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2021_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⑤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激活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理念,有必要通过挖掘、整理、阐发和弘扬,让君子文化这颗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气神”的种子在新时代春风吹拂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与当代张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穿着越来越紧身的衣服,坐在更高、更舒服的椅子里,面前是高足的桌子,人们用餐时无疑会感到更舒服。这时,如果仍采取以前的那种分餐制形式,就需要在每个人面前放一张桌子,每个人坐一把椅子,不仅浪费家具,而且室内空间不足够大的话也难以摆开,于是人们逐渐聚拢到一张桌子上吃饭,分餐制向聚餐制悄悄转变。这种情形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发生了。在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室砖画《宴饮图》中,就有四个人并列坐在一个长方形大食案的一侧用餐的情景。到了唐代,聚餐制开始普及,在唐长安韦氏墓壁画《野宴图》中,正中间放着一张方形的桌子,食具全部放在这张桌子上,共有九名男子坐在各自凳子上分三面围着桌边聚餐。
2021级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信息,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上,并在答题卡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并核准条形码上的信息是否正确。
2. 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对应位置,超出答题区域、在草稿纸或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 Nhomakorabea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
②“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早已流行,主要指称贵族和执政者。春秋末期,孔子赋予“君子”概念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冯友兰说:“孔子一生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崇德向善的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可学可做、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C.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点缺点。
D. 文章从“君子之学”和“实用理性”精神两方面展开论述,彰显了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和当代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人格具有现实和平凡的特点,这是它能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践行的原因之一。
由分餐制向聚餐制转变是一个漫长的渐变过程,除了服饰、家具、食器等方面革新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外,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也是原因之一。魏晋以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儒家学说受到玄学等思想的挑战,传统的等级、礼制等观念有逐渐淡化的倾向,用餐形式更趋向实用化,其所承载的礼教色彩有所减弱,这也影响到社会习俗的变革。
(摘编自陈忠海《分餐制在中国古代的演变》)
材料二:
中国人的饮食方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很长时间以来,围桌共食已成为普遍习惯,也是一种文化符号。筷子是传统饮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符号,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会,许多人都习惯以彼此夹菜的方式表达情感。围桌共食中来回“穿梭”着筷子,这种场景虽然传递着情谊,但却极大增加了病菌传播的风险。
形成新兴的餐桌文化,离不开多方协作共同努力。首先是政府要积极进行正面引导宣传。杭州建德市制作公筷公勺地方标准,并制作“前端金色、后端绿色,尾部标注有地域文化品牌”的公筷供全市使用,取得了良好成果。面对关系到公众卫生安全的“小事”,政府要拿出实际行动积极作为。再者是餐饮企业要成为分餐而食的推动者。根据《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各个餐饮企业要践行企业责任,在设施条件、服务规范、卫生条件等方面严格把关,为大众创造分餐饮食的基础设施条件,并引导人们养成正确的饮食观念。
④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热衷于构造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等。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这种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鲜明地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的精神,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只把仁、义、忠、孝、廉、悌等当作理论,而是当作值得遵循也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其目的就是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而他最终反思出来的结果是做人要做君子”错误,结合原文“那么他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可知,这是作者的看法,并非冯友兰的观点,选项“而他最终反思……”,张冠李戴。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三: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唾液是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除了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外,合餐很可能成为肝炎、伤寒、痢疾等多种疾病以及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媒介。数据显示,成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60%。倡导分餐制不但在疫情期间更安全、卫生,在平时也更符合健康生活的理念。
但传统观念较难改变、围餐更热闹、中餐适合合餐等是一些网民不愿分餐的主要原因。还有声音表示,推行家庭分餐制比推行聚会分餐制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更大。有建议指出,在疫情的影响下,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可以率先实行分餐制,社会上加大对分餐制的宣传力度,从服务到理念,提高公众对分餐制的接受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个人和家庭,养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材料一:
相比于西方国家广泛流行的分餐制,中国人更习惯聚餐。其实,中国人一开始也采取的是分餐制。
《史记》所载的“鸿门宴”故事,就是分餐制的形式。刘邦一行登门拜会,项羽留刘邦等人吃饭,席间,项羽、范增、项伯、刘邦、张良等人分坐于不同方位,这正是分餐制的典型场景。如果他们几个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项庄也就不可能通过舞剑的方式去杀刘邦了,因为那样做项羽也会有危险。
B. 筷子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且能以彼此夹菜的方式表达情感,但同时也极大增加了病菌传播的风险。
C. 筷子在围桌共食中来回“穿梭”,难免沾染上唾液,而唾液是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故应该减少筷子的使用频率。
D. 魏晋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传统的等级、礼制等观念有逐渐淡化的倾向,用餐形式也更有可能趋向于实用化。
③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什么是儒学?有一种观点回答得很干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具体来说,在修己和治人两方面,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从这一角度说,儒学事实上便是“君子之学”。这种观点从儒学的目标追求和功能作用上说明儒学的特点,无疑抓住了本质,对于我们理解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今天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不仅史书记载如此,大量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也证明是这样的。山东诸城出土的前凉“髡刑图”画像砖,体现了汉代人用餐的场景。图中官吏列坐,一人面前放置一份盛有食物的餐具。还有四川郫都区出土的“宴饮舞乐百戏”画像砖,图中有五个人席地而坐,一人面前摆有一案,众人分餐而食。
中国人早期实行分餐制,与家具的形制有关。中国一开始没有椅子、桌子这样的家具,人们通常席地而坐。将杯盘直接放在席子上既不卫生也不雅观,于是吃饭时通常还有一种食案,只是它比较低矮。在汉墓中出土过一幅《宴饮观舞图》壁画,表现的是人们就餐的场景,图中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小食案,这种小食案其实就是食盘的变形。颜师古在《急就章注》中解释:“无足曰盘,有足曰案,所以陈举食也。”与食盘不同,这种小食案下面有足,便于放在席上。《后汉书》记载,隐士梁鸿从太学毕业后厌倦官场,还乡后娶孟光为妻,夫妻二人后转徙吴郡,靠帮工维持生计。梁鸿每次回来,“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孟光举的“案”,就是当时常见的小食案。
6. 你认为当前应如何有效地推行分餐制?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摘编自韩冰玉《浙江走进公筷新“食”代》)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鸿门宴”上主宾分坐于不同方位,呈现的正是分餐制的典型场景,这也为项庄刺杀刘邦且保全项羽提供了便利。
B. 中国历代实行分餐制的形式,都与家具的形制有关,如《宴饮观舞图》中的小食案就影响了当时人们的就餐形式。
B. 冯友兰认为,孔子一生都在反思如何做人,而他最终反思出来的结果是做人要做君子。
C. 中西文化对“知”和“行”的看重程度,可作为认识中两种文化基本差异的一个视角。
D. 让君子文化在当代社会蔚然成风,离不开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的身体力行与引导带动。
【答案】1. D2. C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 汉人在魏晋以后开始受到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在服饰、家具和用餐器具上进行革新,进而影响到用餐形式。
D. 魏晋时期,分餐制逐渐向聚餐制转变,究其原因,除了服饰、家具、食器等的革新外,主要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提及《后汉书》有关汉灵帝的记载,旨在说明少数民族的服饰、家具等已经传入内地,并深受上层社会喜爱。
魏晋以后,各民族之间加快了交流与融合,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人们的服饰、家具和用餐器具有了许多革新,进而影响到用餐的形式。与汉人传统服饰不同,少数民族的“胡服”以袖窄、紧身、圆领、开衩等特点而更适合活动,在用餐时不容易碰翻杯盘,也不容易沾上油污。少数民族所使用的“胡床”,类似于人们后来一直用的“马扎”,已经是一种高足坐具了。至少在东汉末年,“胡服”“胡床”等已经传到内地,受到上层社会的喜爱。《后汉书》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京城中“贵戚皆竞为之”。
A. “君子”一词出现甚早,西周时就已流行,但其内涵与孔子所赋予的优秀道德意蕴和崇德向善的人格有差异。
B. 修己是成为君子的途径,而成为君子又是治人的前提,二者是从儒学的目标追求和功能作用上说明其特点的。
C. 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都有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但前者更看重“知行合一”中的“行”。
多一双公筷、一个公勺,多一份放心安心。公筷、公勺用起来,分餐进食搞起来,这些文明小节将为广大市民的健康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每一位市民都可以从自己做起,通过每个人的努力,让“公筷意识”深入人心,让“分餐进食”成为文明标配,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彻底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摘编自薛正文《公筷公勺分餐进食引领文明餐桌新“食”尚》)
D. “实用理性”精神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不把仁、义、忠、孝等当作理论,而是当作应遵循的伦理规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肯定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的观点,并指出这对理解、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积极意义。
B. 文章引用《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论述,说明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着“实用理性”精神。
D. “不把仁、义、忠、孝等当作理论”错误,结合原文“知识分子都不是只把仁、义、忠、孝、廉、悌等当作理论”可知,原文是“不是只把”,选项“不把”,曲解文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点缺点”错误,结合原文“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热衷于……辩证法等”“中华传统文化……大行君子之道”可知,文章并未分析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优点缺点”,选项“分析了各自的优点缺”无中生有。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与当代张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穿着越来越紧身的衣服,坐在更高、更舒服的椅子里,面前是高足的桌子,人们用餐时无疑会感到更舒服。这时,如果仍采取以前的那种分餐制形式,就需要在每个人面前放一张桌子,每个人坐一把椅子,不仅浪费家具,而且室内空间不足够大的话也难以摆开,于是人们逐渐聚拢到一张桌子上吃饭,分餐制向聚餐制悄悄转变。这种情形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发生了。在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室砖画《宴饮图》中,就有四个人并列坐在一个长方形大食案的一侧用餐的情景。到了唐代,聚餐制开始普及,在唐长安韦氏墓壁画《野宴图》中,正中间放着一张方形的桌子,食具全部放在这张桌子上,共有九名男子坐在各自凳子上分三面围着桌边聚餐。
2021级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信息,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上,并在答题卡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并核准条形码上的信息是否正确。
2. 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对应位置,超出答题区域、在草稿纸或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 Nhomakorabea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
②“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早已流行,主要指称贵族和执政者。春秋末期,孔子赋予“君子”概念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冯友兰说:“孔子一生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崇德向善的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可学可做、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C.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点缺点。
D. 文章从“君子之学”和“实用理性”精神两方面展开论述,彰显了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和当代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人格具有现实和平凡的特点,这是它能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践行的原因之一。
由分餐制向聚餐制转变是一个漫长的渐变过程,除了服饰、家具、食器等方面革新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外,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也是原因之一。魏晋以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儒家学说受到玄学等思想的挑战,传统的等级、礼制等观念有逐渐淡化的倾向,用餐形式更趋向实用化,其所承载的礼教色彩有所减弱,这也影响到社会习俗的变革。
(摘编自陈忠海《分餐制在中国古代的演变》)
材料二:
中国人的饮食方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很长时间以来,围桌共食已成为普遍习惯,也是一种文化符号。筷子是传统饮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符号,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会,许多人都习惯以彼此夹菜的方式表达情感。围桌共食中来回“穿梭”着筷子,这种场景虽然传递着情谊,但却极大增加了病菌传播的风险。
形成新兴的餐桌文化,离不开多方协作共同努力。首先是政府要积极进行正面引导宣传。杭州建德市制作公筷公勺地方标准,并制作“前端金色、后端绿色,尾部标注有地域文化品牌”的公筷供全市使用,取得了良好成果。面对关系到公众卫生安全的“小事”,政府要拿出实际行动积极作为。再者是餐饮企业要成为分餐而食的推动者。根据《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各个餐饮企业要践行企业责任,在设施条件、服务规范、卫生条件等方面严格把关,为大众创造分餐饮食的基础设施条件,并引导人们养成正确的饮食观念。
④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热衷于构造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等。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这种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鲜明地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的精神,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只把仁、义、忠、孝、廉、悌等当作理论,而是当作值得遵循也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其目的就是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而他最终反思出来的结果是做人要做君子”错误,结合原文“那么他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可知,这是作者的看法,并非冯友兰的观点,选项“而他最终反思……”,张冠李戴。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三: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唾液是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除了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外,合餐很可能成为肝炎、伤寒、痢疾等多种疾病以及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媒介。数据显示,成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60%。倡导分餐制不但在疫情期间更安全、卫生,在平时也更符合健康生活的理念。
但传统观念较难改变、围餐更热闹、中餐适合合餐等是一些网民不愿分餐的主要原因。还有声音表示,推行家庭分餐制比推行聚会分餐制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更大。有建议指出,在疫情的影响下,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可以率先实行分餐制,社会上加大对分餐制的宣传力度,从服务到理念,提高公众对分餐制的接受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个人和家庭,养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材料一:
相比于西方国家广泛流行的分餐制,中国人更习惯聚餐。其实,中国人一开始也采取的是分餐制。
《史记》所载的“鸿门宴”故事,就是分餐制的形式。刘邦一行登门拜会,项羽留刘邦等人吃饭,席间,项羽、范增、项伯、刘邦、张良等人分坐于不同方位,这正是分餐制的典型场景。如果他们几个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项庄也就不可能通过舞剑的方式去杀刘邦了,因为那样做项羽也会有危险。
B. 筷子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且能以彼此夹菜的方式表达情感,但同时也极大增加了病菌传播的风险。
C. 筷子在围桌共食中来回“穿梭”,难免沾染上唾液,而唾液是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故应该减少筷子的使用频率。
D. 魏晋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传统的等级、礼制等观念有逐渐淡化的倾向,用餐形式也更有可能趋向于实用化。
③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什么是儒学?有一种观点回答得很干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具体来说,在修己和治人两方面,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从这一角度说,儒学事实上便是“君子之学”。这种观点从儒学的目标追求和功能作用上说明儒学的特点,无疑抓住了本质,对于我们理解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今天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不仅史书记载如此,大量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也证明是这样的。山东诸城出土的前凉“髡刑图”画像砖,体现了汉代人用餐的场景。图中官吏列坐,一人面前放置一份盛有食物的餐具。还有四川郫都区出土的“宴饮舞乐百戏”画像砖,图中有五个人席地而坐,一人面前摆有一案,众人分餐而食。
中国人早期实行分餐制,与家具的形制有关。中国一开始没有椅子、桌子这样的家具,人们通常席地而坐。将杯盘直接放在席子上既不卫生也不雅观,于是吃饭时通常还有一种食案,只是它比较低矮。在汉墓中出土过一幅《宴饮观舞图》壁画,表现的是人们就餐的场景,图中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小食案,这种小食案其实就是食盘的变形。颜师古在《急就章注》中解释:“无足曰盘,有足曰案,所以陈举食也。”与食盘不同,这种小食案下面有足,便于放在席上。《后汉书》记载,隐士梁鸿从太学毕业后厌倦官场,还乡后娶孟光为妻,夫妻二人后转徙吴郡,靠帮工维持生计。梁鸿每次回来,“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孟光举的“案”,就是当时常见的小食案。
6. 你认为当前应如何有效地推行分餐制?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摘编自韩冰玉《浙江走进公筷新“食”代》)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鸿门宴”上主宾分坐于不同方位,呈现的正是分餐制的典型场景,这也为项庄刺杀刘邦且保全项羽提供了便利。
B. 中国历代实行分餐制的形式,都与家具的形制有关,如《宴饮观舞图》中的小食案就影响了当时人们的就餐形式。
B. 冯友兰认为,孔子一生都在反思如何做人,而他最终反思出来的结果是做人要做君子。
C. 中西文化对“知”和“行”的看重程度,可作为认识中两种文化基本差异的一个视角。
D. 让君子文化在当代社会蔚然成风,离不开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的身体力行与引导带动。
【答案】1. D2. C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 汉人在魏晋以后开始受到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在服饰、家具和用餐器具上进行革新,进而影响到用餐形式。
D. 魏晋时期,分餐制逐渐向聚餐制转变,究其原因,除了服饰、家具、食器等的革新外,主要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提及《后汉书》有关汉灵帝的记载,旨在说明少数民族的服饰、家具等已经传入内地,并深受上层社会喜爱。
魏晋以后,各民族之间加快了交流与融合,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人们的服饰、家具和用餐器具有了许多革新,进而影响到用餐的形式。与汉人传统服饰不同,少数民族的“胡服”以袖窄、紧身、圆领、开衩等特点而更适合活动,在用餐时不容易碰翻杯盘,也不容易沾上油污。少数民族所使用的“胡床”,类似于人们后来一直用的“马扎”,已经是一种高足坐具了。至少在东汉末年,“胡服”“胡床”等已经传到内地,受到上层社会的喜爱。《后汉书》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京城中“贵戚皆竞为之”。
A. “君子”一词出现甚早,西周时就已流行,但其内涵与孔子所赋予的优秀道德意蕴和崇德向善的人格有差异。
B. 修己是成为君子的途径,而成为君子又是治人的前提,二者是从儒学的目标追求和功能作用上说明其特点的。
C. 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都有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但前者更看重“知行合一”中的“行”。
多一双公筷、一个公勺,多一份放心安心。公筷、公勺用起来,分餐进食搞起来,这些文明小节将为广大市民的健康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每一位市民都可以从自己做起,通过每个人的努力,让“公筷意识”深入人心,让“分餐进食”成为文明标配,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彻底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摘编自薛正文《公筷公勺分餐进食引领文明餐桌新“食”尚》)
D. “实用理性”精神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不把仁、义、忠、孝等当作理论,而是当作应遵循的伦理规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肯定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的观点,并指出这对理解、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积极意义。
B. 文章引用《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论述,说明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着“实用理性”精神。
D. “不把仁、义、忠、孝等当作理论”错误,结合原文“知识分子都不是只把仁、义、忠、孝、廉、悌等当作理论”可知,原文是“不是只把”,选项“不把”,曲解文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点缺点”错误,结合原文“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热衷于……辩证法等”“中华传统文化……大行君子之道”可知,文章并未分析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优点缺点”,选项“分析了各自的优点缺”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