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模拟试卷23(题后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模拟试卷23(题后
含答案及解析)
全部题型 2. 第二部分专业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专业基础知识
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沛公军霸上
B.大楚兴,陈胜王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以乱易整,不武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军”名词做动词,意为“驻扎”;B项“王”名词做动词,意为“称王、为王”;C项“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变厚”“变薄”。
知识模块: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不是动词的一项是( )。
A.老君己吾老,以及人之老
B.衣君己冠而见之
C.军书君己十二卷
D.六王毕,四海一君己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老”名词做动词,意为“敬老,养老”;B项“衣”名词做动词,意为“穿上衣服”;C项“书”为名词,意为“文书、公文”;D项“一”数词做动词,意为“统一”。
知识模块: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3.下列句子中,划线字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欲因此时降武
C.何久自苦如此
D.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活”意为“使……活”;B项“降”意为“使……投降”;C项“苦”意为“使……受苦”;D项“邑”为名词,意为“封邑、封地”。
知识模
块: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4.下列句子中,“壮”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单于壮其节
B.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C.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D.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壮”为“认为……豪壮、勇敢”;B项“壮”为“认为……壮美”;C项“壮”为形容词,意为“豪迈”;D项“壮”为“认为……有气魄”。
知识模块: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5.下列句子中,没有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会盟而谋弱秦
B.渔人甚异之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D.吾妻之美我者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弱”为使动用法,即“使……削弱”;B项“异”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异,对……感到诧异”;C项第一个“亲”“子”为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义分别为“以……为亲”“以……为子”;D项“美”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认为……美”。
知识模块: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6.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不闻机杼声
B.①拔剑切而啖之②日啖荔枝三百颗
C.①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②引壶觞以自酌
D.①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①句中的“闻”意为“闻名、出名”;②句中的“闻”意为“听到”;B项两句中的“啖”都是“吃”的意思。
C项①句中的“引”意为“牵、拉”;②句中的“引”意为“拿、举”。
D项①句中的“幸”意为“希望”;②句中的“幸”意为“幸亏”。
知识模块: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7.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B.①挟天子而令诸侯②挟飞仙以遨游
C.①老夫聊发少年狂②聊乘化以归尽
D.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两句中的“殆”都是“大概”的意思。
B项①句中的“挟”意为“挟制、挟持”;②句中的“挟”意为“携同”。
C项两句中的“聊”都是“姑且、暂且”的意思。
D项两句中的“会”都是“会集、聚集”的意思。
知识模块: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8.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衡少善属文属:连接
B.如惠语以让单于让:责备
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驽:愚劣、无能
D.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属”音为“zhǔ”,意为“编写、撰写”。
知识模块: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9.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图,心意
B.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返回
C.风力虽尚劲劲:猛,强有力
D.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正确答案:B
解析:B项“归”的意义为“女子出嫁”。
知识模块: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10.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纤歌凝而白云遏②锄其直,遏其生气
B.①不以千里称也②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C.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D.①家君作宰,路出名区②蜀山兀,阿房出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两句中的“遏”都是“阻止、抑制”的意思。
B项①句中“称”意为“著称”;②句中“称”意为“举起”。
C项①句中的“食”通“饲”,意为“喂”;②句中的“食”意为“吃”。
D项①句中的“出”意为“途经,经过”②句中的“出”意为“显现,显露”。
知识模块: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1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依依墟里烟墟里:废墟
B.知不可乎骤得骤得:忽然得到
C.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发扬光大
D.盖追先帝之殊遇殊遇:奇特的遭遇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墟里”的意思是“村落”;B项“骤得”的意思是“数得、屡
次得到”;C项解释正确;D项“殊遇”的意思是“优待、厚遇”。
知识模块: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文言文阅读
庖丁解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
12.本文以“庖丁解牛”为喻,论说________。
正确答案:养生之道涉及知识点: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13.下列选项中,划线词语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足之所履,膝之所踦踦:通“倚”,撑、抵
B.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奏:进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硎:磨
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委:散落
正确答案:C
解析:C项“硎”在此句中为名词,意为“磨刀石”。
知识模块: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14.下列每组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②甚矣,汝之不惠
B.①砉然响然,奏刀騞然②杂然相许
C.①所见无非牛者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①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②若人前为寿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①句中的“矣”为语气词,表示肯定,相当于“了、啦”;②句中的“矣”为语气词,表示感叹,可译为“了、啊”。
B项两句中的“然”都为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动词之后,表状态。
C项①句中的“所”为助词,放
在动词或动词短语的前面,组成名词性短语,“所见”表示“所见的……事物(人)”;
②句中的“所”为助词,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
D项①句中的“若”为动词,意为“好像、如”;②句中的“若”为代词,代指“你”。
知识模块: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1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可以保身,可以全生
B.善哉!技盖至此乎
C.官知止而神欲行
D.善刀而藏之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生”通“性”,意为“天性、本性”;B项“盖”通“盍”,意为“何”;D项“善”通“缮”,意为“修治”,这里是“擦拭”意思。
C项没有通假字,故本题选C。
知识模块: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人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正确答案:(1)做了善事不图名声,做了坏事不遭刑害。
(2)那牛的骨节有空隙,而刀刃没有厚度(很薄);把没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刀子的运转必然是宽绰而有余地的啊。
涉及知识点: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召公谏厉王弭谤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17.《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中的“谏”的意义是______,文题中的“谏”的意义是_______。
正确答案:纠正、挽救劝谏、规劝涉及知识点: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18.下列选项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民不堪命矣堪:经得起,忍受
B.是障之也障:障碍
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规:规劝
D.耆、艾修之修:整理
正确答案:B
解析:“障”,防水的堤。
在此为动词,意为“堵塞”,因此本题选B。
知识模块: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19.下列与“衣食于是乎生”中“乎”的词性不同的一项是( )。
A.壮士!能复饮乎
B.长铗归来乎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楚人生乎楚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为助词,表示疑问;B项为助词,表示祈使;C项为助词,表示反问;D项为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题干中的“乎”为助词,表舒缓语气,故本题选D。
知识模块: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2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国语》,《国语》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B.召公反对厉王弭谤,主张君王当广开言路,使民畅所欲言
C.文中的“国人”古今意义相同,都指一国之人
D.厉王与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时的君王一样,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刚愎自用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左传》;C项文中的“国人”为古今异义词,文中指“居住在国都内的人”;D项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时被驱逐的就是厉王。
知识模块: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21.为文中画线的句子加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
正确答案:标点: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译文:堵住百姓的嘴,比堵塞河流的后果更加严重。
河流水道堵塞而决堤,受伤的人必然很多,百姓也是如此。
因此治理河流的人开通水道使河流疏通,管理百姓的人应当开放言路使他们畅所欲言。
涉及知识点: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它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
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
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
公问之。
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紧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2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庄公寤生,惊姜氏
B.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C.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D.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寤”通“牾”,意为“逆,不顺”,“寤生”指难产;B项“锡”通“赐”,意为“赏赐、赐给”;C项“无”通“毋”,意为“不要”;D项“隧”名词做动词,意为“挖地道”,属于词类活用。
因此本题选D。
知识模块: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23.下列选项中,没有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它邑唯命
B.姜氏何厌之有
C.段人于鄢,公伐诸鄢
D.亟请于武公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该句是省略句;B项“何厌之有”等同于“有何厌”,“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该句为倒装句;C项为正常的陈述句;D项介词短语做状语后置,该句为倒装句,故本题选C。
知识模块: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24.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京不度,非制也②生之有时,用之无度
B.①姜氏欲之,焉辟害②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C.①欲与大叔,臣请事之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D.①颍考叔为颍谷封人②封宫室府库,还军灞上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①句中的“度”为“法度”的意思,此处名词做动词,“合法度”;
②句中的“度”为“限度”的意思。
B项①句中的“辟”通“避”,意为“躲避”;
②句中的“辟”为“征召”的意思。
C项两句中的“事”都为“侍奉、服侍”的意思。
D项①句中的“封”为动词,意为“管理疆界”;②句中的“封”为动词,意为“查封,封闭”。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知识模块: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25.分析文章内容,谈谈作者对“郑伯克段于鄢”的态度。
正确答案:作者记述“郑伯克段于鄢”的事件,刻画了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阴险狡诈、富有谋略的郑庄公,褊狭昏聩的姜氏及贪婪狂妄的共叔段,意在讽刺上层统治阶级的虚伪、贪婪、残杀的丑恶本质,揭示“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文章以心存至孝的颍考叔结尾,重在宣扬孝道,感慨颇深。
涉及知识点: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2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义不暱,厚将崩。
(2)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正确答案:(1)(共叔段)对待君王不义,对待兄长不亲近,土地占多了将要垮台。
(2)大叔(共叔段)修茸城墙,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士兵车马,将要攻打郑国国都,武姜将要为共叔段开启城门(做内应)。
涉及知识点:古代汉语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