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江苏赣榆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江苏赣榆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往事如“烟”
冯骥才
从家族史的意义上说,抽烟没有遗传。

虽然我父亲抽烟,我也抽过烟,但在烟上我们没有基因关系。

我曾经大抽其烟,我儿子却绝不沾烟,儿子坚定地认为不抽烟是一种文明。

看来个人的烟史是一段绝对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记得上小学时,我做肺部的X光透视检查。

医生一看我肺部的影像,竟然朝我瞪大双眼,那神气好像发现了奇迹。

他对我说:“你的肺简直跟玻璃的一样,太干净太透亮了。

记住,孩子,长大可绝对不要吸烟!”
可是,后来步入艰难的社会。

我从事仿制古画的单位被“文革”的大锤击碎。

我必须为一家塑料印刷的小作坊跑业务,天天像沿街乞讨一样,钻进一家家工厂去寻找活计。

而接洽业务,打开局面,与对方沟通,先要敬上一支烟。

烟是市井中一把打开对方大门的钥匙。

可最初我敬上烟时,却只是看着对方抽,自己不抽。

这样反而倒有些尴尬。

敬烟成了生硬的“送礼”。

于是,我便硬着头皮开始了抽烟的生涯。

为了敬烟而吸烟。

应该说,我抽烟完全是被迫的。

儿时,那位医生叮嘱我的话,那句金玉良言,我至今未忘。

但生活的警句常常被生活本身击碎。

因为现实总是至高无上的。

甚至还会叫真理甘拜下风。

当然,如果说起我对生活严酷性的体验,这还只是九牛一毛呢!
古人以为诗人离不开酒,酒后的放纵会给诗人招来意外的灵感;今人以为作家的写作离不开烟,看看他们写作时脑袋顶上那纷纭缭绕的烟缕,多么像他们头脑中翻滚的思绪啊。

但这全是误解!好的诗句都是在清明的头脑中跳跃出来的;而“无烟作家”也一样写出大作品。

真正的烟民全都是无时不抽的。

他们闲时抽,忙时抽;舒服时抽,疲乏时抽……我们误以为烟有消闲、解闷、镇定、提神和助兴的功能,其实不然。

对于烟民来说,不过是这无时不伴随着他们的小小的烟卷,参与了他们大大小小一切的人生苦乐罢了。

我至今记得父亲挨整时,总躲在屋角不停地抽烟。

那个浓烟包裹着的一动不动的蜷曲的身影,是我见到过的世间最愁苦的形象。

烟,到底是消解了还是加重他的忧愁和抑郁?
父亲抽了一辈子烟。

抽得够凶。

他年轻时最爱抽英国老牌的“红光”,后来专抽“恒大”。

“文革”时发给他的生活费只够吃饭,但他还是要挤出钱来,抽一种军绿色封皮的最廉价的“战斗牌”纸烟。

如果偶尔得到一支“墨菊” “牡丹”,便像中了彩那样,立刻眉开眼笑。

这烟一直抽得他晚年患“肺气肿”,肺叶成了筒形,呼吸很费力,才把烟扔掉。

十多年前,我抽得也凶,尤其是写作中。

我住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写长篇时,四五个作家挤在一间屋里,连写作带睡觉。

我们全抽烟。

天天把小屋抽成一片云海。

灰白色厚厚的云层静静地浮在屋子中间。

烟民之间全是有福同享。

一人有烟大家抽,抽完这人抽那人。

全抽完了,就趴在地上找烟头。

凑几个烟头,剥出烟丝,撕一条稿纸卷上,又是一支烟。

如今我已经戒烟十年有余。

屋内烟消云散,一片清明,空气里只有观音竹细密的小叶散出的优雅而高逸的气息。

至于架上的书,历史的界线更显分明;凡是发黄的书脊,全是我吸烟时代就立在书架上的;此后来者,则一律鲜明夺目,毫无污染。

今天,写作时不再吸烟,思维一样灵动如水,活泼而光亮。

往往看到电视片中出现一位奋笔写作的作家,一边皱眉深思,一边喷云吐雾,我会哑然失笑。

并庆幸自己已然和这种糟糕的样子永久地告别了。

一个边儿磨毛的皮烟盒,一个老式的有机玻璃烟嘴,陈放在我的玻璃柜里,这是我生命的文物。

但在它们成为文物之后,所证实的不仅仅是我做过烟民的履历,它还会忽然鲜活地把昨天生活的某一个画面唤醒,就像我上边描述的那种种的细节和种种的滋味。

去年我去北欧,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小烟摊前,忽然一个圆形红色的形象跳到眼中,我马上认出这是父亲半个世纪前常抽的那种英国名牌烟“红光”。

一种十分特别和久违的亲切感拥到我的身上,我马上买了一盒。

回津后,在父亲祭日那天,用一束淡雅的花衬托着,将它放在父亲的墓前。

这一瞬竟叫我感到了父亲在世一般的音容,很生动,很贴近。

这真是奇妙的事!虽然我明明知道这烟曾经有害于父亲的身体,在父亲活着的时候,我希望彻底撇掉它;但在父亲离去后,我为什么又把它十分珍惜地自万里之外捧了回来?
我明白了,这烟其实早已经是父亲生命的一部分。

(选自《冯骥才散文集》,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时候医生就提醒“我”长大了不要抽烟。

后来“我”步入艰难的社会,因生活所迫抽上了烟。

B. 对于烟民来说,烟有消闲、解闷、镇定、提神和助兴的功能,让他们多了快乐,少了烦恼。

C. 电视片中的一位作家,一边深思一边抽烟,“我”会哑然失笑,“我”不认可这样的状态。

D. “生活的警句常常被生活本身击碎,因为现实总是至高无上的”,这是“我”历经磨难后的感悟。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叙事为主,也有描写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引人入胜。

B. 文章以时间为序,节奏舒缓,质朴无华的语言背后却饱含着生活沧桑和人生故事。

C. 作者由“古人以为诗人离不开酒”类比联想到“今人以为作家的写作离不开烟”。

D. 作者回忆四五个作家挤在一间屋里抽烟的往事,比喻修辞贴切,神态描写细致。

3. 你对“个人的烟史是一段绝对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这句话怎么理解?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本文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公鸡
岑燮钧
杨瑞凤曾是剡剧界的头牌老生。

在舞台上,她气场极大,任是怎样的名角,都得喊她一声“爹爹”或者“老爷”,看她行事。

她一开腔,声若洪钟,丹田震动,喷口激越,气势磅礴。

可是,到了台下,卸了妆,人们发现她只是一个小老太。

晚年的杨瑞凤已很少登台,因力她身体不好,眼睛也不好。

剡剧是小生小旦戏,清一色的女演员。

女孩子自然不大喜欢演老生,所以,来杨瑞凤处拜师的不多。

目下倒是有个学生,是自己剧团的,叫李敏。

可惜李敏先天不足,长得太秀气,声音也不够洪亮,表演时有雌声,是为大忌,这让她很是操心。

每次来上课,她都逼着学生喝人参汤,希望她能长壮些。

偏是李敏对气味过敏,捏着鼻子,喝参汤如喝毒药。

渐渐地,她来得不如以前勤了。

杨瑞风一个人过活,住在底楼因为眼晴不好,很少出门。

—日,天蒙蒙亮,忽听得公鸡的叫声,她立马来了精神,想起多年前自己模仿公鸡的叫声.对着“狮子短缸”,(一种盛物的瓷器)练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于练成剡剧界最苍劲的老生腔。

看来,李敏也得试试这一绝招。

她沿着小区细细探听,原来是不远处的邻居家传来的。

她一连敲了几次门,都没反应,直到晚饭时分,才等到主人。

她在院中果然看见了一只金黄威武的大公鸡,原来是邻居家乡下的客人送来的。

杨瑞风说明来意,邻居似乎脸有难色。

杨瑞凤出了高价,邻居才舍得,她抱到家里,很是高兴,因为市场上很难买到大公鸡。

没有鸡笼,只得散养。

结果,院中到处都是鸡屎。

每天早上,她听到公鸡的鸣叫,就如公鸡看到母鸡而颈毛奓起一样,也是热血上涌,以至于一度还产生了眩晕。

公鸡一声长鸣,她也一声长鸣,公鸡听到应和,更加叫得欢。

于是,院中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有一群公鸡在打鸣,引得四邻“侧耳”。

可惜,李敏一直不来上课。

她等得心急,就打电话过去,那边李敏说,身体不爽,杨瑞凤只能徒呼奈
何。

这天晚上,她实在等不住了,看月色如昼,街灯如市,觉得自己固然目力有限,似乎仍可一试。

于是,缚了公鸡,放到藤篮里,一手提着,一手搭着人行道内墙,摸索前往。

一则看看李敏身体怎样,二来也与她深入探讨一下女子老生的唱腔问题。

这些年,偶有她出席的会议,她必振臂高呼剡剧须重视老生当,可惜应者寥寥。

倒不是她难耐寂寞,她是寂寞惯的,只是艺不传人,心有不甘,就仿佛做婆婆的总不见媳妇肚子大起来心里着急一样。

她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城市平坦的大道上,不敢走路中央,就是人行道也是靠边站。

有几个小孩子看看她古董般的藤篮和一只雄鸡,感觉遇到了魔法世界的巫婆。

好不容易总算摸到了李敏家。

这一路足足有好几公里吧。

“李敏在家吗?李敏在家吗?”
她的喊声在夜空中显得特别铿锵有力,带着舞台腔,完全像一个老头。

过了半晌,李敏下来了,脸蛋又是苍白又是红扑扑。

“先生,你怎么走来了?”剡剧界管老师叫先生,无论男女。

“我来看看你,你看我给你买了什么。


“一只鸡?先生你又破费了。


“哈哈,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鸡,这是一只大公鸡,它是先生的先生,是你的太先生!杨端凤说话时带着职业性的舞台夸张。

过了会儿,李敏的老公下来了,让她们落座,看着杨瑞凤忘情地给李敏讲老生唱腔,他只能讪讪地退下。

杨瑞风带着李敏发声,只可惜公鸡还不到报晓时分。

她一边自己亲自示范,一边叮嘱李敏明晨早点起来,观察公鸡怎样发声。

“你看小小一只公鸡,它的声音这么饱满,可为什么你的声音在舞台上推送力不强?我们戏曲界有一句行话,叫字字送听,你要好好练习。

这一教就是三个小时,李敏的老公几次下来又上去。

终于,他耐不住了,说今晚就到这里吧,否则要累着杨老师了。

“不妨,不妨!”杨瑞凤依然沉浸在舞台上。

“你送送先生吧。

”李敏对老公说。

送到半路,杨瑞凤不再让李敏老公送,说自己来得就去得,并教育不是剡剧中人的李敏老公多担待,让李敏多吃些,养胖些,才有力气唱戏。

“杨老师,李敏她怀孕了,吃不下!”
“什么,李敏怀孕了?太早了吧……”杨瑞凤想说说什么,终于咽下,“啊哟,那我应该送一只老母鸡!”
这一晚,杨瑞凤半夜进的门。

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通过剡剧界头牌老生杨瑞凤用公鸡教徒弟李敏练嗓的事情,写出了剡剧老生这一优秀传统戏剧行当逐渐衰落,即将失传的严峻现实。

B. 当杨瑞凤跟邻居说明想买公鸡的意图后,邻居“脸有难色”,等到杨出了高价,邻居才肯卖,说明杨的邻居很会借机挣钱。

C. 买回公鸡后,“院中到处都是鸡屎”“引得四邻‘侧耳’”说明杨瑞凤尽管老生唱腔造诣很高,但生活不讲卫生,不会处理邻里关系。

D. 小说结尾“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写出小区里无人关心杨瑞凤的生活,侧面写出剡剧老生行当的衰落。

6. 结合全文,分析概括杨瑞凤的形象特点。

7. 小说以“公鸡”为题目,请分析“公鸡”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谱家训:传承君子之风
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还通过家谱、家训等渠道,使传统伦理在家庭落地生根,转化为家庭成员的做人信条和生活习惯。

每一个人都诞生并生活在一定家庭之中,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和薪火相传的同时,都会或隐或显地积淀并形成某种价值观念和德行风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家风。

一般说来,家风既包括有文字及实物遗存的有形部分,也包括仅是口头和行为传授等随时消失的无形部分,有形的部分以家训、家谱等为载体,固然有助于家族文化的传递和弘扬;无形的部分如长辈的言谈等虽然往往随生随灭,但它多半留在后辈心中,对家族成员的成长和家族风气形成同样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

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家国同构”观念,一方面,家是国的细胞,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庭细胞赖以生存的肌体,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

正是这种水乳交融的家国同构理念,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等,虽然具体内容互有差异并各具自己特色,但其中所宣扬的立身处世、持家兴业的规则和教导等,基本都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集体认同之上。

君子文化作为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标识,与历代著名家训、家谱秉持和崇尚的做人理念及价值观念等高度契合。

在一定程度上毋宁说,众多家训、家谱所传达的励志勉学、入孝出悌、勤俭持家、精忠报国等优
良家风,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具体细化,不仅堪称个人和家族成长兴旺的座右铭与传家宝,也是君子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在家训、家谱、家风中扎根开花,不仅有助于崇德向善之风在家族里世代相传,还能够由家族推向村邑、由村邑推向国家。

清代宰相张廷玉作《王氏族谱序》说:“故君子之用心,必将使人知族人之成本于一气,则孝弟亲睦之意,油然自生。

而婚姻洽比之风,因之可以浙及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

风俗之美,教化之成,未尝不由于是。

此谱牒之设所为深有功于世道,而君子详慎之不敢忽也。

”社会风俗之美,正是通过“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的形式,逐步改善并蔚成风尚。

以家训、家谱为主干的家族文化,与君子文化看似概念不同、内涵相异,但两者的思想来源和核心理念却有诸多相似之处,两者谈论的中心都是如何做人、如何立身处世、如何兴家立业等问题,而得出结论或者说给出的答案,又十分相近。

君子文化为什么能够沉入并浸透历代家训家谱而成为普通百姓广泛认同的价值导向?为什么历代世家望族的家训、族谱等总是以君子文化为主调凸显家族文化特色?其原因和奥秘都在这里。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家风通常可以理解为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的过程中,积淀并形成的某种价值观念和德行风尚。

B. 不同时代、不同家族的家谱家训,虽然形式各具自己的家族特色,但宣扬的具体内容基本一致。

C. 在家谱家训中,入孝出悌、勤俭持家等教导的建立基础都是对中华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认同。

D. 家族文化之所以能够与君子文化融合,是因为家族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核心理念源自君子文化。

9.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家谱家训与君子文化的密切关系为立论基础,提出家谱家训可以传承君子之风的观点。

B. 文章第二段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意在强调家风中的无形部分对家风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C. 文章第三段基于“家国同构”理念,阐明了家与国之间、优良家风与君子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D. 文章第四段通过引用文献资料进一步阐释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的重要作用,说服力较强。

1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文化可以浸透家谱家训,使传统伦理化为家庭成员的做人信条和生活习惯。

B. 对于如何立身处世,君子文化和家族文化所给的答案都是励志勉学和精忠报国。

C. 世家望族的家谱家训以君子文化为主调而凸显家族文化特色,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D.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君子文化,未来还将潜移默化地滋润中华儿女的心田。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文言文阅读。

(每小题3分,共9分)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①,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乃谴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②。

战少利,陈余复请兵③,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释】:①卿子冠军:这里指宋义。

宋义是上将军,为军中之冠,故称“卿子冠军”。

“卿子”是尊称之词。

②河:指发源于山西的漳河。

③陈余:秦将。

复请兵:又要求增援。

11. 给本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12. 对上面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A.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B.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C.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D.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13. 下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釜:斧头。

B. 必死:决死之心。

C. 还心:后退的打算。

D. 九战:多次战斗。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②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位望通显”(《周书•庾信传》)。

因而他既是被强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②《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思”两句直抒胸臆,写到自己梦想着获得食邑万户的显赫爵位,夜半时分,却忽然愁从中来。

这是在告诉我们,令诗人忧愁的原因就是为故国建功立业的失志之恸。

B.“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
不是那个庄周。

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

C.“残月”两句使用比喻,道出在不同时间维度中的“月”与“秋”,在诗人的感觉之中没有什么不同,突显出“愁”的深远弥漫。

D.“乐天”两句,诗人以无奈的自问结束全篇:顺应天道变化,接受命运安排,方能消愁解忧,可是自己何时才能做到呢?
15.赏析“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的修辞手法。

16.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皇帝的车队仪仗远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六国论》中,作者认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而其“有远略”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奇丽的景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是某班辩论赛自由辩论阶段的片段,请根据正方发言,为反方拟写一段发言。

不少于70字。

正方观点:结婚对象应该是自己爱的人
反方观点:结婚对象应该是爱自己的人
正方发言示例:我方认为,结婚对象应该是自己爱的人。

你爱,所以你愿意一直付出,因为你坚持付出,就可能改变对方的感受和态度。

你爱对方,所以你的婚姻就容易有幸福感。

你不爱他,即使对方爱你,婚姻也不易持久,也很难有幸福。

反方发言: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老旧厂房是首都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不能弃置不用,而要创造性利用。

②2017年底,北京发布了《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③明确提出要利用好、保护好老旧厂房,④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再生价值,兴建公共文化事业,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新型城市文化空间。

⑥然而,现实中却存在“政策好,落地难”。

⑦比如,一些曾是生产车间、仓库的老旧厂房多为工业用地,⑧土地性质能否顺利变更,决定了后面的流程不能顺利推进。

⑨因此,要让好政策真正发挥作用,就要打通“最后一公里”。

四、写作(60分)
以《小议“说真话”》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词句含义及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

B.“烟有消闲、解闷、镇定、提神和助兴的功能,让他们多了快乐,少了烦恼”错误。

原文第六七段说“他们闲时抽,忙时抽;舒服时抽,疲乏时抽……我们误以为烟有消闲、解闷、镇定、提神和助兴的功能,其实不然。

对于烟民来说,不过是这无时不伴随着他们的小小的烟卷,参与了他们大大小小一切的人生苦乐罢了”,可见选项曲解了文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神态描写细致”错误。

原文倒数第五段说“天天把小屋抽成一片云海。

灰白色厚厚的云层静静地浮在屋子中间。

烟民之间全是有福同享。

一人有烟大家抽,抽完这人抽那人。

全抽完了,就趴在地上找烟头。

凑几个烟头,剥出烟丝,撕一条稿纸卷上,又是一支烟”,可见无神态描写,只有动作行为的细节描写。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然后再结合作者的情感理解深层含义,有修辞的话指出来。

此题要求结合全文分析,意即在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给句是概括的理论,在文中找出现象、例子即可。

相关句子为:“个人的烟史是一段绝对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个人”指典型代表,文中指“作者”“父亲”“烟民们”,另外要抓住关键词语“人生的故事”,指生活的经历。

这句话是作者关于烟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例如:“我至今记得父亲挨整时,总躲在屋角不停地抽烟。

那个浓烟包裹着的一动不动的蜷曲的身影,是我见到过的世间最愁苦的形象。

烟,到底是消解了还是加重他的忧愁和抑郁?”“文革时发给他的生活费只够吃饭,但他还是要挤出钱来,抽一种军绿色封皮的最廉价的‘战斗牌’纸烟。

……这烟一直抽得他晚年患‘肺气肿’,肺叶成了筒形,呼吸很费力,才把烟扔掉”,可见烟伴随了父亲的一生,关键人生经历都与烟有关。

“可是,后来步入艰难的社会。

……于是,我便硬着头皮开始了抽烟的生涯。

为了敬烟而吸烟。

应该说,我抽烟完全是被迫的”“十多年前,我抽得也凶,尤其是写作中”“如今我已经戒烟十年有余。

……今天,写作时不再吸烟,思维一样灵动如水,活泼而光亮”,可见“我”抽烟的经历与人生阶段有关,见证了“我”的生活和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