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碱三元复合驱后油层动用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特点郭素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弱碱三元复合驱后油层动用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特点郭素格
发布时间:2023-05-27T06:23:05.606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3年6期作者:郭素格[导读] A开发区开展的三项弱碱三元复合驱试验取得提高采收率18个百分点以上的效果,2014年开始在A开发区逐步推广,针对这种形势研究弱碱三元复合驱后油层动用状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利用取心井、数值模拟资料,了解油层水淹规律,认识和掌握弱碱三元复合驱前后油层水淹特征,搞清了油层动用状况和剩余油分布特征,为弱碱三元驱后剩余油进一步挖潜提供科学依据。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三采油厂黑龙江大庆 163113摘要:A开发区开展的三项弱碱三元复合驱试验取得提高采收率18个百分点以上的效果,2014年开始在A开发区逐步推广,针对这种形势研究弱碱三元复合驱后油层动用状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利用取心井、数值模拟资料,了解油层水淹规律,认识和掌握弱碱三元复合驱前后油层水淹特征,搞清了油层动用状况和剩余油分布特征,为弱碱三元驱后剩余油进一步挖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弱碱;三元复合驱;动用状况;剩余油
1. 前言
A开发区开展的三项弱碱三元复合驱试验取得了提高采收率18个百分点以上的好效果,尤其是①试验最终提高采收率到达29.02个百分点,②示范区预计提高采收率17.27%,并于2014年开始在A开发区逐步推广。

根据①试验区完钻的2口检查井资料、数值模拟资料,对弱碱三元复合驱后油层动用状况和剩余油分布特点进行分析。

2.弱碱三元复合驱前后油层水洗状况
井1目的层钻遇有效厚度5.0m,其中水洗厚度3.43m,占68.6%,水洗程度以弱、未水洗为主,弱、未水洗厚度2.82m,占水洗厚度的56.4%,纵向上以弱未水洗为主,主要存在于厚油层顶部,由于层内0.2m岩性夹层的遮挡和岩性变差,其夹层下部存在未水洗段,具有一定的剩余油潜力。

井2目的层钻遇有效厚度6.6m,其中水洗厚度6.42m,占97.3%。

水洗程度以中水洗为主,中水洗厚度3.62m,占水洗厚度的54.9%,与三元驱前相比上升了20.5个百分点。

未水洗厚度比例由弱碱三元驱前的31.4%下降到2.7%,下降了28.7个百分点,强水洗厚度比例由三元驱前的9.2%上升到28.8%,弱水洗厚度比例由三元驱前的25.0%下降到13.7%,纵向上弱水洗段与中强水洗段交互分布,且零散分布的弱水洗段与中强水洗段从韵律上很难分开,弱未水洗段仍然存在于厚油层顶部。

图1 三元驱前后水洗厚度比例统计
3、弱碱三元复合驱前后油层剩余油分布
三元驱前剩余油饱和度58.9%,剩余油饱和度主要集中在40%-60%和大于70%两个区间,厚度比例占76.5%。

三元驱后剩余油饱和度40.6%,比三元驱前降低18.3个百分点,剩余油饱和度主要集中在35%-50%之间,厚度比例占53.9%。

纵向上,三元驱前不同油层含油饱和度差异较大,油层上部剩余油富集,其中主力油层含油饱和度达到68.4%,三元驱后不同油层含油饱和度差异减小,主力油层含油饱和度下降到38.4%,比三元驱前下降了30个百分点,油层仍然存在较高剩余油。

三元驱后驱油效率达到49.3%,比三元前提高21.2个百分点,纵向上驱替均匀,油层上部驱油效率大幅度提高,主力油层驱油效率46.2%,比三元驱前提高20个百分点。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三元驱前剩余油平面上分布在连通性好的河道上,主要位于①试验区北部,西部物性差的砂体剩余油很低,主力油层剩余油在北部和南部较高,三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各目的层剩余油大体上呈零星分布或线状分布。

三元驱后剩余油仍在河道上残余,在分流线上也相对富集。

4、弱碱三元复合驱后油层剩余地质储量潜力
三元驱后剩余油主要集中在弱、中水洗段,剩余油饱和度达到58.7%和43.6%,但是弱水洗段厚度比例只有14%左右,而中水洗段厚度比例达到54%,因此地质储量主要分布在中水洗段,是进一步挖潜的主攻方向。

纵向上,剩余储量潜力主要分布在油层相对较差的两个油层;平面上,虽然河道砂的阶段采出程度最高,达到41.57%,由于储量基数大,三元驱后剩余油仍在河道上残余。

5、弱碱三元复合驱后油层挖潜措施一是在调、堵的基础上扩大波及体积。

弱碱三元复合驱后含水饱和度达到60%,其中15%的厚度含水饱和度达到70%以上,流度控制更加困难,必须在堵、调的基础上扩大波及体积。

三元驱前平均含水饱和度为41.1%,三元驱后为59.4%,三元驱过程中,体系地下有效粘度达到30mPa·s时,能够满足流度比1:3的要求。

三元驱后,再用同样的粘度驱油,不能满足要求,当粘度提高到100mPa·s时,能够满足要求,但是含水饱和度达到70%以上的层位,即使粘度提高到100mPa·s,流度比仍然不能满足要求。

二是在扩大波及体积的基础上提高驱油效率。

通过不同粘度比、毛管数的提高采收率岩心驱替试验对比结果可以看到,粘度比与毛管数都较高的体系驱油效果较好。

表1 粘度比与毛管数对驱油效果影响
注入体系
活性剂/
碱二元驱
高浓度
聚合物驱
三元驱
毛管数
3.33×10-
3
1.05×10-
4
2.74×10-
1

度比0.04 6.00 3.12

高采收

(%)
3.87.515.5
6. 结论
(1)弱碱三元复合驱后油层见水层厚度大、水洗厚度大,驱油效率、采出程度均较高,开采效果好。

(2)弱碱三元复合驱后油层水洗层内的水洗程度以中水洗为主,占水洗厚度的54.9%。

(3)弱碱三元复合驱后油层仍然存留较高剩余油,平面上河道砂体存在较大的剩余油基数,是今后的挖潜方向,需要通过扩大水淹波及体积和提高驱油效率来改善开采效果,以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广民.新立油田扶杨油层剩余油研究[J].东北石油大学,2015
[2]林成焰.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J].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
[3]郭平.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4]高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5,(1):40-43
[5]李红南,徐怀民,许宁,等.低渗透储层非均值模式与剩余油分布.[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4)):4-8作者简介:郭素格(1982年10月),女,黑龙江省大庆市,高级工程师,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