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原电池》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4
选修四 原电池教案
![选修四 原电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f7edf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47.png)
选修四原电池教案教案标题:选修四原电池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结构;2. 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 学习原电池的优缺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案内容和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学过的电池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2. 提问:你们知道原电池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和应用场景?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原电池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原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由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组成。
2. 介绍原电池的结构: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的组成和作用。
3. 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正极和负极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电子流动,从而产生电能。
4. 分析原电池的优缺点:稳定性高、容量大、使用寿命长,但成本较高,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实验前准备: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器材和材料,包括原电池、导线、灯泡等。
2. 实验步骤:a. 连接电路:将正极和负极分别与导线连接,将导线的另一端连接到灯泡上。
b. 观察实验现象:打开开关,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c. 讨论实验结果:为什么灯泡会亮起?这是原电池的作用吗?3. 实验总结:总结实验结果并与知识讲解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和分析。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出问题:除了原电池,还有哪些其他类型的电池?它们有什么不同?2.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汇报各自的研究结果。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作业要求:请学生在家自行查找一种实际应用中使用原电池的例子,并写一篇短文进行描述。
2. 提示:可以考虑家用电器、电子设备或其他领域的应用。
教案评价:本教案通过导入、知识讲解、实验操作、拓展延伸和作业布置等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原电池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案设计合理,步骤清晰,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原电池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原电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e55a66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3d.png)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原电池教案高中化学4.1原电池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一、内容及解析1.内容:研究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和应用。
2.解析:要求学生了解化学能和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原理。
二、目标及解析1.目标:①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②掌握原电池正负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
2.解析:1)通过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2)通过练,让学生掌握原电池正负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和应用。
难点: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2.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教学过程引入】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
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
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板书】§4.1 原电池一、原电池实验探究讲: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
利用这三种物质,我们再现了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留给我们的历史闪光点!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实验步骤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2.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现象:Cu Zn3.将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中。
问题探究】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化?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
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概念:能够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4.1《原电池》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
![4.1《原电池》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https://img.taocdn.com/s3/m/9eab87815fbfc77da269b189.png)
第一节原电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电池原理;2、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3、理解铜锌原电池的原理与结构,初步学会制作水果电池。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原电池原理教学难点:原电池设计实验准备:铁片、锌片、铜片、稀硫酸、电流计、带夹子的导线若干、烧杯、试管、酒精、橘子、小灯泡、碳棒、CuSO4溶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利用演示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实验——思考——讨论——总结教学过程:[引言]我们已经知道,铁是比较活泼的金属,能溶于稀硫酸;而铜是不活泼的金属,不能溶于稀硫酸,下面我们先来观察两组实验现象。
[实验演示]①把铁片与铜片分别插入盛有锈硫酸的烧杯中;②把铁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让学生观察回答现象。
[学生回答]在烧杯中分别插入一根铁片或铜片后,铁片上有气泡产生,而铜片上没有;把铁片与铜片连接后放入烧杯,铜片上有气泡放出,而铁片逐渐溶解,但无气泡。
[讨论]为什么铜片上会有气泡生成?[学生回答]H+在铜片上得到了电子。
[设问]同学们推测的非常正确,但我们必须清楚,H+在铜片上得到的电子是铜本身提供的还是从铁丝上传过来的呢?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一节我们就来揭穿其中的奥妙。
[板书]第一节原电池[实验探究]下面请同学们做如下实验:①将锌片与铜片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②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③在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计,让学生认真观察,回答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①锌片逐渐溶解,且锌片上有气泡产生,铜片上无气泡产生;②铜片上有气泡,而锌片上没有气泡,但锌片仍在溶解;③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
[教师]很好,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导线中有电流通过。
人教选修4《原电池》教学设计
![人教选修4《原电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3ae9755783e0912a2162abd.png)
WORD整理版2013年邵阳市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素养大赛教学设计评比《原电池》教学设计模块: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课题: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授课人:李峰屹(绥宁县第二中学)时间: 2013年12月16日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教学设计绥宁县第二中学李峰屹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在人教版教材必修2中以铜锌单液电池模型为载体,简单介绍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第四章第一节中以双液电池模型为载体,深化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随之,第二节《化学电源》则在此基础上介绍实用化学电池及其工作原理。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认知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单液电池模型到双液电池模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层次需要进行一次较大的跨越。
因此,本节课的关键是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主动思考,突破认识的局限性,完成对原电池原理及形成条件的认知跨越。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1、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深入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完整的认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过程与方法】通过桔子电池实验活动体验建构原电池模型的过程;通过Zn-CuSO4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体会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电池发展史,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的关键作用;通过双液电池模型的建构,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发生(分池、分液)2、教学策略设计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实验探究与模型建构相结合:3、教学用品:多媒体电脑及投影设备、灵敏电流计、导线、原电池容器两个、铜丝、铝线、铜片、锌片、盐桥、培养皿、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氯化钠溶液、桔子、滤纸、吸管若干(仪器药品按4名学生一组准备)。
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74f94600b4c2e3f572763a3.png)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原电池”,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中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的第一节内容。
高中选修阶段的化学学习,是在必修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的提高深化。
电化学这一章属化学能的转化知识范畴,之所以将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和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分列选修课本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一方面是由于从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上来看,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相对简单,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必修阶段都有了较多的涉及且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而电化学部分相对显得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比较难以掌握。
另一方面,电化学一章的知识有涉及到弱电解质的相关内容,因此将其安排在了全书的最后一章。
选修阶段的电化学部分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电化学原理相关知识,也为学生理解和运用电化学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课本将实验探究充分融入到理论知的学习过程当中,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为学生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创设了平台。
同时,也充分联系原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有用性,体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密切关系,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课本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入手,进一步深化巩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构成条件,并随之引入盐桥的概念,结合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学习盐桥的作用,并从围观本质上学习掌握盐桥的工作原理。
之后,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和正确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
同时,也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本质及其实质应用,为后续较为深入地学习化学电源、燃料电池等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此前通过必修阶段的电化学部分知识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原电池的定义、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同时,对于原电池的实验操作的相关技能和规范也有了了解,可以说对原电池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作为高二理科班的同学也有相对较强的实验观察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对化学的学习也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于与“电”,这一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元素之一的知识的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思考,并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
高中化学 原电池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化学 原电池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https://img.taocdn.com/s3/m/7d1b3bf1eff9aef8951e0626.png)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第一节 原电池(导学案)【学习目标】:1、让学生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原电池的条件;3、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学习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原电池反应方程式。
【学习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用具】:有关实验用品【学法指导】:比较法 归纳法 推理法【知识衔接】:回顾《必修2》原电池的定义、组成条件的有关知识【学习过程】:【引言】:我国计划在2020年左右实现“嫦娥登月”工程。
这项伟大的工程大家想一想离开了“电力系统”能否实现?如果不能给其提供持续稳定的电流能否顺利完成各项任务?我们在高中新课程标准必修2中已经初步学习了有关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换必须通过一定的装置。
装置设计的合理性,对于能量的转换效率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合理的设计原电池装置。
一、课前复习:(A 级)由练习引导学生复习必修2原电池的定义、组成条件等。
1、原电池定义:2、组成原电池的条件:3、原电池正、负极规律 ①负极——电子 的极。
通常是活泼性 的金属,发生 反应。
②正极——电子 的极。
通常是活泼性 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发生反应。
【练习】:下列哪些装置能组成原电池?( )【实验探究】:请根据反应:Zn + CuSO 4 = ZnSO 4 + Cu设计一个原电池,并进行实验。
二、由实验导入新课:【实验探究】:通过系列探究性实验,以深化对原电池的原理的理解:【实验1】、将锌片和铜片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流计连接,并使锌片和铜片不直接接触,再同时浸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
【思考】(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原理)电流表指针有没有偏转?指针稳定吗?两极上都有什么现象?【实验2】、将锌片和铜片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流计连接,并使锌片和铜片直接接触,然后浸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
(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原理)普通干电池“神七”用 太阳能电池【思考】:上述实验装置构成了原电池吗?如果没有发生原电池反应,铜片表面为什么明显有红色的铜析出?如果发生了原电池,为什么电流表指针没有发生偏转?【设疑】:(B级)如何设计一个能持续产生电流、效率较好的原电池?【实验3】、p71实验4-1(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原理,点出半电池、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实验现象】:有盐桥存在时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即有电流通过电路。
高二化学《原电池》教案
![高二化学《原电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ca4b5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4.png)
高二化学《原电池》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信息技术教案、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sson plans,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二化学《原电池》教案高二化学《原电池》教案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表现性评价方案设计:琼海市嘉积中学海桂学校高中部化学组周勇问题情景1: 必修2中把锌片和铜片及稀硫酸按照一定方式连接可以构成的原电池任务:利用Zn与CuSO4之间的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你所复习过的知识设计实验,使其产生稳定而持久的电流问题情景2:日常生活电源都是产生持久稳定的电流任务:请你改进前面设计方案使你设计的原电池可以产生持久稳定的电流表现性评价表评价项目评价细目评分比例评分自评他评活动探究方案设计 1、自行设计活动探究的方案,方案简单可行;5%2、实验方案设计思路清晰、有条理,方案完整; 20%3、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原电池》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原电池》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480d2c4e58fb770bf78a55ab.png)
《原电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4第4章第一节原电池的第一课时。
在必修化学中编排了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后面章节是电化学的另一个分支,所以这一章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指导思想: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开展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教学。
素养为本是素养取向的化学课堂教学所秉持的基本理念,原电池第一课时的素养功能在于:1、通过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进一步深化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发展学生已经具备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素养。
2、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发展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提升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二中已经学过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但是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模型并未完全建立起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四、教法和学法启发引导法,实验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五、教学目标六、学重难点重点:建构原电池的思维模型,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难点:设计创新实验,建立原电池模型认识,解决真实情境下的原电池正负极断七、评价目标1.通过对学生原电池的理解和实验方案设计,诊断学生对证据推理能力。
2.通过两次模型建构,发展学生模型建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以后课后作业,诊断并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化学价值认识的水平。
八、教学过程九、板书设计原电池一、定义化学能——电能二、工作原理三、实验探究十、教学反思1、亮点:(1)智慧课堂的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创新实验的设计,是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带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
(3)通过构建模型,提升认识,深度学习原电池,学生对原电池的认识更准确,更全面,更系统。
(4)创设满足学生素养发展需求的机会,彰显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本节课对于两个原电池模型,电极翻转的原因未能开展更深层次的探究,需要把时间留待课后。
新人教版选修4-原电池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原电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8912020975f46526d3e10e.png)
× 第四章 電化學基礎§4.1 原電池一、探究目標體驗化學能與電能相互轉化的探究過程二、探究重點初步認識原電池概念、原理、組成及應用。
三、探究難點通過對原電池實驗的研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四、教學過程【引入】電能是現代社會中應用最廣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種二次能源,又稱電力。
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電腦、手機、相機、攝像機……這一切都依賴於電池的應用。
那麼,電池是怎樣把化學能轉變為電能的呢?我們這節課來一起復習一下有關原電池的相關內容。
【板書】§4.1 原電池一、原電池實驗探究講:銅片、鋅片、硫酸都是同學們很熟悉的物質,利用這三種物質我們再現了1799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伏打留給我們的歷史閃光點!【實驗探究】(銅鋅原電池) 實 驗 步 驟現 象 1、鋅片插入稀硫酸2、銅片插入稀硫酸3、鋅片和銅片上端連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問題探究】1、鋅片和銅片分別插入稀硫酸中有什麼現象發生?2、鋅片和銅片用導線連接後插入稀硫酸中,現象又怎樣?為什麼?3、鋅片的品質有無變化?溶液中c (H +)如何變化?4、鋅片和銅片上變化的反應式怎樣書寫?5、電子流動的方向如何?講:我們發現檢流計指針偏轉,說明產生了電流,這樣的裝置架起了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橋樑,這就是生活中提供電能的所有電池的開山鼻祖----原電池。
【板書】(1)原電池概念: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叫做原電池。
問:在原電池裝置中只能發生怎樣的化學變化?學生: Zn+2H +=Zn 2++H 2↑講:為什麼會產生電流呢?答:其實鋅和稀硫酸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有電子的轉移,但氧化劑和還原劑熱運動相遇發生有效碰撞電子轉移時,由於分子熱運動無一定的方向,因此電子轉移不會形成電流,而通常以熱能的形式表現出來,激烈的時候還伴隨有光、聲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
顯然從理論上講,一個能自發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若能設法使氧化與還原分開進行,讓電子的不規則轉移變成定向移動,便能形成電流。
高中化学选修4原电池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4原电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56ae27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30.png)
高中化学选修4原电池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常见原电池的类型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原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 熟悉常见原电池的类型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原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常见原电池的类型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结合示例;
2. 实验观察;
3. 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安排
1. 前期准备:教师准备好所需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各种常见原电池,引导学生思考原电池的作用和应用。
3. 理论讲解:介绍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结构和工作原理。
4.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原电池的制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5. 分析总结: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原电池的特点和应用。
6. 拓展延伸:介绍一些新型原电池的发展和应用领域。
7. 总结交流: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答疑并征求学生意见。
六、教学评价
1. 实验结果记录;
2. 课堂表现评价;
3. 课后作业评价。
七、教学资源
1. 化学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2. PPT课件;
3.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
八、教学反思
本课程通过实验操作和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原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原电池》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学文稿
![《原电池》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学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d285982b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a0.png)
《原电池》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学文稿原电池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学文稿引言本文稿主要介绍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材中的第一课时内容,即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原电池的概念原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它由两种不同金属电极和它们之间的电解质溶液组成。
二、原电池的构成要素1. 金属电极:原电池中常使用锌和铜作为金属电极。
2. 电解质溶液:原电池中常使用硫酸锌溶液和硫酸铜溶液作为电解质溶液。
3. 电池外部连接导线和负载:原电池通过导线将两个金属电极连接起来,并通过外部负载释放电能。
三、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 金属电极反应:在锌电极上,锌离子被氧化为锌离子,释放出电子。
在铜电极上,铜离子被还原为铜原子,吸收电子。
2. 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传递:在电解质溶液中,锌离子从锌电极释放出来,进入溶液中。
铜离子从溶液中移动到铜电极上。
3. 外部负载中的电子传导:通过外部导线,电子从锌电极流向铜电极。
四、原电池的电路图符号原电池的电路图符号一般用两条平行的直线表示两个金属电极,直线上方标有正号,表示阳极;直线下方标有负号,表示阴极。
五、原电池的电动势和电动势的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是指单位正电荷在电池中获得或失去的电势能。
电动势可以通过电动势计进行测量,常用单位是伏特(V)。
结论原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由金属电极、电解质溶液和外部连接导线和负载组成。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涉及金属电极反应、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传递和外部负载中的电子传导。
原电池的电路图符号为两条平行的直线,上方标有正号,下方标有负号。
原电池的电动势可以通过电动势计进行测量。
原电池-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
![原电池-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cd3757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b5.png)
原电池-人教版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结构。
2.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解质浓度对电动势的影响。
3.理解原电池和其他电化学电池的区别和联系。
4.能够运用原电池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2.1 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结构2.1.1 基本概念原电池是利用自然界中某些金属或半金属在自身与其离子之间转移电子形成电势差的装置。
即金属或半金属电极与其离子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会释放或吸收电子,从而形成电势差。
如锌原电池的电位为-0.76V,铜原电池为+0.34V,两者之差为1.10V。
2.1.2 组成结构原电池由电极和电解质两部分组成。
其中电极由可氧化金属或半金属制成。
电解质为可以导电的溶液或固体。
例如,锌原电池中,锌是负极,铜是正极,硫酸锌溶液是电解质。
2.2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解质浓度对电动势的影响2.2.1 工作原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自然界中某些金属或半金属在自身与其离子之间转移电子形成电势差的装置。
通过对电极和电解质进行适当的选择和设计,可以使离子的沉淀和析出在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引起电流流动。
2.2.2 电解质浓度对电动势的影响电解质浓度是原电池电动势大小的一个重要参数。
随着浓度的增加,电池电动势也相应增大。
例如,对于锌原电池,如果溶液中的硫酸锌浓度变大,则锌离子在负极上的活动性也会增大,从而使电子的传递速率增加,电流变大,电动势也相应增大。
2.3 原电池和其他电化学电池的区别和联系原电池与其他电化学电池的区别主要在于其组成和工作原理。
原电池是利用自然界中某些金属或半金属在自身与其离子之间转移电子形成电势差的装置,而其他电化学电池则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设计和制造,在结构和性质上都有所区别。
但不管是何种电池,它们的核心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即在电极和电解质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因此,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来看,原电池和其他电化学电池都有相同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41《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41《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6c7e3a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b.png)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41《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教案名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概念、组成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能量转化过程。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电池的概念2. 原电池的组成和分类3.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4. 原电池的能量转化过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组成、分类和工作原理。
2.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能量转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电池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
3. 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1.1 展示干电池、燃料电池等日常生活中的原电池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原电池的应用。
1.2 提问:什么是原电池?原电池是如何工作的?2. 讲解原电池的概念2.1 讲解原电池的定义:原电池是一种能够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装置。
2.2 强调原电池的特点: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两极性、闭合回路。
3. 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分类3.1 讲解原电池的组成:负极、正极、电解质、导线。
3.2 介绍原电池的分类:酸性电池、碱性电池、中性电池、燃料电池等。
4. 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4.1 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示意图,讲解负极和正极的反应过程。
4.2 强调电子转移和离子迁移在原电池工作中的重要性。
5. 分析原电池的能量转化过程5.1 讲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离子迁移。
5.2 举例说明原电池在实际应用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6. 巩固知识,解决问题6.1 提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有哪些实际应用?6.2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
7. 课堂小结7.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电池的概念、组成、分类和工作原理。
高中化学 4.1原电池原理(2)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4-新人教版高二选修4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 4.1原电池原理(2)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4-新人教版高二选修4化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00d02576a20029bc642d7d.png)
电池原理
判断是否构成原电池,是的写出原电池原理。
(4)Zn/ZnSO4//Cu/CuSO4盐桥(充满用饱和氯化钠浸泡的琼脂)
(5)铁和铜一起用导线相连插入浓硝酸中
镁和铝一起用导线相连插入氢氧化钠中
思考:如何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设计原电池呢?
请将氧化还原反应 Zn + Cu2+ = Cu + Zn2+设计成电池:
此电池的优点: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其中,用到了盐桥
什么是盐桥?
盐桥中装有饱和的KCl溶液和琼脂制成的胶冻,胶冻的作用是防止管中溶液流出。
盐桥的作用是什么?
可使由它连接的两溶液保持电中性,否则锌盐溶液会由于锌溶解成为Zn2+而带上正电,铜盐溶液会由于铜的析出减少了Cu2+而带上了负电。
盐桥保障了电子通过外电路从锌到铜的不断转移,使锌的溶解和铜的析出过程得以继续进行。
导线的作用是传递电子,沟通外电路。
而盐桥的作用则是沟通内电路。
三、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正极反应:得到电子(还原反应)
负极反应:失去电子(氧化反应)。
高中化学 4.1原电池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4-新人教版高二选修4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 4.1原电池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4-新人教版高二选修4化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4ed1726529647d26285238.png)
《原电池》教学设计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一、教学设计思路【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一)课程标准:新课标要求学生能从根本上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发生转化的原因;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必修2》中学习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对电池效率的探究,引出半电池、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从本质上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在《必修2》基础上的深化。
【教学设计基本思路】本节课在设计上,希望能通过对必修2相关知识的回顾复习,逐步深化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因此,围绕“原电池的设计”展开思路,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必修2中相关知识的介绍,以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的模式,设计了问题,以问题的逐步解决推进教学进程。
采用问题探究、小组合作法贯穿全局,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复习的形式引入新课,在对旧知识的归纳总结中引出问题: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引发新问题,问题的设计过渡自然、层层递进,在对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深化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构成条件。
2.了解盐桥引入对原电池工作效率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原电池的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2.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有盐桥时双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四、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五、教学方法利用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六、教学过程设计Ⅰ.课前知识链接1、原电池的概念: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负极:电子、化合价、发生反应正极:电子、化合价、发生反应电子流动方向:电流流动方向: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Ⅱ.新课教学【新课引入】同学们接触的干电池、铅蓄电池、以及摩托罗拉公司的一种以甲醇为原料,以KOH为电解质的用于手机的可持续使用一个月的可充电的高效燃料电池,放电都较稳定,它们都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那我们在教材中学到的铜锌原电池也能这样稳定的放电吗?请同学们分组做学案中三个实验并完成相应的表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一、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也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结合点之一。
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建立在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及有关金属的存在、性质、用途、冶炼等教学基础之上的,是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应用,是能量转化的具体体现,是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延伸,同时,为后续化学电源、金属腐蚀原因的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它融合了许多方面的知识,主要有:①氧化还原反应。
②能量的转换、新能源的开发。
③电解质溶液。
④金属的性质。
⑤电学知识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正确判断原电池的两极,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
(2)能力目标:通过分组实验、现象的分析、设疑诱导、知识讲述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多媒体动画展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牢固树立能量转化的观点。
通过对分组实验及对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现象的热情。
3.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原电池原理和组成原电池的条件难点:原电池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二)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学生具有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及金属与酸反应规律的基本知识。
因此,本节课从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导入,再从氧化还原反应和能量的角度深入分析。
能力方面:通过高中一年多的教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与归纳能力,为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教学提供了能力方面的保证。
情感方面:电池与生活各方面息息相关,中学生普遍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求知欲旺盛,因此,本节课教学通过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多媒体模拟动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1.教法:根据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
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采用启发、讨论、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和体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手段、以教材为主线、以思维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成为统一体,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理解原电池原理。
具体本节课的教学基本策略有:①创设情境策略,②问题探究策略,③评价反思策略。
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富有深刻的探究教学思想内涵。
首先,新课引入的两个演示实验为探究教学创设了问题情景,当学生观察到“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紧接着,通过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实证性”材料,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材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同时,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习题中的“用铜、银和硝酸溶液设计一个原电池”都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还需对本节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处理和补充。
(1)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
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而获得直接的体验。
(2)对于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教材是以叙述的形式提出的,这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可以利用一节干电池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这比直接提出正负极的判断方法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教材中“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个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组学生实验习题(以教材后面的一个习题为蓝本),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经验,再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规律,最终得出组成原电池的三个必要条件。
(4)将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移到探讨“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同学理解组成原电池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电解质溶液,而且能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5)在完成上述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将刚学的内容进行应用和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这样处理教材内容后,教学就可按照“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假设和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新的问题情景→提出新问题→实验提供直接经验→对比分析、总结规律→应用原理、规律”的程序进行。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从易到难,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顺序,首先通过一组实验,引入课题。
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
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学法:对于原电池原理的学习,学生必须向上联系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
向下联系金属腐蚀和防护、电解原理和有关的计算。
这样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
鉴于本节课教学特点,学生在学习时应采用边实验,边观察现象,边思考,边讨论分析,边总结,使学生掌握从实践到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准备1.对学生进行分组:四人为一个小组2.实验准备:每组一个灵敏电流计,两支铜棒、两支铁棒(或锌棒)、二根石墨电极、一节干电池、导线若干、两杯相同浓度的硫酸、一杯硫酸铜溶液、一杯无水乙醇、一杯水、一颗葡萄(或小西红柿等水果)。
3.制作铜铁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4.场地:有多媒体放映设备的实验室二、教案三、学案 [名师导学]1.原电池是 的装置,原电池有两极,分别称为 极和 极。
分别发生 反应和 反应。
2.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1)根据电极的金属活动性判断:一般 是负极, 是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判断:电流由 极流向 极;电子流动方向是由 极流向 极。
(3)根据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流动方向判断: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内,阳离子移向的电极是 极,阴离子移向的电极是极。
(4)根据得失电子的情况判断:电极上得电子的是 极,电极上失电子的是 极。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1) (2) (3) [梯度导练]1.已知空气-锌电池电极反应为:锌片:Zn +2OH ――2e -=ZnO +H 2O石墨:21O 2+H 2O +2e -=2OH ―据此判断,锌片是……………………………………………………………………………()A.负极,并被氧化B.负极,并被还原C.正极,并被氧化D.正极,并被还原2.如右图所示的装置中,B棒逐渐变细,A棒逐渐变粗,则图A、B、C的组成是……()3.将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置于同一稀硫酸溶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正极附近c(SO42+)逐渐增大B.负极附近c(SO42+)逐渐增大C.正极、负极附近c(SO42+)基本不变D.锌片、铜片同时有气泡冒出,说明锌片不纯4.某原电池总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2+,不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是…………()A.正极为Cu,负极为Fe,电解质溶液为FeCl3B.正极为C,负极为Fe,电解质溶液为Fe(NO3)3C.正极为Fe,负极为Zn,电解质溶液为Fe2(SO4)3D.正极为Ag,负极为Fe,电解质溶液为CuSO4[能力提高]1.把a、b、c、d四种金属片浸泡在稀H2SO4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各种原电池。
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c为负极;a、c相连时,c为正极;b、d相连时,b 为正极。
则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a>b>c>dB.a>c>b>dC.b>d>c>aD.c>a>b>d2.电子计算器中所用纽扣式电池为银锌电池,其电极分别为Ag2O和Zn,电解质溶液为KOH。
电极反应为:Zn+2OH――2e-=Zn(OH)2、Ag2O+H2O+2e-=2Ag+2OH―,总反应式为:Ag2O+H2O +Zn=Zn(OH)2+2Ag。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电流由锌经外电路流向氧化银B.锌是阴极,氧化银是阳极C.锌是负极。
氧化银是正极D.工作时,负极区溶液pH减小,正极区pH 增大3.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H2SO4中铜片表面出现气泡B.用锌片作阳极,铁片作阴极,电解氯化锌溶液,铁片表面出现一层锌C.把铜片插入FeCl3溶液中,在铜片表面出现一层铁D.把锌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加入几滴CuCl2溶液,气泡放出速度加快D.工作时,负极区溶液pH减小,正极区pH增大4.据报道,最近摩托罗拉公司研制了一种甲醇和氧气以及强碱作电解质溶液的新型手机电池,电量可达现用镍氢电池或锂电池的10倍。
有关此电池的叙述错误的是…………………()A.正极电极反应式:O2+2H2O+4e-=4OH―B.负极电极反应式:CH3OH+6OH――6e-=CO2+5H2OC.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电解质溶液的pH降低D.当外电路通过1.2 mol电子时,理论上消耗甲醇6.4 gD.工作时,负极区溶液pH减小,正极区pH增大5.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CO为阳极燃气,空气与以O2的混合气体为阴极助燃气,制是在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完成有关的电池反应式:阳极反应式:2CO+2CO32-=4CO2+4e-阴极反应式:总电池反应式:答案:O2+2CO2+4e-=2CO32-2CO+O2=2CO26.有甲、乙两位同学均想利用原电池反应检测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两人均用镁片和铝片作电极,但甲同学将电极放入6mol/L的H2SO4溶液中,乙同学将电极放入6mol/L的NaOH溶液中,如下图所示。
铝片镁片AH24溶液铝片镁片ANaOH溶液乙甲(1)写出甲池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正极:(2)写出乙池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负极: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如果甲与乙同学均认为“构成原电池的电极材料如果都是金属,则构成负极材料的金属应比构成正极材料的金属活泼”,则甲会判断出活动性更强,而乙会判断出活动性更强(填写元素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