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的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的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三大特点之一,同时也是中医药的生命基石。

中华民
族五千年文明史,造就了伟大的中医药。

使中医药学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的发展
动力即来自于“辨证论治”,它也是古代唯物主义辨证法哲学思想的根本体现。

一、概述
1、辨证论治的概念
所谓辨证论治——既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有关疾病的各
种现象和体征加以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则称为辨证。

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
提和依据,论治则又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同时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因此说,辨证论治的过程,也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同时,辨证论治
又是治疗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再现,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法则。

2、对证与症的认识
证与症音同而概念不同。

症——即指某种病中的症状,如:咽喉肿痛、嗳气、头晕、恶心、心烦等。

证——即指证候,它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
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的概括。

由于它辨证地分析了病变的部位,原因和性质,因
而它比症状就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所以说中医认识与治疗
疾病基本上是从辨证入手,然而加以论治。

举例说明:脾虚泄泻证——是中医内
科泄泻中的一个辨证的结果。

它即说明了病变的部位在脾,病理是虚证,临床表
现是泄泻,致病因素是湿邪(因为脾喜燥而恶湿,湿伤脾阳则泄泻)。

从而指出
了治疗方向,应该是健脾燥湿。

病理病机:病变部位——脾;病理属性——虚;
临床表现——泻;致病因素——湿;治疗方法——健脾燥湿。

二、辨证论治的意义
为什么要辨证论治?弄清这个问题,须从两个方面论述。

1、正确认识中医的整体观念
祖国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劳动人民在自然界和疾病的长期斗争中,在朴素的
唯物主义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体系。

她不
仅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且还认为人与自然界以及周围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说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论治。

举例
说明:眼睛有病从肝论治。

(肝开窍于目);慢性咳嗽从脾论治。

(培土生金)。

2、正确运用三因制宜
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年龄、发病季节、致病因
素和地区的差异之不同,同是一个病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地区情
况下,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就不同。

因此说,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运用辨证,同时
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因人因地制宜。

举例说明:感冒分风寒型、风热型、挟湿型、挟暑型、阳虚型、阴虚型。

综上所述,讲了这么多,但就感冒而言,同一种疾病为何会出现不同的症侯
表现呢?这足以说明,辨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反之,如果我们遇到一个病不加
辨证就千篇一律地用同一个药方,这本身就失去了中医辨证的特点,其效果自然
欠佳。

因此说中医治病必须要进行辨证论治。

三、如何辨证论治
换言之,也就是说怎样辨证论治,这也是最主要的核心问题。

临床上只有辨
证准确,论治才会恰当,疗效才会显著。

那么,怎样进行辨证论治呢?通过临床
实践总结出两点,一是方法,二是步骤。

具体的讲也就是两大方面。

1、辨证的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名,而且出现错综复杂的症状。

面对这些
情况,我们要善于分析、归纳。

因此说,不管病名繁多,症状复杂,在内科病中
不外乎两大类疾病:一是外感病,二是内伤杂病。

(1)外感病:所谓外感病,
一是指感受外邪(六淫)所引起人体出现的以发热、恶寒或高热为主证这样一类
疾患的总称,即中医所说的“时疫”感冒(按现代医学所讲的一些流感传染病之
类的疾病)。

在这一类疾病中,在病初或发病过程中往往出现上述主证,因此,
在选用辨证方法时,首先选用八纲辨证,或卫气营血辨证,或六经辨证,或三焦
辨证等方法,进行辨证分析。

(2)內伤杂病:内伤杂病是指由于内伤七情导致
脏腑功能失调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遇到这种情况,要选用脏腑辨证,气血津液
辨证,病因辨证或经络辨证,以上这些辨证方法各有特点,但又相互联系,因此
应灵活掌握,随即应变。

2、辨证的步骤
首先运用四诊方法将收集到的资料及有关病史进行分析归纳,分为两大类
(即外感类和内伤杂病类),再按上面所述选用不同的辨证方法,进一步细致分析,归纳分类,最后做出辨证结果,然后确立治法,选择药方。

步骤如下:
四诊资料——分析归纳:(1)(外感类)选用八纲、卫气营血、六经、三
焦等辨证——判断病位、病性、辨证结果——确定治法——选方用药。

(2)
(内伤杂病类)选用脏腑、气血津液、病因经络等辨证——判断——病性、病位、致病因素、辨证结果——确定治法——选方用药。

【病例分析】李某、男、36岁、张店、于2012年10月19日初诊
问诊:
主诉:右胁及胃脘部胀痛伴全身发黄,加重一周。

现病史:患者近一年来经常反复右胁下及胃脘部胀痛。

每因暴怒或过食油腻
之物而发作。

此次发作于三天前,又因情志不畅及饮酒而发。

右胁及胃脘部胀痛
连及后背,嗳气伴发热,恶心呕吐,心烦纳呆,全身黄染,口干苦喜冷饮,小便黄,大便干结。

曾在住所附近的门诊治疗,用药不详,效果欠佳,通过朋友介绍
来我诊所就诊。

望诊:神志清,两目有神,面红赤,白睛及皮肤鲜黄,体形较胖,辗转不安,呼痛不止,唇干,舌质红,苔黄腻,略厚。

闻诊:
切诊:肌肤灼热,脉弦滑而数
【辨证分析】
1、八纲分析:表里分析——无外感初期(如发热恶寒,头痛不适,脉弦,故排除在表,而是在里)。

寒热分析——具有极能亢进的表现(发热、口干、喜冷饮、汗出、大便干、小便黄、面红、肌肤灼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属热证)。

虚实分析——属里、实、热、归阳证。

2、病位分析:患者痛在右胁下及胃脘部,说明病变脏腑在肝胆和胃。

3、综合分析:痛在右胁及胃脘部,说明发病部位可能牵扯到肝、胆、胃脏腑。

痛处拒按,有包块,显示气郁发展到血瘀。

呕吐,不思饮食,疼痛攻串,说明肝气犯胃。

高热汗出,便秘、口干、全身黄染、舌质红、苔黄腻,说明肝胆湿热蕴结,而且,是热重于湿。

弦脉主肝主痛,滑脉主湿。

数脉主热,脉症相符。

【诊断】胁痛(急性胆囊炎合并结石)。

【辨证】肝胆湿热,肝气犯胃。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佐以和胃排石。

【方药】以大柴胡汤陈蒿汤金铃子散化裁主之。

茵陈30g,大黄9g,木香10g,柴胡12g,郁金20g,云苓10g,枳实
10g,金钱草20g,栀子10g,滑石10g,海金沙15g,元胡10g,川楝子10g,芒硝6g,车前子10g(包),甘草6g(7剂)。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禁忌】调情志、忌食生冷、辛辣、腥以及油腻不易消化之品。

【作者简介】赵玉山(1956.11-),男,汉族,山东省淄博市人,大学专科学历,淄博市扁鹊国医堂·周村玉山中医诊所所长、副主任中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临床工作。

邮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