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1学年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
历史
考前须知: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管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中央集权制
2.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旌表,称之“义门〞。

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其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足足延续了十五世。

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3.据宋代?图经?记载:“秦郡天下,定江南郡会稽,置长水县〞。

以下对该史料的解读正确的选项是〔 〕
A. 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B. 郡县区划形式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C. 长水县是会稽郡的分封之地
D. 长水县长官由会稽郡守任免调动
4.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

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公布?邮驿令?。

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
目的是〔 〕 A. 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 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 C. 推动交通网络完善 D. 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5.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

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

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 〕 A. 旨在削弱国王势力 B. 重在整肃地方吏治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
6.按唐制,中男不服兵役,成男才服兵役。

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兵役的建议,得到唐太宗许可。

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方法。

最终此建议没有通过。

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门下省
D. 吏部
7.唐代科举分为考举和制举。

常举每年举行考试,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

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于官职或提升。

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 A. 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B. 打击了贵族特权 C. 表达了严格的等级差异 D. 扩大了统治根底
8.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

经过几百年的开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存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气氛也更加明显了。

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那么 B. 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 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 行省制度有利于扩大元朝的统治疆域
9.?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

而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B. 六部职能的衰退 C. 内阁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此卷只装订

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D. 宰相权力的反弹
10.明朝始设巡抚,受命巡查地方时需要督理税粮、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每年要赴京师议事。

这一举措表达了〔〕
A. 巡抚取代了地方的军政长官
B. 明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C. 政府重视农业和副业的生产
D. 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
11.?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 六局部掌行政权力
C.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12.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管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这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 加速了社会制度的更替
B. 增强了鲁国的国力
C. 开中国税制之先河
D. 成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13.?汉书?上记载,西汉时每年农田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

造成当时粮食产量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农民更加勤劳
B. 牛耕犁具等劳开工具的进步和推广
C. 农作物品种的改进
D. 更加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
14.与下表中数字序号①②③对应的地域搭配正确的选项是〔〕A.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地区 B.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岭南地区
C. 黄河流域、岭南地区、长江流域
D. 岭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15.“天下三清楚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唐朝扬州的繁荣。

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扬州位于南北交通要冲
B. 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
C.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 安史之乱使长安、洛阳满目荒凉
16.以下引文出自我国某朝代的法律条文:“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棉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假设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根据我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此法律条文应当是以下哪一朝代的〔〕
A.南宋
B.元朝
C.明朝
D.唐朝
17.?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欧洲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那么。

〞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 国内社会的剧烈变动
C. 统治阶级政策的引导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8.有学者认为:法家不别亲疏,不分贵贱,给重视血缘和等级关系的社会以强烈冲击;它以君主和国家为中心进行思考,强调尊君卑臣,在某些时候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这表达了法家思想的积极作用是〔〕
A. 建立了无差异等级的社会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建立了尊君卑臣的等级社会
D. 提出改革社会的主张
19.韩非子的老师荀子主张,上天降生百姓不是为了伺候君主的,相反,上天立下君主是为了人民。

这一主张表达了〔〕
A. 法治思想
B. 礼治思想
C. 仁政思想
D. 民本思想
20.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 重农抑商
B. 强调制度与秩序
C. 厚古薄今
D. 重视道德与人伦
21.汉武帝之所以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因为〔〕
①儒家理论有助于维护政治统一
②儒家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③儒家理论使皇权得以神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
D. ①②③
22.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选项是〔〕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效劳
D.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3.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

〞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这说明当时〔〕
A. 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 儒法对立现象严重
C. 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 依法治国趋势出现
24.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分的条款。

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

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A. 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
B. 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C. 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
D. 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
二、新添加的题型
25.?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工程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

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

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
A. “大一统〞理念
B. 天人感应思想
C. 民本仁政观念
D. 封建迷信思想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非选择题
26.在农业社会,农村市场既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开展的产物,也是经济开展的依托。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开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局部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材料二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 .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兴旺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 (叶适).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 .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材料三明清江南市镇的起源,早的可以追溯到宋代。

明中期到清前期是传统江南市镇开展的顶峰期。

从宋以来,直到明清,市镇是体制外的产物。

它是政治行政体制外自行生长出来的东西,是农村商品经济、市场贸易开展的产物。

市镇具有乡村商贸市场“中心地〞的性质,衬托并支持着城市的生存与开展。

——摘编自?王家范谈明清江南的“市镇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开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草市开展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开展的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古代农村市场对社会开展所引起的作用。

27.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

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

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说明两宋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

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

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

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

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

这让唐太宗颇不快乐,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低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

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2021—2021学年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
历史答案
1.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实现最高权力转移的制度,而材料描述现象属奴隶社会时期,故A项错误;西周形成了天下一统的观念,得益于分封制对国家的管理,与材料“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相符,故B项正确;宗法制的原那么主要适用于家族内部,而非不同家族之间,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始于封建社会时期,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2.C
【解析】材料中“一个家族累世同居〞“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足足延续了十五世〞表达的是注重血缘亲情,注重家族。

联系所学可知,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宗法制,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B、D项。

3.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定江南郡会稽,置长水县〞可知,秦朝统一后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故答案为A项。

最早设置郡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但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B项;秦朝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地方不存在封地,排除C项;长水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遣,排除D项。

点睛: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下官员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郡县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

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4.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史实的分析能力。

根据题干中所表达的,各朝各代对诏书传达的重视程度都很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诏书对于中央的重要作用,诏书的快速传达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因此此题选择B选项。

A项错误,材料表达的是政治现象不是经济交流;C项不是目的是结果;D项错误,不是材料的目的。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5.C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汉代刺史制度。

材料反映了刺史可以举报不守法的国王,使其受到相应惩罚,这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C项正确;刺史制度主要监察地方官员和封国官吏,不只是针对王国势力,A项表述绝对化;汉武帝设置刺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B项表述片面化;D项“趋于完善〞之说材料没有表达。

应选C选项。

6.C
【解析】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从材料信息来看,魏征行使的是审议职权,因此供职于门下省,故答案为C项。

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决策,吏部负责官员的提拔、考核、迁调,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7.D
【解析】唐代科举包括常举与制举,增加录取人数,亦扩大了政治根底,应选D;人数多不一定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性,排除A;科举制须经过考试,并未表达严格的等级差异,排除C;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点睛:科举制主要依靠考试成绩选官,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但其实质是为统治阶级效劳的。

主要影响是扩大了统治根底。

8.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材料提到,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存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气氛也更加明显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因此选B。

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
9.A
【解析】试题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D项宰相权力反弹明显错误。

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受皇权制约,排除C。

六部地位下降,职能没有变化,依然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排除B。

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内阁地位的上升,折射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故A 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
10.D
【解析】巡抚巡查地方,督理税粮,每年赴京师报告从地方了解的情况,这一举措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统辖权,故答案为D项。

A项不能反映,排除;设巡抚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辖,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11.B
【解析】此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材料文字清代“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清代内阁与明代相比地位大大降低。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康熙帝设立南书房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雍
正帝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到达顶峰,这些新的权力机构的出现使内阁的地位不断降低。

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B项表述在明朝已经出现,不符合题意,C项表述与内阁地位变化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符合题意。

应选D项。

12.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鲁国的初税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初税亩〞客观上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促进了经济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故A项正确;初税亩增加了国君的收入,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早于“初税亩〞;D项是指商鞅变法,排除。

点睛:从材料“公元前594年〞“鲁国〞“按亩收税〞中分析出是初税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正确答案。

13.B
【解析】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开展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开展,牛耕犁具等劳开工具的进步和推广就是生产力开展的表现,故B正确;ACD均具有一定的作用,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

14.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图表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联系所学知识,春秋战国到北宋,北方黄河流域经济兴旺,思想先进,故思想家较多;随着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故思想文化重心也随之南移,故南宋到明清南方长江流域思想家较多;岭南地区开发较晚,故思想家较少。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15.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经济加速开展,逐渐超过了北方,出现了扬州等繁华的大都市,故C项正确;ABD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16.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棉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假设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朝的海禁政策,故C 正确。

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兴旺,故A排除。

元朝海外贸易兴旺,故B排除。

唐朝时期对外贸易也繁荣,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海禁政策
17.B
【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那么。

故答案为B项。

“百家争鸣〞现象与自然经济无关,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百家争鸣〞局面是当时的文化现象,题干所问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排除D项。

点睛:此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指向的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然后联系所学史实,从这一现象的背景来确定导致“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那么〞这一主题的原因。

18.B
【解析】材料反映法家主张冲击了血缘和等级社会,“以君主和国家为中心进行思考〞的主张实际上是提倡加强君主和国家的权威,这些主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故答案为B项。

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法家主张“尊君卑臣〞是为了突出君主的地位,并非要建立等级社会,排除C 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19.D
【解析】据材料中“……不是为了伺候君主的〞“上天立下君主是为了人民〞可知荀子认为君主是为了人民所效劳,表达的是以民为本的思想,与“法治思想〞,故A项排除,D项正确;“礼治思想〞“仁政思想〞均在材料中无表达,故BC项排除。

点晴:紧扣“百姓不是为了伺候君主的〞“君主是为了人民〞可得出民本思想。

20.B
【解析】试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儒法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拟相关所学的能力。

联系所学,儒家重视礼乐制度,讲究身份等级,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所以符合二者共同的是强调制度与秩序,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只是法家思想,CD项是儒家思想。

21.D
【解析】此题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维护政治统一,故①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天人感应、三纲五常,这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故②正确;当时儒家思想宣扬君权神授,使皇权得以神化,故③正确,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D项正确,ABC项都错误。

应选D。

22.C
【解析】试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A、D两项均为“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关系,与设问要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的关系〞不符,故排除;董仲舒的学说不仅仅包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排除B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说有利于实现思想的统一,从而更好地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故此题应选C项。

23.A
【解析】根据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说明汉朝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