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早期应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达拉奉早期应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
刘林娜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早期应用依拉达奉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遵入院顺序,将全部患者分为乙组和甲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基础治疗,甲组早期(入院后立即)加用依达拉奉,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效果进行总结.结果乙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大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小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50例患者中,血肌酐轻度升高的患者为2例,谷草转氨酶轻度升高的患者为2例,无法确诊为依达拉奉致病,但患者停药之后好转,在输液中发生心悸的患者为1例,降低输液速度后心悸消失.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早期应用依拉达奉能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还可提高治疗有效率.
【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
【年(卷),期】2018(032)007
【总页数】2页(P151-152)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依达拉奉;应用效果
【作者】刘林娜
【作者单位】天津市海滨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天津 3002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
临床中,缺血性脑卒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因机体脑供血动脉闭塞或者狭窄导致脑供血不足,进而致使脑组织坏死。

患者临床表现是感觉障碍、失语、肢体运动障碍、共济障碍、突发眩晕、黑蒙(单眼)、复视[1]。

在发病后,患者如
果治疗不及时,就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包括消化道出血、颅内压增高以及肺炎等,甚至会导致瘫痪或者死亡[2]。

为了探讨和分析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早期应
用依拉达奉的效果,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结果表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
作为研究对象。

遵入院顺序,将全部患者分为乙组和甲组,每组各50例。

其中,甲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为55~78岁,平均为(63.12±2.58)岁;30例患者吸烟、33例患者饮酒;患者既往病史:28例患者为脂质代谢紊乱、26例患者为糖尿病、31例患者为高血压、19例患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

乙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为54~79岁,平均为(63.25±2.48)岁;29例患者吸烟、34例患者饮酒;患者既往病史:29例患者为脂质代谢紊乱、27例患者为糖尿病、29例患者为高血压、18例患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患者均实施基础治疗:控制血压、抗凝、抗血小板、控制血糖、对症治疗、抗感染。

甲组早期加用依达拉奉:每次将30 mg的依达拉奉注射液(国产药品,英文名称:Edaravone Injection,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0353,生产单位:
河北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药品特性:化学药品,20 ml∶30 mg)溶于
100 ml的氯化钠注射液(0.9%)中,静脉滴注,每天2次,持续2周。

1.3 观察指标
记录甲组患者不良反应(心悸、谷草转氨酶升高、血肌醉升高)。

1.4 评价标准
选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价,分数高
则缺损严重[3]。

无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小于17%甚至增加。

进步:患者神经功能缺损
评分下降在18%~45%之间,肌力恢复至2~3级。

显著进步:患者神经功能缺
损评分下降在46%~90%之间,肌力恢复至4级,病残程度为1~3级。

基本痊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超过91%,肌力恢复至5级[4]。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计量资料以(均
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疗效等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结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甲组50例患者的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42±2.11)分,乙组50例患者的
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2.13±2.41)分,乙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大于甲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82,P=0.000)。

2.2 总结治疗效果
甲组50例患者治疗的无效、进步、显著进步以及基本痊愈的例数为4例、7例、13例、26例,其概率分别为8.0%、14.0%、26.0%、52.0%,治疗总有效率为92.0%(46/50)。

乙组50例患者治疗的无效、进步、显著进步以及基本痊愈的
例数为14例、9例、15例、12例,其概率分别为28.0%、18.0%、30.0%、
24.0%,治疗总有效率为72.0%(36/50)。

乙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小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75,P=0.009)。

2.3 总结不良反应
甲组50例患者中,血肌酐轻度升高的患者为2例,其概率为4.0%;谷草转氨酶
轻度升高的患者为2例,其概率为4.0%;无法确诊为依达拉奉致病,但患者停药之后好转,在输液中发生心悸的患者为1例,其概率为2.0%,降低输液速度后心悸消失。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脑缺血后坏死周围的脑组织有缺血半暗带区存在,当血流恢复之后,部分半暗带区会出现迟发性死亡,致使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在这个过程中,氧自由基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机体在发生脑缺氧、脑缺血之后,会通过发生四烯酸代谢、线粒体呼吸链损伤、白细胞等释放自由基[5]。

机体再灌注后,在氧供充分的情况
下会有大量自由基产生,导致瀑布式自由基的级联反应。

这些自由基会攻击机体脂质膜结构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的不饱和双键,引发过氧化反应,致使脂质膜受到损害,增加了通透性,使细胞器解体,而最终细胞毒性脑水肿加重[6]。

同时,自由基还
能够攻击机体血管内皮的细胞膜,使血管源性脑水肿加重。

所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的关键就是及时的清除自由基来挽救半暗带区。

依达拉奉是强效的一种新型自由基的清除剂,对脑缺血区的内皮损伤进行抑制,并对神经细胞的损害进行缓解,从而发挥出神经保护作用。

最近几年,有学者发现: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依达拉奉可提高其血清红细胞生成素的水平。

对于红细胞生成素来说,利于自由基的清除,还对神经细胞的凋亡进行抑制,存在抗氧化、调节炎症反应、缓解血管痉挛、诱导血管生长、,调节干细胞生长、诱导新生血管生成等作用[7]。

为了探讨和分析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早期应用依拉达奉的效果,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
象,其结果为:乙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大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乙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小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充分说明了依达拉奉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确切。

有研究指出:依达拉奉存在损害肝肾功能的不良反应,但是此次研究甲组中出现血肌醉轻度升高、谷草转氨酶轻度升高的例数均为2例,停药后不良反应自行消失。

所以临床上使用依达拉奉是安全的。

综上所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早期应用依拉达奉能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还可提高治疗有效率。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高星乐,陈力宇,孙乐球,等.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24(16):1569-1571.
[2] 罗传松,唐云.依达拉奉、巴曲酶联合用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观察 [J].血栓与止血学,2013,19(5):196-198.
[3] 吴智,李育新,黎珍,等.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1):154-155.
[4] 张秀芳.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7):525-526.
[5] 张瑛,戴启荷.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6):1763-1765.
[6] 许文克,李玉成,李静宇,等.依达拉奉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灌注后脑保护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33(2):38-39.
[7] 贾蕾,王娟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采取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6):14-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