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五笔叙事”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五笔叙事”法
记叙文写作五笔叙事法
监利县实验高级中学黄尚武
【训练目标】
1.了解记叙文写作“五笔叙事法”的基本特点。

2.能够运用“五笔叙事法”的写作模式写出生动的记叙文。

【写作指导】
五笔叙事基本框架:概述一笔、交代一笔、穿插一笔、巧转一笔、深化一笔
概述一笔——概说事件,就是用一两句话概述中心事件,或概述引起悬念的事情,或点名难忘的情景、场面或人物,或者显示出一个生活画面。

(简明。

事件而不是背景或开始)是什么
交代一笔——介绍原委,就是交代事情发生的背景或原因,或交代人物的特点、与事情的关系。

明白为什么
穿插一笔(渲染一笔——烘托点染),描写事情发生的环境、氛围,引出事件或为故事发展作铺垫,或为下文某情节打伏笔。

生动环境或氛围怎样
巧转一笔——写出波澜(具体生动,故事味,真实可信,“穿插一笔”与“巧转一笔”要前后呼应。

深化一笔——表达感悟,主要抒发自己对上面叙述的故事产生的感悟,或描述情感心理。

现在让我们从学写记叙文的角度,来解析莫怀戚的美文《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点评①: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是“倒叙”,是“开门见山”,也可以说是“概述一笔”。

其作用是用极简洁的语言叙写出事物的一种结果,或者显现一个生活的画面。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点评②:这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回过头来对文章第一段所叙写的事件进行补说、解释,为下文情节作铺垫,可以说是“交代一笔”。

③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点评③:这两段离开事件叙述的主线,笔触主要指向时令与景物的描写,用景物来烘托一家人散步的美好背景。

这可以叫做“穿插一笔”。

其实“天气很好”这句还可以写得更具体,为下文景物描写作铺垫。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点评④:这三段回到叙事的主线上来,详写一家人的散步,写的是散步过程中的“分歧”,由于“分歧”,散步中就有了“故事”,就有了“波澜”,文章就有了“故事味”。

这叫做“巧转一笔”。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
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点评⑤:这一段,既抒发情感,又表达感受,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这叫做“深化一笔”。

从学写作文的角度看,《散步》在记叙文的构思上给我们这样的启迪:
⑴概述一笔——概说事件(写得醒目)
(起)
⑵交代一笔——介绍原委(写得简明)
(承)
⑶穿插一笔——事件发展(写得生动 )
(承)
⑷巧转一笔——写出波澜(写得合理)
(转)
⑸深化一笔——表达感悟(写得深刻)
(合)
下面我们再用一篇2013年高考满分作文来印证“五笔叙事法”这种结构模式是实用的、可用的。

请同学们根据这种模式,将下面这篇《她与新同学》的结构梳理清楚:
她与新同学
父母送她到学校,安置了一切后就回去了。

她独自坐在寝室床上,心想总算如愿以偿了:第一次走出山沟,第一次来到县城,第一次到外地读书,第一次独立生活了……
点评①:
对面是一个又矮又小、脸上长有两处黑痣、让人看了一眼就不想再看的女同学,正在有滋有味地吃着饭。

陌生的寝室,陌生的同学,她只是双手紧抱着那只小提包,拘谨地盯着对方。

“你是刚到吧,同学?”小个子抬头,一边收拾碗筷一边似乎讨好地微笑着问道。

“嗯。

”她只简单的回答。

“还没吃饭吧?应该赶快去打,不然就来不及了。

”小个子很热情。

“谢谢,谢谢!”她站起来,却不免有些忧虑——小提包的拉链没有锁。

怎么办?
“怎么,没领到饭卡?我这有……那还是我去帮你打吧,不然就来不及了。

”小个子见她迟疑,边说便放下碗筷往门外走。

“不,不……我有,有。

”她一急把提包往床上一摔,取出饭盒,转身就走了出去。

点评②:
可是当她一走出寝室,就后悔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无;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自己在外面,时刻要多长个心眼呀……”妈妈临走叮嘱的话,清晰地萦绕在耳畔。

她越想越不放心,快步而回,门“砰”的一声撞开了。

可寝室里连个人影都没有,小个子不见了。

点评③:
“去哪啦!”她心里一惊,一头扑到自己的床上,好在小提包还在;紧张的手半天也没打开提包的拉链。

正在这时,小个子从床底下爬了出来。

“你?”小个子满身是灰尘,用疑惑的眼光直直的盯着她。

“我,我没有找到食堂,不,我……回来取一样东西。

”她慌乱地擦拭着额头上的汗珠。

“噢……你走时我看见床不停的晃动,刚才钻进里边帮你垫了一下床脚。

”小个子说,“你没有打来饭吧?刚来不熟悉,我正好要去打水,顺便帮你打回来吧;你在宿舍里好好地待着。


望着小个子含笑出去了,她伸手摇摇床架,果然,刚才还晃荡的床现在不动了。

呆呆地愣了足有三分钟,她才打开那个小提包,那六张伟人头像似乎正冲着她笑呢。

“唉,真是虚惊一场,早知如此……”
点评④:
不一会儿,小个子端着为她打的饭菜走了进来,而且含笑憨厚地对她说:“我知道你很不放心,刚从农村来的同学大都这样;现在我们成了同寝的同学,以后就知道我是什么人了。


“哦……哦……”面对小个子的友善和宽容,她只觉得两颊发热,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

点评⑤:
以上两篇文章,内容上完全没有雷同的地方,但结构模式却很相近。

“概述一笔”、“交代一笔”、“穿插一笔”、“巧折一笔”、“深化一笔”等“五笔”都得到了运用。

于是,它们就呈现出一种文章结构上的规律,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记叙文的写作模式。

概述一笔——概说事件
交代一笔——介绍原委
穿插一笔——烘托点染
巧折一笔——写出波澜
深化一笔——表达感悟
小结:“五笔”叙事的模式不是给同学们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记叙文写作的通用模式,而是从篇章的角度引导大家注重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叙写出事件的波澜。

进而避免记叙文写作的两种通病:⑴通篇是对自己所经历的一个事件的概括叙述,只是故事的梗概。

⑵情节简单,平铺直叙,平平淡淡,读了开头就能知道结尾,给人以味同嚼蜡之感,毫无张力可言。

【作文训练】
请同学们欣赏余霁月的《鲇鱼跑了》,运用记叙文的“五笔叙事法”,写一则生活中的趣事,题目自定。

鲇鱼跑了
余霁月
傍晚,爸爸回来了,喜滋滋的。

(概述一笔——概说事件)
他买回了3条活蹦乱跳的鲇鱼,说是小贩要回家,廉价卖给他的。

看见这鲜活的鱼,似乎看见了一碗热腾腾的发着诱人香味的鲇鱼汤,哇,真美……(交代一笔——介绍原委) 晚上,爸爸说:“鲇鱼聪明得很,它会不顾一切地设法溜掉,如果不严加防范,那鲇鱼汤可就喝不成啰!”爸爸把装鱼的桶提进离卫生间很远的厨房,用一个篮子盖严桶口,再压上一块大砧板,还仔细看了看,这才放心地走出厨房。

(穿插一笔—
—烘托点染) 第二天大清早,我就听见爸爸在厨房里大叫:“鲇鱼跑了!”我连忙从床上蹦下来,跑去看。

只见篮子、砧板横躺在地上,桶里空无一鱼,两条正在挣扎的鲇鱼已经靠近卫生间。

另外一条遍寻不着,大家分析它已经通过卫生间的下水道跑掉了。

妈妈埋怨爸爸:“就是你,昨晚说的话都让鲇鱼给听见了。

”“哼,便宜无好货,咱们一人少吃两块鲇鱼肉!”爸爸愤愤地说。

(巧折一笔——写出波澜) 我没有责怪小鲇鱼的逃脱,也不像爸爸妈妈那么想,因为我突然感觉到: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止的力量!(深化一笔——表达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