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上面11个摘自老师的课件
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区域集团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若干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促使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在一定区域内更加自由的流动和有效配置,相互之间采取比对区域外国家更为优惠、开放、自由的政策,并在机制上结成联合体以至国家集团。
3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情咨文中宣称世界已划分为“自由制度”和“极权政体”两个阵营,希腊、土耳其问题是“极权主义”对“自由世界”的威胁,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国家“复兴”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为理由,美国要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以阻止它们落入共产党之手,这就是人们所称的“杜鲁门主义”。
4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方案”,即“马歇尔计划”。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共向西欧拨款131.5亿美元。
其目的是通过援助西欧振兴经济,从政治和军事上控制西欧,实现同西欧结盟,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5华沙条约组织: 1955年5月,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8国在华沙举行会议,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根据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并对峙6戴高乐主义: 1959年戴高乐就认法国总统后主张:一、坚持恢复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反对美国充当欧洲的霸主。
二、发展自己独立的核力量。
三、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发展同苏联、东欧和中国的关系。
四、主张以法德为核心实现西欧联合,提出“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
7新东方政策: 1969年10月,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提出“与西方合作,同东方谅解”的口号,在对外关系上实行“新东方政策”。
一、承认民主德国是主权国家,主张实现两德统一。
二、改善同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
从1970年起,相继同苏、波、捷、匈、保等国签订条约,建立了外交关系,1972年与民主德国互相承认对方为主权国家,实现了国家关系正常化。
8“超越遏制”战略: 布什政府在1989年以后,依据国际国内形势,针对苏联和东欧,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
基本内容是:在不放弃对遏制苏联的同时,抓住苏联实行“改革”的时机,采取多种手段,尤其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促使这些国家演变,融入西方政治、经济体系。
9亚非会议: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由印度、印尼、缅甸、巴基斯坦、锡兰发起,包括中国在内的29个亚非国家参加。
亚非会议是战后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为维护国家的主权与独立、共同进行反帝反殖的斗争、独立自主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促进彼此间的团结合作、发展亚非民族独立国家间新型国家关系而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
10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由原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发起,于1961年9月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正式宣告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不结盟运动的原则和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化。
11“一边倒”: “一边倒”就是倒向以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进步力量一边,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和侵略政策,维护世界和平,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1.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就是满足或能够满足国家以生存发展为基础的各方面需要并且对国家在整体上具有好处的事物。
2.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关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
3.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结果,是不以认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它一般是指由于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超越一国领土界限的大规模活动,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这样一种经济状态,也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
4.时代主题:时代主题可以说是反映时代的基本特征,揭示世界基本矛盾的本质内容,并预示着时代发展总趋势的集中体现。
5.国际金融: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而产生的货币资金
的周转和运动。
国际金融由国际收支、国际汇兑、国际结算、国际信用、国际投资和国际货币体系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6.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
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
根据经济地理的观点,世界可以分为许多地带,并由各个具有不同经济特色的地区组成。
但这些经济地区同国家地区并非总是同一区域。
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
7.霸权主义:一国凭借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控制他国主权,谋求统治地位的政策。
8、政治体制:所谓政治体制,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以及有关国家政
治活动的制度,包括国家的整体、结构形式、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以及与国家政权相联系的其他组织和政治行为的制度,如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
9、世界政治多极化: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10、新东方政策
11、国际秩序: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家组织等。
12、休克疗法:概括地说,休克疗法是针对严重失衡的社会总供求状况,从控制社会总需求出发,采取严厉的行政和经济手段,在短时间内强制性地大幅度压缩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使社会总供求达到人为的平衡,以此遏制恶性通货膨胀,恢复经济秩序
1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印度和缅甸在1954年6月共同倡导的。
其中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首倡,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同印度、缅甸及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2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过去50年中作为重要的国际关系准则,在规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处理国与国之间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影响日益深入,已经逐渐成为指导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国际关系准则。
事实证明:在相互依存,而又多元多样的世界上,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最有生命力的仍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