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红色经典课文的教
学策略
摘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革命传统文化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南。

为此,语文教材选入了不少红色经典课文。

但一些教师仍然采用原来的模式进行教学,没有紧扣红色经典课文的文体特点,背离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影响了阅读教学效果,制约了革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

因此,教师在红色经典课文教学中,要精准分析学生基础,通过问题导学引导学生和文本深入对话,有效落实语文要素,用革命传统文化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红色经典;教学策略
“红色经典”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其本身包含了浓厚的道德教育意义和一定的审美特点,因而我们在推广“红色经典”时应既重育人功能,又重审美特点,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解决前述“红色经典”教育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1.
红色经典课文教学的现状问题
红色经典课文是革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道统一的言语实践材料。

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忽略了文本中的思想教育因子,甚至简单机械地灌输,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教学目标没有指向文道统一
小学高段的统编语文教材安排了红色文化专题单元,同时设置的语文要素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如果教师没有系统研究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文化价值,就容易在教学时出现一些偏差。

有的教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略了红色文化的熏陶价
值;有的忽视了文本内容的品读,思想教育变成了贴标签。

这种简单机械、片面割裂的教学肢解了课文,难以实现“文道统一”的教学目标。

(二)问题探究没有聚焦文本内核
由于红色经典课文的内容距离学生时代久远,学生受限于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难以深入理解革命战争年代中的英雄形象和时代背景,阅读理解不契合文本内核,难以产生共情体验。

在教学设计时,一些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盲区,机械灌输家国情怀,导致学生对红色经典课文的感悟浅显化。

(三)教学资源没有整体优化设计
事实上,统编教材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编排了许多学习支架,如阅读链接、快乐读书吧等,有利于学生深入感悟革命传统文化。

但是,一些教师没有整体把握单元语文教学资源,只是机械地、孤立地理解和感悟一篇课文,没有做到整合运用语文学习资源,导致教学效率不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策略
(一)读与画相结合,引导正确价值观
小学语文教材中,在多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朗读优美诗歌的能力。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学习词语的重音和停顿,并从中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但小学生的感悟能力较弱,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因此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有关革命人士事迹的连环画。

图画的生动性能够激发学生对人物的兴趣,有初步了解后,再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鲁迅先生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关于鲁迅先生事迹的连环画,再分组自由讨论鲁迅先生的事迹,并表达愿不愿意和他做朋友。

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印象初步形成后,再让学生以对话的形式朗读课文,通过连环画来激发学生对写作大家事迹的兴趣,再经过反复朗读,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小事,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读与思相结合,内化革命精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
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默读非常考验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这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厘清文章情节,导
图的逻辑性能够集中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默读效率。

在《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中,文章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五位战士为抵
抗日军壮烈牺牲的过程。

学生通过默读能够了解事件的经过,但容易忽略事件转
折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学生默读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边读边理清整
件事情的过程,从导图中的各个情节出发,分析五位战士在战事的过程中是怎样
诱敌、杀敌、牺牲的,感受五位战士在整个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在默读之后再根
据思维导图思考五位战士的内心变化——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五位战士的心理活动,深入感受五位战士的爱国精神。

学生带着思维导图进行默读和分析课文,这
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三)读与观相结合,传承优秀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精读是略读的提升,而对课文中的重要诗
词的鉴赏,往往是建立在对内容的细细品味中。

“红色经典”的作品,除了通过
精读感受作品激昂文字之外,还应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了解作品的历史
背景和相关资料,从而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获得独特的
审美情趣。

如在《七律·长征》中,学生在朗读课文后,再观看视频长征途中,红军爬
雪山、过草地等,然后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对红军长征的初步印象。

再引导学生
联系这首诗词,思考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下是如何面对的,通过找出“不怕”二字
来仔细体会,抓住“万水千山”来感受红军长征的难,细细体会“只等闲”所展
现的气魄,思考为何万水千山这样强劲的自然之敌在红军眼中不过尔尔。

通过视
频中的真实画面与作者笔下的自信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红军“不怕”艰难阻
碍的英雄气概。

学生通过对真实历史的了解,再与对诗歌的前两联的精读相结合,
被诗中的红军所展现出的风貌所震撼,对其中所呈现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进行鉴赏,继承优秀革命文化,丰富自身文化内涵。

三、结语
总之,通过精选教材篇目、运用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让“红色经典”回归中学语文,让学生们接纳“红色经典”,并从作品中汲取力量和知识,做一
个具备良好道德情操和公民素质、具备高尚审美理想和高雅艺术趣味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雪玲.情感教育视域下的红色经典课文教学[J].福建教育,2021(23):14-15.
2.
王志红.让红色经典课文学习走向“言意兼得”[J].福建教育,2021(22):60-61.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少年儿童研究会课题“红领巾‘诵读学传’促进外来
务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编号为BY10-2019-010)的阶段
性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