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小学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Report
xxxxxx
项目名称:xxx小学
工程编号: 20__-088
勘察阶段: 详细勘察
法定代表人:
技术负责人:
审核人:
校核人:
工程负责人:
主要勘察人:
日期:二〇__年十月十七日
目录
1 前言 (1)
1.1 拟建工程概况 (1)
1.2 勘察目的、任务要求 (1)
1.3 勘察工作概述 (2)
1.4 勘察依据及技术标准 (3)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
2.1 地形与地貌 (3)
2.2 地质构造 (3)
2.3 不良地质作用 (3)
2.4 岩土层及工程性质 (4)
2.6 场区地下水 (5)
3 场地岩土工程评价 (5)
3.1 岩土参数的分析和选定 (5)
3.2 各岩土层分析 (6)
3.3 场地地震效应 (7)
3.4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8)
3.5 地基均匀性评价 (8)
3.6 场地土的作用 (8)
4 地基基础方案 (9)
4.1地基方案 (9)
4.2 施工注意事项 (10)
5 结论与建议 (10)
1 图例共01页
2 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共01页
3 工程地质剖面图共14页
4 工程地质柱状图共06页
5 勘探点一览表共02页
6 分层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共01页
7 岩土工程测试报告共03页
1 前言
1.1 拟建工程概况
20__年9月12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工程XX公司为其拟建xxx 小学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
工程位于海滨大道以南,金沙滩以北,烟台前社区以西。
本次勘察阶段为详细勘察。
工程规模如表1.1-1所示。
表1.1-1 建筑物特征
1.2 勘察目的、任务要求
该建筑物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综合划分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根据拟建物的特点及委托单位的要求,本次勘察的主要目的及任务如下:
1 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2 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提供地基变形计算所需参数、要求;
3 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
物;
4 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评价地下水对基础设计和施工的影响并提供相应措施的建议,判定场地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5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6评价场地的地震效应;
7 根据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结合拟建建筑物特征,提出经济、合理的地基基础方案建议;
8 提出地基、基础设计、施工中须注意问题的建议。
1.3 勘察工作概述
1.3.1勘察方案
(1) 勘探点布置及终孔原则
沿建筑物周边线及角点共布置勘探点30个,点间距为16.5~22.0米。
其中控制性钻孔10个,一般性钻孔20个,标贯孔15个。
终孔原则:一般性钻孔,自基础底面算起,对独立基础不小于1.5倍基础底面宽度,且不小于5m。
控制性钻孔,满足地基变形计算深度。
预订深度内遇基岩,钻孔深度适当调整。
1.3.2完成工XX公司20__年9月15日进场,并于9月18日结束外业,共投入XY-100钻机2台。
完成勘探点30个。
完成工作量详见岩土工程勘察实物工作量统计表1.3.3-1。
表1.3.3-1 岩土工程勘察实物工作量统计
1.4 勘察依据及技术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K14-S3-2002)
(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与地貌
地形:拟建场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钻孔处高程1.90~20.96m,最大高差19.06m。
西北角范围附近为采石而形成的陡崖,钻孔位置高程较小。
地貌:拟建场地地貌类型为丘陵。
2.2 地质构造
受地质营力作用和断裂构造的影响,拟建场地基岩风化带构造主要以构造裂隙和风化节理为主。
拟建场地未发现较大规模的构造形迹,属构造简单区,拟建场地地质构造以构造裂隙及风化裂隙为主。
2.3 不良地质作用
通过本次勘察过程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及其影响范围内的周边环境内未发现影响场地稳定性的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
2.4 岩土层及工程性质
根据钻孔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地层和燕山晚期花岗岩组成。
本工程揭露的岩土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层素填土:杂色,松散,稍湿,以风化碎屑、碎石为主,夹少量植物根系。
场区内普遍揭露,厚度:0.30~2.00m,平均0.93m;层底标高:0.00~
19.86m,平均16.20m;层底埋深:0.30~2.00m,平均0.93m。
①-1层杂填土:杂色,松散,稍湿,以建筑垃圾、风化碎屑、碎石为主。
场区局部揭露,厚度:1.30~1.40m,平均1.35m;层底标高:12.69~13.00m,平均12.85m;层底埋深:1.30~1.40m,平均1.35m。
②层强风化花岗岩:黄褐色~浅肉红色,粗粒结构,块状构造,组织结构大部分破坏,岩芯呈粗砂粒状夹碎块状,为破碎的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
场区普遍揭露,厚度:1.00~3.90m,平均2.30m;层底标高:11.17~17.54m,平均13.85m;层底埋深:2.50~4.80m,平均3.19m。
该层共进行标准贯入试验16次,其统计结果如表2.4-1所示。
表2.4-1 ②层强风化花岗岩标准贯入试验(修正值)统计结果
③层中风化花岗岩:肉红色,粗粒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呈块状夹短柱状,为较破碎的较硬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
该层未钻穿,最大揭露厚度为9.9m。
2.4-2 ③层中风化花岗岩点荷载强度试验统计结果
岩脉:
②-1层强风化煌斑岩:土黄色,组织结构大部分破坏,矿物风化强烈,岩芯呈土块状,手捻呈粉土状。
场区内仅在ZK26中揭露,厚度:0.50~1.30m,平均0.90m;层底标高:5.71~5.80m,平均5.76m;层底埋深:3.50~4.20m,平均3.85m 。
该层共进行标准贯入试验3次,其统计结果如表2.4-3所示。
表2.4-2 ②-1层强风化煌斑岩标准贯入试验(修正值)统计结果
2.6 场区地下水
本次勘察过程中未揭露稳定地下水。
仅在场区西北角陡崖下局部范围内因采石而形成的坑内汇集有少量雨水。
3 场地岩土工程评价
3.1 岩土参数的分析和选定
物理力学性指标按下列公式统计
n
n
i i
∑==
1
m φ
φ
f σ=
式中:m φ——岩土参数的平均值
i φ——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数据
f σ——岩土参数的标准差
求得平均值和标准差以后,可用来检验统计数据中应当舍弃的带有粗差的数据,剔除粗差采用正负三倍标准差方法。
岩土参数的变异系数按下式确立: m
f
φσδ=
m s k φγφ⨯=
式中:k φ——岩土参数的标准值
s γ——统计修正系数
统计修正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δγ⨯⎪⎭⎫
⎝⎛+±=2678.4704.11n n
s 3.2 各岩土层分析
根据地区经验、钻探揭露及原位测试,拟建场区岩(土)体自上而下力学强度现评价如下:
①层素填土:场地内普遍揭露,土力学性质差,不适宜作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
①-1层杂填土:场地内局部揭露,为近期回填,土力学性质差,不适宜作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
②层强风化花岗岩:场区内较普遍揭露,土力学性质好,可作为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
根据现场原位测试结果,建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 =600kPa,变形模量E 0=45.0MPa 。
③层中风化花岗岩:场区内较普遍揭露,土力学性质好,可作为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
根据测试结果,建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 =1000kPa,弹性模量E s =1000MPa 。
岩脉:
②-1层强风化煌斑岩:场区内局部分布,土力学性质较好,可作为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
根据现场原位测试结果,建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500kPa,变形模量E0=40.0MPa。
3.3 场地地震效应
(1) 区域稳定性
本区所处大地构造单元相对稳定,历史地震观测资料表明:本区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以弱震、微震为主,且震中离散,无明显线性分布。
本区不具备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构造条件,从区域未来地震危险区预测结果看,本区地震危险性主要受远震的影响。
因此拟建场区区域上属相对稳定地块。
(2) 场地类别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为第三组。
依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和《XX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管理办法》(XX省人民政府令第207号),乙类设防类别建筑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1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3) 建筑场地类别和抗震地段的划分
依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拟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根据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综合分析,对该场地类别划分评价如下:覆盖层厚度范围内土的
类型为素填土、杂填土,厚度0.6~1.5m,等效剪切波速Vs=123.3~138.7m/s。
考虑整平后室外坪标高(如表1.1-1所示)大部分较现状地面标高低(仅东南角位置比现状地坪高),高差为 2.5~6.0m,开挖整平后揭露的岩土层大部分为②层强风化花岗岩和③层中风化花岗岩,同时考虑等效剪切波速值,判断场地类别为:
考虑南侧开挖整平揭露的岩土层为③层中风化花岗岩为岩石,北侧拟回填的厚层回填土(约14~15m)为软弱土,按照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不利影响,判定实验楼场地类别为II类,场地特征周期为0.45s。
1#教学楼、食堂/体育馆、2#教学楼、办公楼、3#教学楼等开挖整平后揭露的岩土层局部为②层强风化花岗岩,局部为③层中风化花岗岩,按照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不利影响,场地类别判定为I1类,特征周期为0.35s。
(4) 抗震地段的划分及液化判别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拟建场地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地段。
拟建场地不存在液化土层,可不考虑场地土层液化影响。
3.4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场地地貌类型较较简单,地基持力层内各岩土层较均匀,场地无新近活动断裂构造,未发现其它不利于场地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拟建场区场地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较好。
3.5 地基均匀性评价
在该工程区域内,地基土主要受力深度范围内,基岩面局部起伏较大,土层土力学性质差别较大,分布不均匀,总体分析,拟建场地属于不均匀地基。
3.6 场地土的作用
周围土无污染,根据场地附近已有勘察经验,场地土具微腐蚀性。
4 地基基础方案
4.1地基方案
根据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考虑拟建建筑物特点,建议采用天然地基方案,以②层强风化花岗岩(局部以②-1层强风化煌斑岩)和③层中风化花岗岩为基础持力层。
建筑物地基基础方案如表4.1-1所示。
表4.1-1 地基基础方案
基础作用在不同持力层上,建议做褥垫处理,褥垫可采用中砂、粗砂等材料,其厚度宜取300~500mm;
场区西北角低洼处,建议以碎石土进行回填处理,并应控制回填压实质量。
底部回填压实后,顶层建议采用7:3级配砂石进行回填处理,初步设计时级配砂石层的承载力特征值可按照180kPa考虑,换填完成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以实际检测值为准。
场区西北角回填范围,建议协调北侧规划区域进行统一回填,以一定坡率向北放坡;仅在建筑红线内进行回填情况下,建议先做挡墙支护,然后进行回填处理,挡墙厚度等应根据建筑物荷载进行稳定性验算确定。
场区西北角范围内建筑,建议采用通过设置沉降缝、调整各部分荷载分布等建筑、结构措施调节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场区西北角范围的建筑地基稳定性宜参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4.2节对位于临空面的基础进行稳定性验算。
4.2 施工注意事项
(1) 基槽开挖过程中,②层强风化花岗岩开挖较困难,局部需做爆破处理;③层中风化花岗岩需做爆破开挖。
(2) 级配砂石垫层的施工方法,对于砂石宜用振动碾。
垫层的施工方法、分层铺填厚度、每层压实遍数等宜通过试验确定。
一般情况下,垫层的分层铺筑厚度可取200~300mm。
(3)基础作用在不同持力层上,建议做褥垫处理,褥垫可采用中砂、粗砂等材料,其厚度宜取300~500mm;
(4) 场区施工过程中揭露的地表水可采用明排处理。
(5) 地基基础施工过程中,基槽开挖后,应做好防水处理,避免地基土浸水软化。
5 结论与建议
(1) 场地地貌类型为丘陵。
(2) 实验楼场地类别为II类,场地特征周期为0.45s;1#教学楼、食堂/体育馆、2#教学楼、办公楼、3#教学楼场地类别判定为I1类,特征周期为0.35s。
(3) 标准季节性冻土深度为0.49m。
(4) 土的腐蚀性评价如3.6节所示。
(5) 地基基础方案如第4节所示。
(6) 区域地层无破坏性构造,场地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较好。
(7) 本报告中所作的分析和提出的建议是基于场地的钻孔资料,钻孔所揭露的岩性及深度为实测所得,孔间地质界线是根据区域地质及岩石发育一般规律进行合理的推测,不排除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可能,建议施工过程中加强岩土工程工作,加强与勘察、设计单位的联系,强化验槽、检测及监理工作,以及时发现问题,共同研究具体处理措施,进行有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