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分类
![构造地质学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3e380cc2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df.png)
构造地质学分类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壳变动以及地球历史发展的科学。
根据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地质学分为多个分类。
一、物质地质学物质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这包括矿物学、岩石学和矿床学等专门学科。
1. 矿物学矿物学是研究地球上各种矿物的性质、成因、分类和应用的学科。
矿物是地球的基本构成单位,通过研究矿物的特征和分布,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地质过程。
2. 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成因、组成、结构和分类的学科。
岩石是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岩石的性质和分布,可以了解地壳的构造和演化过程。
3. 矿床学矿床学是研究矿床形成、分布、类型和资源评价的学科。
矿床是地球内部物质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地质体。
矿床学的研究可以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质动力学地质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和地壳的运动和变形规律的学科,包括构造地质学和地震学。
1.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的构造形态、构造演化和构造运动。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是地壳变形和地震活动的主要原因,通过研究构造地质学可以了解地壳的演化历史和构造变动的机制。
2. 地震学地震学研究地震的发生、传播和影响。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通过研究地震学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地壳的应力状态,对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质历史学地质历史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发展和地质事件的学科,包括地层学和古生物学。
1. 地层学地层学研究地球各个地层的分布、性质和演化,通过研究地层可以了解地球历史的演变过程和地质事件的发生顺序,对地质演化的时间和空间格局有重要意义。
2. 古生物学古生物学研究地球历史上的古生物群落和生物演化。
通过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古生物的进化过程和生态环境,对恢复古地理环境和地球历史的演变有重要意义。
四、应用地质学应用地质学是将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工程、环境、资源勘查和灾害防治等实际问题的学科,包括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和勘查地质学等专门学科。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e605e3dcfc789eb172dc87d.png)
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层理: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有: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几个概念:岩层、沉积岩层、层面(顶面、底面)、厚度、原生构造。
岩层与地层概念的区别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倾向:岩层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
倾角:岩层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没有间断。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有间断,有地层缺失1.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
2.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外力: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另一个物体施加于这个物体的力,有面力和体力。
内力:是同一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固有内力和附加内力。
应力: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应力场:一系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均匀应力场、非均匀应力场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规模上:局部构造应力场、区域构造应力场、全球构造应力场时间上:古构造应力场、现代构造应力场应力轨迹:表示构造应力场中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作用方位的应力迹线应力集中:在均匀应力场中局部的应力异常增大现象应力集中一般出现在以下部位:断裂的端点、拐点、分枝点、错列点和待交会点及空洞周围等。
光弹实验和数值计算可以显示出应力集中现象。
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
线应变:单位长度的改变量横向线应变/纵向线应变=泊松比泊松比<=0.5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https://img.taocdn.com/s3/m/8feda80e03d8ce2f00662375.png)
一.岩层的特征
同一岩层的成分、结构、颜色大体上 是一致的,并由两个相当清楚的界面 与上下岩层分开。沿垂直层面观察同 一岩层颗粒、颜色深浅、矿物组成也 会有所变化。——依据这一系列变化 将岩层继续划分为若干小层。
一.岩层的特征
一.岩层的特征
岩层厚度:同一岩层顶底面的垂直距离 (真厚度),其余的称之为伪厚度,由 于沉积作用及构造作用,同一岩层不同 块段厚度有变化。
密度、强度、地壳物理状态,均有差异。
3. “三明治”结构: 上地壳—脆性(硬) 中地壳—塑性(软流层、壳内软层) 下地壳—刚性(硬)
二、构造层次
温度递增引起岩石力学性质变化导致变形的分层性 1. 构造层次:
同一次构造活动,在不同的深度形成不同类型
的构造变形(物质与温度均为变量时,变形的分层性 更复杂)。
三、构造尺度的划分
指构造规模的大小:(大至全球性,小至纳米)
可划分为六级: 1. 巨型构造:山系、区域性地貌的构造单元。 如喜马拉雅山造山带、秦岭—大别造山带 2. 大型构造:区域性构造单元中的次级构造单元 如背斜、向斜、大型断裂等 3. 中型构造:一个地段上的褶皱、断层; (1:5万比例尺的图上,可见全貌,本课程研究的重点) 4. 小型构造:露头上、手标本上的构造 (小褶皱、断层、节理、面理、线理,本课程研究的重点) 5. 微型构造(显微构造) :手标本、显微镜下可见的构造 6. 超显微构造:电子显微镜下研究的构造 (位错)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阐明地质构造空间上的相互关 系、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2.实践意义:指导生产实践,解决矿产分布、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环境地质等 问题。
二.研究意义
实例1.
二.研究意义
实例2. 汶川地震 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 原隆起,板后伸展扩张导致高原东侧龙 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于四川盆地刚性 地体相互作用,应力集中,长期聚集导 致岩层崩裂,地震发生。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https://img.taocdn.com/s3/m/ab524eb7b0717fd5360cdcc6.png)
构造地质学一、填空1.岩层产状要素有走向、倾向、倾角。
2.从成因上,可将围岩的接触关系分为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断层接触。
3.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可将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4.褶皱形态多种多样,但基本形式有两种,背斜和向斜。
5.地层接触关系按成因可分为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两种基本类型。
6.按节理的力学成因可将褶皱分为剪节理和张节理。
7.根据节理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走向节理、倾向节理、倾角节理、顺层节理。
8.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壳或岩石中的地质构造。
9.沉积岩可以用来确定顶底面的原生构造主要有斜层、粒级层、波痕、泥裂、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埋藏状态。
10.地质构造研究应包括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运动力学,以及构造发育、演化的历史分析。
11.岩石在外力作用下,一般要经过弹性变形。
塑性变形和破裂变形三个变形阶段。
12.按劈理发育的不同地质背景可将劈理分为轴面劈理、层间劈理、顺层劈理、断裂劈理。
13.褶皱主要有核部、两翼、转折端、枢纽、轴面。
14.根据节理和褶皱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纵节理、横节理、斜节理。
15.岩层的露头界线形态,决定于岩层产状、地形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16.平行不整合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积→沉积间断和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沉积17.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积→褶皱上升→再下降接受沉积。
18.确定不整合存在的标志主要有底层古生物、沉积、构造、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19.根据轴面产状和枢纽产状,可将褶皱(里卡德分类)直立水平、直立倾伏、倾竖、斜歪水平、平卧、斜歪倾伏、斜卧。
20.确定褶皱形成时代的主要方法有角度不整合分析、岩性厚度分析。
21.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可划分为透入性和非透入性两类。
22.按劈理的传统分类可将劈理分为流劈理、破劈理、滑劈理。
23.变形岩中小型线理有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褶皱线理、交面线理。
二、名词解释1.构造尺度主要之构造规模(p1)2.构造层次是(层圈性论述的现象近似的一个概念)可用于讨论地壳-岩石圈的分层性。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https://img.taocdn.com/s3/m/6b17af30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3.png)
构造地质学一、判断题1、对称波痕的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顶面。
对2、对称浪成波痕的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底面。
错3、泥裂在剖面上一般成“V”字形,其“V”字形尖端指向岩层顶面。
错4、斜层理由一组或多组与主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其细层的收敛方向指向岩层的底面方向。
对5、斜层理由一组或多组与主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其细层的收敛方向指向岩层的顶面方向。
错6、粒级层理又称递变层理,其特点是在一单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逐渐变细。
对7、雨痕的凹坑或瘤状印模的圆弧形顶端总是指向岩层底面。
对断层运动方向1、在断层旁侧发育的压性结构面(如褶皱轴面)与断层所构成的锐角指示断层对盘的运动方向。
对2、在断层旁侧发育的张性结构面(如羽状张节理)与断层的锐夹角指示对盘的运动方向。
错3、在断层旁侧发育的羽状剪节理与断层所构成的锐角指示断层对盘的运动方向。
错4、牵引褶皱的弧形顶端指示断层对盘运动方向。
错5、牵引褶皱的弧形顶端指示断层本盘运动方向。
对6、同沉积断层的上盘常发育逆牵引构造,逆牵引构造一般构造背斜,其弧形顶端指示断层本盘的运动方向。
错褶皱1、同沉积褶皱是在岩层形成后受力变形而形成的。
错2、同沉积断层是在岩层形成后受力断裂而形成的。
错3、在多层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引起的纵弯褶皱作用过程中,背斜中各相邻岩层的下层相对向背斜的转折端滑动。
错4、在多层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引起的纵弯褶皱作用过程中,背斜中各相邻岩层的上层相对向背斜的转折端滑动。
对V字形法则1、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对2、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错3、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倾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错4、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出露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对5、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https://img.taocdn.com/s3/m/5338e73131126edb6f1a1036.png)
第一章绪论一、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中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指在地壳运动的发展过程中,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产生的各类变形,包括褶皱、断层、劈理及其他面状、线状构造等。
地质构造分为原生和次生构造。
原生构造是指沉积物或岩浆在侵位与成岩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如沉积岩中的层理、波痕等和岩浆岩中的流动构造、原生节理等。
而次生构造是指岩层或岩体形成后,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节理、断层等。
形成次生构造的作用力,可以来源于地球内部,称为内力;也可以来源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力。
构造地质学侧重于研究岩层或岩体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次生构造。
但是对原生构造也要研究,某些原生构造是识别次生构造的形态、产状及其变形构造的重要标志。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地壳或岩石圈内各种变形的几何形态、组合特征、分布规律;②分析构造形成的地质背景、力学条件及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机制;②研究构造的形成序列及演化历史。
同时还要研究各种构造形态的描述、制图及其表示方式,以及与地质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热及地震地质等学科的相互关系。
地质构造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可占据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或更大范围;小的可在露头甚至,块手标本上即可表现其全貌;更小的则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因此,对地质构造的观察研究,可以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成为“构造尺度’’。
构造尺度的划分是相对的,一般把构造尺度划分为巨、大、中、小、微型以至超显微型等级别。
不同尺度的地质构造各有其不同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野外地质调查,通常是从小尺度或中尺度的地质构造观察人手。
构造地质学主要侧重于研究中、小型地质构造。
较大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则隶属区域大构造学的研究范畴;,全球范围内地壳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则属于全球构造学的研究范畴。
构造地质学是学习地质科学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为学好后续的其他得业课程,如矿床学、找矿勘探地质学、遥感地质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煤田、石油地质等课程奠定基础。
构造地质学——精选推荐
![构造地质学——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1158cedf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9b.png)
1.地质构造(构造形迹):指的是地质体(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形(形态变化与位置变化)。
2.构造层次:是指因向地下深处温度、压力升高引起岩石力学性质变化,从而导致在同一期构造变形中,不同深度各带的变形各具特点和规律,形成特征性构造。
于是,自地表至深层划分成不同的构造层次3.地球的圈层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在垂向上是成层,分为不同规模的圈层;各圈层的密度、强度、地球物理性质等互有差异。
各圈层的界面可以是渐变的,也可以是急变的,它们不仅是物质组成的分界面,也常常是构造活动面4.侧伏向与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那个平面上的侧伏角,构成侧伏锐角的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位叫侧伏向。
5.倾伏向与倾伏角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叫倾伏向;倾斜直线与其水平投影之间所夹锐角叫倾伏角。
6.盐丘: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7.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叫做岩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叫沉积岩层。
8.岩层的产状岩层的空间产出状态,常采用岩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的数值来表示。
9.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岩层的走向。
10.倾向层面上与走向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真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方向,就是岩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
11.倾角层面上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的夹角。
12.视倾向在层面上凡与该点走向线不直交的任一直线均为视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所指的倾斜方向,叫视倾向或假倾向。
13.视倾角视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叫视倾角或假倾角。
14.真倾角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就是岩层的倾角,又称真倾角。
15.真厚度真厚度是指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09b9bd13968011ca200918b.png)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第一章1、何为地质构造?答:地质构造简称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的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2、什么是构造地质学?共有哪些任务和基本研究方法?答:构造地质学(广义):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研究岩石圈内地质体的形成、形态和变形构造作用及其成因机制,以及其相互间的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构造作用或构造运动常是其它地质作用的起始或触发的主要因素,因此,构造地质学说通常也就成为地质学的基本学说。
构造地质学(狭义):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构造。
3、什么是石油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地质勘查中的位置如何?答:石油构造地质学研究内容相当广泛,既包括结构,建造方面,也包括变形,改造方面。
石油地质构造研究是石油地质研究的一根重要支柱,是评价油气远景不可缺少的依据,构造变形和演化是成藏和保存的一个控制因素。
第二章、1、岩层,地层、层理三者有何区别?答:层理:沉积岩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变化所显现出来一种成层构造。
地层:是指同一个地质时代的岩层组合。
岩层: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层面(顶、底)限制的岩性大致相同的层状岩体。
2、在垂向剖面中和地质图上海侵层位与海退层位有何表现答:海侵层位在垂向剖面中表现为由下向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所反映的沉积环境由浅水到深水,由氧化到还原,海退层位与此相反。
海侵层位在地质图上表现为新地层的地质界限超过老地层,并盖在其上,形成超覆不整合,海退层位在地质图上表现为新地层的分布面积比老地层小。
3、什么是原始倾斜?答:由于地形起伏而造成的岩层倾斜叫做原始倾斜。
4、何为穿时现象?答:同一沉积岩层,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物源供应与沉积环境的不同,常在横向上出现岩性变化,称为横向变化;相反,岩性相同的岩层,也可能不是同一岩层,可能是同一岩层的综合体,包括了相当长的时代,这种现象叫做穿时现象。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56c91724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4b.png)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一、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1、地质构造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的构造。
原生构造,是指沉积物或岩浆在成岩过程形成的构造,如沉积岩中的斜层理、波痕、泥裂等和岩浆岩中的流动构造、原生节理等。
而次生构造,是指岩层或岩体形成之后,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节理和断层等。
构造地质学侧重于研究岩层或岩体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次生构造。
但是对原生构造也必须涉及,因为原生构造通常可以反映出次生构造形成时的地质背景,某些原生构造又是识别次生构造的形态、产状及其变形特征的重要标志。
2、地质构造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至岩石圈内部的结构和巨大构造单元,如造山带和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小至岩石内部的组构特征,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中小型的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和显微构造学。
3、构造地质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岩石圈内各种变形的几何形态、组合特征分布规律;(2)分析构造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力学条件和运动学、动力学机制;(3)研究构造的形成序列及叠复演化的历史。
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1、岩石圈内的各种地质构造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由构造运动形成的。
目前,在野外见到的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作用的结果,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它们形成的过程,也很难在实验室中再造。
因此,人们只能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岩石变形,分析构造力作用的方式,探讨变形过程特点及其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
构造地质学的这种研究方法称为“反序法”。
2、野外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地质构造是三维空间的地质实体,将野外观测到的各种地质现象用一定比例尺反映在平面图和剖面图上,这对于分析构造的几何形态是十分重要的。
在地质制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航片、卫片及地球物理资料,不仅弥补了地表观察的局限,而且获取了深部构造的信息。
3、变形模拟实验是构造研究重要手段,也是构造研究中进展比较显著的一个领域。
构造地质学考点
![构造地质学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9775396aaf1ffc4ffe47ac4b.png)
第一章 绪 论
1 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产生的岩石和岩层中的变形、变位的几何形貌形迹叫地质构造。
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构造地质学研究内容包括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及其演化进程,探讨构造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主要为:
1)研究地质构造的几何形态 2)研究地质构造的产状 3、地质构造的空间尺度
1)弯滑褶皱作用
弯滑作用指一系列岩层在侧向挤压作用中通过层间滑动而发生弯曲成为褶皱的作用。
其特点如下:
(1) 在发生纵弯褶皱的一套岩层中, 各单层有各自的中和面, 而整个褶皱没有中和面。
(2) 纵弯褶皱作用引起的层间滑动是有规律的, 背斜中各相邻的上层向背斜转折端滑动, 而各相邻的下层则向相反方向——即向相邻的向斜的转折端滑动
5、标志层 (重点)
所谓标志层是指厚度不大、层位稳定、分布广泛,在岩石成分和结构构造或所含化石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的岩层。
6、纵弯/横弯/剪切/柔流褶皱作用 弯滑/弯流褶皱作用 (重点)
1)纵弯褶皱作用的概念:
原始水平状态的岩层, 在受到侧向的顺层挤压力的作用后发生褶皱弯曲叫做纵弯褶皱作用。
(1) 三轴应力状态(2) 双轴应力状态(3) 单轴应力状态
4、应力场/构造应力场
1. 应力场:
上面讲述的是物体内一点的应力状态, 任一物体和地壳岩石中都存在一系列点的应力状态,它们构成了物体或岩石中的空间应力场。也就是说, 物体内一系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叫应力场
褶皱中间面: 位于两相邻包络面正中连接各个褶皱的拐点的联机。
3、轴面/枢纽 (重点)
枢纽: 在褶皱的横剖面上, 同一褶皱岩层的各最大弯曲点的联机叫枢纽。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https://img.taocdn.com/s3/m/6cf275b265ce050876321395.png)
构造地质学课程简介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是地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它是介绍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地质构造)、阐述这些地质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形成这些构造的作用力方向、方式和性质的学科。
课程从介绍岩石变形的基础力学与流变学理论出发,重点介绍褶皱、节理、断层、劈理、线理等中小尺度上发育的构造型式及其形成的力学条件与运动学过程。
伸展构造、逆冲推覆构造、走向滑动断层、韧性剪切带构造等重要构造型式的主要特点作为课程中的主要介绍内容。
第一章、概述一、构造地质学及其内涵在山区高速公路两侧的峭壁上、在基岩出露的地方或在水库旁的悬崖上,我们总可以看到很多自然界的岩石具有成层性(层理、片理或劈理等),而且这些岩层经常发生变形,弯曲(褶皱)或破裂(断层或节理),构成奇异的自然景观。
这些由自然力(或地应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成层性以及岩层的弯曲或破裂现象就是地质构造。
构造地质学就是研究这些地质构造,包括地球岩石圈内岩石变形形成的褶皱、断层、节理、劈理、线理等的几何学特点,产生这些地质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条件,以及这些地质构造形成的基本过程(或形成机制)与演化规律的科学。
地质构造的规模变化很大,从地壳尺度或全球规模、地区尺度或中比例尺区域规模、露头或手标本规模、显微乃至亚微尺度。
在不同的尺度上,地质构造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差异。
传统构造地质学研究多限于对中比例尺区域规模、露头尺度和手标本尺度地质构造的描述、分析。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构造地质学学科研究中的渗透与应用,却大大地拓宽了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尺度与研究领域。
现代构造地质学的研究领域特点表现为,在传统构造地质学研究领域的基础上,宏观更宏观,从手标本尺度向区域乃至全球尺度发展;微观更微,从应用显微镜的微观尺度到利用电子显微镜的亚微尺度的研究。
现代构造地质学的内容包括几个主要方面:地质构造的几何学,主要包括地质构造的几何形态描述、产状与形体方位分析以及各种地质构造的组合形式和组合规律;地质构造形成的运动学,主要指地质构造形成过程中物质的运动方式、运动方向与基本规律;地质构造形成的动力学,包括地质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条件及其变化、动力来源;地质构造的成因分析,主要讨论地质构造的形成环境、形成条件、岩石变形机制与地质构造的演化过程。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8)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8)](https://img.taocdn.com/s3/m/9d51706727d3240c8447ef22.png)
答:剪节理是剪应力作用发生的破裂面,其特征为产状稳定,沿走向延伸远,沿倾向切割深;节理面平滑;擦痕发育;充填脉平直;常切割砾石;多组成X型共轭节理系或近等距的单组节理带;剪节理有时表现为由斜列小节理组成的羽列带;节理尾端常形成折尾、菱形结环或分叉。
31。试述张节理的识别标志
40。识别断层的地貌标志
答:断层活动及其存在,常常在地貌上有明显表现,它为观察和确定断层提供了重要线索。(1)断层崖;(2)断层三角面;(3)错断的山脊;(4)山岭和平原的突变;(5)串珠状湖泊洼地;(6)带状分布的泉水和地震震中;(7)水系特点。
5。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答: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理论上在于阐明地质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的规律及其动力来源;而实践意义在于应用 地质构造的客观指导产生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
6。沉积岩有哪些原生构造可以判别岩层的顶底面?
37。断层几何要素及其组成部分
答:断层的几何要素包括断层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与阐明断层空间位置和运动性质有关的具有几何意义的要素。包括断层面、断盘、位移。
38。试述断层的识别标志
答:断层分类涉及到诸如地质背景、运动方式、力学机制和各种几何关系等因素,因此有不同的断层分类。(一)按断层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1)根据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的关系分为: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向断层、顺层断层;(2)根据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或区域构造线)之间的几何关系分为:纵断层、横断层、斜断层;(二)按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39。识别断层的地貌标志
答:断层活动的特征会在产出地段的有关地层、构造、岩石或地貌等方面反映出来,这些特征即所谓的断层标志,它是识别断层存在的主要依据。(一)构造标志:(1)构造线、面或地质体不连续:岩层、矿体等被错开;岩脉、岩墙、岩床和岩体相带等被错开;褶皱枢纽、不整合面、早期断层面、片理、线理、变质相带等被错开;(2)断层面或断层带中特征:发育擦痕、阶步;构造透镜体及各种构造岩(断层岩);揉褶皱等;(3)派生构造:牵引褶皱、派生小褶皱、羽状节理(羽状张节理、羽状剪节理);(4)地层标志:地层重复与缺失(地层重复应注意与褶皱造成的重复的区别;缺失应注意与不整合造成的缺失的区别);(5)岩浆活动和矿化带;(6)岩相和厚度急变带;(7)物探标志。(二)地貌标志:(1)断层崖;(2)断层三角面;(3)错断的山脊;(4)山岭和平原的突变;(5)串珠状湖泊洼地;(6)带状分布的泉水和地震震中;(7)水系特点。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https://img.taocdn.com/s3/m/5cae9910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b5.png)
2024/6/15
构造地质学
二、侵入岩体原生破裂构造 侵入岩体在岩浆晚期冷凝阶段常发生脆性变形,形成 产状、性质各异的断裂构造。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它 们作了分类。 克鲁斯的几何学分类 20世纪20年代,克鲁斯(H.Cloos)根据侵入体中节理 的产状及其与流动构造的关系,将侵入岩体中的节理可分 为六类: 1.L节理 又称层节理,是与流面平行的节理,常平 行于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面,产状一般较缓。 2.S节理 又称纵节理,是平行于流线、垂直于流面 的节理,倾斜一般较陡。
熔岩被 喷发规模大、厚度和成分较稳定、产状平缓 的喷出岩体。熔岩被的覆盖面积以数千平方公里至数十万 平方公里,厚度数百至数千米。熔岩被主要由裂隙式喷发 而成,多为基性玄武岩。
2024/6/15
熔岩被
构造地质学
熔岩流 带状和舌状展布的熔岩。一般由 中心式喷发而成。
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群岛詹姆斯岛上 基性熔岩中的流动构造
构造地质学
二、侵入岩体产状
根据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可以将侵入岩体分 为整合侵入岩体和不整合侵入岩体。
1、 整合侵入岩体 指侵入岩体的边界面基本上平行于围岩的层理或片理 的侵入岩体。根据整合侵入岩体的形态、大小,可进一步 分为岩盘、岩盆、岩床和岩鞍等。 岩床 顺层侵入的板状侵入岩体。岩床规模不等,一 般多为中小型,厚度自数十厘米至数米。组成岩床的岩石 成分自酸性至基性、超基性,但以基性岩床居多。
岩盆和岩盘
岩鞍 新月形或马鞍 状小岩体,产出于褶 皱转折端虚脱部位。
构造地质学(第二版)--徐开礼 朱志澄主编 (2)
![构造地质学(第二版)--徐开礼 朱志澄主编 (2)](https://img.taocdn.com/s3/m/d61090d7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c4.png)
构造地质学(第二版)–徐开礼朱志澄主编简介《构造地质学(第二版)》是由徐开礼和朱志澄主编的一本地质学教材。
本书旨在介绍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形和地壳运动的形成机制。
第二版相对于第一版进行了更新和修订。
内容概述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如地壳、地幔、地核等地球内部的结构,以及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内容。
第二部分:构造地质学的基本原理本部分介绍地壳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的驱动力以及地震活动与地壳运动的关系等。
第三部分: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地球化学、地震地质学、地磁地质学、重力地质学等方法和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第四部分:地质构造的微观变形本部分介绍地球内部物质的变形力学原理和岩石变形的分类及其造山带的形成机制等内容。
第五部分:大地构造的宏观形态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大地构造的宏观形态,包括板块构造与板块边缘的特征以及地球表面的地貌等。
第六部分:构造地质学的应用本部分介绍构造地质学在资源勘探、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措施等内容。
特色与亮点•本书全面介绍了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适合作为地质学及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使用。
•第二版相对于第一版进行了更新和修订,内容更加全面和准确。
•本书结构清晰,知识点组织紧凑,适合快速学习和理解。
读者对象本书适合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地质工程师和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作为构造地质学领域研究者的参考书。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8d54a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07.png)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的是:A. 岩石的分类B. 矿物的组成C. 地壳的构造运动D. 地表的地貌形态2. 地壳中最常见的构造运动是:A. 地震B. 火山活动C. 地壳抬升D. 地壳下沉3. 断层的形成是由于:A. 地壳的抬升B. 地壳的下沉C. 地壳的挤压D. 地壳的膨胀4. 褶皱的形成是由于:A. 地壳的抬升B. 地壳的挤压C. 地壳的下沉D. 地壳的膨胀5. 地壳运动的直接动力是:A. 地球自转B. 地球公转C. 地壳内部热流D. 地壳外部压力6. 地壳运动的类型包括:A.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B. 断层运动和褶皱运动C. 地震运动和火山运动D. 地壳抬升和地壳下沉7. 地壳运动对地表的影响不包括:A. 形成山脉B. 形成盆地C. 形成河流D. 形成湖泊8. 地壳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A. 地震灾害B. 火山灾害C. 地壳抬升导致建筑物倒塌D. 所有以上选项9. 地壳运动的研究方法包括:A. 地质勘探B. 地球物理勘探C. 地质年代测定D. 所有以上选项10. 地壳运动的预测方法包括:A. 地震监测B. 地壳形变监测C. 地壳应力监测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1-5 C A C B C6-10 A D C D 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运动及其对______和______的影响的科学。
2. 断层的类型包括______断层、______断层和______断层。
3. 地壳运动的类型主要有______运动和______运动。
4. 地壳运动的直接动力主要来源于______。
5.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包括形成______、______、______等地貌。
答案:1. 地壳结构地表形态2. 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3. 水平垂直4. 地壳内部热流5. 山脉盆地河流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跃)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跃)](https://img.taocdn.com/s3/m/e7df2c03b4daa58da1114a2d.png)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跃)复习题一1、什么是地质构造、构造地质学?2、地质构造的尺度划分。
答:1、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各部分岩石(岩层或岩体)———即各地质体的形态特征、在几何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的科学。
2、1巨型和大型地质构造指成百上千公里的大规模的乃至全球性的地质构造,如板块边界、深大断裂等。
2.中、小尺度地质构造指手标本——几十上百公里规模的地质构造,如褶皱、断层、节理、面理、线理等。
3.微型地质构造(显微构造)指必须利用显微工具才能观察的微型地质构造。
复习题二1、如何利用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判断沉积岩层的顶、底面?2、理解几种主要软沉积物变形的形成机理。
答:1、1交错层理(顶截底切)。
交错层理的斜纹层均呈弧形,斜纹层的顶部被截切,与层系面呈高角度相交,下部常逐渐收敛、变缓,与底面小角度相交或相切。
2递变层理(下粗上细)。
从底到顶颗粒由粗逐渐变细,顶面与其上一层的底面是突变的,有明显的界面。
3波痕(峰尖(窄)谷宽(圆))。
波峰指向岩层的顶面,波谷的圆弧则凹向底面。
4泥裂。
在剖面上一般呈“V”型(有时切穿层面也可呈“U”型)裂口其“V”型的开口指向岩层的顶面。
5雨痕和冰雹痕(边缘凸起向上)。
岩层的顶面有凹坑,上覆岩层底面形成瘤状突起的印模。
6冲刷面(碎屑位于岩层底部)。
7.底面印模(凹坑位于岩层顶面,印模位于岩层底面)。
8古生物的埋藏标志。
2、1压模与火焰状构造。
压模是当砂层沉积处在塑性状态的泥质层之上时由于超负载或差异负载作用使沉积物发生垂向流动而成。
火焰状构造是塑性状态的泥质沉积物挤入负载瘤状突起之间形成的。
2球状和枕状构造。
球状和枕状构造是由于地震、水体扰动和局部负重使砂层破裂、下沉而形成的。
3滑塌构造与卷曲层理。
滑塌构造是指松散沉积物在未固结成岩之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斜坡向下滑塌(或滑动)而形成滑塌褶皱、滑塌断层及滑塌角砾岩等一系列构造及其伴生产物的现象。
构造地质学02第二章地质体的基本产状及沉积岩层构造
![构造地质学02第二章地质体的基本产状及沉积岩层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3f1bc685ee06eff9aff8078a.png)
一、面理和线理的产状要素
侧伏向:构成侧伏锐角走向线 的那一端的方向,即侧伏向。
表示方法:用锐角所对的方位 表示。如600S,表示侧伏角600, 侧伏向大致朝南
注意!!在记录线理产状的同时,要记录其所在面 的产状,并搞清该面的构造性质(如断层面等)。
一、面理和线理的产状要素
倾伏向和倾伏角的测量方法
➢在地质图上用符号表示(举例)
56
倾斜岩层
水平岩层 直立岩层
一、面理和线理的产状要素
4、产状要素的测定方法
① 直接测定法,罗盘直接测量 三点法求产状
② 间接确定法 地质图上求产状
一、面理和线理的产状要素
间接法求产状(作业)
只要在同一个倾斜面上,且不在一条直线上找出三个不同的高程点,关键 是在A和C连线上找出与B点同高的一点D,D与B连线即走向线,平行该走向 线做另一条走向线,根据两条走向线各自高程和水平距离 就可以求出产状。
一、面理和线理的产状要素
(一)面理产状要素(三要素定位法)
1.三要素定位法:(地理方位、水平和铅直参考面)
走向(strike):倾斜面与任 一水平面的交线为走向线,其 两端的方向,即走向。 ① 走向线可有无数条,但走向
只有两个值,且相差180o。 ② 走向表示地质体在空间上的
延伸方向。
倾斜线 倾向线
分两大类 划分性界面
标志性界面
岩层分界面 不整合面 断层面 节理面
界面之间有依托实体
褶皱轴面 岩层弯曲包络面 褶曲的包络面
表示岩块或岩 层的空间产状, 没有具体依托 的实体。
§1、地质体和地质界面(线)
地质界面
标志性界面
褶皱轴面 褶曲的包络面
地质界面在地形图上的正投影线也可 称为地质界线。
地质构造的概念
![地质构造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cd3be8fd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a.png)
地质构造的概念地质构造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学科,它涉及地球表面和地下结构、构造活动及其变化等问题。
地质构造的概念涉及构造地质学、动力地质学、构造地球化学和结构地质学等多个学科。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地下运动规律,地貌构造及其变化的一个学科。
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构造活动的演化,解释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揭示构造带的发育规律和变形历史等内容。
研究方法一般包括地球物理、地质测量,以及构造学的基本组成,如地质调查、地质剖面制图、岩石测试、古地质研究、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等。
动力地质学是研究地质构造活动动力机制及其变化机理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是构造活动的展开、强度及其变化,以及构造上的热场迁移、物质运移、质量转移等问题。
它结合地球物理、地震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构造地质等学科,利用多种方法,探讨构造活动动力机制,解释构造活动及其变化原因,研究构造带发育变形机制,揭示构造演化机制,研究转换地段物质运移和物质对流等特征。
构造地球化学是研究地段物理特征及其作用机理,物质运移和对流,构造活动及其变化中化学过程的一门学科。
它综合使用矿物学、地球化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方法,研究地段化学组成以及构造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研究物质运移和对流,解释构造带发育及其变形机制,以及构造过程中环境变化对构造活动及其变化的影响等内容。
结构地质学是研究地质构造活动及其变化的风化过程、构造带的发育及其变形机制,以及构造活动及其变化中的地质构造特征的一门学科。
它结合构造地质学、地质力学、动力地质学和构造地球化学等学科的基本方法,研究地质构造活动及其变化的物理特征,研究构造活动及其变化的形成原因,分析构造带发育及其变形机制,解释构造活动及其变化中的物理机制,揭示构造演化机制,了解构造带发育及其变形过程等。
地质构造的概念涉及上述几种学科的学术内容,其中构造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地下运动规律,地貌构造及其变化的学科。
动力地质学是研究地质构造活动动力机制及其变化机理的学科,构造地球化学是研究地段物理特征及其作用机理,物质运移和对流,构造活动及其变化中化学过程的学科,结构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及其变化的学科。
构造地质学知识点
![构造地质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f541fbfc77da26925c5b096.png)
绪论、第一章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尤其是地壳和岩石圈的结构构造的一门学科。
岩石圈:有地壳及部分上地幔组成的全球连续的刚性层圈。
(构造圈)地质构造:由内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中的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变位的痕迹。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中岩层岩体发生变形变位形成的地质构造的内力作用。
构造运动类型:水平运动:沿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即垂直地球半径。
垂直运动:沿地球半径,垂直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
构地的研究方法:(一)技术方法:1,野外调查;2,钻井:取岩心;3,地球物理技术(重磁电震);4,模拟技术(二)思维方法:1,历史—力学分析方法;2,类比方法;3,辨证法。
地质学三大理论支柱: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学。
第二章水平岩层:岩层面与水平面基本平行,即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高度都相同的岩层。
地质图:用规定的花纹和符号,按一定的比例尺将地表出露的各种地质界线投影到平面上的图件。
地质界线:各地质体的边界。
水平岩层的特征(识别):1、在地形地质图上,水平岩层的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2、正常层位,新地层在高处(上方)老地层在下方。
3、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和地形坡度两个因素。
4、水平岩层厚度等于顶底面的高差。
构造运动:(1)广义:地壳运动;(2)狭义:引起地壳中的岩体,岩层发生变形变位形成地质构造的一种内力作用。
倾斜岩层:岩层面与水平面以一定的角度相交,岩层上各点具有不同的水平高度。
单斜构造:倾斜岩层在较大范围发育。
产状三要素:(1)走向:A,走向线两端的方位B,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的延长线(2)倾向:倾斜线在水平面投影的指向(3)倾角(a )走向线: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倾斜线:顺岩层面与走向线垂直的线。
视倾角:斜截剖面上的倾角叫视倾角。
tan B=tan a*cos w横截面(正交剖面):与岩层走向垂直或与褶皱枢纽垂直的剖面。
岩石产状的确定:(1)野外直接测量——罗盘(2)间接获取:A,地质间接方法:三点法B,地球物理方法:测井:地球倾角测井(真)厚度(h):岩层顶底面的垂直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