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的焊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色金属的焊接(讲义)
笫一章:铜及铜合金的焊接
一、铜及铜合金的性能:
良好的导电、导热、耐蚀性(除氧化性的酸外);
良好的冷热加工性和较高的强度;
纯铜(T1~T4)
1、紫铜(Cu≥%)TU1~TU2—用于电子真空元件
无氧铜TUP-焊接用材
TUmm-用于电子真空元件
压力加工黄铜:H6八、H6二、HPb59-一、HMn58-二、
2、黄铜 HSi80-3等
铸造黄铜: ZHAlFeMn66-6-3-二、ZHMn58-2-二、
ZHMnFe55-6-3、ZHSi80-3
二、铜及铜合金压力加工青铜:、QAl9-二、、QSi3-1
的分类:3、青铜
铸造青铜:ZQSnP10-一、ZQSnZnPb6-6-3
ZQAlMn9-2、ZQAlFe9-4
锡青铜:
铝青铜:QAl-2、QAl19-2、QAl19-4、QAl4-9
硅青铜:QSi3-1
B10
4、白铜
B30
三、铜及铜合金的焊接性:
1、焊接缺点:
①未焊透及未熔合—导热性好所致。

应采用能量集中、大功率的热源及预热方式来减
少未焊透和未熔合。

②变形大—线膨胀系数大热影响区宽所致。

③应力大—拘束及刚度所致。

④热裂纹
A、共晶物熔点低于铜的熔点;
Cu的熔点:1083℃;
CuO2的熔点:1060℃;
Cu+Pb共晶熔点:270℃;
Cu+Bi共晶熔点:270℃;
CuS共晶熔点:1067℃;
B、上述物质散布在枝状晶间或晶界处→热脆性
C、应力作用;
D、A+B+C共存→热裂纹。

处置方式:控制O(<%);S(<%);Pb(<%);Bi(<%)。

⑤气孔
H2—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突变;
O2、CO2、H2—熔池来不及凝固而残余;
⑥接头的塑性、导电性及耐腐性—发生在焊缝、热影响区。

产生原因:A、热循环后→晶粒粗大;
B、晶界面上存在低熔点共晶物→塑、韧性下降;
C、Mn、Si元素(脱氧)、杂质、合金元素的加入→导电性下降;
D、Zn、Ni、Al元素(耐腐)受热下降→烧损和蒸发。

⑦其它
无相变。

σs、δ、αK下降→必需进行低温预热;
元素烧损→能见度下降、自身健康受影响。

2、焊接质量控制:
①尽可能采用加热面积小、能量密度大、大功率的焊接方式;
预热→焊接顺序→焊后锤击→热处理
充分熔合、细化晶粒去应力、防变形
②降低O、S、Pb、Bi含量,正确选用母材和焊材(Al、Ti含量要高)。

③选用能取得双相组织的焊材→细化晶粒→使易熔共晶分散、断续。

④预防H侵入。

可采用去氧化膜法,适当焊接气氛,延长熔池存在的时刻→使气体析出。

⑤避免合金元素烧损、氧化、蒸发:
Ⅰ、焊接锡青铜时,选用含S i、P的焊材,且用硼砂和硼酸作熔剂→避免锡的氧化;
Ⅱ、焊接铝青铜时,采用氯化盐和氟化盐组成的熔剂;
Ⅲ、焊接黄铜时,选用含Si的焊材→SiO2能够阻止Zn的氧化、蒸发,避免H的侵入;
Ⅳ、焊接易氧化或易蒸发的铜合金时,可采用合金添加法来补偿元素烧损;
Ⅴ、对要求变质处置、细化晶粒的材料,应尽可能利用气保焊;
Ⅵ、焊接次数要少,最好采用单道(层)焊→避免晶粒粗大和气孔。

四、焊接工艺:
1、焊接方式的选择
焊接方式很多,除下列方式外还可用MIG焊、电阻焊、埋弧焊、闪光摩擦焊、等离子弧
2、焊接材料的选择
①焊丝
紫铜焊丝:(HSCu201)→紫铜TIG、OFW焊(配CJ301焊剂),SAW(配CJ150焊剂);低磷铜焊丝:(HSCu202)→紫铜OFW焊(配CJ301焊剂);
锡黄铜焊丝:(HSCu220)→黄铜OFW、GTAW焊;
(HSCu221)→黄铜OFW焊、钎焊,白铜、钢、灰口铸铁、硬质合金刀具;
铁黄铜焊丝:(HSCu222)→同上;
硅黄铜焊丝:(HSCu224)→同上(但必需利用熔剂);
铝青铜焊丝:(HSCuAl)→铝青铜TIG、MIG、SMAW焊;
硅青铜焊丝:(HSCuSi)→硅青铜TIG、MIG焊;
锡青铜焊丝:(HSCuSn)→锡青铜TIG、SMAW焊;
②熔剂
Ⅰ、气焊用熔剂(含碳弧焊及钎焊)
主要有:硼酸盐、卤化物(Al2O3—去膜、脱渣作用)或其它混合物
CJ301—铜的气、钎焊;
CJ401—青铜气焊。

Ⅱ、埋弧焊熔剂
HJ260、HJ150(氧化性少,适用紫铜焊)HJ431(氧化性强)HJ250、HJ360
②焊条
T107—适用于脱氧、无氧铜及耐海水侵蚀材料;
T207—适用于紫铜、黄铜、硅青铜及管道内衬及堆焊;
T227—适用于紫铜、黄铜、磷青铜及管道内衬及堆焊;
T237—适用于铝青铜、铜与钢及铸铁补焊;
T307—主要适用于焊接70~80%铜-镍合金。

3、焊前预备:
用汽油、丙酮
去油污
①清理 NaOH(30~40%)+H2O
钢丝刷
去氧化膜
化学清理
③坡口制备:(按接头形式)
Ⅰ、由散热情形决定,
对接、端接—散热情形较好;
十字、丁字、内角接头—散热情形较差。

Ⅱ、焊接位置—不宜采用立、仰位焊
4、焊接工艺:
Ⅰ、气焊(以紫铜为例)
对薄板:T预=400~500℃,左焊法,避免晶粒长大;
对厚板:T预=600~700℃,右焊法,避免裂纹、气孔;
焊丝与工件的夹角30°~40°;
焊嘴与焊件夹角60°~90°,待熔化后慢慢变小(60°~70°)。

Ⅱ、TIG焊
适用范围:中、薄板小件的焊接和补焊。

①焊材选择:
紫铜、白铜→选用含S i、P、Ti的脱氧焊剂(如:HS201、ECu、RCuSi等)以避免气孔和裂纹。

黄铜→选用不含Zn的焊丝(如SCuSnA)
青铜→选用补充合金元素烧损的焊丝(如:SCuS i、R CuS i、SCuAl、SCuS n、)
②焊接工艺:
主要工艺参数有:钨棒直径、焊丝直径、焊接电流、电弧电压、气体流量、预热温度、电源极性、焊接方向(左焊法)。

(Be、Al用交流)
Ⅲ、钎焊铬铁钎焊
浸沾钎焊
按方式分类火焰钎焊
感应钎焊
电阻钎焊
炉中钎焊
1、钎焊的分类:锡-铅钎料
锌基钎料
软钎焊镉基钎料
铋基钎料
按熔点温度分铅基钎料等
黄铜钎料
硬钎焊银钎料
磷铜钎料
铝基基钎料钎料
锰基钎料等
说明:各类材料编号有不同,但对炉中钎焊可采用PCl3作气体钎焊。

3、钎焊的可焊性:除铝青铜、铝黄铜外,其余铜及铜合金全都有良好的钎焊性。

但对铝青
铜、铝黄铜可采用镀铜方式或在强侵蚀下来改变焊接性。

锡-铅钎料:熔点低,润湿性和铺展性良好,T工<150℃;
软钎焊镉基钎料:T工>150 ℃;
4、钎焊的特点:锌基钎料:T工>150 ℃;
黄铜钎料:熔点温度高、操作要求高;
硬钎焊磷铜钎料:有自钎能力,且熔点温度不高,焊接时可不
加或少加熔剂;
银钎料:润湿性好,工艺性好,熔点温度不高,应用广。

五、钎焊时应注意:
①在还原性气氛中钎焊铜及其合金时,应避免“氢病”。

—换言之,只有无氧铜才能在
氢气中钎焊;
②对具有热脆性或自裂性较大的接头,必需在钎焊前进行去应力处置,同时钎焊时刻要
短;
③为避免烧损锌或铝向银方向扩散,对炉中钎焊黄铜及铝青铜时,最好在其表面镀铜
或镍。

笫二章:铝及铝合金的焊接
一、铝及铝合金的特点及分类:
一、铝的特点:
A、面心立方晶格;
B、无同素异构转变;
C、无低温脆性转变;
D、强度低塑性好;
E、耐腐性好;
F、热容量大、熔化潜热高;
G、比强度(σb/γ)高;但易氧化(Al2O3)。

工业纯铝工业高纯铝(LG1~LG5)
(焊接性好)工业纯铝(L1~L7)
Al—Mn
非热处置强化铝 Al—Mg合金(LF5~LF6)
2、铝及铝合金的分类:(除锈铝) Al—Mn—Mg合金(LF1)
变形铝
Al —Cu —Mg 合金(LY1~LY13等) 锻铝(LD1~LD11) 热处置强化铝 Al —Zn —Mg —Cu 合金(LC4等)
Al —Li —Mg —Cu 合金 Al-Cu-L 合金
新型铝合金
Al-Li-Cu-ZRr 铸造合金铝
注:变形铝中除Al —Mn 合金、Al —Mg 合金焊接性较差其佘较好。

3、 铝及铝合金的焊接性:
① 除锈铝:它是通过加工而硬化,固溶强化来提高机械性能,其焊接性良好;
② 热处置强化铝:是通过固溶、淬火时效等工艺方式来提高力学性能,焊接性比较差。

(裂纹偏向较大,专门是熔化焊) 4、 影响焊接性的主要因素:
主如果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

① 易氧化→熔渣不易上浮→熔滴不断氧化→形成夹渣;
↓→Al 2O 3吸水性强→产生气孔。

※(避免方式见后第5条)
所以对焊件焊材必需进行严格清理。

② 导热系数大,电热容大→产生未熔合; ③ 高温强度低→易烧穿或塌陷;
↓→且颜色不能辨别焊接温度。

所以应采用带垫焊或采用夹具焊。

④ 无同素异构转变(液—固态时→造成晶粒粗大),在热循环的作用下→烧损元素→
耐侵蚀性下降;
⑤ 线膨胀系数大→由于焊接进程的冶金反映及温度转变→产生裂纹; 所以
A 、必需加入变质剂(Ti 、Zr 、V 、
B 等元素)→产生包晶反映→形成难熔化合物→细化晶粒;
B 、限制杂质含量→改变Fe 、Si 化合物的散布;
C 、正确工艺方式和工艺参数。

5、 ※气孔的避免方式:
① 干燥母材和焊材;
② 严格清理氧化物后当即施焊; ③ 增强双面保护;
④ of 采用TIG 焊时应采用大电流、快焊速; of 采用MIG 焊时应采用小电流、慢焊速; ⑥ Ar 气体
⑦ 中可加入CO 2、或O 2等氧化性气体→使H 氧化来降低氢的压力。

铝 及 铝 合 金 的 焊 接 性
6、铝及铝合金的焊接特点:
A、工业纯铝:
①主要杂质有Fe、Si等
Fe→FeAl3(针状、高硬、极脆)→耐侵蚀性下降;
Si→硅晶体(塑性下降);
注:当Fe/Si<1时,裂纹偏向增加;
当Fe/Si>1时,裂纹偏向减少(实际上是减少低熔点共晶物);
③线膨胀系数大→易产生变形、夹渣、未熔合及双相气孔。

所以焊接工业纯铝时,应重视氧化膜的清理,减少弧柱区的分压。

B、除锈铝:
①除锈铝中Mn含量较高时(例:LF21),焊接性良好;
Mn→MnAl6脆性氧化物[或(MnFe)Al6]散布在晶界上→塑性下降→产生裂纹。

②除锈铝中Mg含量较高时(例LF二、LF3、LF五、LF6等),焊接性良好;
③除锈铝中Mg(2~3%)、Si含量时,焊接性较差;
Mg→Mg2Si→属脆性相→降低塑性和耐侵蚀性。

液固-相温差大→在液固-相共存时刻上增加→凝固时产生拉应力→产生裂纹。

所以焊接Al-Mg合金时,不能选用Al-Si型焊材,且应控制Cu、Zn的含量。

当焊接通过冷作加工硬化铝合金时,热影响区温度大于结晶温度(~1500℃)→软化现象很明显。

若薄件的冷作加工硬化程度越高,则软化程度越明显。

而这种现象大于Al-Mn、Al-Mg合金的软化程度,特别体此刻熔化焊中。

C、热处置强化铝合金:(主要成份为:Al、Cu、Mg等,例LY1一、LY12等)
强化方式:淬火+自然时效(或人工时效)。

主要相为:CuAl3、Al2CuMg,由于这些相的存在,所以存在下列问题:
①焊接裂纹(结晶裂纹)
产生机理:由于热处置强化铝合金属共晶型合金,如采用同类焊材时,则结晶裂纹严峻,同时收缩应力和弱化的晶界而引发裂纹。

避免方式:采用能形成较多的易熔共晶、且流动性较好的Al-Si焊材(例SAlSi-1)。

说明:利用此类焊材焊缝强度会低于母材。

②软化
产生机理:由于自然状态下焊接,Al-Cu-Mg合金接头的热影响区强度明显下降,焊后软化现象无法得以恢复。

产生区域:热影响区的“过时效”区。

其程度主要取决于合金中第二相的性质。

避免方式:采用退火或固溶状态下进行焊接,焊后热处置;
采用能量集中的焊接方式;
采用小的线能量来减少接头强度损失。

③焊寸接过热区脆化:
①热影响区T>548℃时→晶界熔化,加上不均匀加热→易熔共晶产生偏析;
②焊接应力作用→液化晶粒垃裂(一般称液化裂纹);
③晶界上脆性共晶体的存在→形成脆化热影响区;
④上述三个原因(①②③条)同时存在→过热处脆化→塑性下降冷弯角少。

7、焊接工艺:
A、焊接方式:
TIG焊、MIG焊、OFW焊、脉冲焊、等离子弧焊、电子真空束焊、电阻点焊和缝焊、钎焊、激光焊等方式。

B、焊接材料:
①焊丝的选择
选择要求:应按照接头的力学性能、耐侵蚀性、抗裂性、结构刚度等方面来选择化学成份可选用同质或非同质焊丝。

②气体的选择
TIG焊—交流或高频焊:Ar(大厚板)、直流正接:Ar+He(也可用纯He);
MIG焊—Ar+He;
OFW焊—C2H2+O2;
C、焊接工步:
①预备
清理:(化学、物理清理)
垫板:(单面焊)制作;
预热:目的—是为了避免裂纹减少气孔及应力;
对象—厚度5~8mm以上;
温度—100℃~300℃;
②坡口开设:
1~4mm—可不开坡口;3~20mm可开单面V形坡口;14~25mm可开双面V形坡口;
③熔剂的选用
含氯化锂:熔剂和熔渣熔点低,熔渣粘度低,流动性好,润湿性OFW焊好,熔渣易清除,但吸湿性强。

适用于薄板焊接。

不含氯化锂:熔点高、粘度大、流动性差,易产生夹渣。

适用于薄
板焊接。

④工艺参数
焊嘴-大小依据焊件厚度、坡口形式、焊接位置;
OFW焊:焊法—薄板采用左焊法,反之右焊法;
火焰种类—中性焰或微碳化焰。

禁用氧化焰(会引发H气孔)。

焊炬倾角—薄板20°~40°,厚板40°~80°。

焊接电流
电弧电压
TIG焊气体流量
焊丝规格
预热温度(6mm以上,100℃~250℃)
焊接层次
⑤焊后处置
焊后6小时内对熔剂和溶渣进行严格清理。

D、铝及铝合金焊接常见缺点产生的原因:
①气孔:
气体纯度低,工件不洁,有水分;
管道漏气,工艺参数不妥,电弧不稳固;
钨极伸出不长;
预热不妥;
环境影响,风速过大。

②裂纹:
焊丝选择不妥(Mn<3%,Fe、Si含量偏高);
焊丝熔化温度高(引发热影响区产生液化裂纹);
焊接结构不合理,焊缝集中而引发拘束应力;
高温停留时刻太长,产生过热组织;
弧坑未填满,引发弧坑裂纹;
焊接顺序不妥;
电流太大,焊速偏熳。

③未焊透:
焊速大,弧长太长;
间隙、坡口角度小,钝边大,焊接电流小;
工件不干净;
焊把角度不妥。

④夹钨:
引弧不正确;
钨极形状不合理;
极性错误;
工艺参数不妥;
气体选择不妥。

⑤咬边:
工艺参数不妥;
焊炬摆幅不均匀;
填充金属偏少。

笫三章:铸铁焊接及补焊
一、铸铁的性能及分类:
一、性能:
良好的铸造性、切削加工性、耐磨性、减震性。

铸铁的性能主要取决于:①化学成份;②显微组织类型;③显微组织组分型式;④显微组织组分的散布。

铸铁的组织主要取决于:①化学成份;②冷却速度。

增进石墨化的元素:C、Si、Al、Cu、Ni等;
铸铁的主要元素:
阻止石墨化(增进白口化)的元素:S、Cr、V、Mo、Mn等;
2、铸铁的分类:
A、灰口铸铁
B、球墨铸铁
按碳存在状态及石墨的存在形式分 C、可锻铸铁
(存在形式:片、絮、球状) D、蠕墨铸铁
E、白口铸铁
A、灰口铸铁
①性能
碳以石墨(片状)存在,散布在不同的基体上,断面灰黑色。

力学性能主要取决于石墨的大体组织、大小、形状和散布。

灰口铸铁的强度、硬度较差,塑性接近于零。

②牌号及组织(HT×××-灰铁的抗拉强度的最小值)
HT100 - F体灰口铸铁; HT300 - P体孕育铸铁;
HT150 - F体+P体铸铁; HT350 - P体孕育铸铁;
HT200 - P体铸铁; HT400 - P体孕育铸铁;
B、球墨铸铁
①性能
在液态铸铁中加入适量的球化剂(镁、铈、钇等),使石墨呈球状散布,来知足应力小
较高的强度、硬度。

它能够通过热处置方式来改善力学性能。

②牌号及组织(QT×××-×-别离代表:球墨铸铁,抗拉强度的最小值,延伸率)
QT400-18 F体; QT600—3 F体+P体;
QT400-15 F体; QT700—2 P体;
QT450-10 F体; QT800—2 P体或回火组织;
QT500-7 F体+P体; QT900—2 B体或回火组织;
C、可锻铸铁(亦称马铁或展性铸铁)
①性能
它是白口铸铁坯料经900℃~1000℃长时刻(几十小时)退火,使渗碳体在固溶下分解,形成团絮状石墨。

可锻铸铁强度、硬度优于白口铸铁。

铁素体可锻铸铁(KTH)
②可锻铸铁分类
珠光体可锻铸铁(KTZ)
③牌号(KTH(Z)×××-×-别离代表:可锻铸铁,抗拉强度的最小值,延伸率)
KTH300— KTZ700—
D 蠕墨铸铁(新型材料)
石墨以蠕虫状而得名。

蠕墨铸铁的力学性能介于球墨铸铁和灰口铸铁之间。

E、白口铸铁
碳以渗碳体(Fe3C)状态存,在断口白色,硬而脆、强度低。

但能够通过渗合金(Mo、Cr、W等)方式来提高力学性能。

二、铸铁的焊接
㈠灰口铸铁的焊接
一、焊接性:
灰口铸铁的力学性能特点:强度低、塑性极差。

若焊接进程冷速快、受热不均匀→产生较大应力→产生冷、热裂纹偏向专门大。

灰口铸铁的化学性能特点:C、S、P含量高→增加对冷却速度转变的敏感性→若焊接进程冷速快、结晶时刻短→石墨化进程不充分→致使熔合区、焊缝上C以化合物状态存在→形成白口和淬硬组织。

A、焊接接头易出现白口和淬硬组织
灰口铸铁SMAW焊接时接头的冷却速度远大于铸件在砂型中的冷却速度→当快速冷却下→石墨化进行很困难→产生大量的渗碳体→形成白口组织。

接头位置不同,产生白口组织的概率也不同
①焊缝区
采用同质材料:(焊缝成份与灰口铸铁相同)由于V冷大→焊缝主要为共晶渗碳体、二次渗碳体及珠光体;(即白口组织)这种情形即便增大焊接线能量,白口组织也很难消除。

采用异质材料:(如采用低碳钢焊条)相当于高碳钢成份。

在快速冷却的焊接条件下,焊缝易形成脆而硬的高碳马氏体组织。

②熔合区(很窄,温度在固液相之间)
焊接时,铸铁中部份晶粒熔化,尚有部份晶粒需通过石墨中的碳的扩散作用,转变成被碳饱和的奥氏体。

该区热量传导给热影响区(即冷却速度加速),所以比焊缝区更易形成白口组织。

③奥氏体区(固相线与共析温度之间,无液体出现)
加热时,组织为奥氏体(含量较高)和石墨。

当冷却速度较快时,会产生马氏体或上贝氏体组织。

这种组织硬度高。

④重结晶区(很窄,温度780℃~820℃之间)
⑤加热时,部份组织转变为奥氏体组织;冷却时,奥氏体组织转变为珠光体组织;
若快速冷却则会出现马氏体。

B、焊接裂纹
①冷裂纹(多出此刻焊缝上或热影响区,400℃以下产生,多为横向散布)
产生冷裂纹的主要因素:铸铁的组织(片状石墨尖端)、性能、石墨化程度、结构刚度、焊接工艺等。

当焊缝金属同质时,灰口铸铁易出现冷裂纹;
当温度在400℃以上时,铸铁具有必然的塑性,同时焊缝经受拉应力降低,产生冷裂纹偏向小;
焊接时,加热和冷却不均匀,焊缝冷却进程中存在专门大的拉应力,使石墨尖端存在专门大的集中应力,易出现冷裂纹,且具有必然的扩延性。

②热裂纹
当焊缝金属同质时,灰口铸铁焊接一般对热裂纹不够敏感;
当采用低碳钢(氧化铁型)焊材时,熔合比增大,同时存在S、P杂质,产生低熔点共晶物,焊缝极易产生结晶裂纹;
当采用镍基铸铁焊材时,有存在S、P杂质,产生低熔点共晶物,增加了热裂纹的敏感性;
3、灰口铸铁焊接工艺
灰口铸铁的焊接方式
焊接方式选择依据:
依据化学成份、组织和力学性能、尺寸大小、工件厚度及结构复杂程度;
补焊铸件缺点时,应考虑缺点的状况(类型、性质、尺寸、部位、刚度等);
知足焊接进程的工艺要求和焊后质量要求(指接头的力学性能、颜色、密封性及切削加工性);
应考虑现场操作的可能性和经济性。

⑴焊条电弧焊
Ⅰ、焊接特点:加热较集中、受热面较小→相对变形小;
Ⅱ、焊接方式:热焊、半热焊、不预热焊、冷焊、不预热焊;
方式特点:除采用铸100、铸117、铸11六、铸607、铸61二、J506焊条冷焊外,其余焊材均较好。

Ⅲ、冷焊法:是采用非铸铁型焊材,且焊前不进行预热的一种焊接方式。

但焊接进程中必需采用必然的工艺办法(避免局部过热、缩小受热面积、限制焊接时的高温)→以达到减少应力避免产生裂纹。

冷焊法的缺点:冷速快→极易产生白口和淬硬组织;
加热不均匀→形成残余应力→冷裂纹。

冷焊法的工艺要点:
①焊前预备:清理。

检查裂纹的长度、走向、起终点位置(为防裂纹展扩可钻止裂孔);
②坡口开设:保证焊透,可开设V、U、X形坡口;
为避免铁水流淌,可进行必要的造型(凹型)。

③工艺(补焊)
采用小电流(视焊条的类型)、小焊条直径、快焊速,交流或直流正接电源→减少熔深、降低熔合比、确保碳浓度稀释、减少杂质(S、P)溶入熔池的数量→减少裂纹和淬硬性、降低应力。

④注意:
焊接时应采用短弧焊,方式可用断续焊、分散焊、分断倒焊→锤击→减少集中应力→避免裂纹的产生;
焊接时应合理焊接顺序;
焊接时应采用多层焊→对焊前有预热作用→使硬度下降。

⑤焊接方式(视裂纹位置和方向而定)
焊接时应遵循“先焊刚度大的部位”的原则;
甲:栽丝法(承冲击载荷的大厚件):
乙:力加垫板补焊法:
丙:镶块补焊法:
⑵电弧热焊及半热焊法
所谓不预热,是指温度低于300℃,这种情形可采用铸铁芯焊条。

例:铸248。

Ⅰ、热焊法
对工件预热600℃~700℃,并在450℃温度以上进行焊接。

长处:焊件均匀受热、冷速慢、有利于焊缝石墨化→减少白口组织、热焊法的特点降低应力、避免裂纹的产生;
缺点:生产条件恶劣,加热费用大,变形大,表面易氧化。

Ⅱ、半热焊法
对工件预热400℃,并在400℃温度下进行焊接。

Ⅲ、工艺要点
①焊前预备:(同前)
②焊前预热:(同前)
③补焊—采用大的工艺参数,长弧持续焊(如此能够增进焊缝石墨化、减少应力)
④焊后热处置:600℃~900℃去应力热处置。

⑵气焊法
Ⅰ、垫焊
为减少应力避免裂纹可采用垫焊方式。

但温度低于400℃时不得焊接。

Ⅱ、不预热焊
不预热焊法焊接时刻长、局部加热严峻、应力较大。

当焊缝金属为铸铁型时,强度低、塑性极差,易产生裂纹。

Ⅲ、加热减应法焊(焊后需进行热处置)
将焊件在焊前或焊后加热至必然的温度(600℃~700℃),来减少或释放焊接区的应力。

(此法适用于刚度较大的焊件)
火焰种类—中性焰或弱碳化焰。

⑶钎焊法
钎焊法能够减少白口和裂纹。

钎料:黄铜、白铜、银基焊丝。

钎剂:硼酸、硼砂。

工艺要点:
①焊前预备:(同前)
②坡口开设:(同前,应加工刻痕)
③钎焊:
烧击石墨,坡口侧添熔剂;
加热速度及填料要快,填料面积要小;火焰不要往复移动,应始终对准焊丝;焰芯距熔池10~15mm;控制熔池温度(太高则会烧损合金元素太低则影响钎料的流动性)。

④焊后热处置:锤击(去应力使组织致密性增加)。

㈡球墨铸铁的焊接
1、球墨铸铁的焊接性
与灰口铸铁有相似的地方,但焊接时易产生白口、淬硬组织、裂纹等。

球墨铸铁存在球化剂(镁、铈、钙等)→阻碍石墨化、增大过冷偏向、提高奥氏体稳固化→白口、淬硬组织。

2、焊接工艺
⑴焊条电弧焊
①方式:冷焊和热焊(焊缝为球铁时多为采用)两种。

球墨铸铁芯外涂球化剂加石墨剂药皮;如:Z258。

低碳钢芯外涂球化剂加石墨剂药皮;如:Z238。

低碳钢焊条;如:Z116。

②同质焊缝焊材选用高钒焊条;如:Z117。

铜铁焊条;如:Z607。

镍铁焊条;如:Z408。

③同质焊缝SMAW焊工艺要点
焊前预备:(同前)
坡口开设:(同前,)
焊接:采用大电流,持续焊;对刚度大的应预热(200℃~400℃);
焊后热处置:正火或退火。

④异质焊缝SMAW焊工艺要点
多采用冷焊法。

可选用Z40八、Z11六、Z117等焊条。

⑵气焊
焊丝可选用:RZCQ-一、RZCQ-2、HS402等。

工艺与灰口铸铁气焊方式相似。

㈢铸铁焊接的主要缺点及其补焊
1、缺点产生部位:焊缝及熔合区
冷却速度太快;
产生原因
石墨元素不足,碳来不及析出而与铁生成Fe3C;
白口一、降低冷却速度(采用预热来延长液态相的
时刻,促使石墨化充分析出)
避免办法二、调整化学成份(增加石墨及C、Si、Al、
Ni、Cu含量;选用非铸铁型焊条;如:Z211
等)
2、产生原因
3、采用钎焊方式(母材不熔化)。

及避免办法产生原因:受热不均匀,温度梯度大,冷速快产生应力;
白口的存在;
裂纹 1、尽可能采用热焊或半热焊、并预热缓和冷来
减少温度梯度,避免白口、减少应力。

避免办法二、慢焊速、不横向摆动,选好加热减应区。

3、减少填充量和线能量,避免裂纹;
4、正确选用焊材,调整化学成份,提高塑韧性。

㈣白口铸铁的焊补
一、白口铸铁的焊接特点:
⑴易产生热应力和裂纹及剥落
白口铸铁诅织为持续渗碳体大体上散布莱氏体和珠光体,这种组织脆而硬,加上焊接时热源高而集中,冷却速度快→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当σs≥σ母材时)→产生裂纹;
在疲劳载荷作用下→焊缝与母材分离(剥离)。

⑵低硬度的异质焊缝耐磨性不能知足服役要求
在常规工艺下焊接则易产生裂纹(服役条件不能知足);但可采用塑性好的焊材(Z308)以减少裂纹硬度,仍是不能知足。

二、白口铸铁的焊补工艺:
①焊接方式—电弧冷焊法
②焊材
选择原则:
与母材有良好的熔合性,结合牢固;
硬度适当(保证塑性前提下);
收缩系数要小。

Of:石墨型: BT—1选择Ni-Fe合金焊材→A体和球石墨;
Of:碱性渣系(CaO-Ca-F2) BT—2选择H08A焊材→M体、碳化
3、工艺要求:
⑴焊前预备:(同前)
⑵坡口开设:(梯形,角度要大些)
⑶焊接顺序:打底焊BT—1焊条,填充焊BT—2焊条,盖面焊BT—1焊条。

必需达到“硬—软—硬”要求。

大电流,高温重锤法来减少应力。

⑷焊接工步:
a、分块孤立堆焊;
b、终了合拢(母材和焊缝);
c、焊缝面应高出母材1~2mm;
d、焊后磨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