙败其水军,而统先 搏其城,於是大获。权以统为承烈都尉,与周瑜等拒破曹公于乌林,遂攻曹仁,迁为校 尉。虽在军旅,亲贤接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 又从破皖,拜荡寇中郎将,领沛相。与吕蒙等西取三郡,反自益阳,从往合肥,为右部 督。时权彻军,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奄至津北。权使追还前兵,兵去已远,势不相及, 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扞权出。敌已毁桥,桥之属者两版,权策马驱驰,统复还战, 左右尽死,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度权已免,乃还。桥败路绝,统被甲潜行。权既御 船,见之惊喜。统痛亲近无反者,悲不自胜。权引袂拭之,谓曰:“公绩,亡者已矣, 苟使卿在,何患无人?”拜偏将军,倍给本兵。 时有荐同郡盛暹于权者,以为梗概大节,有过于统,权曰:“且令如统足矣。”后召暹 夜至,时统已卧,闻之,摄衣出门,执其手以入。其爱善不害如此。 统以山中人尚多壮悍,可以威恩诱也,权令东占且讨之,命敕属城,凡统所求,皆先给 后闻。统素爱士,士亦慕焉。得精兵万馀人,过本县,步入寺门,见长吏怀三版,恭敬 尽礼,亲旧故人,恩意益隆。事毕当出,会病卒,时年四十九。 (选自《三国志 吴书十》)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克日当攻 克:限定,约定 B.统疾其侮慢 疾:痛恨 . . C.左右尽死,身亦被创 被:表被动 D.其爱善不害如此 害:妒忌 . . 【答案】C 【解析】意为“遭受” 【思路分析】此小题中“被”的解释有一定迷惑性,代入原文亦可。考生可两条腿走路: 先利用排除法,初步确定 A、B、D 无误;“被”在古汉语中很少表被动,古汉语中的被 动句用 “见„„于”、“为„„所”格式。 5.下列句子中全能表现凌统果毅勇敢的一组是( )(3 分) ①统不忍,引刀斫勤 ②乃率厉士卒,身当矢石 ③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扞权出 ④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 ⑤痛亲近无反者,悲不自胜 ⑥摄衣出门,执其手以入 A.①②③ B. ①⑤⑥ C. ②③④ D. ③④⑥ 【答案】选 C 【解析】①表现其冲动⑤表现其爱兵如己⑥表现其礼贤下士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凌统为人正直,敢打抱不平。与督官陈勤聚会饮酒时,因看不惯陈勤欺负在座的人, 当面顶撞,陈勤一再辱骂凌统的父亲,于是凌统忍无可忍当即杀了陈勤。 B.凌统忠义勇猛,多次随孙权出兵作战,冲锋陷阵。为保护孙权,凌统不惧个人安危, 拼命杀敌,左右的人全都阵亡了,他也重伤在身,但他坚持作战,直到估计孙权脱险, 这才退回。 C.孙权非常看重凌统,曾因凌统战功突出而赦免了凌统的杀人之罪。逍遥津战役中,凌 统得以生还,孙权既惊又喜,并亲自用衣袖为凌统擦泪。 D.凌统待人宽厚,重视人才。召见了据说节操比凌统还好的盛暹,盛暹到访时已是半夜,
2013年上海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
2013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全解全析)(满分150分)一、文言文(42分)(一)默写。
(18分)1.山光悦鸟性,。
(《题破山寺后禅院》)2.东边日出西边雨,。
(《竹枝词》)3.,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4.晨兴理荒秽,。
(《归园田居》)5.,亭亭净植……(《爱莲说》)6.虎见之,,以为神……(《黔之驴》)(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7—8题。
(4分)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之情。
(2分)8.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都描写了晴雨变化中的湖光山色。
B.都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C.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不同。
D.作者所写景物的色彩相同。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
(8分)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9.上文节选自课文《》,作者是(朝代)的林嗣环。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文:。
11.不能体现表演者技艺高超的一项是(3分)()A.表演者使用的道具很少。
B.观众的孩子被吓得大哭。
C.表演者模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
D.观众听得入迷,默默赞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
(12分)闻公有一册历①,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
2013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
2013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文言文(42分)(一)默写(18分)1.山光悦鸟性,。
(《题破山寺后禅院》)2.东边日出西边雨,。
(《竹枝词》)3.,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4.晨兴理荒秽,。
(《归园田居》)5.,亭亭净植…… (《爱莲说》6.虎见之,,以为神…… (《黔之驴》)(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7—8题(4分)饮湖上初晴后雨钱塘湖春行苏轼白居易水光潋滟晴方好,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山色空蒙雨亦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欲把西湖比西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之情。
(2分)8.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都描写了晴雨变化中的湖光山色。
B.都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C.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不同。
D.作者所写景物的色彩相同。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9.上文节选自课文《》,作者是(朝代)的林嗣环。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11.不能体现表演者技艺高超的一项是()(3分)A.表演者使用的道具很少。
B.观众的孩子被吓得大哭。
C.表演者模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
D.观众听得入迷,默默赞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闻公有一册历①,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
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
人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复习(2013年最新版)
《论语》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6)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温故.而知新()(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9)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1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11)于.我如浮云()(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5)匹夫..不可夺志也()(1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短文两篇》一、解释词语1.俄而..() 2.雪骤.()3.撒盐空中差.可拟()4.公欣然..()5.未若..柳絮() 6.因.风起()7.期行..()8.期.日中()9.太丘舍去.()13.下车引.之()14.元方入门不顾.()15.君与家君..期日中()10.尊君在不.()11.去后乃.至()12.相委.而去()《虽有嘉肴》1.虽.有嘉肴()2.虽有至.道()3.弗食,不知其旨.也()4.不知其善.也()5.是故..知困()..学然后知不足() 6.教然后7.然后能自反.也()8.教.学相长()8.然后能自强.也()9.教学相长.()10.学.学半()11..其.此之谓乎()《河中石兽》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一寺临.河干()2.山门圮.于河()3.二石兽并.沉焉.()4.阅.十余岁()5.求石兽于.水中()6.竟.不可得()7.以为..顺流下矣()8.棹.数小舟()9.曳.铁钯( ) 10.湮.于沙上( )11.渐沉渐深耳.()12.不亦颠.乎()13.然则..再啮( ) ..天下之事()14.如是15.转转不已.() 17.是.非木杮()18.众服为.确论()19.盖.石性坚重()20.凡.河中失石()21.如.其言()22.可据理臆断..欤()23.但.知其一()24.固.颠()24.啮沙为.坎穴( )25.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7.尔辈不能究物理..()28.遂.反溯流逆上矣()《智子疑邻》1.智.子疑邻()2.不筑.,必将有盗()3.而疑邻人之父.()4.天雨.墙坏()5.暮.而果大亡.其财()()《塞翁失马》1.人皆吊.之()2.父子相保.()3.马无敌亡.而入胡()4.居.数月()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6.家富.良马()7.丁壮者引.弦而战()8.有善.术者()8.堕而折其髀.() 4.此何遽..不为福乎()9.此独以跛.之故()。
2013全国1卷高考语文试题及标准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ﻩ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起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
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含详细答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诸位,敝人十分愿意应邀在此介绍一种奇迹,迄今无人能窥见其奥妙。近年来,敝人深入自己影子的心灵,努力探索其需求和爱好。兄弟十分愿意把来龙去脉演述一番,以报答诸位的美意。请看!我至亲至诚的终身伴侣——我的影子的实际存在。”
在半明半暗的灯光中,他走近墙壁,修长的身影清晰地投射在墙上。全厅鸦雀无声,人们一个个伸长脖子,争看究竟。他像要放飞一只鸽子似的,双手合拢报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 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可是,您总不会否认这把戏确实很妙,是吗?”
“给它这块鸡脯。”
“梨!看着它如何吃梨一定妙不可言。”
“很好。诸位,现在先吃鸡脯。噢,劳驾哪位递给我一条餐巾?谢谢!”
所有人都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这场娱乐。
“再给它吃点饼,你这影子可有点干瘦呵!”
“喂,机灵鬼,你的影子喝酒不?给它这杯酒,喝了可以解愁。”
2013文言文学习
高二文言文翻译训练一杂题一则李白(唐)录自《李太白文集》夜来月下卧醒,花影零乱,满人衿袖,疑如濯魄于冰壶也。
译:半夜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卧在月下,(月光)透过树叶繁花,衣服、袖子上都是斑驳的树影,(这一刻)觉得我的魂魄好像在冰壶上洗涤过似得。
二李牟吹笛李肇(唐)录自《国史补》李牟秋夜吹笛于瓜洲,舟楫甚隘,初发调,群动皆息。
及数奏,微风飒然而至。
俄顷,舟人买客,皆有怨叹悲泣之声。
译:秋天夜晚李牟在瓜洲渡口吹起了他的笛子,船很狭小,(人声杂吵)刚开始吹,所有的声响就都停止住了。
等到吹奏数曲,微风飒飒吹来。
一会儿,船上的船夫、客商,都(忍不住)发出哀怨悲戚的声音。
三学书为乐欧阳修(宋)录自《欧阳文忠全集》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
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
”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
若以为乐,则自给有余。
译:苏子美曾经说:明亮的窗户,干净的茶几,毛笔、砚台、纸张、墨水都非常精良,(写起字来)这也是人生一乐啊!然而能体会这种乐趣的人很少,不因为外物干扰他爱好的又更少。
我很晚才了解此中乐趣,有恨自己的字写得不工整,不能达到古人的妙处。
如果以(写字)为乐,那么还是能自得其乐的。
四长亭怨慢小序姜夔(宋)录自《白石道人歌曲》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
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予深爱之。
译:我很喜欢自己度曲,一开始往往率性随意去填词,然后再谱曲。
因为前后阙往往不一样(重复)。
大司马桓温写过:昔年种柳,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当年我种的小柳树啊,嫩叶依依靠在身旁。
今日重来看柳,树枝败叶摇落秋江。
柳树啊你都老了,我又怎么禁得住风霜啊)这几句诗我非常喜爱。
(于是便写了《长亭怨慢》)五归程小记归有光(明)录自《震川先生别集》予每北上,常翛然独往来,一与人同,未免屈意以徇之,殊非其性。
201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祖逖试题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日:“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日:“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一.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1.少有大志2.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3.中夜闻鸡鸣,蹴琨觉4.及渡江5.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6.今遗民既遭残贼7.大王诚能命将出师8.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9.睿素无北伐之志10.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11.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12.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13.遂屯淮阴二.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文章阅读1.本文整理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字_____,世称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文言文试题(生)(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
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
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
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
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
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勒:铭刻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①新天子当使知稼艰难②即非值守,亦言无不尽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
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
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
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
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
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
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
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⑵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2013年文言文试题(师)(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
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
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
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
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
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勒:铭刻应为“考中”之意。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B)①新天子当使知稼艰难②即非值守,亦言无不尽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②“即非值守,亦言无不尽”表现马文升忠于国事;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是让其他大臣劝勉太子的。
故排除②③。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
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
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
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
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
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
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
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应为“大盗到钧州骚扰,因为是文升家乡,也放弃骚扰离开”。
非不去,而是到了钧州又离开了】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1)(他)在朝班的行列中最为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埋怨。
(耆硕:qíshuò,年高德劭;推心:以诚相待;望:埋怨,怨恨。
一词1分,句意2分)⑵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⑵(文升)在家闲居,无事不曾进州城。
说到当时政事,(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时事:当时政事;辄:总是;颦蹙:皱着眉头。
一词1分,句意2分)2013年答案4.答:A. 应为“考中”之意。
5.答:B. 【②“即非值守,亦言无不尽”表现马文升忠于国事;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是让其他大臣劝勉太子的。
故排除②③。
】6.答:D. 【“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应为“大盗到钧州骚扰,因为是文升家乡,也放弃骚扰离开”。
非不去,而是到了钧州又离开了】7.答:(1)(他)在朝班的行列中最为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埋怨。
(耆硕:qíshuò,年高德劭;推心:以诚相待;望:埋怨,怨恨。
一词1分,句意2分)答:⑵(文升)在家闲居,无事不曾进州城。
说到当时政事,(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时事:当时政事;辄:总是;颦蹙:皱着眉头。
一词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异很有气力。
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之职。
历任山西、湖广巡按。
刚正不阿(“风裁”有多个意项,从上下文看,此意最佳)非常有名。
成化初年,被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满四,蒙古人,援兵数万在陕西固原反叛),记功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救济巩昌、临洮饥民,安抚流民,业绩突出。
当时,在黑水口打败入侵的敌寇,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而还。
(后又)晋职为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安、徐州、和州发生饥荒,文升从江南调去十万石粮食、盐价银五万两救济。
孝宗即位,召他入朝任命他为左都御史职。
弘治元年他上奏十五件事,经过讨论后全都付诸实行。
孝宗仿古天子亲耕籍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
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教坊进献杂戏。
文升严肃地说:“新任天子应当知道农事的艰难,这些杂戏是什么意思?”就斥退了他们。
第二年,担任兵部尚书,仍像以前那样督率团营(明自土木之役后,京军三大营——五军﹑三千﹑神机——损失殆尽。
景泰中,于谦从三营中选精兵十万,分十营集中操练,称为团营。
嘉靖时罢团营,恢复旧制)。
当时天下持久太平、兵备荒废松弛、西北部落少数民族时时伺机入侵。
文升严格考查将校,贬退三十余个贪婪懦弱的军官,奸人对他十分怨恨,夜间持弓等在他门旁,有的写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马文升在兵部任职十三年,尽心军务,对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事务,他多次上书分条陈奏。
只要是应当说明的国家大事,即使并非他的本职,也言无不尽,曾经因为太子年已四岁,应该及早进行教育。
文升请求挑选淳朴严谨、老成又熟悉历史的人,教育扶持太子,对太子言语举止都要正确引导。
山东久旱无雨,浙江以及南畿发生水灾,马文升奏请命有关部门救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
皇帝都完全接纳。
他在朝班的行列中最为德高望重,皇帝也以诚相待十分信任他。
诸大臣没人敢有怨言。
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取代了屠滽,倪岳去世,由马文升代替倪岳任吏部尚书。
南京、凤阳发生大风雨,房屋被毁坏,树木被拔起,马文升请求皇帝减少饮食撤去歌舞音乐,修养德行反省过失,开御前讲席,断绝游玩和宴饮,停办并不紧急的事务,停止额外织造,赈济灾民,捕捉盗贼。
事后,文升又奏陈吏部主管的十件事。
孝宗全都表示赞赏并接纳之。
正德年间,朝政已转移到宦官手里,文升年老,接连上疏要求离开,皇帝答应了。
文升在家居住时,无事不去州府。
外人谈及时事,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五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文升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擅长应变,朝廷中的大事往往要等他来做决定。
他在边疆建立功勋,外国都知道他的名声。
尤其看重气节,砥砺操守(厉,同“砺”。
廉隅,棱角,比喻指方正的操守),行事坚守正道。
他去世一年后,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此地,即放弃了那里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