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合集下载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舟夜书所见》清代: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洒落许多的星星。

【注释】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赏析】这首诗好像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好像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

见(读xiàn),显现。

孤光,孤单的亮光。

萤,萤火虫,光亮微弱。

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

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

第一句用“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

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耀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

“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

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

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拥起细细的波浪,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化作满河的星星,闪耀不定,令人眼花缭乱。

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

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展开,引人入胜。

“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划了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

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舟夜书①所见(清)查(zhā)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②。

微微风簇浪③,散作满河星。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

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

簇,聚集、簇拥。

译文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赏析: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连,清初著名诗人。

清立国后,文化思想斗争尖锐,文人多结社以诗文寄托怀念故国情绪。

随着清政权渐趋巩固,清政府也逐渐加强文化统治,大兴文字狱。

以严刑酷法对知识分子实行镇压,焚书灭族成为常事,查慎行一生就处于这样一个动辄得咎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之中,他曾受学于黄宗羲,早年从军西南,遍游南北,诗作多以地方风物、人民生活、山川形势为题材,诗名很高。

康熙皇帝东巡时,查因诗名被召见,后供奉内廷,虽然他学宋人诗风能“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但多应制赋诗,题材狭隘。

即使作者一生谨慎,多赋山水,不言现实,却也没能逃脱文字狱恶运。

雍正五年(1727)其弟嗣庭因文字得咎,全家被捕,嗣庭死于狱中,另一弟嗣瑮流放关西而死,慎行虽获释,但高龄遭此巨大打击,当年即告辞人世。

查慎行描写自然景物多有佳构,此即为其中一首。

这首绝句题为“舟夜书所见”,明确地告诉读者地点在船上,时间为夜里,作者记下了在此时看到的景物。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舟夜书①所见(清)查(zhā)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②。

微微风簇浪③,散作满河星。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

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

簇,聚集、簇拥。

译文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赏析: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连,清初著名诗人。

清立国后,文化思想斗争尖锐,文人多结社以诗文寄托怀念故国情绪。

随着清政权渐趋巩固,清政府也逐渐加强文化统治,大兴文字狱。

以严刑酷法对知识分子实行镇压,焚书灭族成为常事,查慎行一生就处于这样一个动辄得咎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之中,他曾受学于黄宗羲,早年从军西南,遍游南北,诗作多以地方风物、人民生活、山川形势为题材,诗名很高。

康熙皇帝东巡时,查因诗名被召见,后供奉内廷,虽然他学宋人诗风能“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但多应制赋诗,题材狭隘。

即使作者一生谨慎,多赋山水,不言现实,却也没能逃脱文字狱恶运。

雍正五年(1727)其弟嗣庭因文字得咎,全家被捕,嗣庭死于狱中,另一弟嗣瑮流放关西而死,慎行虽获释,但高龄遭此巨大打击,当年即告辞人世。

查慎行描写自然景物多有佳构,此即为其中一首。

这首绝句题为“舟夜书所见”,明确地告诉读者地点在船上,时间为夜里,作者记下了在此时看到的景物。

《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古诗简介《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翻译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赏析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出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舟夜书所见原文翻译

舟夜书所见原文翻译

赏析
虽然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散”字写出了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舟夜书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观察,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河上夜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兴奋之情。以下是“舟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舟夜书所见
作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释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1舟夜书所见清朝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舟夜书所见》译文漆黑的夜晚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好像无数星星洒落在河面上。

《舟夜书所见》注释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舟夜书所见》赏析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

见(读xiàn),显现。

孤光,孤单的亮光。

萤,萤火虫,光亮微弱。

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

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

第一句用“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

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

“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

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

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拥起细细的波纹,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化作满河的星星,闪烁不定,令人眼花缭乱。

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

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展开,引人入胜。

“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划了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

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原文、赏析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原文、赏析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出自清代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原文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

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

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

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

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

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

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

著有《他山诗钞》。

创作背景: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在船上过夜时,写下的所见到的景物,所以题目叫做“舟夜书所见”。

赏析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

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

“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

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

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

“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

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

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

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

“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导读:本文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舟夜书所见》清代: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洒落无数的星星。

【注释】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赏析】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

见(读xiàn),显现。

孤光,孤单的亮光。

萤,萤火虫,光亮微弱。

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

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

第一句用“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

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

“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

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

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拥起细细的波纹,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化作满河的星星,闪烁不定,令人眼花缭乱。

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

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展开,引人入胜。

“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划了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

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舟夜书所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舟夜书所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舟夜书所见体裁:诗题文: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作者:名字:查慎行年代:清代描述: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

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

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

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

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

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

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

著有《他山诗钞》。

翻译:原文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译文: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原文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

夜泊河上,在舟中过夜时,诗人感其所见而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

赏析二:思想内容《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前两句写黑夜舟中见渔灯,茫茫黑夜只有河中一盏渔灯,明暗鲜明且显得神秘、深沉;后两句写孤灯倒影的美景,微风吹起波浪,灯影随即散开像散落在满河的星星。

赏析三:艺术特色全诗纯用白描,以大景衬小景,以暗景衬亮景,刻画细腻,生动形象。

前两句写黑夜舟中见渔灯,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写孤灯倒影的瞬间美景。

全诗中心是渔灯,背景是黑夜。

诗人描写了河上渔灯倒影随浪散开的情状,语言精练,比喻生动形象。

赏析四:语言赏析“月黑见渔灯”,“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

因为月黑无光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所以格外引人注目。

“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

“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舟夜书所见的意思和解释

舟夜书所见的意思和解释

舟夜书所见的意思和解释《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全诗纯用白描,以大景衬小景,以暗景衬亮景,刻画细腻,生动形象。

原文: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注解:1、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2、簇:拥起。

赏识: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的河上夜景。

虽然此诗只有二十字,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

前两句写黑夜舟中见渔灯,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月黑见渔灯”,“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

因为月黑无光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所以格外引人注目。

“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

“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写孤灯倒影的瞬间美景。

“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

“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

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散作满河星”,“散”字是此诗的诗眼。

“散”字写出了渔灯倒影在水上,微风一吹,零零散散地散在水面上,给人一种画面感。

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全诗中心是渔灯,背景是黑夜。

诗人描写了河上渔灯倒影随浪散开的情状,语言精练,比喻生动形象。

拓展知识(创作背景):康熙三十二年,举顺天乡试,年四十有四。

张文贞、李文贞等先后奏荐。

四十一年,特旨召入直南书房。

次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顾赋性淡泊,常怀退志。

五十二年,引病归,家居十余年,于世事亦无干预,而登临啸歌之兴未衰,复南游,访尉陀无诸遗迹。

诗更豪宕感激,入化超神。

夜泊河上,在舟中过夜时,查慎行感其所见而写下了这首《舟夜书所见》五言绝句。

《舟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舟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舟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舟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1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古诗简介《舟夜书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观察,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河上夜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兴奋之情。

翻译/译文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注释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②簇:拥起。

赏析/鉴赏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

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

“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

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

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

“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

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

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

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

“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

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

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

《舟夜书所见》古诗_作者查慎行_古诗舟夜书所见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舟夜书所见》古诗_作者查慎行_古诗舟夜书所见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舟夜书所见》古诗_作者查慎行_古诗舟夜书所见的原文诗意
翻译赏析_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舟夜书所见》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注释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

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

簇,聚集、簇拥。

《舟夜书所见》赏析
虽然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

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

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

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

“散”字写出了月光和渔灯倒影在水上,微风一吹,零零散散地散在水面上,给人一种画面感和静谧感。

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人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舟夜书所见》赏析

《舟夜书所见》赏析

《舟夜书所见》赏析“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的诗意: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出自[清]查慎行《舟夜书所见》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①一点萤。

微微风簇②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②簇:拥起。

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萤:萤火虫。

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

簇,聚集、簇拥。

参考译文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古诗今译: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创作背景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在船上过夜时,写下的所见到的景物,所以题目叫做“舟夜书所见”。

简析虽然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

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

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

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

“散”字写出了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赏析《舟夜书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观察,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河上夜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兴奋之情。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原文翻译赏析五篇

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原文翻译赏析五篇

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原文翻译赏析五篇第一篇: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原文翻译赏析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原文翻译赏析3篇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原文翻译赏析1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原文:【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注释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

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

簇,聚集、簇拥。

赏析: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

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

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

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

“散”字写出了月光和渔灯倒影在水上,微风一吹,零零散散地散在水面上,给人一种画面感和静谧感。

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人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原文翻译赏析2原文:【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译文:译文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注释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

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

簇,聚集、簇拥。

赏析: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

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

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

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作满河星的上一句是什么诗出自哪

散作满河星的上一句是什么诗出自哪

散作满河星的上一句是什么诗出自哪散作满河星上一句:微微风簇浪。

这句诗出于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一诗。

全文: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散作满河星全诗翻译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撒落无数的星星。

散作满河星全诗赏析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

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

“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

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

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

“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

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

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

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

“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

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

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

《舟夜书所见》赏析

《舟夜书所见》赏析

《舟夜书所见》赏析《舟夜书所见》赏析“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的诗意: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出自[清]查慎行《舟夜书所见》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①一点萤。

微微风簇②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②簇:拥起。

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萤:萤火虫。

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

簇,聚集、簇拥。

参考译文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古诗今译: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创作背景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在船上过夜时,写下的所见到的景物,所以题目叫做“舟夜书所见”。

简析虽然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

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

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

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

“散”字写出了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赏析《舟夜书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观察,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河上夜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兴奋之情。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出自清代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1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赏析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
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

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
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

“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

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
渔灯的形象。

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

“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

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