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导语:王维是与李白、杜甫鼎足而三的大诗人,就其对自然山水美景的领悟和表现而言,王维的艺术个性更为独特,堪称古代山水诗艺术巨星。

下面为你整理的王维山水诗的艺术成就,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王维生于武后长安元年,卒于肃宗上元二年,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人。

其父迁居于蒲,遂为蒲人。

王维少年时代即有才名,曾和他的弟弟王缙游历长安、洛阳两都,很受上层社会的器重。

唐玄宗开元七年,19岁的王维赴京兆府试,中了第一名解头。

21岁中进士,作大乐丞。

后因伶人舞黄狮子违制事受连累,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王维希望有所作为,他干谒当时作宰相的张九龄,终于在34岁那年,被提拔为右拾遗,重返长安。

后来,王维改任监察御史,曾奉命出使塞上,到边疆作过一个时期的兼职判官。

回京后,于开元二十八年40岁时,转为殿中侍御史,曾到襄阳视察过。

从此,王维过起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来。

他先是在长安郊外的终南山隐居,接着经营蓝田别墅,陶醉于美丽的辋川山水,与友人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但隐居不妨碍他做官。

此间他多次升官,最后做到给事中。

较之从前的右拾遗,官职已由从八品上升到了正五品上。

此间的奥秘在于王维的圆滑。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

王维时年55岁,第二年六月,安禄山攻陷长安,唐玄宗奔蜀,王维追随玄宗不及,为叛军俘获。

安禄山素知王维的才华,强迫他作伪给事中。

王维便服药取痢,伪称喑痢,遂被遣送洛阳,拘禁于菩提寺内。

朋友裴迪来探望,说及乐工在凝碧池流泪为安禄山演奏之事,王维作了一首《凝碧池》诗,念与裴迪听: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表明了他不愿作伪官的心迹。

这首诗传唱到行在,为唐肃宗所称许,以后竟成了一首救命诗。

至德二载,两京相继收复,唐肃宗自凤翔还长安,诏示凡作过伪官者,以六等定罪。

王维被囚禁。

此时,王维的弟弟王缙因平乱有功,官位已显。

为救兄命,请求削职为兄赎罪。

肃宗鉴于王维曾作有《凝碧池》一诗,也就从宽发落,仅降王维为太子中允。

自从免罪后,王维心灰意冷,尽管他不久官复原职,59岁时竟升为尚书右丞;但是,他再也无心为修补残破的大唐帝国尽职尽责。

他更笃志奉佛,“以玄谈为乐”,“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后来,王维干脆上表责躬,乞归田里,并极力推荐弟弟王缙,请求肃宗将王缙从蜀州刺史任上调回长安。

上元二年,王缙被调回朝廷授左散骑常侍,同年七月,王维卒,年61岁。

葬于辋川清源寺。

以天宝初年即王维40岁左右为界,王维的思想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抱负,热情,开朗,雄心勃勃。

他在这时期创作的政治诗和边塞游侠诗,洋溢着青春朝气和理想光芒,饱含情韵。

后期的王维,则思想消沉,主要过着啸傲山林和吃斋奉佛的生活。

这种思想转变的原因,除了政治黑暗和佛家观念影响外,主要还是在于王维那种软弱妥协的性格,他不愿与李林甫那种人同流合污,却又不敢斗争;想归隐,但又不愿过清贫的生活。

自然,亦官亦隐,与统治者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既可以避免政治上的实际冲突,保持自己的“高洁”,又能过舒适优裕的生活,不失为一种解决人生矛盾的妙法。

而且,王维的这种妥协以至圆滑的处世态度,还有一套自觉的理论体系。

他在晚年所写的《与魏居士书》一文中,认为在山林可以清高,在朝廷也可以清高。

竟批评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以至乞食于人的行为太不值得,认为是“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

那么王维的主张又是什么呢?很明确,很圆滑:
孔宣父云: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可者适意,不可者不适意也。

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人为适意。

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也。

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
这种“无可无不可”、随遇而安的思想,既是王维的自我辩
解,也是他的人生观。

它成了王维后期亦官亦隐生活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据。

于是,他变得超然了: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在隐居辋川时,曾创作了一批精美的山水诗。

他自编为《辋川集》,收入他和友人裴迪互相唱和的五言绝句各二十首,内容主要是描写辋川别业附近的风景,抒发隐居生活的情趣。

先看其中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寂静的山涧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假外物,不关世事,也无人知晓。

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也是诗人王维主客观契合一体的独特意境,简直就是佛家空无寂灭观念的象征境界。

所以明代文论家胡应麟说,此诗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王维在这里所创造的意境,生于象外,是一种诗境与禅境的合一体,它具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能取得这种艺术成就,不能不说是得利于他对佛学的钻研及佛教思想方式的熏陶。

王维被后人称作“诗佛”。

他早年即相信佛教。

母亲崔氏持戒安禅三十余年。

王维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如荤血”。

王维于31岁时,妻亡不再娶,孤居一室,屏绝尘累,“迥无子孙”。

他还撰有多篇有关佛教的诗文,对佛学有较高的
造诣。

在唐代的佛教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而且主要是信仰南宗禅。

南宗禅是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那套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为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提供了最新的最完备的处世良方。

而南宗禅的某些修持方法,又和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有相通相似之处。

宋代文论家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妙悟即是对禅的识见力,也可表现为对艺术的感受力。

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南宗禅讲“顿悟”,常使用形象的表达方式传法,特别强调直觉、暗示、感应、联想在体悟中的作用。

王维参禅有得,自然对这种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体会。

他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融汇到人生观中,把宗教情感化为诗思,创造出一种“空”、“寂”、“闲”的诗的意境。

禅宗崇尚山林胜景的风格,也对王维自觉地亲近山水,发掘山水的美学价值,具有引导和启示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