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_B7M5SimonWakefield’sYunnanDiary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imon Wakefield’s Yunnan Diary”教学设计
主题语境:人与社会—旅游与文化
语篇类型:旅游日记
授课时长:一课时(45分钟)
教材分析:本模块的主题是少数民族文化。
涉及三个语篇,其中本节课是文本一是一篇旅游日记,讲述的是丽江古城及纳西族的风情文化,文本二是关于白族的人口,方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介绍,文本三是介绍了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相关信息。
本篇阅读文本选取了四则英文日记,通过一位外国人的所见所想,介绍了丽江古城以及纳西族的风情文化。
本文共有六个段落,第一部分是一二段主要介绍了云南的地形风景和丽江古城的美丽,第二部分是三四五段主要从纳西妇女、纳西文字和纳西音乐三个方面介绍了纳西文化,最后一部分是作者在云南旅行的感受,并抒发感慨人与人之间虽然看起来很有差异,但是我们都会欢笑和哭泣,需要爱和友谊,无论起初我们看上去有多么不同,我们本质上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六班学生41人。
该班学生整体外向、开朗、思维较活跃,一起回答问题回答不错,但让学生自己站起来说,有学生放不开,不敢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因此我希望通过本节阅读课,多让学生起来回答问题,给他们提供展示和表达的机会。
再一个,大部分学生能用英语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简单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用英语流畅地表达和描述的准确度还需要多加锻炼。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结构,获取、归纳并描述云南多变的地形、云南古城以及纳西文化
等事实性信息和云南之旅的感受。
2.了解文中提到的纳西族文化的三个方面:归纳纳西族妇女的社会地位,兴趣
爱好,服饰等信息;获取纳西族语言,感受象形文字的魅力;总结纳西人民喜爱自己音乐的原因,并欣赏纳西族音乐。
3.依托文本描述,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形成一幅云南之旅的画面,切
实感受云南的美和纳西族的文化,并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分享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看法和感受,并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对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尊重。
4.完成文本输入到输出的转化,通过role play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对话的
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将本节课输入的大量语言输出出来。
教学过程:
一:Lead in:
1.Question: Do you like traveling? Where have you been? What have you learnt from you journey?
2.Show a representing picture of Yunnan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guess where it is and then follow Simon’s step to find the beauty of Yunnan.
设计意图:利用问题和图片创设情境,引出主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二:Activity 1.
1.Match the photos with the paragraphs.
2.Find the key information of each paragraph.
3.Divide the passage into three parts and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设计意图:获取,概括文章每一段落的关键信息,提高学生提取和归纳基本信息的能力。
三.Activity 2.
Part 1(para.1-2)
1.What’s the author’s feeling when he saw the landscape of Yunnan? Why he had
such kind feeling?
设计意图:获取作者看到云南地形的感受,并分析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通过分析,让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2.In the second paragraph, the author describes that “sat and watched as the town
slowly woke up to the day”, do you like this expression? Why?
3.What makes you feel you are walking back into the past as you walk past the
ancient wooden and stone house?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第二段,使学生能发挥想象力,在脑海形成一幅云南古城的画面,与作者一起发现云南古城的美。
四:Activity 3.
Para.3
1.What do we know about Naxi women?
设计意图:了解并归纳总结纳西族妇女的社会地位,兴趣爱好,服饰等信息。
Para.4&5
2.What’s special about Naxi language?
设计意图:获取纳西族语言,认识到纳西语是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历史悠久,并通过展示的纳西语言图片,感受象形文字的魅力。
3.Do Naxi people love their music? What aspects can you find that?
设计意图:获取并归纳纳西人民喜爱自己音乐的原因,通过一首纳西音乐山坡羊,欣赏纳西的音乐。
4.Discussion : Should they change their culture or not? Why?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让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享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看法和感受,并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对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尊重。
Part3(para.6)
5.What is Simon’s feeling after his travel?
设计意图:获取作者云南之旅的感受,并通过作者抒发的感慨,与作者在情感上达成共鸣,However different we may appear to be at first, we are all the same, all equal。
五:Activity 4.
Role Play: Imagine that you are Simon’s friend, and make up a dialogue or interview about Simon’s journey.
设计意图:该活动是基于文本,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前面归纳出的云南之旅的事实性信息和感受,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对话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将之前输入的大量语言输出出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此外,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演能力,丰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六班学生41人。
该班学生整体外向、开朗、思维较活跃,一起回答问题回答不错,但让学生单独自己站起来回答问题,有学生放不开,不敢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因此我希望通过本节阅读课,多让学生起来回答问题,给他们提供展示和表达的机会。
再一个,虽然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渐渐形成一定的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简单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用英语流畅地表达和描述的准确度还需要多加锻炼,因此我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效果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阅读课。
在阅读环节问题的设计上,注重了题型的多元化和题目的梯度性,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观察学生的情感价值取向。
本节课既注重学生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又处处把积极正面的情感和人生态度,价值观融入到学习过程当中,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
本节课堂整体效果不错,学生回答问题比较积极主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比较融洽,本课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习内容,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交际任务,注重能力培养。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阅读文章主旨大意的能力有了相应的提升,对文章的篇章结构也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且
学生对细节理解题目的解题技巧和寻找文中具体信息的能力也有了技能上的提高。
在词汇的设计上,要求比较低,基本上着眼于全体学生,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我考虑到了问题的梯度,难度循序渐进,既照顾到了全体的学生,又分一定的层次。
让学生情节表演这一环节,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在提供大量信息输入的前提下,保障了学生有足够的输出机会。
教学内容的设计整体性、实用性很强,按照循序渐进的认知原则,各环节的过渡自然流畅,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
教材分析
本模块的主题是少数民族文化。
涉及三个语篇,其中本节课是文本一是一篇旅游日记,讲述的是丽江古城及纳西族的风情文化,文本二是关于白族的人口,方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介绍,文本三是介绍了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相关信息。
本篇阅读文本选取了四则英文日记,通过一位外国人的所见所想,介绍了丽江古城以及纳西族的风情文化。
本文共有六个段落,第一部分是一二段主要介绍了云南的地形风景和丽江古城的美丽,第二部分是三四五段主要从纳西妇女、纳西文字和纳西音乐三个方面介绍了纳西文化,最后一部分是作者在云南旅行的感受,并抒发感慨人与人之间虽然看起来很有差异,但是我们都会欢笑和哭泣,需要爱和友谊,无论起初我们看上去有多么不同,我们本质上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B7M5 Simon Wakefield’s Yunnan Diary 学案Learning Objectives:
1.梳理文章结构,获取、归纳并描述云南多变的地形、云南古城以及纳西文化等事实性信息和云南之旅的感受。
2.了解文中提到的纳西族文化的三个方面:归纳纳西族妇女的社会地位,兴趣爱好,服饰等信息;获取纳西族语言,感受象形文字的魅力;总结纳西人民喜爱自己音乐的原因,并欣赏纳西族音乐。
3.依托文本描述,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形成一幅云南之旅的画面,切实感受云南的美和纳西族的文化,并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分享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看法和感受,并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对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尊重。
4.完成文本输入到输出的转化,通过role play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对话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将本节课输入的大量语言输出出来。
教学过程:
Step 1:Lead in:
Question: 1.Do you like traveling? Where have you been? What have you learnt from you journey?
Step 2:Activity 1.
1.Match the photos with the paragraphs. (page 58)
2.Find the key information of each paragraph.
3.Divide the passage into three parts and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Step 3.Activity 2.
Part 1(para.1-2)
1.What’s the author’s feeling when he saw the landscape of Yunnan? Why he had such kind of feeling?
3.In the second paragraph, the author describes that “sat and watched as the town
slowly
woke up to the day”, do you like this expression? Why?
3.What makes you feel you are walking back into the past as you walk past the ancient wooden and stone house?
Step 4:Activity 3.
Para.3 . 1.What do we know about Naxi women?
Para.4&5 2.What’s special about Naxi language?
3.Do Naxi people love their music? What aspects can you find that?
4. Discussion : Should they change their culture or not? Why?
Part3(para.6)
5.What is Simon’s feeling after his travel?
Step 5:Activity 4.
Role Play: Imagine that you are Simon’s friend, and make up a dialogue or interview about Simon’s journey.
Here are questions for your reference.
Where is Lijiang?
Is Lijiang a new town?
Do you find Lijiang interesting and why?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Naxi ethnic group for example, the women? language? music?......
What’s your feeling about your journey in Lijiang?
…………
课后反思
回顾整堂课,参考评课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我的自我反思如下:
教学设计方面:形式新颖独特,精读文章的过程中,每完成对一篇日记的解读,都会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加一个精短有趣的小任务,进行初步的语言输出,为最终学生完成对纳西族风情文化的口头介绍做好层层铺垫。
阅读技巧和学习策略方面:引导学生用关键词技巧总结归纳文章内容,简单便捷,学生可以迅速、正确地抓住文章大意,同时,关键词的提示,也为学生有效的语言输出提供了方便。
德育引导方面:对少数民族态度的处理,从阅读中来到生活中去,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增强了学生的共同发展的意识。
目标达成方面:大部分的学生最终能够通过抓关键词形式和初步语言输出的学习初步了解旅游日记题材文章的写作特点,掌握与少数民族风情文化有关的单词和表达,最终顺利完成对纳西族风情文化的口头介绍。
对少数民族态度的处理,也水到渠成。
说明这堂课基本达到了课前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总结本堂课,我会在以后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一、狠抓基础,注意容量。
一方面突出知识重点,狠抓基础,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容量,把握节奏,备课先备人,平时注意了解和分析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的防矢,合理安排好45分钟教学内容和进程,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
二、温故知新,克服遗忘。
注意在课堂上经常复现旧知识,让学生反复操练,顺利地完成一个个学习目标。
具体方法是:学习—复习—再复习。
复习时做到系统性、针对性、综合性。
三、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才能保持英语
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
教学是一门需要不停探索的艺术,我希望自己今后,在不停的摸索和实践中,自己的水平能更上一层楼。
有困惑是正常的,我会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争取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课标分析
2017版高中英语新课标的要求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接受高中英语教育后应具备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素养。
语言能力目标:具有一定的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在常见的具体语境中整合性地运用已有语言知识,理解口头和书面语篇所表达的意义,识别其恰当表意所采用的手段,有效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意义和进行人际交流。
文化意识目标: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思维品质目标: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多元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学习能力目标: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多渠道获取英语学习资源,有效规划学习实践和学习任务,选择恰当的策略与方法,监控、评价、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进程,逐步提高使用英语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标准提出了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六要素构成的课程内容以及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
主题语境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方面。
本节课体现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两大方面当中的若干内容要求。
人与自我:1.个人、家庭、社区及学校生活;2.键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生活态度;
3.认识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6.优秀品性,正确的人生态度。
人与社会:9.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物。
语篇类型:本节课属于课程类别中的必修:内容要求中的 2.记叙文:个人故事、人物介绍方面。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
语篇知识:本节课反映了必修:1.记叙文中语篇的主要写作目的。
语用知识:必修:3.根据交际具体情境,正确理解他人的态度、情感和观点,运用得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观点。
文化知识:本节课属于课程类别中的必修:内容要求中的4.了解英美等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及其成就、贡献等,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语言技能:属于课程类别中的必修:
理解性技能:1.从语篇中提取主要信息和观点,理解语篇要义;3.把握语篇中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15.理解多模态语篇中的画面,图像、声音等非文字资源传达的意义。
表达性技能:7.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词汇和语法结构。
学习策略:课程类别中的必修:
认知策略:7.根据语篇类型和特点,了解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9.通过快速浏
览理解篇章大意;10.通过扫读获取篇章具体信息。
交际策略:2.通过解释、澄清或重复等方式克服交际中的语言障碍,维持交际。
情感策略:2.有学习英语的兴趣,主动参加各种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