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课时作业:3.1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每课一练2

合集下载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了解监测与防御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自然灾害的成因、分类、影响及监测的基本理论,并完成相关概念的梳理与总结。

2. 视频观摩:学生需观看关于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的实操视频,如卫星遥感监测、地面观测站等,了解实际操作流程。

3. 案例分析:学生需选择一次历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分析其发生原因、过程及影响,并探讨当时的监测与防御措施。

4.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就所选案例中监测与防御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并形成小组报告。

5. 实践操作:学生需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份针对本地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方案,包括预警、应急响应等环节。

三、作业要求1. 理论知识学习要深入浅出,理解基本概念。

2. 视频观摩要认真观看,理解监测与防御的流程和要点。

3. 案例分析要结合实际,客观分析灾害的发生原因和影响,提出有建设性的改进建议。

4. 小组讨论要积极参与,形成完整、条理清晰的报告。

5. 实践操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本作业的评价将根据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案例分析的深度与广度、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实践操作的针对性进行评价。

2. 评价方式: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结合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3. 评价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2.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

3.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修改情况,进行二次评价,并给出最终成绩。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课后作业:3.1《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人教版选修5)(陕西专用)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课后作业:3.1《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人教版选修5)(陕西专用)

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课后作业提升1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快捷、高效地调查全省土地利用现状的手段是()A.遥感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D.数字地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3S)的应用。

关于3S应重点把握以下要点:①遥感(RS)主要用于获取信息;②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用于三维空间定位;③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用于处理空间数据。

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应该应用遥感技术。

答案:A2从某一时刻的遥感影像图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森林火灾面积B.土地干旱程度C.洪峰流量D.植物病虫害程度解析:遥感影像图只能获得“面”的数据,而流量测定需要获得河流断面面积、流速等数据。

答案:C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据此完成第3~4题。

3洪水淹没区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A.推断出各地受灾情况B.推断出各地降水情况C.计算湖泊水域面积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4对1950年与2012年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图层进行叠加,能够()A.计算湖泊蓄水量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C.了解围湖造田情况D.预测该地区降水变化趋势解析:洪水淹没区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了解到淹没地区的人口分布,进而得到各地受灾情况。

不同年份的同一区域的图层叠加,可以知道该区域的变化,在题中是湖泊的面积变化,则可了解围湖造田情况。

答案:3.A 4.C读下图,完成第5~7题。

5图中所示的人工建筑工程,主要是用来()A.实施小流域开发B.蓄水—灌溉—防洪等C.拦沙—泄水—防止泥石流D.固坡—护山—防止山体滑坡6图示区域可能分布在我国的()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西南地区D.东南沿海7该工程属于工程性防御中的()A.改变地表环境B.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C.改变财物等的特征,提高抗灾性能D.以上都不符合解析:第5题,图示为格栅坝预防地质灾害图,据图不难得出答案。

高二地理新人教版选修五课时作业 3.1《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第1课时

高二地理新人教版选修五课时作业 3.1《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第1课时

3.1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第1课时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与遥感技术的应用每课一练(人教版选修5)一、选择题在《2001~2010年可持续发展纲要》一文中,提出要重点开展自然灾害监测新技术和监测仪器设备研究,加强高新技术在灾害监测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由国家、区域以及地方等各级组织来监测的B 只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和灾后评估的作用C.监测平台既有空中的,也有地面上的D.可以对大气圈中的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进行监测2.下列选项中不是我国已经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建立起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是() A.气象监测网B.地震监测网C.水文监测网D.资源监测网2011年6月,我国南方地区发生洪灾。

在了解灾情和抗灾中,先进科技手段发挥了重大作用。

据此回答3~4题。

3.在这次洪灾中,对水位进行准确快速监测,采用的是()A.遥感技术B.多媒体技术C.水上监测站人工监测D.航空目测4.在这次洪灾中,发挥重大作用的监测网有()①气象监测网②地震监测网③水文监测网④海洋监测网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5.利用气象卫星对台风进行实时监测是预报台风和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该现代化技术手段属于()A.遥感技术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D.雷达技术6.在下列自然灾害中,利用遥感技术无法做到的是()A.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B.监测病虫害的扩散情况C.收集洪水受灾区的面积D.监测沙尘暴的动态趋势7.对台风和暴雨洪涝进行实时监测的最重要的手段是()A.利用气象雷达B.利用专用飞机C.利用气象卫星D.气象台的人工监测8.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作用的连续性表现在()①灾前预警②灾中跟踪③灾后评估④提出减灾决策方案A.①②③B.①②C.③D.④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9.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8年9月6日1l时2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发射“环境一号”A、B卫星。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加深对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的理解,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通过阅读教材、观看教学视频等形式,全面掌握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影响及监测方法等基本知识。

2. 监测工具认识:了解卫星遥感、气象雷达、地震仪等现代监测工具的原理和应用,分析其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自然灾害案例(如台风、地震、洪水等),分析其发生过程、危害程度以及监测与防御措施。

4. 模拟演练:进行一次模拟自然灾害的演练,包括预警发布、避险转移、救援行动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应急反应能力。

5. 家庭讨论:与家长共同探讨家庭在自然灾害防范中的角色和措施,了解家庭防灾预案的制定与执行。

三、作业要求1. 理论知识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2. 监测工具认识部分需学生能够识别并简单介绍各种监测工具,并理解其在灾害监测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4. 模拟演练部分需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确保演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5. 家庭讨论部分需学生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并记录讨论内容,形成一份简短的防灾预案计划。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情况进行评分,重点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2. 监测工具认识部分通过学生的介绍和回答进行评价,考察学生对监测工具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深度。

3. 案例分析部分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看其是否能够提出有见地的建议。

4. 模拟演练部分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应急反应能力,看其是否能够熟练地执行各个环节。

5. 家庭讨论部分的作业评价将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情况和防灾预案的制定情况。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旨在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达到以下目标:1. 加深学生对自然灾害种类及其成因的理解;2. 掌握基本的自然灾害监测方法和技术;3. 学会分析灾害风险,提高灾害防御意识和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围绕《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这一主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预习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及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特别关注本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

2. 监测技术了解学生需通过网络或地理教材了解不同自然灾害的监测手段,如卫星遥感、地面观测站等,并分析其应用场景和优缺点。

3. 案例分析选择一至两个本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案例,分析其发生过程、监测手段及防御措施,并总结经验教训。

4. 风险评估练习学生需根据所学知识,对所在地区进行简单的灾害风险评估,包括对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频率和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

5. 防御措施制定结合本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和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家庭或学校灾害防御措施。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他人作品;2. 理论知识学习部分需做好笔记,以便于后续课堂讨论;3. 案例分析需具体详细,能反映灾害的实际情况和监测防御措施的有效性;4. 风险评估练习需基于实际地理环境进行,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5. 防御措施制定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对以下方面进行评价:1. 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2. 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3. 风险评估练习的准确性和全面性;4. 防御措施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评价将结合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讨论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在课堂上对作业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将收集学生的疑问和建议,以便于后续教学调整。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对作业进行修正和完善。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知识的理解,提升其应用地理信息技能进行灾害应对的能力,并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1. 掌握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了解不同自然灾害的监测方法和防御措施;3. 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预警意识和应对能力;4. 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作业内容本作业内容主要围绕《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课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自然灾害的相关章节,并完成相关思考题,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及成因。

2. 监测方法探讨:学生需分组探讨不同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的监测方法,包括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观测方式,并形成小组报告。

3. 防御措施分析:每组选择一种自然灾害,分析其防御措施,包括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总结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形成PPT或海报进行展示。

4. 案例分析:学生需收集一至两个具体自然灾害案例,分析其发生原因、监测过程、防御效果及经验教训,形成书面报告。

5. 模拟演练: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自然灾害应急演练,如地震逃生演练等,提高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实战能力。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按照作业内容要求,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2. 理论学习部分需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疑问;3. 监测方法和防御措施的分析要结合实际案例,具有可操作性;4. 案例分析需引用具体数据和资料,保证报告的真实性和可信度;5. 模拟演练过程中需积极参与,尊重演练规则,认真对待每一次演练;6. 所有作业成果需按时提交,并按照教师要求进行格式化和排版。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1. 理论学习部分的思考深度和疑问质量;2. 监测方法和防御措施分析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3. 案例分析的真实性和可信度;4. 模拟演练的参与度和实战能力;5. 作业成果的格式化、排版和提交时间。

评价方式将结合教师评阅、小组互评和学生自评,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课时作业:3.3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每课一练1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课时作业:3.3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每课一练1

3.3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基础过关]1.如果你乘的船舶沉没江中,水在不断涌进船舱,而船舱窗口被封,当务之急你要做的事情是() A.穿好救生衣,准备逃生B.拨打求救电话,等待救援C.立即用器械或脚打碎窗户玻璃,浮上水面D.顺其自然,听天由命2.下列属于个人或家庭防洪准备的是()①训练爬高能力②预备钢制家具③听汛期天气预报④暴雨季节不去山区郊游⑤学会游泳⑥学习救生演习的知识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④⑤⑥C.③④⑤⑥D.④⑤⑥2009年7月11日16时左右,一支由重庆“驴友空间”网站组织的自助旅游团队,在穿越万州与云阳交界的潭獐峡区域时突遭山洪袭击,35名队员大部分被洪水卷走。

共造成7人遇难,12人失踪。

回答3~4题。

3.造成这个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防洪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为() A.没有关注天气预报,不该在雨季去山区探险B.没有事先进行登高、快跑能力训练C.没有准备好急救药品D.没有学会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救生技能4.当这样的山洪来临时,人们最好的逃生方法是() A.迅速顺着山沟向低处跑B.迅速朝山洪来向的山沟高处跑C.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D.迅速找到树枝漂浮不下沉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的频率高,因而在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救援和救助方法以及自救和互救方法。

据此判断5~6题。

5.抢救溺水者的步骤是()①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②排去呛入体内的水③救上船或陆地④送医院抢救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③②①④D.③①②④6.被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 A.抱紧电杆B.躲在巨石之下C.用手电筒发求救信号D.水性好的人,在洪水汹涌时游泳逃生7.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④在室外要远离高层建筑、烟囱、桥梁等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8.地震发生时,选择合理的避震方法非常重要,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A.住在现代高层建筑里,应乘电梯迅速跑到室外B.若在室外,应迅速往家跑C.若正在街上行走,要迅速跑到高层建筑下躲避D.住在现代高层建筑里,可以采用就地躲避的方法[能力提升]9.下图中属于室外避震的是()10.关于震后互救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先救近,后救远②先救老人、小孩,再救其他人③先救“生”,后救“人”④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但抢救时可以不考虑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11.在一般沙暴天气里,出行时有必要准备的防护用品是()①帽子②耳套③纱巾④口罩⑤风镜(防护镜)⑥风衣或雨衣A.①③⑥B.④⑤C.②④⑤D.②③12.对洪水危险区和多发区的灾情大小,特别是对人员伤亡多少有决定性作用的是() A.有无防洪准备B.有无正确的洪水应急方法C.有无准确的洪水预报D.有无正确的救助方法13.大地震以后,你在家里侥幸躲过一关,接着,你将如何做?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关闭水电及煤气开关B.及时抢救陷在碎物底下的人员C.打开电灯,或用打火机照明,查看物品损坏情况D.及时离开房屋,到开阔地带14.在灾难事故死亡的人中,立即死亡者不到1/3,而大部分的死亡者属于“丧失生命机会的人”。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操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作业内容主要围绕《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课程的核心内容展开,具体包括:1. 理论学习:学生需预习并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类型、成因及影响,重点掌握灾害监测的基本方法和防御措施。

2. 案例分析:选取近年内发生的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分析其监测过程、防御措施及其效果,并讨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空间。

3. 实践操作:学生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如ArcGIS),对所选案例进行空间数据分析,包括灾害发生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条件等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并尝试进行灾害风险的评估与预测。

4. 报告编写:学生需根据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的结果,编写一份关于所选案例的灾害监测与防御的综合报告。

报告应包括案例概述、灾害监测方法、防御措施、效果评估及改进建议等内容。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深入浅出,理解灾害监测与防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要具体详实,数据准确,分析逻辑清晰。

3. 实践操作要认真细致,数据收集与整理要准确无误,空间数据分析要科学合理。

4. 报告编写要条理清晰,内容完整,语言简练,图文并茂。

报告应包括必要的图表和图片等辅助材料,以便更好地说明问题。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从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和报告编写四个方面进行。

评价标准包括:1. 理论学习:学生是否深入浅出地理解了灾害监测与防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分析所选案例的监测过程、防御措施及其效果,并能够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空间。

3. 实践操作:学生是否认真细致地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空间数据分析是否科学合理。

4. 报告编写:报告内容是否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图文并茂,是否能够全面反映所选案例的灾害监测与防御情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31《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31《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练习题

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2010年第19号热带风暴“尼伯特”(Nepartak)10月11日8时(北京时间)中心位置在北纬22、3度,东经142、6度,中心气压998百帕,近中心最大风速18米/秒,移向东北,移速15千米/小时,七级大风圈半径100千米.“尼伯特”已向东北方向移动,对我国无影响。

据此回答1~3题。

10月11日9时FY2C红外云图1。

图中的红外云图是下列哪种地理技术系统得到的()。

A。

遥感技术B。

地理信息系统C。

全球定位系统D。

信息高速公路2。

预测台风的移动方向,主要应用的地理技术系统是()。

A.遥感技术B.地理信息系统C。

全球定位系统 D.信息高速公路3.对台风进行监测,利用的是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中的()。

A.气象监测网B。

地震监测网C.水文监测网D。

海洋环境监测网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RS、GIS和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应用。

监测台风利用的是RS,预测台风移动的方向利用的是GIS,对台风进行监测,利用的是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中的气象监测网,而非海洋环境监测网。

答案1、A2、B3、A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

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回答4~5题.4.洪水淹没地区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

推断出各地受灾情况 B.推断出各地降水情况C。

计算湖泊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5.对1950年与1998年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图层进行分析,能够().A。

计算湖泊蓄水量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C。

了解围湖造田情况D。

预测该地区降水变化趋势解析洪水淹没地区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显示灾害的主体(洪水)对客体(人员)的影响,从而推断出各地受灾情况,对不同年份的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图层进行分析,可以比较出湖面的变化,从而分析出湖泊面积是增加还是减少,也就是了解围湖造田情况。

答案4、A5、C二、综合题6。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并能够结合实际情境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应对策略,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

二、作业内容本课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知识点回顾:复习并理解自然灾害的分类及其影响,了解自然灾害的监测方法。

2. 案例分析:选取近年的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如地震、洪水等),分析其发生原因、监测手段及防御措施。

3. 监测工具制作:利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制作简易的自然灾害监测工具,如简易地震预警器、气象观测站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网络监测等)进行自然灾害的实时监测与预警。

5. 家庭安全检查:对家庭居住环境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制定并实施家庭防灾应急预案。

三、作业要求为保证作业的完成质量,提出以下要求:1. 学生需对所选自然灾害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具体事件的数据资料并详细分析。

2. 制作自然灾害监测工具时,需使用合适的软件工具进行绘图或表格制作,保证工具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 小组讨论时,需积极发言,记录讨论内容,并形成书面报告。

4. 家庭安全检查需全面细致,制定出的防灾应急预案需具有可执行性,并得到家长的支持和认可。

5. 作业需按时提交,字迹工整,表述清晰。

四、作业评价本课作业评价将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案例分析的深入程度和准确性;2. 监测工具的实用性和创新性;3. 小组讨论报告的完整性和观点的新颖性;4. 家庭安全检查和应急预案的合理性与可执行性;5. 作业完成的及时性和字迹工整程度。

五、作业反馈完成作业后,教师将进行以下反馈:1. 对学生完成的案例分析、工具制作等环节给予详细的点评和建议。

2. 针对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家庭安全检查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反馈和指导。

3. 对学生的整体作业表现进行评价,并给出改进建议。

4. 将优秀作业进行展示,供全班同学学习和借鉴。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其实际操作技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作业内容(一)理论学习学生需完成对《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课程第一单元的理论学习,包括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分类、成因及危害等,并掌握基本的监测与防御方法。

(二)案例分析选取近两年内发生的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如地震、洪水、台风等),要求学生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监测手段、防御措施及灾后救援与恢复等环节。

(三)实践操作1. 地图绘制:学生需根据所学知识,绘制所在地区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地图,并标注出主要监测站点。

2. 模拟演练:学生需分组进行模拟自然灾害应急演练,如模拟地震时的逃生与自救互救等。

(四)作业报告学生需将以上的学习内容及案例分析整理成书面报告,并详细记录地图绘制及模拟演练的流程与体会。

三、作业要求本次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于实践操作部分应由教师进行监督与指导,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对于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部分,要求学生对内容有深刻理解并加以拓展思考,确保知识点的学习深度与广度。

作业报告应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对所分析的案例和所绘制的地图有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根据学生理论学习的深度、案例分析的准确性、实践操作的规范性以及作业报告的完整性、逻辑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将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地方,将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反馈意见。

对于共性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对于个别问题,将与学生进行单独沟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对后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关于“高中地理课程《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的详细内容。

【高中地理】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选修五课后知能检测试题(13份) 中图版4

【高中地理】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选修五课后知能检测试题(13份) 中图版4

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三节地理信息技术与防灾减灾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各国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都已相当完善B.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利用的手段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C.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可以实现灾前预警、实时跟踪和灾后评估D. 我国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气象监测网、水文监测网、地震监测网以及海洋环境监测网等组成【解析】世界各国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日趋完善,但还不够,故A错;地理信息系统只是地理信息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故B错;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可以实现灾前预警、实时跟踪和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建议,故C错。

【答案】 D2.人民网北京2013年3月12日讯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正式提供区域服务。

下列事件中,不需要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是()A.台风“鲇鱼”位置及移动路径B.前往利比亚撤侨包机航向的确定C.云南大理森林大火扑救方案的制定D.舟曲特大山洪灾害救灾时救援物资的投放【解析】云南大理森林大火扑救方案的制定需要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不需要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答案】 C3.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作用的连续性表现在()①灾前预警②灾中跟踪③灾后评估④提出减灾决策方案A.①②③B.①②C.③D.④【解析】四项都属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作用,连续性表现在①②③。

【答案】 A4.下列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正确的是()A.GIS技术是重大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核心技术B.RS技术主要用于交通导航、地震监测等方面C.运用GIS技术,可以建立一种功能强大、快速高效的减灾决策支持系统D.运用GPS技术,可以进行洪水预报、淹没分析等【解析】RS是监测系统,GPS是定位系统,GIS是分析系统。

【答案】 C今年第1号热带风暴“清松”于2013年1月3日20时在菲律宾苏禄海海面上生成,4日凌晨移入我国南海南部偏东海域,4日05时其中心位于北纬8.9度,东经116.5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1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1 002百帕。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3.1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3.1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学案

3.1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导学案【学习目标】1. 从各级组织、自然灾害和监测手段三个方面理解并记忆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概念及主要作用。

2. 了解遥感技术的特点,理解其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3.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理解其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4. 了解自然灾害防御的概念及内涵,理解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

5. 了解我国自然灾害防御措施的发展成就。

【重点难点】1. 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但充满智慧的人类通过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如RS 、GIS 、工程和非工程防御等)对灾害进行监测和防御,是可以起到防灾、减灾作用的。

2. 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知识链接】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1.概念:由国家、①________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②____________。

2.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提出减灾决策方案3.发展情况⎩⎪⎨⎪⎧世界:各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③ 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④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基本特点:⑤____________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⑥________好、⑦________强。

2.时空特点⎩⎪⎨⎪⎧空间尺度→⑧ 观测能力时间尺度→⑨ 观测3.应用举例(1)提供常规⑩__________,观测沙尘、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

(2)迅速发现一些初发时人眼难以察觉的⑪____________,如森林火灾、赤潮等。

(3)监测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灾害发生的⑫________、速度以及是否复发。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功能:主要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①____________、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作用:②____________、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③____________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基础过关]
1.减轻自然灾害的高新科学技术主要包括()
①遥感技术②地理信息技术③全球定位技术④通讯技术⑤减灾工程质量探测
技术⑥先进的防灾建筑技术
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③④⑥
C.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2.中央电视台每天天气预报中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①遥感技术②地理信息系统③全球定位系统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②③
3.GPS技术在减灾防灾领域应用广泛,下列不是其应用领域的是() A.绘制地图B.人员救生
C.地震监测D.淹没分析
4.重大自然灾害空间监测系统的核心技术是 ()
A.全球定位系统B.遥感技术
C.地理信息系统D.计算机系统
5.在下列自然灾害中,利用遥感技术无法做到的是() A.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
B.监测病虫害的扩散情况
C.收集洪水受灾区的面积
D.监测沙尘暴的动态趋势
6.如果将GIS用来监测森林火灾,可以() A.用来分析、判断引起火灾的原因
B.预测森林火灾后所造成的后果
C.分析火势蔓延方向,制定灭火方案
D.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
7.2010年6月,嘉兴市国土资源局对外公布了全市地面沉降的监测数据。

数据显示该市地面沉降有加快的趋势。

对地面沉降监测适用的先进技术是() A.RS技术B.GIS技术
C.GPS技术D.“3S”技术
8.下列关于高新技术在防灾减灾应用中的前景,说法不正确的是()
A.遥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B.清洁能源技术的使用将完全替代煤炭的使用
C.通过转基因农业,将减少农作物的病虫害
D.防灾减灾将实现监测—评估—预测—预警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网络化
[能力提升]
9.水稻是亚洲主要的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保障其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

实时监测和预报水稻病虫灾害灾情所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B.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D.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10.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灾害监测评估中共有的作用是() A.动态监测B.成因分析
C.动态模拟D.灾害评价
11.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助于防灾减灾。

遥感技术用于防灾减灾的具体监测内容包括()
①旱情②水灾③滑坡④地震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②③④D.②③④
中广网包头2009年5月13日消息:由于去年冬季气温有利于蝗卵越冬,给今年蝗虫灾害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预计全旗蝗虫灾害总危害面积为20 077亩,其中严重危害面积15 077亩。

针对往年飞机灭蝗时定位不准,有时误将农药撒入池塘等问题,达茂旗畜牧局草原站已启动草原蝗虫灾害防治卫星监测预警体系。

据材料回答12~13题。

12.上述治蝗实例中,主要采用了“3S”技术中的()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
D.地理信息系统
13.卫星遥感技术之所以能够感知地面蝗虫的危害和分布情况是因为() A.农作物遭受蝗虫灾害,反射光谱会发生一定特性的变化
B.卫星分辨率高,可以拍摄到比较清晰的照片
C.卫星直接指挥飞机进行灭蝗工作,无需人工参与
D.如果采用飞机遥感,探测的范围会更大
14.读下表,完成下列各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术是自然灾害空间监测系统的核心技术。

(2)在灾害预测预报技术方面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当
这些技术发展到更高水平后,能够引导着人类从趋利避害到________________发展。

(3)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技术基础是什么?其具有哪些功能?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不同物体和物体的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电磁特性,卫星传感器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物体自身发射的电磁波,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律把电磁辐射转换成图像,经过处理,提取物体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和物体的状态,这就是遥感工作的基本原理。

例如,森林发生火灾时,着火树木的温度比没有着火树木的温度高,在电磁波的热红外波段会辐射出比未着火树木更多的能量,卫星拍摄到的影像上,着火的森林比未着火的森林显示更亮的浅色调。

据此原理,森林管理部门建立森林火灾实时监测预报系统,全天候对森林遥感信息进行监控。

如出现火情,就能对火灾面积、蔓延情况进行动态分析,以作出相应的防灾措施。

遥感技术同样对病虫害、洪水灾害等有不同的分辨功能。

(1)据以上文字材料,设计出用遥感技术对洪水监测的方案。

方案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分析,在森林火灾发生前,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在灾害发生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成灾后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理信息系统在监测森林火灾时能够(双选) ()
A.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
B.监测火灾的动态
C.为灭火提供预案依据
D.控制火灾的发生
答案
1.D2.A3.D4.B5.A6.C7.C8.B9.B10.A11.C12.C13.A 14.(1)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
(2)空间技术信息技术化害为利
(3)GIS技术。

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15.(1)方案A:建立长江流域监测预报预警系统,获得长江水文遥感影像资料方案B:对长江水文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预报
(2)圈定危险区,并对危险程度做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对灾情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
动对灾害损失做出快速评价,指导救灾活动
(3)B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