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第一章到第三章全国卷历年考试真题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经济学第⼀章到第三章全国卷历年考试真题练习劳动经济学第⼀章到第三章全国卷历年考试真题练习
⼀、选择题
1.相对于⼈类社会的⽆限需要⽽⾔,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类需要的⼒量。

经济学将此种⼒量定义为(B)1.1 A.需求弹性B.资源的稀缺性
C.机会成本D.边际⽣产⼒
2.下列最能准确体现“劳动⼒供给”含义的是(B)2.1
A.中国具有13亿以上⼈⼝
B.张三家⾥18岁以上成员有3⼈
C.李四今年⼤学毕业,正在寻找⼯作
D.王五来到⼈才市场应聘,要求最低⼯资不低于1万元/年
3.引起劳动⼒供给量变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C)2.1
A.⽣产技术⾰新B.资本规模变化
C.市场⼯资率变动D.企业经营范围变动
4.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下列关于劳动⼒需求正确的说法是(A)3.1
A.劳动⼒需求随⼯资率提⾼⽽减少
B.劳动⼒需求随⼯资率提⾼⽽增加
C.⽆论⼯资率如何变化,劳动⼒需求始终减少
D.⽆论⼯资率如何变化,劳动⼒需求始终增加
5.个⼈劳动⼒供给曲线与其他供给曲线存在明显区别,即“向后弯曲”。

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B)2.2 A.收⼊效应⼤于替代效应B.收⼊效应⼩于替代效应
C.总互补关系D.总替代关系
6.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存在于⼈体中的⼀种功能,体现为(B)2.1
A.每当⼈⽣产某种价值时就运⽤的体⼒和智⼒的总和
B.每当⼈⽣产某种使⽤价值时就运⽤的体⼒和智⼒的总和
C.每当⼈⽣产某种价值时就运⽤的情绪和思维的总和
D.每当⼈⽣产某种使⽤价值时就运⽤的情绪和思维的总和
7.在⼯资率不变的条件下,当劳动⼒供给增加时,劳动⼒供给曲线将(B)2.1
A.向左移动B.向右移动
C.保持不变D.向下移动
8.企业经营中的“长期”的含义是(D)3.3
A.仅资本投⼊可变B.劳动投⼊可变,资本投⼊不可变
C.其他因素不变仅有劳动投⼊可变D.所有⽣产要素都是可变的
9.如果两类劳动⼒存在总互补关系,则这两类劳动⼒需求的(C)
A.⾃⾝需求弹性为负值B.⾃⾝需求弹性为正值
C.交叉⼯资弹性为负值D.交叉⼯资弹性为正值
10.有关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理解,正确的是(C)2.3
A.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即为市场最低⼯资标准
B.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因家庭⽽异
C.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实质上是闲暇的效⽤与劳动收⼊的效⽤的互补关系
D.不同家庭的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呈斜线分布
11.在⼯资率维持较⾼⽔平并且收⼊也在较⾼⽔平时,随着⼯资率提⾼,劳动供给会减少,原因是(B)2.2
A.收⼊效应⼤于替代效应
B.收⼊效应⼩于替代效应
C.收⼊效应⼤于规模效应
D.替代效应⼩于规模效应
12.如果某种劳动⼒需求的⼯资弹性⼤于l,说明该劳动⼒需求弹性是(C)3.1
A.⽆弹性
B.⽆限弹性
C.富有弹性
D.缺乏弹性
13.在劳动⼒市场上,⼯资的决定基础是()
A.劳动⼒再⽣产费⽤
B.劳动的边际⽣产率
C.劳动的负效⽤
D.劳动⼒价值
2.在市场经济中,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是(A)2.1
A.劳动者家庭或个⼈
B.政府或公共部门
C.⾏业⼯会
D.企业或雇主
14.下列对⽆差异曲线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B)2.2
A.离原点越远的⽆差异曲线所表⽰的效⽤越低
B.同⼀平⾯上任意两条⽆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C.⽆差异曲线斜率为正值、凸向原点
D.即使主体偏好不同,⽆差异曲线的形状也不会有区别
15.等成本线的斜率取决于(D)3.3
A.劳动投⼊的数量
B.资本投⼊的数量
C.科技投⼊的数量
D.劳动与资本要素的价格
16.如果⼯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需求量始终为固定不变,则劳动⼒需求(B)3.1
A.缺乏弹性
B.⽆弹性
C.为单位弹性
D.富有弹性
17.劳动资源稀缺的根本原因在于( D )1-3
A.社会和个⼈的⽆限需要 B.社会和个⼈需要的不断变化
C.社会和个⼈需要的普遍产⽣D.社会和个⼈⽀付能⼒有限
18.下列关于预算约束线,正确的理解是( C )2-52
A.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不是⼯资率
B.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是劳动的机会成本
C.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是闲暇的机会成本
D.预算约束线是个⼈闲暇与劳动的⽐率
19.如果某种劳动⼒供给富有弹性,说明( A )2-43
A.劳动⼒供给量变动的百分⽐⼤于⼯资率变动的百分⽐
B.劳动⼒供给量变动的百分⽐⼩于⼯资率变动的百分⽐
C.劳动⼒供给量变动的百分⽐等于⼯资率变动的百分⽐
D.劳动⼒供给量的变动不受⼯资率变动的影响
20.企业等成本线的斜率是指( B )3-100
A.劳动投⼊量和产量的⽐率B.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
C.资本投⼊量与产量的⽐率D.劳动的边际产量与边际成本的⽐率
21.其他条件不变,当市场⼯资率提⾼时,劳动⼒需求曲线( B )3-84 A.向左下移动B.向右上移动C.不发⽣移动D.不确定移动⽅向
2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劳动资源的利⽤问题
B.劳动资源的配置问题
C.劳动资源的产⽣问题
D.劳动资源的稀缺问题
23.如果某种劳动⼒供给是富有弹性的,那么该劳动⼒供给曲线是⼀条( )
A.与横轴垂直的线
B.与横轴平⾏的线
C.向右上倾斜且较为平坦的曲线
D.向右上倾斜且较为陡峭的曲线
24.预算约束线的斜率反映的是( )
A.劳动收⼊与劳动时间之⽐
B.劳动收⼊与个⼈可⽀配时间之⽐
C.闲暇时间与劳动时间之⽐
D.闲暇时间与劳动收⼊之⽐
25.在⼯资率较低且收⼊较少时,⼯资率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是( )
A.正向影响
B.负向影响
C.双向影响
D.没有影响
26.等成本线上的任意⼀点表⽰( )
A.劳动收⼊和闲暇组合的效⽤相同
B.闲暇和劳动组合的成本相同
C.劳动和资本投⼊组合的产量相同
D.劳动和资本投⼊组合的成本相同
27.⼯资率提⾼,在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共同作⽤下,劳动⼒需求会( )
A.增加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28.公共部门的决策⽬标是( )
A.⼯作效果最⼤化
B.成本最⼩化
C.服务最⼤化
D.利润最⼤化
29.如果某种劳动⼒供给量变动的百分⽐⼤于⼯资率变动的百分⽐,这种劳动⼒供给弹性为( )
A.⽆限弹性
B.单位供给弹性
C.富有弹性
D.缺乏弹性
30.某地区⼯资率不变,但教育培训成本下降,会导致该地区劳动⼒供给曲线( )
A.左移
B.右移
C.不变
D.不确定
31.纯收⼊效应会使( )
A.闲暇与劳动时间同时减少
B.闲暇减少,劳动时间增加
C.闲暇与劳动时间同时增加
D.闲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32.劳动⼒需求与⼯资率的关系是( )
A.正向关系
B.反向关系
C.双向关系
D.没有关系
33.将企业短期与长期劳动⼒需求曲线进⾏⽐较( )
A.长期曲线的弹性更⼤
B.短期曲线的弹性更⼤
C.两条曲线的弹性相同
D.不能确定哪条曲线弹性更⼤
34.如果两类劳动⼒需求的交叉⼯资弹性值为正值,那么这两类劳动⼒称为( )
A.总替代
B.总互补
C.部分替代
D.部分互补
35.等成本线的斜率取决于( )
A.⽣产要素的质量
B.⽣产要素的投⼊量
C.⽣产要素的价格
D.⽣产技术⽔平
36.在假定其他情况不变时,分析单个市场均衡的实现与变动的⽅法是( )
A.⼀般均衡分析
B.局部均衡分析
C.动态均衡分析
D.静态均衡分析
⼆、多项选择题
21.⽣产要素价格变动对劳动⼒需求的影响表现为(BC)3.4
A.收⼊效应B.替代效应
C.规模效应D.⾃然失业
E.季节性失业
22.劳动⼒的特点主要有(ABD)1.1
A.劳动⼒与劳动⼒所有者不可分割B.劳动⼒具有⽣理性特征
C.劳动⼒可以储存并转移D.劳动⼒具有能动性作⽤
23.⼀般来说,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有(ABDE)2.1
A.教育年限
B.教育成本
C.⼈⼝总量
D.保险与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
E.经济周期波动
24.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市场实现均衡就意味着( )
A.劳动⼒资源达到了最有效率的分配
B.社会产出有可能取得最⾼⽔平
C.均衡⼯资率等于总的边际产品价值
D.不同质的劳动⼒也能获得相同的⼯资
E.所有企业的产品价格相同
25.对于劳动⼒需求,正确的理解有( )
A.是企业雇⽤意愿和⽀付能⼒的统⼀
B.等同于劳动⼒需要
C.同社会物质产品(服务)的需求⼀样,是⼀种绝对的需求
D.是⼀种派⽣性需求
E.产⽣的直接基础在于产品(服务)的需求
三、名词解释
1.劳动的边际产量:由增加⼀单位劳动要素投⼊所增加的产量3.1
2.劳动⼒参与率:劳动⼒⼈⼝÷总⼈⼝×100% 衡量、测度⼈⼝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2
3.“发散型蛛⽹”:当劳动⼒市场失衡时,劳动⼒供求和⼯资率的波动距均衡点越来越远,⽆法恢复均衡。

4.劳动的机会成本:将稀缺的劳动资源⽤以满⾜此种需要和愿望⽽放弃的彼种需要和愿望的满⾜1.1
5.劳动⼒需求
6.“收敛型蛛⽹”
7.劳动⼒供给
8. 摩擦性失业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劳动⼒需求具有派⽣性?3.1
劳动⼒需求产⽣的直接基础在于产品的需求,故劳动⼒需求是由产品需求派⽣⽽来,是⼀种派⽣性需求。

2.简要回答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经济含义。

2-65
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经济含义,实质上是指在某种⼯资率和制度劳动时间给定的条件下,劳动收⼊的增加能否补偿闲暇减少所带来的效⽤损失,即闲暇的效⽤与劳动收⼊的效⽤的相互替代关系。

3.产⽣摩擦性失业的主要原因。

4.简要回答劳动的边际⽣产⼒递减规律。

5.为什么个⼈劳动⼒供给曲线是⼀条“向后弯曲”的曲线?
五、计算题
1.在某⼀劳动⼒市场,当⼯资率为20元/⼩时,劳动⼒需求量为10万⼈;当⼯资率为15元/⼩时,劳动⼒需求量为11万⼈。

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劳动⼒需求的⼯资弹性(⽤绝对值表⽰)。

E=[(11-10)/10]/[(15-20)/20]=10%/(-25%)=-0.4 劳动⼒需求的⼯资弹性为0.4,表⽰需求缺乏弹性
2.某劳动⼒市场有A、B两类劳动⼒,当A类劳动⼒的⼯资率从10元降低到8元,该类劳动⼒的需求量从10000⼈增加到12000⼈,同时B类劳动⼒的需求量从8000⼈增加到9000⼈。

要求:(1)计算A、B两类劳动⼒需求的交叉⼯资弹性。

(2)判断这两类劳动⼒是总替代关系还是总互补关系。

(1)E=[(9000-8000)/8000]/[(8-10)/10]=-1.6
(2)总互补关系
3.在某⼀劳动⼒市场,当⼯资率为10元/⼩时,劳动⼒供给为10万⼈;当⼯资率为12元/⼩时,劳动⼒供给为11万⼈。

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劳动⼒供给弹性。

E=[(11-10)/10]/[(12-10)/10]
=10%/20%
=0.5
4.34.某劳动⼒市场有A、B两类劳动⼒,并且相互影响。

当A类劳动⼒的⼯资率从10元提⾼到14元,该类劳动⼒的需求量从15000⼈减少到12000⼈,同时B类劳动⼒的需求量从8000⼈增加到10000⼈。

3-120
要求:
(1)计算A、B两类劳动⼒需求的交叉⼯资弹性。

将A类劳动⼒需求量变动对B类劳动⼒的⼯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需求的交叉⼯资弹性。

A类劳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与B类劳动⼒的⼯资率变动的百分⽐的⽐值。

设EA,B为劳动⼒需求的交叉⼯资弹性,△WA/ WA表⽰A类劳动⼒的⼯资率变动的百分⽐,△DB/ DB表⽰B类劳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

根据公式有:
EA.B=(△DB/ DB) ÷(△WA/ WA)
EA.B=[(10000-8000)/8000] ÷[(14-10)/14]= 0.875
(2)判断这两类劳动⼒是总替代关系还是总互补关系。

劳动⼒需求的交叉⼯资弹性值为正值,表⽰⼀类劳动⼒的⼯资率上升引起另⼀类劳动⼒需求的增加。

那么,这两类劳动⼒称为总替代关系。

5.根据题34表中所提供的某地区数据资料计算。

(1)该地区总⼈⼝劳动⼒参与率;
(2)该地区16~29岁劳动⼒参与率。

6.题6表中给出了某企业的劳动⼒投⼊量L和总产量Q的情况,已知该企业产品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产品销售价格P为200元/件,要求计算劳动⼒投⼊量L从2⼈增加到3⼈时:
(1)劳动的边际产量MP。

(2)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

(3)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
题6表
六、论述题
1.试论述决定劳动⼒需求⼯资弹性的因素。

劳动⼒需求量与⼯资率变动的百分⽐的⽐值
2.试述劳动⼒参与率的长期变动趋势。

男性倒U,⼥性M
3.试论述决定劳动⼒需求⼯资弹性的因素。

3-116
决定劳动⼒需求⼯资弹性的因素为以下四个⽅⾯:
(1)其他⽣产要素替代劳动⼒的可能性。

是决定劳动⼒需求⼯资弹性的第⼀个因素。

这种可能性越⼤,需求弹性就越⼤;反之,则⼩。

(2)产品的需求弹性。

其程度是决定劳动⼒需求弹性的第⼆个因素。

由劳动⼒需求的性质可知,劳动⼒需求是由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派⽣的。

(3)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率。

是决定劳动⼒需求弹性的第三个因素。

不同的产品,其成本结构有很⼤的差别。

(4)资本的供给弹性。

资本以及任何其他可以在⽣产中替代劳动⼒的⽣产要素的供给弹性,是决定劳动⼒需求弹性的第四个因素。

4.试述企业短期劳动⼒需求的决定必须遵循的原则。

七、案例分析题
1.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劳动合同法》对“同⼯同酬”问题有着明确规定。

同⼯同酬,是指⽤⼈单位对于从事相同⼯作、付出等量劳动且取得相同劳动业绩的劳动者,⽀付同等的劳动报酬。

在许多⽤⼈单位,同⼯不同酬的现象还依然普遍存在。

⼈⼒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曾指出,对于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是⽤⼯的“双轨制”导致了同⼯不同酬。

⽤⼯“双轨制”⼀般是指,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基于劳动者不同的⾝份,形成两种不同的⽤⼯⽅式,采⽤不同的使⽤⽅法,给予不同的待遇,甚⾄在同样⼯作或同⼀岗位条件下,⼲同样的活,给予不同的待遇。

⽐如,有的⽤⼈单位根据员⼯⾝份或户籍的不同,把员⼯分为全民⼯、集体⼯或正式职⼯和农民⼯等;有的⽤⼈单位则将劳动者分为固定⼯和临时⼯、劳务⼯等。

(1)为什么说在均衡的劳动⼒市场上,同质劳动⼒可以获得同等⼯资?
(2)⾯对现实社会中的⼀些同⼯不同酬现象,你怎么看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