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向流斜管沉淀池计算

合集下载

三种沉淀池设计计算设计参数

三种沉淀池设计计算设计参数

平流式沉淀池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平流式沉淀池表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水流在进水区经过消能和整流进入沉淀区后,缓慢水平流动,水中可沉悬浮物逐渐沉向池底,沉淀区出水溢过堰口,通过出水槽排出池外。

平流式沉淀池基本要求如下:(1)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度多为30~50m,池宽多为5~10m,沉淀区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3m,多为2.5~3.0m。

为保证水流在池内的均匀分布,一般长宽比不小于4:1,长深比为8~12。

(2)采用机械刮泥时,在沉淀池的进水端设有污泥斗,池底的纵向污泥斗坡度不能小于0.01,一般为0.01~0.02。

刮泥机的行进速度不能大于1.2m/min,一般为0.6~0.9m/min。

(3)平流式沉淀池作为初沉池时,表面负荷为1~3m3/(m·h),最大水平流速为7mm/s;作为二沉池时,最大水平流速为5mm/s。

(4)人口要有整流措施,常用的人流方式有溢流堰一穿孔整流墙(板)式、底孑L人流一挡板组合式、淹没孔人流一挡板组合式和淹没孔人流一穿孔整流墙(板)组合式等四种。

使用穿孔整流墙(板)式时,整流墙上的开孔总面积为过水断面的6%~20%,孔口处流速为0.15~0.2m/s,孔口应当做成渐扩形状。

(5)在进出口处均应设置挡板,高出水面0.1~0.15m。

进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不应小于0.25m,一般为0.5~1.0m;出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一般为0.3~0.4m。

进口处挡板距进水口0.5~1.0m,出口处挡板距出水堰板0.25~0.5m。

(6)平流式沉淀池容积较小时,可使用穿孔管排泥。

穿孔管大多布置在集泥斗内,也可布置在水平池底上。

沉淀池采用多斗排泥时,泥斗平面呈方形或近于方形的矩形,排数一般不能超过两排。

大型平流式沉淀池一般都设置刮泥机,将池底污泥从出水端刮向进水端的污泥斗,同时将浮渣刮向出水端的集渣槽。

(7)平流式沉淀池非机械排泥时缓冲层高度为0.5m,使用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

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
mm
mm
t % t/m3 m3
m3 m3
污泥斗
m3
m2
m2
m2
大于单斗排泥
m3

6.0
平台置于沉淀池中部
m m m/min m3 min
mm h m/s
m m
m m m m
mm cm cm/s cm2/s
s min
满足排泥要求
1.已知条件:
2.单池计算 a.清水区面积 b.斜管长度L
斜管沉淀池设计计
进水量Q=
5
自用水系数=
5
则进水量Q'=
0.608
设计斜管沉淀池座数为2座
单座Q1=
0.304
清水区上升流速=
1.3
取颗粒沉降速度=
0.3
取SS与NTU相关系数为
1.2
进水NTU=
50
出水NTU=
3
采用塑料片热压六边形蜂窝管
管厚=
0.3
清水区高h清=
1.2
e.复核Re及 沉淀时间T
布水区高h布= 污泥斗高h斗=
斜管高 沉淀池总高H=
水力半径R= =
管内流速V0= 取运动黏度ν=
则雷诺数Re= 沉淀时间T= =
1.5 2.5 0.69 6.19
8.75 0.875
0.15 0.01 13.13 532.94 8.88
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
6.11
采用双钢丝绳牵引刮泥机,卷扬机平台置于沉淀池中部
取刮泥板高h2= 刮泥板宽b2=
刮泥两板台行刮进泥速机度一V个2= 工作刮循泥环机刮一泥个量工V刮作=
循环所需时间T刮=
取排泥管直径d= 取排泥时间t排= 则排泥流速V泥=

斜管沉淀池计算书

斜管沉淀池计算书

T(h)
v刮吸泥机 (m/s)
v1(m/s)
n(个)
100 支管长度
60 干管长度
4 支管内径
0.11 干管内径
2 支管沿程 水头损失
7 干管沿程 水头损失
L支(m)
L干(m)
D支管内径 (mm)
D干管内径 (mm)
i(m)
i(m)
0.9
22.8
107.9
265.1
排泥管路
12
真管空内泵 空的气 量
斜管倾角
有效系数
水的运动 黏度(20
℃)
斜管总长
v(mm/s)
u0 (mm/s)
(mm) d(mm) θ(°)
φ
υ(×106m2/s)
L(mm)
上向流
2.5
0.4
蜂窝六边 形塑料斜
0.4
40
60
0.95
1.007
1000
3 清水区净面积、斜管部分面积、管内流速
清水区净 斜管部分面 斜管部分
面积

平面宽度
排除时间
空气量流 量
Q(m3)
t排真空
Q
(min) (m3/min)
0.0705 0.5509
0.208
1
0.208
Q总 (m3/s)
0.315
总损失系 数 ζ总
1.676 最长吸泥 管管长 L(m)
23.6 总沿程水 头损失
(m) 0.6214
正确
合计
局部水头 损失
总损失
ΔH局部 (m)
0.0128
前段断面宽
前段断面 长
前段断面 积
面积A2/面 积A1

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

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

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水厂)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1、清水区面积A2110001.1==63.02m824Q A q 式中:2332m m 5~9m /m h,A Q q ——清水区面积,;——单组斜管沉淀池的设计流量,;——斜管沉淀池的液面负荷,北方寒冷地区宜取低值。

2、清水区实际面积A263.0267.77m 0.93A A 式中:2m 0.92~0.950.79~0.86A ——清水区的实际面积,;——有效系数(或利用系数),指斜管区中有效过水面积(总面积扣除斜管的结构面积)与总面积之比。

由于材料厚度和性状的不同的而已,塑料与纸质六边形蜂窝斜管的有系数为,石棉水泥板的有效系数为。

3、清水区宽B同絮凝池。

通常,为保证排水均匀,清水区宽B 沿絮凝池的长边布置。

即是清水区宽为:10.8mB 4、清水区长L6.28mAL B 5、斜管长取斜管长为1ml 斜管支撑系统采用钢筋混凝土梁——角钢——扁钢的方式制作。

等边角钢对中置于钢筋混凝土上,两侧电焊连接,角钢与扁钢垂直搁置并在接头处的扁钢两侧焊牢固,钢筋混凝土两端与池壁现浇。

6、沉淀池水力校核斜管内流速取为 3.5mm /(3~10mm /)s s 一般为Re =56<500管内流速水力半径/运动粘度,要求,满足。

2-5=765.63>10Fr 管内流速,要求,满足。

水力半径运动粘度7、沉淀池池高H12345=0.3+1.2+0.87+1.6+0.54=4.51mH h h h h h 式中:12233114450.3m;1.0m;=sin (m),601.5mm h h h h h l l h h h o——超高,取为——清水区高度,《室外给水设计规范》要求——斜管区高度,,为斜管长为斜管放置倾角,通常为;——配水区高度,《室外给水设计规范》要求——泥斗高,。

8、沉淀池出口设计—集水系統目前采用的办法多为集水槽出水。

断面为矩形的集水槽,采用淹没式孔口集水方式。

三种沉淀池设计计算设计参数

三种沉淀池设计计算设计参数

平流式沉淀池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平流式沉淀池表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水流在进水区经过消能和整流进入沉淀区后,缓慢水平流动,水中可沉悬浮物逐渐沉向池底,沉淀区出水溢过堰口,通过出水槽排出池外。

平流式沉淀池基本要求如下:(1)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度多为30~50m,池宽多为5~10m,沉淀区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3m,多为2.5~3.0m。

为保证水流在池内的均匀分布,一般长宽比不小于4:1,长深比为8~12。

(2)采用机械刮泥时,在沉淀池的进水端设有污泥斗,池底的纵向污泥斗坡度不能小于0.01,一般为0.01~0.02。

刮泥机的行进速度不能大于1.2m/min,一般为0.6~0.9m/min。

(3)平流式沉淀池作为初沉池时,表面负荷为1~3m3/(m·h),最大水平流速为7mm/s;作为二沉池时,最大水平流速为5mm/s。

(4)人口要有整流措施,常用的人流方式有溢流堰一穿孔整流墙(板)式、底孑L人流一挡板组合式、淹没孔人流一挡板组合式和淹没孔人流一穿孔整流墙(板)组合式等四种。

使用穿孔整流墙(板)式时,整流墙上的开孔总面积为过水断面的6%~20%,孔口处流速为0.15~0.2m/s,孔口应当做成渐扩形状。

(5)在进出口处均应设置挡板,高出水面0.1~0.15m。

进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不应小于0.25m,一般为0.5~1.0m;出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一般为0.3~0.4m。

进口处挡板距进水口0.5~1.0m,出口处挡板距出水堰板0.25~0.5m。

(6)平流式沉淀池容积较小时,可使用穿孔管排泥。

穿孔管大多布置在集泥斗内,也可布置在水平池底上。

沉淀池采用多斗排泥时,泥斗平面呈方形或近于方形的矩形,排数一般不能超过两排。

大型平流式沉淀池一般都设置刮泥机,将池底污泥从出水端刮向进水端的污泥斗,同时将浮渣刮向出水端的集渣槽。

(7)平流式沉淀池非机械排泥时缓冲层高度为0.5m,使用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斜管(板)沉淀池技术说明

斜管(板)沉淀池技术说明

斜管(板)沉淀池技术说明根据沉淀原理,在一定流量Q 和一定颗粒沉降速度U。

的条件下,沉淀效率E 与池子的平面面积A 成正比,即E=U。

A/Q。

将池子在高度上分成N 个间隔,使池子平面面积加大,沉淀时间缩短,提高沉淀效率。

结合排泥的需要,斜板沉淀池在池子中加入斜板,加大了水池过水面积和湿周,同时减少了水力半径,在同样的水平流速条件下降低了雷诺数,减少了水的紊动,沉淀效果好。

斜管沉淀池是在沉淀池内安装许多间隔较小的平行倾斜管的沉淀池,斜管沉淀池与斜板沉淀池的沉淀原理相同,在水力条件上,斜管比斜板水力半径小,因而雷诺数更低,沉淀效果更显著。

斜管沉淀池池容小,节省占地面积,被国内外众多水厂采用并积累了大量的运行和管理经验。

其问题是维护管理较复杂,斜管斜板需要定期清理和更换。

斜板和斜管沉淀池因沉淀时间短,故在运转中遇到水量、水质变化时应加强注意和管理。

采用此类沉淀池还应注意絮凝的完善和排泥的合理布置等。

(1)斜板沉淀池设计要点①斜板沉淀池水流方向主要有上向流、侧向流及下向流(同向流)三种。

②斜板沉淀池设计颗粒沉降速度μ,液面负荷宜通过试验或参照相似条件下的水厂运行经验确定,设计颗粒沉降速度可采用0.16~0.3mm/s,液面负荷可采用6.0~12m³/(m²·h),低温低浊水宜采用下限值。

③倾角O∶根据斜板材料和颗粒情况而异,一般为了排泥方便常用倾角60°。

④板距P∶即两块斜板间的间距,侧向流斜板P一般采用80~100mm; 单层斜板板长不宜大于1.0m。

⑤板内流速v∶上向流时根据表面负荷计算;侧向流时可参考相当于平流式沉淀池的水平流速,一般为10~20mm/s;下向流时,可根据下向表面负荷计算。

⑥在侧向流斜板的池内,为了防止水流不经斜板部分通过,应设置阻流墙,斜板顶部应高出水面。

⑦为了使水流均匀分配和收集,侧向流斜板沉淀池的进、出口应设置整流墙。

进口处整流墙的开孔率应使过孔流速不大于絮凝池出口流速,以免絮体破碎。

斜管沉淀池计算书

斜管沉淀池计算书

1.已知条件:进水量Q=5万吨/天=自用水系数=5%则进水量Q'=0.608m 3/s=单座Q1=0.304m 3/s =清水区上升流速= 1.3mm/s 取颗粒沉降速度=0.3mm/s 取SS与NTU相关系数为1.2进水NTU=50=60出水NTU=3=3.6管厚=0.4mm 边距=35mm 水平倾角=60°2.单池计算a.清水区面积A=233.71m 2则实际清水区面积A'=240.72m 2取池宽B=12m 则池长L=20.06m 取L=20.50m b.斜管长度L管内流速V 0= 1.50mm/s 斜管长度L=405.22mm250mm则斜管总长L’=655.22mm采用塑料片热压六边形蜂窝管设计斜管沉淀池座数为2座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在满足考虑管端紊流积泥,过渡区管长采用其取L’=800mm c.排泥计算每日沉淀池干污泥量G=1.481t取污泥含水率=98%取污泥密度ρ=1.03t/m 3每日沉淀池湿污泥体积V 湿=71.87m 3则每次排泥量V’=11.98m3取V’=12.0m 3单斗排泥量V 单= 6.0m 3取泥斗下底面面积F 1=0.6m 2泥斗上底面面积F 2=5.0m 2泥斗高h 1=2.5m 2则泥斗贮泥部分体积V 1=6.11m 3取刮泥板高h 2=0.1m 刮泥板宽b 2=6.0m 刮泥板行进速度V 2= 1.0m/min 两台刮泥机一个工作循环刮泥量V 刮= 1.37m 3刮泥机一个工作循环所需时间T 刮=41.00min 取排泥管直径d=200mm 取排泥时间t 排= 1.5h 则排泥流速V 泥=0.04m/s采用双钢丝绳牵引刮泥机,卷扬机平台置于沉淀池中部于进水端设置两座污泥斗设计每天排泥6次,则每隔4小时刮泥一次大于单斗=0.3md.沉淀池高度采用保护高h保= 1.2m清水区高h清布水区高h= 1.5m布污泥斗高h斗= 2.5m斜管高0.69m沉淀池总高H= 6.19m e.复核Re及沉淀时间T水力半径R=8.75mm=0.875cm管内流速V0=0.15cm/s取运动黏度ν=0.01cm2/s则雷诺数Re=13.13沉淀时间T=532.94s=8.88min0.579m3/s2187.50m3/h1093.75m3/hmg/Lmg/L其中斜管结构占用面积按3%计在满足配水均匀条件下,使进水沿池宽方向布置于单斗排泥量6.0满足排泥要求。

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

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

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
一、斜管沉淀池的尺寸计算
1.总高度计算公式:
H总=H2-H1+H悬-h连
其中,H总为总高度,H2为池体深度,H1为污泥底排底高度,H悬为悬浮物浓度高度,h连为连管的高度。

2.斜管长度计算公式:
Ls=H总-H悬
其中,Ls为斜管长度。

3.斜管直径计算公式:
Ds=K*Ls
其中,Ds为斜管直径,K为常数,可根据经验值选择。

二、斜管沉淀池的悬浮物沉降速度计算
悬浮物的沉降速度是斜管沉淀池设计中的重要参数,可以使用Stokes定律计算,公式如下:
Vs=(2*g*(ρs-ρm)*d^2)/(9*η)*(1-ρm/ρw)
其中,Vs为悬浮物的沉降速度,g为重力加速度,ρs为悬浮物颗粒密度,ρm为介质密度,d为悬浮物颗粒直径,η为介质黏度,ρw为水密度。

三、斜管沉淀池的流量计算
1.斜管污水处理流量计算公式:
Q=V*A*n
其中,Q为污水处理流量,V为平均水流速度,A为管道截面积,n为
管道数量。

2.斜管沉淀流量计算公式:
Qs=Q*(1-ηr)
其中,Qs为斜管沉淀流量,Q为污水处理流量,ηr为沉淀率。

四、斜管沉淀池的沉淀时间计算
沉淀时间是指水在斜管沉淀池中停留的时间,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t=V/Qs
其中,t为沉淀时间,V为池体体积,Qs为斜管沉淀流量。

以上是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的基本内容,但实际设计中还需要根据工
程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参数的选择和优化。

同时,在进行设计计算时,还需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如泥水比、悬浮物浓度、出水浊度等,以保证沉
淀效果和处理效果的达到要求。

反应絮凝池及斜管沉淀池计算

反应絮凝池及斜管沉淀池计算

反应絮凝池及斜管沉淀池计算1、栅条絮凝池设计计算1.1、栅条絮凝池设计通过前面的论述确定采用栅条絮凝池。

栅条絮凝池是应用紊流理论的絮凝池,网格絮凝池的平面布置由多格竖井串联而成。

絮凝池分成许多面积相等的方格,进水水流顺序从一格流向下一格,上下接错流动,直至出口,在全池三分之二的分格内,水平放置栅条,通过栅条的孔隙时,水流收缩,过孔后水流扩大,形成良好的絮凝条件。

1.1.1网格絮凝池设计要求:(1)絮凝时间一般为10-15min。

(2)絮凝池分格大小,按竖向流速确定。

(3)絮凝池分格数按絮凝时间计算,多数分成8-18格,可大致按分格数均匀成3段,其中前段3-5min,中段3-5min,未段4-5min。

(4)栅条数前段较多,中段较少,未段可不放。

但前段总数宜在16层以上,中段在8层以上,上下两层间距为60-70㎝。

(5)每格的竖向流速,前段和中段0.12-0.14m/s,未段0.22-0.25m/s。

(6)栅条的外框尺寸加安装间隙等于每格池的净尺寸。

前段栅条缝隙为50㎜,中段为80㎜。

(7)各格之间的过水孔洞应上下交错布置,孔洞计算流速:前段0.3-0.2 m/s,中段0.2-0.15 m/s,末段0.14-0.1 m/s,各过水孔面积从前段向末段逐步增大。

所有过水孔须经常处于淹没状态。

(8)栅孔流速,前段0.25-0.3 m/s ,中段0.22-0.25 m/s。

(9)一般排泥可用长度小于5m ,直径150-200mm 的穿孔排泥管或单斗底排泥,采用快开排泥阀。

1.1.2网格絮凝池计算公式 (1)池体积60QTV =( m 3) (3.1) 式中:V ——池体积( m 3); Q ——流量(m 3/h );T ——絮凝时间(min) (2)池面积1H VA =(㎡) (3.2) 式中:A ——池面积(㎡);1H ——有效水深(m) (3)池高()m H H 3.01+=(3.3)(4)分格面积v Qf =(3.4)式中:f ——分格面积;0v ——竖井流速(m/s )(5)分格数fAn =(3.5)式中:n ——分格格数; (6)竖井之间孔洞尺寸22v QA =(㎡) (3.6) 式中:2A ——竖井之间孔洞尺寸(㎡);2v ——各段过网格水头损失(m/s )(7)总水头损失∑∑+=21h h h (m ) (3.7)gv h 22111ε= (m ) (3.8)gv h 22222ε=(m ) (3.9)式中:h ——总水头损失(m ); 1h ——每层网格水头损失(m )2h ——每个孔洞水头损失(m ) 1v ——各段过网流速(m/s ) 2v ——各段孔洞流速(m/s )1ε——网格阻力系数,前段取1.0,中段取0.92ε——孔洞阻力系数,可取3.01.1.3网格絮凝池设计计算因为设计流量0.182m ³/s ,流量比较小,只需采用一个反应池,设絮凝时间10min,得絮凝池的有效容积为:V =0.182×10×60=109.2 m ³设平均水深为3.0m ,得池的面积为:34.360.32.109m A ==竖井流速取为0.12 m/s ,得单格面积:25.112.0182.0m f ==设每格为方形,边长采用1.23m ,因此每格面积1.5㎡,由此得分格数为:3.245.14.36==n 为配合沉淀尺寸采用25格 实际絮凝时间为:min4.10623182.0250.323.123.1==⨯⨯⨯=s t 池的平均有效水深为3.0m ,取超过0.45m ,泥斗深度0.65m ,得池的总高度为:m H 10.465.045.00.3=++=过水洞流速按进口0.3 m/s 递减到出口0.1 m/s 计算,得各过水孔洞的尺寸见表:表1.1 过水孔洞的尺寸图1.1 网格絮凝池布置图絮凝池布置中,图中已表示从进口到出口各格的水流方向,“上”、“下”表示隔墙上的开孔位置,上孔上缘在最高水位以下,下孔下缘与排泥槽口齐平。

沉淀池设计计算(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工程技术)

沉淀池设计计算(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工程技术)

沉淀池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是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单元之一,可用于废水的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

在沉砂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无机杂质,在初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在二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活性污泥,在浓缩池应用沉淀原理分离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得到浓缩,在深度处理领域对二沉池出水加絮凝剂混凝反应后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

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地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是沉淀颗粒与废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沉淀池的原理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动速度、或向下沉淀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化。

理想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即与沉淀池的表面积有关,而与沉淀池的深度无关,池深只与污泥贮存的时间和数量及防止污泥受到冲刷等因素有关。

而在实际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从出水堰顶溢流会带来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颗粒会随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升流速的颗粒会悬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才会在池中沉淀下去。

而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时间与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即与池体的深度有关。

理论上讲,池体越浅,颗粒越容易到达池底,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浅层沉淀池的理论依据所在。

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沉淀下去的污泥受到进水水流的扰动而重新浮起,因而在沉淀区和污泥贮存区之间留有缓冲区,使这些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或重新浮起的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后,再次沉淀下去。

斜管沉淀池计算

斜管沉淀池计算

工程名称: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一、已知条件处理水量Q=195000 m3/d斜管沉淀池分两组颗粒沉降速度µ=0.35 mm/s清水区上升流速:v=2.5mm/s采用塑料片热压六边形蜂窝管,管厚=0.4mm,边距d=30mm,水平倾角θ=600。

二、设计计算1.每组沉淀池的流量Q:Q=195000/2 m3/d=97500 m3/d=1.13 m3/s2.清水区面积:A=Q/v=1.13/0.0025=452 m2 ,其中斜管结构占用面积按3%计,则实际清水区需要面积:A/=452×1.03=465.6 m2为了配水均匀,采用斜管区平面尺寸为15.8m×29.5,使进水区沿29.5m长一边布置。

3.斜管长度L管内流速:v=v/sinθ=2.5/sin600=2.5/0.866=2.89mm/s-µsinθ)d/µcos600=(1.33×2.89-0.35×斜管长度:L=(1.33 v0.866)d30/0.35×0.5=607mm考虑管端紊流、积泥等因素,过渡区采用250mm斜管总长:L/=250+607=857,按1000mm计4.池子高度:采用保护高度:0.3m工程名称:清水区:1.2m布水区:1.2m穿孔排泥斗槽高:0.8m斜管高度:h=L/sinθ=1×sin600=0.87m池子总高:H=0.3+1.2+1.2+0.8+0.87=4.37m5.沉淀池进口采用穿孔墙,排泥采用穿孔管,集水系统采用穿孔管,以上各项计算均同一般沉淀池或澄清池设计。

6.复算管内雷诺数及沉淀时间:/ξRe=Rv式中水力半径:R=d/4=30/4=7.5mm=0.75cm=0.289cm/s管内流速:v运动黏度:ξ=0.01cm2/s(当t=200C时)Re= 0.75×0.289/0.01=21.68沉淀时间:T= L// v=1000/2.89=346s=5.77min(沉淀时间T一般在4~8min之间)。

沉淀池计算方法

沉淀池计算方法

沉淀池是分离悬浮物的一种常用处理构筑物。

用于生物处理法中作预处理的称为初次沉淀池。

对于一般的城市污水,初次沉淀池可以去除约30%的BOD5与55%的悬浮物。

设置在生物处理构筑物后的称为二次沉淀池,是生物处理工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沉淀池常按水流方向来区分为平流式、竖流式及辐流式等三种。

ﻫ为上述三种型式沉淀池的示意图。

1.平流式沉淀池池型呈长方形,废水从池的一端流人,水平方向流过池子,从池的另一端流出。

在池的进口处底部设贮泥斗,其它部位池底有坡度,倾向贮泥斗(图2-11a)。

2.竖流式沉淀池ﻫ池型多为圆形,亦有呈方形或多角形的,废水从设在池中央的中心管进入,从中心管的下端经过反射板后均匀缓慢地分布在池的横断面上,由于出水口设置在池面或池墙四周,故水的流向基本由下向上。

污泥贮积在底部的污泥斗(图2-11b)。

ﻫ3.辐流式沉淀池ﻫ辐流式沉淀池亦称辐射式沉淀池。

池型多呈圆形,小型池子有时亦采用正方形或多角形。

池的进、出口布置基本上与竖流池相同,进口在中央,出口在周围。

但池径与池深之比,辐流池比竖流池大许多倍。

水流在池中呈水平方向向四周辐(射)流,由于过水断面面积不断变大,故池中的水流速度从池中心向池四周逐渐减慢。

泥斗设在池中央,池底向中心倾斜,污泥通常用刮泥(或吸泥)机械排除(图2-11c)。

ﻫ沉淀池由五个部分组成即:进水区、出水区、沉淀区、贮泥区及缓冲区。

进水区和出水区的功能是使水流的进入与流出保持均匀平稳,以提高沉淀效率。

沉淀区是池子的主要部位。

贮泥区是存放污泥的地方,它起到贮存、浓缩与排放的作用。

缓冲区介于沉淀区和贮泥区之间,缓冲区的作用是避免水流带走沉在池底的污泥。

ﻫ沉淀池的运行方式,有间歇式与连续式两种。

ﻫ在间歇运行的沉淀池中,其工作过程大致分为三步:进水、静置及排水。

污水中可沉淀的悬浮物在静置时完成沉淀过程,然后由设置在沉淀池壁不同高度的排水管排出。

在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污水是连续不断地流入与排出。

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2

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2

斜管沉淀池设计方案1.二层池改建说明二沉池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的后面,用于沉淀去除活性污泥或腐殖污泥取消MBR膜池,增加三个二次沉淀池,更好的对污水的处理、沉淀,达到排放要求。

再改建好氧区,各部分,多增加回流部分,充分利用污泥,并增设添加药剂管道。

池体结构复杂、设备安装和使用精度要求高,必须保证池体结构具有相当高的尺寸、标高和公差配合要求,以便顺利安装和保证正常使用,例如反应区池壁的标高、角度和斜板的平直度;过墙柔性套管的位置和标高以及平直度;各种设备基础、预埋螺栓轴线及位置和尺寸均需精确无偏差,反应区、集泥槽底部工艺混凝土的坡度控制、位置尺寸等必须精确控制。

池体平面为矩形,进口设在池长的一端,一般采用淹没进水孔,水由进水渠通过均匀分布的进水孔流入池体,进水孔后设有挡板,使水流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池宽的横断面。

沉淀池的出口设在池长的另一废水沉淀池端,多采用溢流堰,以保证沉淀后的澄清水可沿池宽均匀地流入出水渠。

堰前设浮渣槽和挡板以截留水面浮渣。

水流部分是池的主体。

池宽和池深要保证水流沿池的过水断面布水均匀,依设计流速缓慢而稳定地流过。

污泥斗用来积聚沉淀下来的污泥,多设在池前部的池底以下,斗底有排泥管,定期排泥。

【构造】根据水流和泥流的相对方向,可将斜板斜管沉淀池分为异向流(逆向流)、同流向和测向流(横向流)三种类型,其中异向流,应用的最广。

异向流的特点:水流向上、泥流向下,倾角60度。

初步设定为横向流。

【斜管沉淀池的排泥】斜管沉淀池由于单位面积出水量高,因而泥量亦相应增加,与普通平流式沉淀池相比,每单位面积的积泥量,将增加好几倍,积泥分布在整个底板上,虽比较均匀,但积泥不及时排除将会严重影响出水水质。

常用的排泥措施:A机械刮泥;适用于大型斜板沉淀池,管理简单,可以自动控制。

但加工维修困难,某些部件质量尚未过关,容易发生故障,影响使用,在国内积累经验上不多,有待提高和巩固。

B穿孔管排泥;应用于平流沉淀池已有相当历史,目前用于斜板沉淀池也不少,但须严格管理,不然容易堵塞,造成排泥困难,影响沉淀效果。

斜板沉淀池计算公式

斜板沉淀池计算公式

斜板沉淀池计算公式
污⽔部分
⽇平均⽔量(m3/h)60
进⽔COD浓度(mg/l)
出⽔COD浓度(mg/l)
进⽔悬浮物浓度(mg/l)250
出⽔悬浮物浓度(mg/l)50
池⼦数量n(座)1
设计表⾯负荷(m3/(m2.h) 1.3可以取到3-6
1、池⼦的⽔⾯⾯积F(m2)50.718512260.91为斜板区⾯积利⽤系数
2.1、圆形池的直径D(m)8.038007822
2.2、⽅形池边长a(m)7.121693075
斜管区上部⽔深h2(m)1⼀般取0.5-1
斜管⾼度h3(m) 1.2⼀般取1-1.2
3、池内⽔⼒停留时间t(h) 1.692307692
污泥部分
每⼈每⽇污泥量S(L/(⼈.d)0.8⼀般取0.3-0.8
设计⼈⼝数N(个)200
污泥室储泥周期T(d)0.5
4.1、污泥部分所需的容积V(m3)0.08算法1(根据⼈⼝数计算)污泥密度γ(t/m3)1⼤约值为1
污泥含⽔率ρ0(%)98%
4.2、污泥部分所需的容积V(m3)0.145425167算法2(根据污泥浓度计算)污泥⽃⾼度h5(m)0.5污泥⽃上部半径R(m) 4.019003911
污泥⽃下部半径r1(m)0.25
污泥⽃下部边长a1(m)0.5
5.1、污泥⽃容积V1(m3)9.011613388圆锥体
5.2、污泥⽃容积V1(m3)9.088226466⽅锥体
超⾼h1(m)0.3
斜管区底部缓冲层⾼度h4(m)0.6⼀般取0.6-1.2m
6、沉淀池总⾼度H(m) 3.6
⽤系数
⼈⼝数计算)污泥浓度计算)。

斜管沉淀池计算例题(借鉴内容)

斜管沉淀池计算例题(借鉴内容)

原水预处理系统由于本工程项目原水采用的是莒县沭河地表水、地表水由于受季节影响河大,为了确保在汛期内保证原水水质,特增加原水预处理系统。

1 、介绍斜板沉淀池目的是使原水经过初步的处理,主要是去除水中各种悬浮物、胶体,以及达到后续水处理设备进水要求如反渗透、离子交换器等设备。

斜板沉淀池:采用上升流,本设备安装倾角为60度,上升流速2.0mm/s。

采用穿孔钢制集水槽集水,汇集到总出水渠中。

斜管沉淀设备主要原理是综合利用沉淀机理和接触絮凝机理完成沉淀池中颗粒的分离过程。

本设备在充分利用沉淀机理的基础上,在设备内设置涡旋强度控制区域,减弱沉淀池中沉淀设备下部一定位置水流中的大涡旋强度,减少沉淀区水流的脉动。

当水流在进入设备后,这种结构的特殊性能进一步控制接触絮凝的过程,在不断改变流速流态的过程中,提高矾花颗粒在设备内接触碰撞的几率,彼此吸附连接,只有尺度和密度足以克服水流顶托力等相关因素的矾花颗粒,才能沉落。

在不断下沉的过程中,不断吸附微小粒径的矾花颗粒,直至脱离沉淀设备。

当矾花重力同水流顶托力及相关作用力维持动态平衡时,更增强了接触絮凝沉淀作用,在设备内一定位置形成密实的、抗冲击能力强、可自动更新且更新周期短的动态悬浮泥渣层,这样使悬浮泥渣层时刻保持很强的过滤、吸附、纳污能力,沉淀效果更好。

本沉淀设备材质采用乙丙共聚,具有耐腐蚀性能好,外形美观、表面光滑利于排泥、上升流速大、表面负荷高、沉淀效果好、安装方便等特点。

絮凝剂添加装置:为了除去水中微小粒径的悬浮物及胶体,需要对原水进行絮凝处理。

因为这些微小的颗粒在水中不会受重力的作用而沉降,也难以在后续的过滤器中去除,因而需要对原水进行絮凝处理。

即通过在原水中投加絮凝剂,使絮凝剂与水中悬浮物及胶体生成较大絮片,然后通过后续过滤装置将形成的絮片过滤去除。

此外,当原水中具有一定的铁含量(如铁含量大于0.3mg/l时),预处理需采用此装置。

杀菌剂添加装置:水中有机物一般是微生物的饵料,因此含有微生物和有机物的水进入反渗透装置后,由于水的浓缩,膜的浓水侧表面上的溶解有机物和微生物浓度同时增加,从而微生物繁殖加快,造成膜的生物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斜管管厚δ=
0.4
mm
手册
斜管内径或边距d= 35
水平倾角θ=
60
二、
1、池体
工艺设计计算 书
计算
mm
手册
根据《室外给水设计
°
规范》GB50013-2006
中9.4.20要求,斜管
(1)清水区面积
净水厂设计规模 = 55000 水厂自用水量系数 = 0.05 沉淀池设计规模Qs = 57750
沉淀池数量N = 2 单池设计水量 = 28875
问璐璐姐 (6)出水总管
3、水位 计算
(1)进水整流墙前 面 (2水)位进水整流墙水 头损失:
(3)沉淀池起端水 位 (4:)沉淀池沿程损 失 (5估)算出:水整流墙前 面 (6水)位出:水整流墙水 头损失:
4、排泥 系统
(7)出水整流墙后 面 (8水)位三:角堰上水 头 (9:)堰出水跌落高 度 (1:2)集水槽末端 水 (1位3:)集水槽末端 水 (1深4:)集水槽出水 跌落高度:
m3/s
槽内水流速度V
=
0.50
m/s
范围0.4-0.6m/s
集水槽宽度B
=
0.4
m
(4)计算槽
槽内终点水深 H2=Qj/V/B
=
0.138
m
内起点水深:
临界水深Hk
=
0.070
m
槽内终点水深H2
=
0.138
m
(5)槽内起
起点水深 H1=(2hk^3/h2+h2^
=
0.160
m
端和末端的水
槽内起点水深H1
每个孔眼面积ω0 = 0.018
孔眼个数n0=Ω0/ω = 37
沉淀池宽度B
=
13.00
斜斜管管组底合部体以高下度布H置2
=
2.97
整流进墙水上孔部高高度度h 整流墙高H度'=HHa2=+Hh水平方向孔口中心H' 水平方向一排距布离置
孔口数量
= = = = =
0.200 3.17 2.00 0.360 36.00
= 1000 = 1.00
斜管水平投影总长 = 18.5
进水区宽度 L1
=
1.000
斜沉管淀安池装总长长度度
=
0.50
斜管L=部L分0+总L1宽+L度2
=
19.00
中间出水渠宽度BB01 沉淀池总宽度
沉淀池B平=B面0尺+B寸1 BxL
= = = =
12.10 1.200 12.10 12.10
保护高度h1
=
0.160
m
(6)三角堰 堰上水头:
(7)计算集
槽内终点水深H2
=
0.138
m
槽内起终点水位差 δ=H1-H2
=
0.023
m
三角堰口底部至上游水面的高度
集水槽单面布置三 集水槽双角面堰布数置量三
角堰数量
= =
12 24
个 个
集水槽数量
=
12

沉淀池单池设计流 量
=
0.334
m3/s
堰每上个水三头角堰h2流=量( qq
m3/s m2
mm/s
mm mm cm cm2/s cm/s
mm/s mm
m2 m3/s mm/s mm/s
手册,一般采用 3.0~4.0mm/s
手册:一般为 4~8min
根据《室外给水设 计规范》GB50013-
手册 一般情况下,当要 求出水浊度在5NTU
t=20℃时 <200,或<100,一 般小于50
= =
0.0012 0.06
m3/s
m
0.06
/ 1.343 )^(1/2.47)
水槽起点断面
三槽角内堰起出点水水跌深落H高1 堰上水度头hh12
= = =
0.160 0.070 0.060
m
m
手册:堰口下缘与 出水槽水面的距离
m
集水槽起点超断高面h高c
=
0.050
m
(8)计算集
度 H´ =
0.340
上向流斜管沉淀池
一、 基本信息
1.1
项目名称:
1.2
建设规模:
1.3
斜管规格:
55000
m3/d 2291.666667
m3/h
0.64
m3/s
塑料片热压六边形蜂窝管,斜管支撑系统采用钢筋混凝土梁——角钢——扁钢的方式制作。等边角钢对中置于钢筋混凝土上,两侧电焊连接,角钢与扁钢垂直搁置并在接头处的扁钢两侧焊牢固,钢 筋混凝土两端与池壁现浇。
1000 35 60
0.50 0.866
3.47 根据手册3,表85,用混凝剂处理有
实际沉降速度 0.31
进水区宽度 L1
=
0.600
m
进水区沿短边布置
进水区长度 B1 = 13.00
m
在单个进水区停留 = 30.00
s
进水区高度 = 1.27
m
0.458333333
1.2
进水区超高 = 0.50
m
实际设计单池沉淀池尺寸
单斜池管设部计分流总量宽度Q
=
0.330
B0
=
12.10
m3/s m 第 2 页,共 14 页
(2)核算水 在斜管内停留
(3)核算液 面上升流速
(4)复算管 内雷诺数
(5)核算颗 粒沉降速度
2、配水 和集水系 (1)进水整流墙
进水区沿短边 布置
上向流斜管沉淀池
斜管水平投影总长 面负荷实f际=Q水/(平B0流度*L速L00)
=
0.462
积A
=
221
斜管结构占用面积 = 0.03
液面上升流速V=Q/ = 2.16
斜管内径d = 35 水力半径R=d/4 = 8.75
= 0.88 运动黏度μ = 0.01 管内流速v0=v/sinθ = 0.35 管内雷诺数 = 30.36
斜管总长度l=l'+l'' = 1000.00
斜管内径d = 35
=
12.10

集水槽中心距离 J=B/N
=
2.020
单池设计水量Q
=
0.330
集水槽数量N
=
12
集水槽末端流量 充Qj满=Q度/Nɑ
= =
0.028 0.70
集水槽宽度B
=
0.40
m3/d m3/m/d m m 个 个 m m
手册120480m3/(m.d)
≤B/2
m3/s 个 m3/s
m 第 4 页,共 14 页
单池斜管部分平面 = 12.00 单池斜管部分的实 = 220.80
斜管安装水平倾角 = 60 Cosθ° = 0.50 Sinθ° = 0.866
管内流速v0=v/sinθ = 3.47 = 0.35
内径或边距d = 35 斜管计算长度l'= = 657
mm/s
m/s m2
一般情况下,当要 求出水浊度在5NTU
出水井宽度B
=
2.00
m
单池设计水量Q
=
第 5 页,共 14 页
55000 0.48 0.5 0.95 1.20 0.8
m3/d m3/s m/s m2 m m
55000 m3/d 0.48 m3/s
出水总渠 1
出水总渠 2
55000 0.32 0.5 0.64 1.20 0.5
55000 0.33
穿孔墙孔眼形式采用直径 200mm的圆形
手册P535:0.080.1m/s
P535:0.08-0.1m/s
单池设计水量Q
=
28875
单集位水堰槽宽总负长荷度q 每个集水L槽z=长Q/度q/2L
= = =
150 96.25 8.9
集水槽数量N=Lz/L
=
12.00
单侧集水槽数量M
=
6.00
沉淀区总宽度L
m2
x
18.40
m
m2
°
mm/s cm/s mm mm
第 1 页,共 14 页
手册,一般采用 3.0~4.0mm/s
手册
BxL≥A1
(5)单池沉淀池平 面尺寸
(6)沉淀池高度和
总容积
(1)沉淀池
高度
(2)沉淀池 总容积
(6)参 数核算
(1)核算面 负荷
上向流斜管沉淀池
过渡区长度l'’ = 250 斜管总长度l=l'+l'' = 907
m m m m m m m m m m3 m3 m3/h h min
根据《室外给水设 计 根规 据范 《》 室G外B给50水01设3计规范》GB50013-
由排泥方式决定高 度
考虑到安装孔隙, 宽度加长0.1m
进水区沿短边布置
21.60 13.00
5.17 4.57 1451.736 1283.256 1203.13 1.066597957 63.99587742
=
0.60
清水区高度h2
=
1.50
布水区高度h3
=
1.80
斜管总长度l=l'+l'' = 1.00
Sinθ° = 0.866
斜管高度h5=lSinθ
=
0.87
刮泥机安装高度
=
0.40
池子主体总高度
=
5.17
沉淀池有效水深Hs
=
4.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