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绿地系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目录: [1]雷芸,日本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公众参与,中国园 林,2003/11,33-36)
参考目录: [1]雷芸,日本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公众参与,中国园 林,2003/11,33-36)
谢谢观看!
南京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南京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3-2020) (2013-2020)
目录
案例分析 评价 建议及理由
案例分析
规划背景及编制基础 指导思想及规划目标 规划范围及指标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 城市绿地特色景观规划 近期建设规划
规划背景
江苏省省会 长江下游主要的中心城市 中国四大古都之一 环境风貌独特,南京充分发挥山水城林 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 当前,南京市正加快推进国家生态市、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 “三城同创”工作,努力把南京建设成 为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社会 生态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高度和 谐统一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
2012年,绿化覆盖率44.6%,绿 地率为40.09%;人均公园绿地面 积14.2平方米。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理念 突出生态性——借鉴景观生 态学理论建立市域生态绿地网 架; 彰显特色性——融入文化景 观休闲网络彰显市域绿地特色 风貌。
规划思路 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地形地貌 条件、以等高线、坡度分析为依据, 连接孤立、分散的绿地资源。 串联结合——在现状山林水系的 基础上,整合风景区、森林公园、 地址景观、湿地景观、历史景观等 资源,形成与区域生态系统相衔接 的绿地系统。 用地协调——保证基本农田、生 态保护用地、重要水域和湿地、城 市建设用地的规模、建设用地、农 田、水域和林地大致按照1:2:3比 例控制。
规划范围及指标
市域——即南京市行政辖区范围,总 面积6582平方千米。 中心城区——由主城和东山、仙林、 江北三个副城组成,总面积约为834 平方千米。城镇人口规模670万左右。 至2015年——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 45%,绿地率达到42%,人均公园绿地 面积达到1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 26%。 至2020年——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 50%,绿地率达到45%,人均公园绿地 面积达到16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 28%。
规划结构 在市域生态格局的基础上,结合水系格局、山林格局、交 通格局、城镇格局、古都格局、绿道格局等,系统构建南京 市域绿地系统结构。
“一江两河”展锦带——长 江、秦淮河、滁河 “四环六楔”显格局——明 城墙风光带、明外郭-秦淮新河 风光带以及绕城公路、绕城公路 沿线绿地形成的四个绿色环带, 以及从市域楔入主城的六条生态 绿楔。 “九道十八射”秀景观—— 在市域层面组织生态休闲绿道, 串联整合自然山水、历史人文资 源,引导开展休闲旅游、体育健 身活动。同时结合由主城向外放 射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道、 省道等对外交通道路构筑景观绿 带。
区域植物引种育种规划
规划目标:优先引种驯化乡土植物,适当引种外来植物 新品种,合理进行植物新品种育种,提高园林绿化植物 的品种数量,丰富本地种质资源,以提高城市单位绿地 面积的植物多样性。 植物及引种规划、特色植物规划(抗污植物、色叶植物)
建议
1、规划的设计缺少民众的参与。整个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必须充 分反映民意,得到市民的广泛支持、理解和协助。像方案的公示, 需要让规划方案更易让民众明白和理解,而不是简单的几张截取 的图糊弄市民[1]。 2、没有很好地将石臼湖与市域内的水系联系在一起,使市域内 南北方向的水系隔绝,不能覆盖整个城市。
指导思想及规划目标
以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突出南京市 的自然山水、历史人文优势,彰显南京“山水城林”融 于一体的城市特色,构筑布局合理、层次丰富、生物多 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系统。
努力将南京建设成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社 会生态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国 际性人文绿都。
近期建设规划
近期建设重点“12345” 1玄武湖、紫金山及古城墙一 体化主体的“中央公园”建设 2绕城公园、绕城公路两条绿 色廊道; 3滨江风光带、秦淮河风光带、 秦淮新河-明外郭百里风光带; 4青奥体育公园、南京南站站 前广场、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浦口中央公园; 5幕燕风景区、栖霞山风景区、 老山森林公园、牛首山-将军 山森林公园、青龙山森林公园。 总面积2513.51公顷。
主城绿地系统结构 “两环四片十线多点” 东山副城绿地系统结构 “一带两园三廊七线” 仙林副城绿地系统结构 “一区两带三廊六园” 江北副城绿地系统结构 “两轴三带六廊七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
规划目标:规划建设防灾绿 地5处、新增固定防灾公园4 处;原有一般防灾公园及广 场7处,新增12处。 规划布局:固定防灾公园9处, 用于灾害发生后的避难、救 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 一般防灾公园及广场49处, 保证每个城市组团均有一处 防灾避险绿地。
规划基础
自然资源丰富多元:南京市具有良好的山水景观格局。 城市绿地建设基础良好:南京市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 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 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并被建设部确定为全 国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试点城市。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南京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着近2500年的建城史 和250年建都史。
评价
1、通过对南京市自然山水、历史文化、旅游休闲、体育 健身等要素的梳理,总结出南京“山、水、城、林、文” 的城市特色,融合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形成“文化引领、 特色彰显、功能复合”的城市绿地系统特色,并发展演 绎至绿地系统的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 2、以多项专题研究作为规划的支撑 以《城市湿地资源保护规划》、《区域植物与引种育种 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专题研究为支撑。其 中《区域植物引种育种规划》是此次《规划》中的一大 亮点,将历史文化融入植物配置。充分注重特色风貌的 彰显与传承
规划布局 1、生态基质 市域范围内以农耕地及农田林 网构成城市生态基质。 2、生态斑块 ——山林绿地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 林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 ——滨水绿地 湿地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 水源涵养区
3、生态廊道 ——蓝带:滨水 林带 ——绿带:交通 防护绿地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 “一园凝聚绿心,一江襟带 南北,两环延续格局,五轴 串联副城,十片凸显特色” 的绿地系统结构。
城市绿地特色景观规划
特色定位:山林城市、人文绿都 规划目标:以城市各类绿色空间为依托,整合 城市自然山水、历史文化、旅游休闲、体育健 身等特色要素,通过有序的组织和串联,形成 “文化引领、特色彰显、功能复合”的文化特 色景观脉络体系。 市域休闲绿道、中心城区绿道、林荫道系统规 划、水系特色景观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