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社会热点押题训练训练16中国智造工匠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16 中国智造·工匠精神
1.子夏(孔子的弟子)曾指出:“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产品,君子(品德高尚之人)通过学习来领悟道理。
”子夏将“工匠”和“君子”相提并论是为了说明( )
A.私营手工业在当时已经出现
B.自身修养的培养须讲究方法
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思想变革引领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意,子夏是拿工匠与君子做了对比,在对比中强调君子需要学习,与私营、官营手工业等无关,故A、C、D项错误;故B项正确。
2.“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
这反映了( )
A.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
B.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
C.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
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
答案 C
解析材料反映了民营手工产品形式上借鉴官营产品,并不是假冒官营产品,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此举对民营与官营手工业关系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民营手工产品形式上借鉴官营产品,是为了促进自身保证产品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此举对民营与官营手工业地位的影响,故D项错误。
3.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造纸术改进,利于信息的记录和传承
B.火药用于军事,出现自动爆炸的地雷
C.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海运的发展
D.雕版印刷出现,促进宋代文化的传播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科技成就的内容。
东汉时期造纸术得到改进,故A项错误;B项出现于唐朝末年;北宋时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海运的发展,故C项正确;D项出现在唐朝。
4.李约瑟说中国未发展出现代科技,不是因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下列对材料表述正确的是( )
A.重儒学,轻奇巧淫技的传统思维阻碍了中国科技的现代化
B.中国的科技注重实用性
C.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逻辑推论思维
D.中国的专制政治是科技进步的政治基础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李约瑟认为中国未发展出现代科技的原因主要在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即认为是传统的儒学思想阻碍了科技的近代化,故A项符合题意;B项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但不符合题意;C、D两项表述错误。
故选A。
5.(2017·山西五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1)作家王蒙曾说:“1956年‘双百’方针刚刚提出时便立见成效,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
”这表明“双百”方针( )
A.开创了文艺创作新思路
B.树立了新艺术创作方式
C.鼓舞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D.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宗旨
答案 C
解析材料未涉及开创了文艺创作新思路,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树立了新艺术创作方式,故B项错误;据材料“1956年‘双百’方针刚刚提出时便立见成效,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可知鼓舞了人们的创新精神,故C项正确;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
6.一位老工程师回忆“文革”时说:“由于当时批判反动学术权威,报章上连篇累牍地严厉指责各种管卡压和专制学阀作风,因此,几乎没有什么人敢于以权威和老子自居,在研究队
伍内部形成高度民主的风气。
”当时这种现象推动科技突破的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发现天然杂交水稻优势
D.“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当时处于“文革”时期,即1966年至1976年期间。
结合所学可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1965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项错误;发现天然杂交水稻优势是在1964~1965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项错误;“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是在1970年,符合题干时间,故D项正确。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
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
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
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材料二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
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
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
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德国人思辨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
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
最后,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
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础有失偏颇,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的更重要因素。
——摘编自钱宇虹《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的异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培育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
答案(1)异:中国工匠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德国工匠以机器生产为主;中国工匠多来源于奴隶罪犯,地位很低,德国工匠地位与其他职业平等;中国工匠通过心传身授的学徒制方式加以培养,德国工匠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方式培养。
同:都有精湛的技艺且精益求精;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匠精神;都受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
响;都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原因:德意志民族文化底蕴和德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中世纪城市行会工作观的推动;宗教改革的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对工匠的培养;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发展;德国政府对科技和教育的重视。
认识:加大职业教育力度,注重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完善工匠的培养机制;结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创造尊重技能人才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提高工匠的地位;形成正确健康的工作观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国家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