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与文化》教学大纲
目录
前言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1 课时)
一、语言的定义
二、文化的含义
三、语言与文化的关
四、课堂讨论
第二节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特点、意义和方法(1 课时)
一、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特点和意义
二、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方法
三、课堂讨论
本章复习思考题
扩展阅读书目
第二章汉字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1课时)
一、汉字的历史
二、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三、课堂讨论
第二节古汉字反映中国原始生活图景(1 课时)
一、远古的畜牧业
二、远古的贸易与货币
三、远古的农业社会
四、其他
五、课堂讨论
本章复习思考题
扩展阅读书目
第三章词语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从词语本义看古代物质文化(1 课时)
一、词语的本意
二、从词语的本义看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三、课堂讨论
第二节从词语本义看古代制度文化(1 课时)
一、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二、以传统伦理为基础的礼仪制度
三、君权至上的官僚制度
四、课堂讨论
第三节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1课时)
一、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
二、课堂讨论
第四节从词语发展看社会文化(1课时)
一、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促使词语发展
二、新时期汉语词汇发展的表现
三、词语发展的文化意义及其价值
四、课堂讨论
第五节色彩词的文化引申义(1 课时)
一、色彩词的含义
二、色彩词的文化意义
三、课堂讨论
第六节数词的文化引申义(1 课时)
一、数词的含义
二、数词的文化意义
三、课堂讨论
本章复习思考题
扩展阅读书目
第四章从谚语和成语看中国文化
第一节从谚语看中华民族文化(1课时)
一、谚语的定义
二、谚语反映的主要内容
三、从谚语看中华民族文化
四、课堂讨论
第二节从成语看中华民族文化(1课时)
一、成语的定义
二、成语反映的主要内容
三、从成语看中华民族文化
四、课堂讨论
本章复习思考题
扩展阅读书目
第五章姓名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姓氏的来历(1 课时)
一、起源
二、课堂讨论
第二节《百家姓》简介(1 课时)
一、《百家姓》来源
二、课堂讨论
第三节人名系统与汉民族文化(1 课时)
一、汉民族人名的特征
二、人名类别
三、课堂讨论
第四节人名是民族文化的镜象(1 课时)
一、人名的民族文化内涵二、课堂讨论
二、本章复习思考题
三、扩展阅读书目
第六章地名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地名与中国历史文化(1课时)
一、地名的语言学特征
二、地名与历史文化
三、课堂讨论
第二节地名与中国社会文化、民族心理(1课时)
一、地名反映古人迷信活动和宗教信仰
二、地名反映中华民族对龙神崇拜的心理
三、地名寄托人民求安宁、求福寿的意愿
四、地名反映中华民族重宗族的社会心态
五、课堂讨论
本章复习思考题
扩展阅读书目
前言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文专业选修课。

编写目的: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提纲挈领,理清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阐明语言与文化如何相互作用。

课程简介:语言是构成文化的最根本要素之一,文化为语言的发展、丰富和创新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本课程是从字词本义、引申义与文化、民俗语言与文化、姓名地名与文化等多层面探讨语言与文化的水乳交融关系,有大量例证分析并注重理论指导。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对语言和文化进行深层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通过语言了解中国文化;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适体性、提升交际的成功率,同时也强调语言调查和学以致用。

基本要求:既不单纯研究语言,也不专门探讨文化,而是着眼于两者的关系与相互影响,以解析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18学时,具体如下:
第一章总论(2 课时)
第二章汉字与中国文化(2 课时)
第三章词语与中国文化(6 课时)
第四章从谚语和成语看中国文化(2 课时)
第五章姓名与中国文化(4 课时)
第六章地名与中国文化(2 课时)
第一章总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的教学目的在于介绍语言、文化各自的定义,从而引申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问题。

要求学生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并对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性质、意义和方法形成初步的印象。

本章的重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特点、意义和方法。

本章的难点:语言的文化性质与语言的文化价值。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1 课时)
一、语言的定义
语言的定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

(一)广义
1.含义
从广义来说,是指人类用来交际、互通信息的所有的符号系统,还包括视觉、触觉的各类符号。

2.范畴
语言本身也属于文化范畴。

(二)狭义
从狭义来说,则指人类用于传递文化信息的工具,也就是指谱写人类文化史的最重要的符号,一般指口头语和书面语。

二、文化的含义
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一)广义
美国著名学者萨姆瓦(Larry A. Samovar)对文化的阐释。

1.从文化的来源角度
“文化是一种积淀物,是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处世态度、社会阶层的结构、时间观念、空间关系观念、宇宙以及物质财富等等的积淀,是一个大的群体通过若干代的个人和群体努力而获取的。


2.从文化的普遍性角度
“文化是持续的、恒久的和无所不在的,它包括了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习惯性行为。


3.广义层面
他所阐释的是广义的,即为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1)物质文化。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

(2)精神文化。

即心理文化,指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①隐性的特征。

②深层次的特征。

(二)狭义
人类学家戴乐尔(E. B. Tylor)的阐述。

1.从文化的综合性角度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合,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一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所获得的其他一切行为习惯。


2.狭义层面
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三、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这是本讲的重点。

(一)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也是文化存在的重要标志。

1.语言具有最大的包容性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人类所有的生产、创造、教育等文化活动靠语言记录、表达。

2.语言文字具有永久性
它把人类各种文化活动、知识经验记录并代代传下去,可以说他们是历史的“活化石”。

(二)没有文化,语言也不可能存在
1.文化是语言的“底座”
美国已故的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e)在其《语言论》一书中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2.语言离不开文化
语言的地位无论怎样重要,它毕竟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在其产生、变化和发展中一直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四、课堂讨论
怎样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特点、意义和方法(1课时)
一、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特点和意义
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属于文化语言学,而文化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它是就汉语和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着眼于同文化有关的语言现象。

(一)重视汉语交际的传统价值
1.中国人有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家庭是社会基础,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2.中国人特别重视教育子女和讲究子女孝道“孝”是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精华和缩影。

(二)重视普通话的地方变异形式
1.地方普通话
南腔北调在以各自的地方音影响普通话,从而形成地方普通话。

2.地方普通话的客观性
地方普通话一定会长期存在,这是客观事实。

(三)重视汉民族的传统心理
1.尊卑次序
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形成了尊卑分明、贵贱有序的观念和心理。

(1)若用对举方式构成的复合词时,次序一般是“先尊后卑”:①天地、君臣、父子生死、存亡、来去、进出等。

③胜败、远近、大小、优劣等。

(2)也有例外情况,如左右、贫富等。

2.中庸
“求中”是汉民族传统心理。

(四)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意义
从汉语来看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属于东方文化之列,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

加深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加深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共变现象,有利于社会交际。

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

有利于理解汉语的字、词、句。

二、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方法
除了一般通用的科学方法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调查分析法
要了解语言文化现象,必须深入进行调查。

深入调查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

必须有分析才会体现第一手资料的价值。

(二)文化差异对比法
通过比较不同民族语言在结构上和使用上的差异来揭示他们产生不同文化现象的根源
有比较才有对优势和不足的认识。

比较的过程同时也是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

(三)投影分析法
语言的内容可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

可以为我们再现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

(四)文化符号分析法
可以从汉字形体考察中国文化发展历史。

(五)文化结构分析法
在语言分析中注入文化学的血液,而非单纯描写分析语言结构。

(六)文化心理分析法
从语言使用中揭示分析民族心理因素。

三、课堂讨论
汉语言在中国文化研究中的地位。

本章复习思考题
语言的含义。

文化的含义。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意义。

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特点。

扩展阅读书目
1.《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 年9 月,第1版,第1-30 页。

2.《汉语与中国文化》,林宝卿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1-45页。

3.《汉语与中国文化》,申小龙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116-184页。

4.《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郭锦桴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1-38页。

5.《语言文化纵论》,张维鼎著,四川辞书出版社,2002年3 月,第1 版,第1-34 页。

第二章汉字与中国文化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的教学目的在于介绍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分析如何从汉字形体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古汉字如何反映中国原始生活图景。

要求学生了解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并能运用本章所学到的技能自己分析某些简单的汉字对中国古代生活的反映。

本章的重点: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从汉字形体考察中国古代社会。

本章的难点:有些古汉字和中国原始生活图景现在已消亡,这对全面认识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带来困难。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节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1课时)
一、汉字的历史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

它产生于原始社会的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

(一)算法之一
如果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历史。

(二)算法之二
如果从西安半坡村出土的文物(陶器上的花纹,代表不同意义的记事符号或图画)算起,大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二、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全部文化(文明)依赖于符号。

正是由于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才使得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正是由于符号的使用,才使得文化有可能永存不朽。

(一)文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从纵横两个角度来看
(1)汉字从纵的方面来说是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整个演变过程一脉相承。

(2)从横的方面来说是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汉字的标志性作用
汉字是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汉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发展中跟中国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密切的关系。

(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1.汉字是中国通用的惟一交际工具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指出:
(1)“虽然中国的不同地方说着互相听不懂的方言,可是不管是哪个省的人,只要是有文化的,都能马上看懂古代文字写的一个布告。


(2)“据说,一个广州人要是把它读出来,那声音对一个说北京话的人根本不能传达任何意思。


2.汉字以超时空角度,维护汉民族文化的统一
(1)高本汉说:“中国不废除自己的特殊文字而用我们的拼音文字,并非出于任何愚蠢的或顽固的保守性。

……中国人抛弃汉字之日,就是他们放弃自己文化基础之时。


(2)汉字几千年来把不同方言区域文化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方言文化区域统一在汉字文化中,人们依靠汉字,传承古代中国文化传统,汉字以超时空角度,维护汉民族文化的统一。

三、课堂讨论
汉字在维护汉民族文化统一中的作用。

第二节古汉字反映中国原始生活图景(1课时)
一、远古的畜牧业
我国在以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远古社会里,马、牛、猪、羊、犬、鸡等六畜的名称相当丰富。

(一)以“马”为例
1.“马”的各种专用名有几十个
可以区分为不同年龄的马,不同性别的马,不同颜色的马,不同姿势的马,不同品质的马等众多类别,如:
(1)不同年龄的马,如驹等。

(2)不同性别的马,如骘等。

(3)不同颜色的马,如骊等。

2.马对古人的生活至关重要,因此古人对它观察细微,造出不同的字
(二)解析马、牛、猪、羊、犬、鸡六畜名称丰富的原因
这些牲畜的名称丰富,其原因与马的例子道理是一样的。

二、远古的贸易与货币
现在和钱币有关的字大多带上“贝”的偏旁,而“贝”实际上是原始生活中的货币。

(一)表示买卖、钱财的
贩、贸、购等;财、费、贿等。

(二)表示抵押、赔偿的
质、赘等;赔、償等。

(三)表示借债的
贷、贳、赊、债等。

(四)表示送礼的
赞、贽、赂、赠、贶等。

三、远古的农业社会
几种主要的农作物有黍、稷、稻等,都与“禾”有关。

(一)禾
《说文》:“嘉谷也。

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

禾,从木。


意思是二月生,八月熟,得四时中和之气,所以叫做禾。

(二)黍
《说文》:“禾属而粘者也。

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

从禾,雨省声。


(三)稷
《说文》:“五谷之长”。

因是五谷之长,故古代立稷而祭之,视为五谷之神。

社稷为国家的标志。

四、其他
(一)远古的交通
中国的古文字中有好多跟“车”偏旁有关的字,类别既多又细。

(二)远古的器皿用具
如以“皿”为偏旁组成的字如盆、盂、盅等。

(三)远古的兵器
如以“戈”、“弓”为偏旁组成的字如戟、弩等。

=
五、课堂讨论
还有哪些汉字体现了古代文化的表征?
本章复习思考题
1.汉字的历史。

2.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3.汉字如何反映远古畜牧业。

4.汉字如何反映远古金融业。

5.概说古汉字如何反映中国原始生活图景。

扩展阅读书目:
1.《汉字与文化》,王贵元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1-66页。

2.《文化语言学教程》,张公瑾、丁石庆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76 -92页。

3.《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郭锦桴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20 -38页。

4.《汉语文字学》,许长安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20-36页。

5.《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30-50页。

第三章词语与中国文化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的教学目的一方面介绍词语本义的文化迹象,包括从词语本义看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从词语本义看中国古代制度文化和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另一方面介绍如何从词语发展看社会文化发展;此外,还要具体介绍色彩词和数字词在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下的特殊引申义。

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词语本义的文化迹象,认清词语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标志性作用。

本章的重点:从词语本义看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从词语本义看中国古代制度文化和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

本章的难点:新时期汉语词汇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其文化意义。

课时分配:6课时。

第一节从词语本义看古代物质文化(1 课时)
一、词语的本意
词语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义、原始意义。

汉语的词语结构反映了汉民族整体思维和朴素的辩证思维特征,给词语留下当时社会的历史文化迹象。

二、从词语的本义看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例举不同的汉字加以说明。

(一)“册”字
甲骨文中的“册”字像竹木简编连的样子。

1.本义
本指帝王祭告天地神祇的文书,又指封爵的诏书。

2.引伸义
后因古代的书本用皮条或绳子把一排排竹简串起来,又一捆一捆卷起来,论卷不论页,故
有“开卷有益”的说法,“册”才有书义。

3.古义的保留
我国发明了纸和印刷术后,书刊和制作方法已不是古代册的样子,但上古简册的形状留在“册”的本义里,此义保留在闽南方言的口语中。

(1)闽南人把“读书”叫为“读册”。

(2)普通话只用作量词,表示书的数量,如几册(几本书)。

(二)“鼎”字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

1.古义
(1)《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2)《玉篇》:“鼎,器也,所以熟食者。


(3)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宝气浮鼎耳,神光生剑背。


2.词义保留
现在鼎的三足已废,已被锅所代替,可词义仍然保留在闽南方言中。

当代事例
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日在美国召开纪念大会时,江泽民送了一个铸有56 条龙的代表56个民族的铜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体现。

(三)“钟”字
从乐器到计时器。

1.古代用法
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用,铜制而中空,用木锤击之发声。

(1)单独悬挂称特钟。

(2)大小相次成组悬挂的称编钟。

2.发展
汉魏以后,佛教传入中国,“钟”又指佛寺悬挂的钟。

此义今天仍沿用。

3.今义的由来
虽然佛教的“晨钟暮鼓”举行佛事活动与时间有点关系,但没指计时器。

指计时器的意义是在明末西洋钟表进入中国后才有此义。

三、课堂讨论
还有哪些汉字的古义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方言中?
第二节从词语本义看古代制度文化(1 课时)
一、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封建社会规定嫡庶系统的法则叫宗法。

(一)嫡长子继承制
1.意义
(1)改变了兄终弟及的制度,杜绝了因弟多而相互争斗的矛盾局面。

(2)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网络。

2.在亲属制度上的反映
更具体地反映在亲属制度上,即反映在以男子为中心的内亲外戚的亲属制度上。

3.词义发展
伯、仲、叔、季原指排行长幼之分。

现在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二)宗庙制度
即对同宗祖先祭拜。

1.字辈
一个宗族不同辈分的宗亲用不同的汉字来区别,称为字辈。

2.家族的尊卑有序,维系同一宗族的团结
(三)婚姻制度
在封建宗法制的旧中国,婚姻制度也是为宗法制度服务的。

由“婚姻”二字又以看到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蛛丝马迹。

1.古义
(1)孔颖达在《礼义·婚义·疏》说:“婚则昏时而迎,妇则因而随之,古云婿曰婚,妻曰姻。


(2)《白虎通·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则行礼,故谓之婚。


2.暗示
从“婚”推断,古代男子可能有在未得女子或女方家庭同意情况下,在昏暗的黑夜里抢夺女子成婚的习俗。

二、以传统伦理为基础的礼仪制度
中国自古以来很重视社会等级身份和人格身份,便用一套“礼制”来维护等级差别。

(一)等级制度贯串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穿戴方面。

迎接礼方面。

赠送礼品方面。

(二)不同称呼体现不同的等级身份
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通过称呼来体现身份尊卑或职位高低。

很多禁忌和习惯也产生于这种对称呼的高度重视。

对今天仍旧有很大影响。

三、君权至上的官僚制度
奴隶社会的宗法制度一直到封建社会仍被长期沿用,君权至上的官僚制度始终不变。

(一)从首脑名称的本意,看“君权至上”的官僚制度
“伯”,“王”,“皇”。

(二)封建的“官本位”社会产生繁多的官场级别
经过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发展,官场等级已经非常成熟和森严。

官本位所体现出来的集权和等级并非没有丝毫优点,起码有利于职务分工的开展和责任的分担。

四、课堂讨论
举例讨论汉语词语反映出来的中国古代制度文化。

第三节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1 课时)
一、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
(一)重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中国古代社会主要靠建立在封建宗法基础上的伦理道德来维持社会秩序,因此高度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1.崇拜先王、圣人,树道德楷模
(1)认为君权神授:①先王、圣人是代表神来治人。

②念念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

(2)有一种不忘始祖的崇古传统。

2.重视“孝悌”,讲究有序
(1)儒家倡导“孝是百行之道”。

(2)中国的传统思想倾向于把人的社会性放在家庭行为中考察:①孝道、孝敬、忠孝。

②孝子、孝男。

3.重视传统,讲五德
(1)“仁”。

核心是人与人相亲相爱。

(2)“义”。

适宜、合理是义的本意。

(3)“礼”。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4)“智”。

指知识、聪明、指有智慧的人。

(5)“信”。

诚实、讲信用,是做人的根本。

(二)重视和谐、亲善观念
中国传统观念很重视和谐、亲善,渴望吉祥如意。

1.善于忍让,求同存异
(1)追求天和、人和、心和。

(2)尽量避免冲突:①知足常乐,安分守己。

②要忍让,求大同,存小异。

2.善于用委婉、含蓄模糊语言,避免交锋
(1)胖了说成发福了,怀孕说成有喜了。

(2)委婉、模糊语言在外交上的使用。

3.采用对偶、排比手法,达到文学语言的和谐
(1)与中华民族重视平衡、追求和谐的心理有关。

(2)两千多年前的诗经、论语、楚辞就初步形成这种风格。

4.熟语中的重和谐心理文化的反映
(1)谚语方面:①“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

”②“家和万事兴。

”③“
(2)“和为贵”在今天的发扬。

(三)重视官职、名义根源于封建的官本位思想,重视官员的身份和价值。

二、课堂讨论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视官职、名义的现象?
第四节从词语发展看社会文化(1课时)
一、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促使词语发展
词汇是社会的镜子,词汇的不断发展,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而化的进步又促使词语的发展。

(一)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推动
汉民族自古以来不断与其他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汉语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影响和推动。

元代就开始了中外科技文化交流。

中国的改革开放,打开国门,结束了封闭的格局。

(二)语言的“交换”和“借用”将日趋频繁
从不伦不类的“洋泾浜”到成熟的外来语引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世界性媒体的发展为语言的交换和借用提供了无比优越的条件和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