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对比及翻译方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习语对比及翻译方法研究
习语具有语义统一性和结构固定性等特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

而中英习语的差异必然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一定的困难。

通过对英汉习语的对比分析,列举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从而提出了英汉习语转换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法、加注法、套译法、意译法和释义法,以期为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提供借鉴。

习语对比相似性差异性翻译方法
习语是语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色彩。

习语一般指具有特定形式、不遵循固有的语法规定的词组或短语,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通过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断出来。

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俚语、行话、歇后语、谚语等。

习语一般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语言整体性、结构固定性和不可替代性。

例如,kick the bucket的字面意思为“踢桶”,而其组合的整体词组含义是“死”的意思。

这三个自由词素的组合是不能随意增删或者替换的,既不能说成kick bucket,也不能说成kick the pail等。

一、汉、英习语对比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含有大量的习语,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国俗语义学的创立者王德春先生认为,词语的国俗语义(即文化意义)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呈现出同异并存的现象;但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总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1.汉英习语的喻意相同,喻体基本相同或相似
汉语中有“趁热打铁”一词,意思是铁要趁烧红的时候打。

比喻要抓紧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而英语中“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一词,不论喻体还是喻意跟中文都极为相符,体现了两个民族在对人类社会的理解和意义抽象上以及逻辑思维方面的一致性。

类似习语诸如,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有其父必有其子:like father like son;dig one own grave.自掘坟墓;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等。

2.汉英习语喻意相同,喻体相异
英语中的“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和汉语的“挂羊头卖狗肉”都比喻以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副实或表里不一。

汉语出自于宋代释普济的《五灯会元》卷十六。

两者喻意相同,但是喻体则不同。

to burn one’s boat典故源于罗马皇帝凯撒率兵渡过意大利的the Rubicon河后命人烧掉所有船只,以绝后路。

汉语“破釜沉舟”则语出《史记·项羽本纪》,比喻断绝退路,决一死战。

二者都指
“下定最大决心”,但语言外形则完全不同。

这类习语还有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杀鸡取卵;缘木求鱼seek a hare in hen’s nest等。

3.汉英习语喻体相异,喻意不完全对应
比如,apple of one’s eye一般会翻译为“掌上明珠”,比喻深受喜爱的人。

后来掌上明珠一词语义缩小,多用来指极受父母疼爱的子女。

而实际上apple of one’s eye除了指“极为珍视的人”之外,还有“瞳孔,瞳仁”之意。

所以,二者喻意并不完全对应。

4.汉英习语文化空缺
习语文化空缺指习语中承载的文化在对方文化系统中不存在。

例如,守株待兔出自于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的《韩非子?五蠹》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比喻希望不经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

英语语言文化中却没有相对应的词语意向,所以只能舍弃原文意象,译为“trust to chance and stroke of luck”。

二、汉英习语的翻译方法
汉英习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要求译者在双语转换中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1.直译法
在不违背译语用语规范,不引起读者错误联想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直译法,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形式、修辞手法、文化意向等。

如英语中常用的paper tiger一般认为是毛泽东在延安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时最先使用这一词,汉语“纸老虎”指貌似强大,实则虚弱的反动统治者和侵略者。

比喻外墙中干的人。

译文Paper tiger本身极为形象,被英语国家的读者接受,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如“不要动声色,不要打草惊蛇。

”邓秀梅低声地、机密地说道……
“Don’t say anything about it;we mustn’t beat the grass and startle the snake.”said Teng Hsiu-mei in a confidential tone.
“打草惊蛇”意思明了,译文采用直译法能保留词语的形象和修辞手法,同时不会给译入语读者理解造成困难。

2.加注法
加注法是在译文中加入读者理解习语所需的相关文化和背景知识,既能保留源语比喻形象和文化内涵,又便于读者理解。

例:Iam as poor as Job,my lord,but not so patient.
我像约伯一样穷的,大人,可以却没有他那样的耐心。

注:约伯是《圣经》中的人物,以忍耐贫穷著称。

3.套译法
英汉习语会出现形式、形象、比喻基本相同或相似的情况,这时译者可以考虑采用套译法。

但要注意原文的历史、习俗、人文等文化色彩。

例如,说曹操,曹操到:Talk of the devil,and he will appear;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hare.
4.意译法
有些习语具有的文化色彩在译语中无法用直译法再现,也没有同义对等的习语套译,这时只有抛却原文习语具体形象和文化特色,保留原文内容。

例如,to dog-ear a book.折书角;to hold one’s horse.忍耐;叶公好龙: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really fears;桃李满天下:to have students all over the world;毛遂自荐:to volunteer one’s service
5.释义法
习语翻译中,如果直译使读者无法理解,加注又使译文显得啰嗦,译者可以考虑释义法。

释义法就是把解释的内容融入到译文中,巧妙传达原文的意义,既使译文简洁明了,又可以较有效地传达原文信息。

例如:
The man who waters his grass after a good rain is carrying coals to Newcastle.
刚下一场及时雨,那人却又为草坪浇水,真是把煤运到纽卡斯尔(英国煤都),多此一举。

三、结语
作为语言的精华部分,习语的差异性为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交流带来了障碍。

所以,在英汉语的学习过程中,要弄清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历史背景,了解二者之间的差异;译者更要从各方面考虑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充当双语文化交流的桥梁,以减少和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李庆学,彭建武.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
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