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
题组一表达方式类
1.(·湖北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
访秋①
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
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
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①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时所作。
☆(1)颈联与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访秋”之“访”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颈联是诗人的所见,“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是说渐起的暮霭,有如轻纱般地笼罩在龙潭上,潭水一片银白;余霞照在只有鸟儿才能飞过的高峻的山上,山岭被映成一片红色。
这两句初看起来,山红水白,好像美景一片,但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包蕴其中的异乡情调,以及客居异地在日暮时分很容易勾起的乡国之思。
尾联中诗人登楼而访,望不见往年习见的北方秋色,此时此地,那殷勤地报告秋意的,只有一树树红枫。
诗人用“殷勤”和“报”,将丹枫人格化,在一片苍茫寥落中,特别报告了令人忆念而寻访的秋意,显得富有深情。
而“只是”二字,一方面真实地写出了桂林地暖的自然特点,另一方面也婉转地表示出诗人在桂林的孤独处境和落寞情怀,那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倒远不如看似无情实多情的丹枫亲近,诗人在异乡的艰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乡之情,在这里被表达得更为曲折和深沉。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联写诗人万里投荒,愁思难已,于是借酒浇愁,谁知酒味淡薄,西风吹来,酒意全消,于是登楼远望,一片苍茫。
一个“望”字,点明了诗题中的“访”,并领起全篇。
中间两联,就是诗人望中所见。
诗人先是使用反衬手法,通过落日归帆的景象,来表现自己有家难归的苦闷。
再写烟白霞红的景象,表明秋色不浓,望不见往年习见的北方秋色。
只有一树树红枫,给人一点难得的慰藉。
答案:(1)①色彩(视觉)描写:烟白,霞红,秋色正丽,色彩对比鲜明。
(2分)
②寓情于景:诗人危楼远眺,寻找桂林秋意,字里行间,寄寓着异域思乡之情。
(如答比喻、拟人等,言之成理亦可)(2分)
(2)诗人将“访秋”写得一波三折。
①首联:薄醉思乡,高楼望秋。
诗人当归而未归,欲借异乡访秋自我安慰。
②颔联、颈联:南方秋意难访,徒增羁旅惆怅。
异乡落日、归帆、白烟、红霞,虽然所见皆爽朗之景,却秋意不浓。
③尾联:终于访得秋意,聊慰乡思之苦。
唯有“丹枫”怜我,以一树火红,报我以真正秋意。
(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8分)
江夜
吴锡麟
万峰壁立大江横,秋色连天露洗清。
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
隔汀孤鸟欲同梦,逆浪老鱼微有声。
半夜月沉潮又上,渔灯流过蓼花明。
(选自《晚晴簃诗汇》) (1)为什么诗人“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请谈谈你的理解。
(4分)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颈联或尾联进行简要赏析。
(4分)
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题时,要弄清楚诗句本身的意思:在清碧的夜空下,在大江之上行船,人觉得飘飘欲仙,好像没有船也没有月,也不知是水流还是风行。
然后明确这是诗人乘船夜游大江时的错觉,表现出诗人的自由闲适之情。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景与情的关系:(1)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情造景等几种。
(2)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四种。
明确题目要求,选取“颈联或尾联”进行赏析。
在答题时首先选取承载情感的景象,如颈联的“汀洲、孤鸟、逆浪、老鱼”,尾联的“落月、潮水、渔灯、蓼花”等,然后综合考虑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由整体的意境就可以推测出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答案:(1)“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这两句表现的是诗人秋月之夜行船大江时的错觉:在清碧如秋露洗过的夜空之上,行船于大江之上,人飘飘欲仙,似乎没有船也没有月,也不知是水流还是风行,只觉得无所依凭,恍惚若空游一般自由(逍遥)。
(言之有理即可。
)
(2)(示例一)寓情于景。
颈联选用汀洲、孤鸟、逆浪、老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幽、朦胧而静谧的长江夜行图:隔着汀洲的孤鸟仿佛欲与作者一起进入梦乡,水中逆浪而游的老鱼喋喋有声。
它表达了诗人乘船夜游长江触景而生的闲适之感。
(示例二)情景交融。
尾联选用落月、潮水、渔灯、蓼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且富有生机的长江夜景图:半夜里皓月沉入西山,江潮又涨起,打渔人家也在拂晓前忙碌起来,那流星般划过的“渔灯”照亮了水边的蓼花。
它表达了诗人乘船夜游长江的淡淡的喜悦之情。
(言之有理即可。
)
题组二修辞手法类
3.(·湖北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8分)
夜坐有感
何梦桂①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②到夜深。
【注】①何梦桂:浙江淳安人,南宋遗民诗人,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筑室隐居于湖南沅陵小酉源。
②参差:排箫,古乐器名。
☆(1)本诗颔联为人称道,运用了比喻、寓情于景、化用典故等手法,请选一种作具体赏
析。
(4分)
(2)诗题为“夜坐有感”,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1)(示例一)颔联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手法。
“洞龙睡熟”比喻南宋政权早已不存在。
“云归岫”比喻作为遗民的诗人和他的同道者远居岩薮,埋名隐姓。
“枝鹊啼干”隐喻诗人悼念故国故君之泪已枯,也体现了诗人不屈服于元朝的决心。
这些比喻都抒发了诗人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之情。
(示例二)颔联寓情于景。
把自己对国灭君亡的悲痛之情寄寓在凄清幽静的夜景之中,委婉含蓄,真切感人。
(示例三)颔联化用典故。
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决不屈服于元朝和眷怀故国故君的情怀。
(言之有理即可。
) (2)首联借夜坐高楼所见清冷幽静的夜空景象,抒发了隐居出世者的孤寂凄凉感受。
(2分)颔联借高楼周围夜景,抒发了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感受。
颈联写书不能读、剑不能舞,直抒胸臆,抒发了不甘现状而又无可奈何的孤寂与愤激之情。
尾联借目断征鸿,抒发宋朝复国无望的郁闷悲凉心情;借深夜吹箫,寄托对故国故君的悼念之情。
(2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11分)
秋怀
[金]元好问①
凉叶萧萧散雨生,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花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头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注】①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末元初诗人,曾在金朝为官,金亡不仕。
本诗为寓居异乡时所写。
(1)简析诗歌首联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5分)
☆(2)简要分析诗歌后两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
答案:(1)诗歌首联从触觉和听觉的角度(如答“用拟声词”“用叠音词”的手法也可)(2分)写了秋风秋雨、落叶清霜,渲染了一种寂静凄清(凄凉)的氛围,为下文写秋思乡愁作了有力的铺垫。
(3分)
(2)诗歌后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以秋虫的鸣声比喻诗人的苦吟,以寒鹊的惊飞比喻诗人的惊梦,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怀乡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之深之浓。
(4分)
题组三表现手法类
5.(·郑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11分)
江城子·病起春尽
陈子龙【注】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
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千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
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
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注】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词大约作干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5分)
☆(2)“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
解析:(1)结合词的标题及“残红”“无情春色”“留不住”等
答案:(1)①伤春之情。
词人“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用“千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
(2分。
“情感”1分,“分析”1分)②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或“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词人由“卷残红”想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楚宫吴苑曾经芳草丰茸,百花盛开,游蜂盘绕,但昔日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见到,更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
(或“词人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茸的芳草,百花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色,可南明福王朝灭亡,故国不在,只能独自伤心”)(3分。
“情感”1分,“分析”2分)
(2)①拟人。
花在春风中欢笑,燕子在东风中飞舞,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楚宫吴苑”的无边春色。
②反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
用春花的欢笑和燕子的飞舞来反衬词人的伤心,虽然春光无限,但国家覆亡,词人无心赏春景,倍增伤感。
③对比。
花的笑、燕子的舞与词人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6分。
答出①给3分,答出②或③给3分。
其中“手法”1分,结合诗句具体解说1分,表达效果1分)
6.(·大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2)题。
(11分)
南乡子·捣衣
顾贞观
嘹唳夜鸿惊,叶满阶除欲二更。
一派西风吹不断,秋声,中有深闺万里情。
片石冷于冰,两袖霜华旋欲凝。
今夜戍楼归梦里,分明,纤手频呵带月迎。
(1)请简要概括“秋声”的内容。
(5分)
☆(2)有人赏析最后三句的技巧,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请简要分析。
(6分)
解析:(1)该词以“秋声”来渲染烘托思妇心中之哀苦,其中有受惊鸿雁的凄凉哀鸣,有落叶沙沙的飘响,有夜半二更的更鼓声响,有萧瑟生寒的西北风呼啸,还有连续不断的思妇捣衣声。
(2)“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指的是古代诗歌创作中“对面落笔”的写作手法。
对面落笔是指古代诗歌在写人、叙事、状物、抒情的过程中转主为客、因实入虚,或者先从写己方的状况起笔再转为写对方的状况,从而达到表意丰富、韵味深远的效果。
这种构思方法常见诸思乡、怀人、送别等类诗词中。
该词下片形象地描绘两地相思的情境。
最后三句就是运用了对面落笔的手法,思妇想象丈夫在戍楼思念自己,可见思妇长久地沉浸在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中,如痴如呆。
答案:(1)“秋声”包括:鸿雁的哀鸣声、(1分)落叶的飘坠声、(1分)夜晚的更鼓声、(1分)刺骨的寒风声、(1分)连续不断的思妇捣衣声。
(1分)
(2)最后三句运用了对面落笔的手法,思妇想象丈夫在戍楼思念自己。
(2分)在思妇的想象中,丈夫思念妻子到了极点,做起了思乡梦,在梦中妻子出来迎接他,一边走,一边给冰冷的纤手呵气。
(4分)
题组四结构技巧类
7.(·沈阳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
送人还荆州
[唐]皇甫曾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
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
青门【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注】青门:长安东南门,古属秦地。
(1)诗歌的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
☆(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整首诗是如何围绕题目中的“送”字表达情感的。
(6分)
解析:(1)第二联译为:“眼前的流水,宛如涌动着云梦楚地的晨意。
身旁的山川,仿佛绵延着洞庭湖畔的春色。
”该联写的是作者想象的荆州、洞庭湖一带的山水美景。
(2)首联写送别朋友出秦川,直接写“送”;颔联想象朋友将去之处——荆州的风光,反衬别后自己的孤独,突出不舍;颈联想象朋友将行的途中情景,表达对别后朋友的牵挂;尾联感叹一别再难见,直接表达不舍之情。
答案:(1)运用想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2分)(答“借景抒情”给1分)由眼前之景想象荆州、洞庭湖一带的山水美景,流露出对友人一路山高水长、孤独寂寞的关切。
(3分) (2)①先写送别友人同出秦川,表达留恋之情;(2分)②再写想象将去之处的风光和途中的情景,表达牵挂之情;(2分)③最后写一别再难相见,直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2分) 8.(·陕西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
浪淘沙①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②,垂杨紫陌③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①本词是词人春日与友人旧地同游而作的游宴诗歌。
②从容:悠闲舒缓。
③紫陌:京城郊外。
☆(1)本词是一首游宴之作,但词人在上片中并未直接描写宴饮的场面,请结合词句分析词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5分)
(2)结合句子“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分析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6分)
解析:(1)从游赏中的宴饮起笔,但词人既未去写酒筵之盛,也未去写人们宴饮之乐,而是写举酒向东风祝祷。
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方归。
末两句说,都是过去携手同游过的地方,今天仍要全都重游一遍。
“当时”就是下片的“去年”。
“芳丛”说明此游主要是赏花。
(2)“今年花胜去年红”有两层意思。
一是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开得更加繁盛,看上去更加鲜艳,当然希望同友人尽情观赏。
说“花胜去年红”,足见作者去年曾同友人来观赏过此花,此与上片“当时”一句相呼应,这里包含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说明此别已经一年,这次是久别重逢。
聚会这么不容易,花又开得这么好,本来应当多多观赏,然而友人就要离去,怎能不使人痛惜?这句写的是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
末两句更
进一层:明年这花还将比今年开得更加繁盛,可惜的是,自己和友人分居两地,天各一方,明年此时,不知同谁再来共赏此花啊!再进一步说,明年自己也可能离开此地,更不知是谁来此赏花了。
答案:(1)词人不写酒筵之盛,也不写宴饮之欢乐,而是述说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2分)也是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1分)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作铺垫。
(2分)
(2)“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又与上片“当时”一句呼应,道出了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2分)“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虚笔想象,明年此处花朵将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又将天各一方,突显出了好友相逢,却不能久聚的痛苦;(2分)此二句呼应前文“当时”句,将三年之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惜花来写别情,以新颖的构思,抒发与好友难得聚首,见面旋即离别的伤感。
(2分)
二、高中诗词鉴赏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刘秀才
许浑①
三献②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
孤帆夜别潇湘雨,广陌春期鄂杜③花。
灯照水萤千点灭,棹惊滩雁一行斜。
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家。
【注释】①许浑:早年屡试不第,直至42岁才考中进士。
此诗作于诗人早年应考途中。
②三献: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献之楚厉王、楚武王,均不被认可。
后卞和又将璞玉献给楚文王,楚文王命人将这块璞玉雕琢成玉壁,并将玉壁命名为和氏以表彰卞和。
③鄂杜:郭县和杜陵,代指京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句中的“三献”暗指诗人多次科考不第,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
B. 诗歌颔联写诗人与刘秀才在潇湘雨中分别后,走大路,春天到达了京城,并在那里赏花。
C. 诗歌颈联描写诗人夜航所见:水中千点萤光被船灯照后变暗,沙滩上的宿雁被桨声惊飞。
D. 诗歌写景富有艺术性,颔联两句形成暗与明、冷与暖的对比,颈联则由近及远、以动衬静。
(2)诗人为什么“望见乡山不到家”?请简要分析。
【答案】(1)B
(2)①诗人参加科考屡试不第,怀才不遇,客居他乡,无心回家;②诗人想在春天到达京城,以求取功名,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的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③表达了诗人为求取功名万里奔走,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
【解析】【分析】(1)B项,“走大路,春天到达了京城,并在那里赏花。
”分析错误,诗歌第四句“广陌春期鄂杜花”,是诗人对在秋天分别后的行程的设想,诗人想从大路出发,在春暖花开之时到达京都,可见选项的“并在那里赏花。
”错。
故选B。
(2)首先在诗中找到“望见乡山不到家”,是诗歌尾句,然后联系上文来分析,由诗的首联“三献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
”,结合注释一可以知道,诗人是因为科考屡试不第,天涯漂泊,客居异乡,无心归家;诗歌颔联写诗人与刘秀才在潇湘雨中分别后,诗人想从大路出发,在春暖花开之时到达京都,可见诗人因想在春天到达京城,以求取功名,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的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家。
”可见诗人为求取功名万里奔走,“不到”一词可见诗人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
这些都是原因,加以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⑴B;
⑵①诗人参加科考屡试不第,怀才不遇,客居他乡,无心回家;②诗人想在春天到达京城,以求取功名,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的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③表达了诗人为求取功名万里奔走,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概括诗文内容的能力。
要结合注解,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再结合理解作答。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曲江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
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进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
麒麟:传说中的瑞兽,此指冢边石塑之麒麟。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 “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惆怅。
此处“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 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
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
之意,“莫厌”是不推辞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乐的愿望。
D. 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字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
E. 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
(2)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
诗中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C,E
(2)物理:①春有始末,花有荣枯。
②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
思想感情:诗歌表面上写诗人感到世间万物无常、得失难料,不欲留恋官位荣华,而思抛开世俗束缚、及时行乐,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有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
【解析】【分析】(1)C项对词句的分析不误。
“且”是姑且、暂且,并非“只管看”;“莫厌”是莫厌烦,并非“不推辞”。
诗人没有“只管看”“不推辞”的率性无忌,看花和饮酒的举动在这里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无法挽回的悲哀,不能说尽情行乐。
E 项,刘诗的景象并不荒凉破败,与杜诗中的江上小堂、苑边的景象不同。
(2)第一问是概括诗中所“细推”的事物变化的规律,“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
这春天,这花儿,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
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
春有始末,花有荣枯的规律。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就写到了人事。
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
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可是,好容易盼来的春天,眼看和万点落花一起,就要被风葬送了!这并不是什么“惊人”的“奇想”,而是触景伤情。
面对这残败景象的办法,仍不外是“莫厌伤多酒入唇”,只不过换了一种漂亮的说法,就是“行乐”。
是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的规律。
第二问,“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这两句意思是:难道“物理”就是这样的吗?如果只能如此,无法改变,那就只须行乐,何必让浮荣绊住此身,失掉自由呢?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不过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饮聊自遣”、或李白所说的“举怀消愁愁更愁”而已,“乐”云乎哉!绊此身的浮荣指的就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上的谏官。
因为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从此,为肃宗疏远。
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采纳,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
这首诗就是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暮春任“左拾遗”时写的。
到了这年六月,果然受到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
明乎此,就会对这首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
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有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
故答案为:⑴CE;
⑵物理:①春有始末,花有荣枯。
②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
思想感情:诗歌表面上写诗人感到世间万物无常、得失难料,不欲留恋官位荣华,而思抛开世俗束缚、及时行乐,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有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