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题(二)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
习题(二)及答案
单选题(共40题)
1、史学家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1870年以后,那些欧洲的大民族国家如今倚仗占压倒优势的新力量为它们自己夺得了遍及全球的帝国。
这里所说的“新力量”指的是():
A.实践经验与技术创新的结合
B.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C.工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结合
D.“大棒”与“金元”结合
【答案】 B
2、恩格斯曾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他所指的“时代”是指()。
A.新航路的开辟
B.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C.文艺复兴时期
D.第一次工业革命
【答案】 C
3、史学家评论某一文件“是一份对既定权威造反有理的声明”,是美国“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的标志。
这一文件是()。
A.《常识》
B.《独立宣言》
C.《邦联条例》
D.《联邦宪法》
【答案】 D
4、汉武帝为巩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统治,采取许多严厉措施来打击地方豪强和富商。
下列不属于这些严厉措施的是()。
A.推行五铢钱
B.盐铁官营
C.颁布算缗、告缗法令
D.向地方派遣刺史进行监察
【答案】 D
5、有学者认为:“长期以来,军政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即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
”这里说的“第一执政”指的是( )。
A.路易.菲利普
B.拿破仑·波拿巴
C.路易.波拿巴
D.奥古斯都.凯撒
【答案】 B
6、关于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三角贸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7、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A.美国《1787年宪法》
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 B
8、属于常用中医药工具书的是
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
B.《中药大辞典》
C.《中药材》
D.《神农本草经》
E.《中华本草》
【答案】 B
9、周恩来总理在1954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说:“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这次会议是()。
A.万隆会议
B.海牙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联合国大会
【答案】 C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
下列各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答案】 C
11、张居正为解决当时的财政困难,推行“一条鞭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A
12、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答案】 A
13、1929年,中国对美国的生丝出15量下降了80%,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的内战影响外贸出口
B.美国发生经济危机
C.中国丝织品产量急剧下降
D.美国实行贸易壁垒
【答案】 D
14、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
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
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
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答案】 C
15、著名将领唐生智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这次……的成功,完全是工农群众的力量,并不是兵士的力量……在衡阳,在醴陵,在粤汉路都得着工农群众的帮助,才得很顺利地杀却敌人。
”他所说的“成功”是指()。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反“围剿”的胜利
C.淮海战役的胜利
D.台儿庄会战的胜利
【答案】 A
16、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A.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B.扩大基层民主选举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D.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答案】 C
17、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发生剧变,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是
()。
A.罗马尼亚
B.民主德国
C.波兰
D.南斯拉夫
【答案】 C
18、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期,墨子思想中与这一时代趋势相关的主张是()。
A.兼爱
B.非攻
C.节用
D.尚贤
【答案】 D
19、美国纽约是世界著名城市,在历史上其名称几经变化:1626年之后叫新阿姆斯特丹.1674年之后叫纽约。
这样变化是因为()。
A.“无敌舰队”的覆灭
B.《航海条例》引发战争的结果
C.英法七年战争结束
D.美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答案】 B
20、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该法律条文保证了议会的什么权力()
A.立法权
B.司法权
C.监督权
D.选举权
【答案】 A
21、1837年.两广水师副将韩肇庆结托外人.以巡船援助鸦片走私,再将外商赠予的鸦片作为走私没收品上报邀功,结果朝廷赐其顶戴花翎。
这表明
()。
A.鸦片走私的开始
B.来华外商的狡诈
C.清朝吏治的腐败
D.贸易体制的落后
【答案】 C
22、西汉宣帝年问出现了一次天文现象,宣帝立即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B.“大一统”主张
C.“天人感应”主张
D.“无为而治”主张
【答案】 C
23、下列选项中与《史记》《汉书》合称“前四史”的是()。
A.《隋书》《周书》
B.《三国志》《后汉书》
C.《后汉书》《隋书》
D.《国语》《春秋》
【答案】 B
24、著名将领唐生智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这次……的成功,完全是工农群众的力量,并不是兵士的力量,……在衡阳,在醴陵,在粤汉路都得着工农群众的帮助,才得很顺利的杀却敌人。
”他所说的“成功”是指()。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反“围剿”的胜利
C.淮海战役的胜利
D.台儿庄会战的胜利
【答案】 A
25、山东、河南等地都发现有汉代的冶铁遗址,其中河南巩县、郑州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汉代的手工业中,冶铁业占有重要地位
B.河南成为汉代的手工业中心
C.汉代铁农具开始发展起来
D.汉代冶铁业主要集中在山东地区
【答案】 A
2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这一改革的核心是()。
A.引导农民与市场接轨
B.增加农业发展的资金投人
C.扩大农民生产自主权
D.强化农业生产的指令性计划
【答案】 C
27、《清史稿》载:光绪帝“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这里的“发奋自强之计”是指()。
A.实行维新变法
B.推动预备立宪
C.创建近代海军
D.废除科举制度
【答案】 A
28、“二战”后西欧国家百废待兴,美国决定推行马歇尔计划。
目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29、卢梭认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这句话所反映的政治理念是()。
A.自由平等
B.三权分立
C.民主共和
D.人民主权
【答案】 D
30、从最初的西欧六国结盟到横跨大半个欧陆的28国集团.催生并推动这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动力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A
31、明代思想家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反对思想盲从
B.主张学以致用
C.鞭挞封建礼教
D.抨击腐朽统治
【答案】 A
32、史料大致可以分为文献、实物、口传三种。
下列史料中兼具文献和IZl传两种属性的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荷马史诗》
C.秦始皇陵兵马俑
D.银雀山竹简
【答案】 B
33、“二战”后建立的旨在稳定国际汇率.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国际组织是(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贸易组织
C.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D.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 A
34、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的重农传统观念,开始“求富于市”,这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封建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冲击
D.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
【答案】 A
35、1912--1936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与其相关的因素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36、《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
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 C
37、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要力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寓论于史”.这里的“史”是指()。
A.史实
C.史观
D.史法
【答案】 A
38、南宋《梦粱录》载:“杭州城内外,户口浩繁,州府广阔,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杭州商业繁盛
B.坊市界限的打破
C.城镇人口激增
D.市民阶层的壮大
【答案】 B
39、属于常用中医药工具书的是
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
B.《中药大辞典》
C.《中药材》
D.《神农本草经》
E.《中华本草》
【答案】 B
40、《1787年宪法》使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制发展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
A.①④
B.①②
D.③④
【答案】 A
大题(共10题)
一、(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课文摘录: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在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了联合的道路。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r日-1的矛盾化解。
后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强制拆迁工业设备、赔偿战胜国的同时,又推动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以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
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这就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答案】一、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关于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视频资料和信息)师:20世纪80一90年代,中国提出了多极化概念,国内学术界对多极化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和形成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和共识。
所谓“极”是指具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较强大的综合实力.对国际事务具有较大影响的相对独立的力量中心或国家集团。
当一个国家的力量遥遥领先,远远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时,体系就是单极的。
当两个大国势均力敌,它们处在高于其他大国的一个力量层次时。
这样的一个结构就是两极结构。
三个或三个以上大国或国家集团力量大致接近时,体系就呈现出多极化的状态。
关于多极化的理解,有三极论(美国欧洲东亚)、五极论(美日欧俄中),还有六极论(前五极加印度),还有人认为东盟、巴西等也有可能成为一极。
那么,这些说法到底哪一个更符合事实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来一起解决。
二、讲授新课师:请同学们迅速阅读教材各子目标题.回答有哪几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可能成为多极化趋势中的一极生1:欧盟。
生2:在亚洲还有中国和日本。
(其他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师:大家请不要忘记,中国现在并将长期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各方面来看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所以.请大家把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也算作是多极化趋势中的一极。
(教师通过课件介绍发展中国家的含义)师:在国际关系领域,发展中国家也被称为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或南方国家,泛指亚非拉和其他地区原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民族,在独立后所形成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总和。
这是二战后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新兴力量。
这些国家在地域上多位于南半球,因而也常常被称为“南方国家”。
(教师将同学们分成三组,组成上述三个代表队,分组自主研习教材对应的子目。
然后由各代表展示研习成果并阐述该代表队可能成为其中一极的理由)(学生按照分组认真准备需要展示的内容)教师:哪个代表队首先来展示呀西欧队:
二、材料:下面是初中某位历史教师关于《三国鼎立》课堂教学内容所做的课堂小结:师:通过老师对本课内容的讲解,谁能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呢生:……师:安静一下,大家可以举手示意老师来发言。
生: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意味着封建国家的分裂,历时四百多年的秦汉统一的局面结束了.因此是历史的倒退。
生:三国鼎立后,魏、蜀、吴都想成为.天下的主宰,为此统治者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社会经济凋敝的局面而言,无疑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况且,三国时期又出现了民族大融合.也是历史进步的具体表现。
师:大家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我们能否可以综合以上的内容,以辨证的角度来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意义呢师:相对于秦汉统一局面而言,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倒退;相对于东汉末年社会大动荡以致生产力严重破坏的局面而言,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从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来说,三国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出现,无疑是历史的进步。
以上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请大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问题:(1)对上述课堂小结进行分析。
(2)教师在课堂小结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优点:该教师在课堂结束环节以三国鼎立局面的时代意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分析这一历史现象背后的意义.以这种方式进行课堂小结,不仅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而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这对优化学生的思维、全面思考解决问题是十分有益的.不足:该课堂小结主要以教师和学生的口头描述为主,并未形成文字、表格等书面内容,这样做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与复习,容易出现时间越久遗忘越多的情况.此外,该教师忽略了课堂上的习题演练和课后作业布置,导致教学环节的人为割裂,影响教学效果.(2)①教师要把课堂小结同其他教学环节衔接起来,尽量做到时间安排合理紧凑,在总结教学内容的同时.为课堂练习、作业布置、内容拓展等环节留下一定的时间.”②教师在总结知识内容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解决能力的培养.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好方法、好思想渗透到小结内容中,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材料:1870年的普法战争结束后,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成立。
此后,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从1870年至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增长4.6倍,同期英国只增长1.3倍。
1870年至1900年,酸和碱等基本化学原料的产量增加了7倍,染料的产量增加了3倍,均已跃居世界首位:1900年,世界所用染料的4/5是德国生产。
1913年,德国贸易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是15%。
1857年.德国第一个卡特尔出现,1905年达385个,并迅速向更高的形式——辛迪加和康采恩发展。
——摘编自王珏《世界经济通史》问题:(1)根据材料概述这一时期德国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1)德国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①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快,超过同时期的英国.②化学工业产量增长迅速,并跃居世界首位。
③德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占据重要地位.仅次于英国。
④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垄断组织出现并向更高级的形式发展.(2)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①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为商品交换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②德国本土和占据的法国领土拥有大量矿产资源,比如阿尔萨斯和洛林的铁、鲁尔的煤.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③德国是后起的工业大国,能够吸收英、美等国的发展经验,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
④德国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注重将科学成果应用到工业生产,容易采用新型生产设备和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
⑤国内的统治阶级容克贵族拥有大量资金和土地,其经济利益与资产阶级利益趋于相近.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四、阅读下列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回答问题。
西晋末年到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多修筑坞壁,拥有家兵、役使众多的佃客、部曲,这些佃客、部曲没有户籍,是地主的“包荫户”,地主则被称作“包荫户”的宗主,地主既是宗族的宗主,也是土地的主人。
北魏初期,就承认了宗主对于包荫户的统治权,于是就形成“宗主督护制”。
当时实行的赋税制度又叫作九品混通法。
即根据贫富,将民户分成9等征收,正税为每户平均纳调帛2匹,絮2斤、丝1斤、粟20斤。
此外另有附加税.每户平均纳帛1匹2丈。
作为调外之费。
可是,事实上在征收中,官吏与大族豪门相勾结,向广大农民转嫁负担。
同时,徭役频繁,凶年国民无法生活。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地方守宰不论政绩优劣,一律任期六年,而且没有俸禄。
官吏到任后,任意搜刮。
改革后规定:地方守宰的任期按政绩好坏为准,不拘年限,制定俸禄制度,严惩贪赃枉法者。
为了稳定社会制度,制止大量人口流动,保证赋税征收。
规定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20亩露田加倍或加2倍以备休耕,年满70岁还田于官府。
桑田为世业,不需还官。
按照规定,桑田需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宜桑田的地区,改授麻田,男子10亩,妇人5亩。
废除宗主督护制度,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田亩,以便征收租调和征发徭役。
废除九品混通制,规定一夫一妇,纳户调帛一匹,田租粟二石,未婚男女4人,从事耕织劳动的奴婢8人,耕牛20头,每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之家的数量。
494年,迁都洛阳,凡迁都洛阳的鲜卑人即洛阳为籍贯,不得归葬平城。
下令改革鲜卑族的习
俗。
定姓族,确认汉人士族的合法地位,同时改变鲜卑族原来的姓氏为汉姓,鼓励鲜卑皇族和贵族与汉人士族通婚,禁止鲜卑人穿胡服,改穿汉服,禁止在朝廷中讲鲜卑语,改为汉语,如有违反,加以降黜。
改革曾遭到鲜卑族保守势力的反对,但力量甚微,很快被平息下去。
(1)概述上述教学内容的主题。
(2分)(2)请为该材料撰写一份教学提纲。
(9分)(3)如果讲授上述教学内容,你打算采取哪些方式呈现(5分)
【答案】(1)主题:孝文帝改革。
(2)教学提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一、孝文帝改革前的背景二、改革的具体措施1.建新制:均田制、三长制2.汉化措施三、影响(3)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相结合呈现。
五、材料:下面是某教师在《雅典的民主政治》一课中的课堂活动。
活动主题:评选“三好改革家”。
活动过程:在梭伦、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三位候选人中评选出一名“三好改革家”。
教师发给学生有关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三组材料。
学生分A、B、C、D四组,其中A组为评委组。
另外B、C、D三组每组发一个改革家的材料。
然后8、C、D三组根据教师所发材料和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讨论和评选。
B、C、D三组各由一名代表陈述推选的理由,并与其他两组进行辩论。
最后,由评委组宣布评选结果及理由。
活动评价: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各组的参与态度进行点评。
问题:(1)上述历史课堂活动存在什么问题(2)教师应如何设计历史课堂活动的流程
【答案】(1)课堂活动存在的问题:①课堂活动流程不全面。
正确的课堂活动应该包含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从材料中来看,该课前部分只有教师准备的材料,学生的相关活动没有体现。
课后的总结及作业设计也没有反映出来。
②辩论所用材料是教师提供的,没能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和搜集、分析资料能力。
正确的辩论赛材料,应该根据辩题.正反双方在课前各自从教材、历史书籍、史学论文以及互联网上查找与辩题相关的历史信息资料,并整理分析。
作为正反双方辩题的论点和证据,而不应该像上述历史活动一样由教师完全包办。
③教师点评内容不全面。
上述历史课堂活动中教师只对各组的参与态度进行点评。
事实上,教师总结应该是全面的,要从辩论的内容、参与度、评委组的总结内容,以及该部分知识内容等方面进行总结。
④学生参与度不够。
从流程上来看,没能做到全流程的参与;从活动进行中来看,B、C、D三组各由一名代表陈述理由并进行辩论,因此大多数学生没能很好地参与到活动中,不能积极进行思考,评委组在辩论全程没有参与,只在最后进行总结,不利于该组的参与。
(2)①选择合适的历史课堂活动。
根据新课标要求、历史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教学环境和学生能力选择最符合本堂课的历史课堂活动。
②根据所选择的历史课堂活动确定活动流程。
活动流程要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设计,课前需要确定活动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如需要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
课中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原则进行活动,活动结束后学生要进行发言交流,教师做最后总结点评。
课后通过小结作业。
进行总结知识、提升能力,对课堂活动进行整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