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学设计参考-第一章第一课时
《第一章1质点 参考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1质点 参考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8f5933f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b3.png)
《质点参考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高中物理课程《质点参考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质点、参考系的概念及其意义,能够区分物体在具体问题中的运动状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分析实验现象,掌握相关概念的形成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物理概念在描述物体运动中的重要性,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质点、参考系的概念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选择合适的参考系,理解参考系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及相关图片、视频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如小球、挡板、尺子等。
3. 准备实物模型,如火车、轮船等,用于演示参考系的概念。
4. 准备练习题和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生活或实验场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比如,播放一段列车进站的视频,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列车的运动。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选择合适的参考系。
2. 质点概念:接下来,我们将介绍质点的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解释什么是质点,并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将物体视为质点。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解释一些问题,比如如何描述一颗很小的石头的运动。
3. 参考系概念:在质点概念之后,我们将引入参考系的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解释参考系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选择参考系。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参考系的重要性。
4. 常见参考系: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参考系,比如地面、太阳、月球等。
通过这些介绍,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参考系对物体的描述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5. 实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参考系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
比如,我们可以准备两个相同的木块,但是一个较重一个较轻,让两个学生分别站在两个木块上推动另一个同学。
在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讨论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高中物理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质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质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cc8a91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13.png)
质点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自然,关心科技,正确方法,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难点: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质点知道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之后,我们再来研究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运动情况。
还是看刚才的三幅图。
在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图片中,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注意地球同时又在自转,所以地球的各部分离太阳的远近在不断变化,可见要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分析:当我们讨论地球的公转时怎么看待地球?有什么巧妙的方法。
地球是一个庞然大物,直径约为12800km,与太阳相距1.5×108km,也就是说地球直径约是它与太阳距离的万分之一。
学生:因此,研究地球公转时,由于地球的大小而引起的地球各个部分的差异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可以忽略地球的大小,把它视为一个点。
忽略地球的大小和形状把地球看作一个点时,能够忽略地球质量吗?〔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刚才,同学们其实已经做了一件伟大的事,什么伟大的事呢,在研究某一问题时,对结果影响非常小的因素把它忽略掉,突出研究对象的主要方面,这是一种科学抽象,物理学中称之为物理模型。
例如,刚才研究地球公转时把地球本身的大小、形状忽略不计,突出地球具有质量,而把地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就是建立了物理模型,物理学中称这种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突出物体具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
于是,对实际物体运动的描述就转化为对质点运动的描述。
那么,如果研究地球自转,考查地球上各点的运动,还可以把地球看作质点吗?为什么?不能,因为地球上各点的运动情况不一样。
又如,研究火车在沿平直轨道运动时,可以把火车看作质点吗?研究火车过桥呢?研究火车车轮上各点的运动情况呢?这些情况下能把火车看作质点吗?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质点又有哪些特征?1.一个物体能否被看作质点,取决于它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及转化》](https://img.taocdn.com/s3/m/ee0f1106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d0.png)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版)》中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中二级标题“元素与物质”的内容,在新人教版教材中位于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本节内容既承接了初中的相关知识,又为后续化学反应的分类以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对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发展亦起到重要作用。
从章标题来看,新教材将旧教材中的第二章移至第一章,很好地衔接了初中化学的相关内容,降低了学生初学高中化学知识的难度。
从节标题来看,本节内容增加了“物质的转化”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物质转化的途径。
在本课时的具体内容设置方面,新人教版在物质分类方法层面变化不大,但增加了物质分类的角度(通过物质性质分类),并加入同素异形体、酸(碱)性氧化物、物质的转化等知识点,体系更加完整。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了解或掌握的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如下:(1)物质由元素组成;(2)物质的分类;(3)CO2、CaO的化学性质。
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但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能根据元素组成和物质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能结合物质的类别说明或预测物质的性质,进而实现物质的转化;3.能体会到分类对化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评价目标】1.通过对表格中物质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分类角度和方法的认识;2.通过对酸(碱)性氧化物以及物质转化图的探讨,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性质及转化的分析推理能力;3.通过对图书分类与物质转化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分类价值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树状分类法;酸(碱)性氧化物;物质的转化2.教学难点:物质的转化五、教学方法1.问题链(围绕着框图中的物质进行一系列问题驱动)2.演绎推理(含碳元素物质的分类、同素异形体、Na2O的性质物质的转化)3.类比推理(碱性氧化物的性质)六、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先从图书馆的分类引入物质分类的意义及角度,而后以框图的形式呈现了一些物质,整节课围绕着这些物质依次探讨两种分类法、同素异形体、酸(碱)性氧化物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学习物质的转化。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6643e0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e2.png)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及分析1、地球在宇宙中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太空探索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3、地球仪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经线和纬线,并用简易的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学习本课后,学生能工借助资料或工具描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领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能够建立科学的宇宙观;能够说出中国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并认识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学生通过观察并制作简易地球仪,识别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会使用地球仪,可以培养学生借助地理工具学习地理知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内容有很大作用。
教材主要讲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认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本节课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还要学会观察和了解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地球空间概念,并动手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对课标中地球的宇宙环境等教材内没有的问题,采用课前导入及知识拓展等形式填充。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从难度上来说属于学科的入门的阶段,以知识了解为主,知识点较少,对于学生而言难度不大。
因此针对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创设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帮助学生们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树立学生对于地理学科基本学习方法和思维逻辑。
四、教学目标:1、通过资料,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用于探索的精神。
2、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教学设计4篇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教学设计4篇](https://img.taocdn.com/s3/m/3c05ca17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7.png)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教学设计4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教学设计篇1氯气●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2.氯离子的性质。
●教学难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氯气的化学性质(与水、碱的反应)。
第二课时: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金属、非金属单质的反应、氯离子的检验)。
教学用具第一课时:投影仪、氯气制取装置一套、集气瓶、大烧杯、蓝色石蕊试纸、水、有色布条、氢氧化钠溶液。
第二课时:投影仪、集满氯气的集气瓶、酒精灯、火柴、坩埚钳、尖嘴弯管、制氯气的装置一套、铜丝、镁条、锌粒、稀硫酸、氯化钠溶液、稀盐酸、氯化钾溶液、硝酸银溶液、碳酸钠溶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前面我们学习了碱金属元素的有关知识,知道碱金属是几种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金属元素,本章,我们来学习几种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它们包括氟、氯、溴、碘、砹五种元素。
[板书]第四章卤素[讲解]在卤素形成的单质中,最主要的是18世纪70年代的瑞典化学家舍勒首先发现并制得的氯气。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它的一些化学性质。
[板书]第一节氯气一、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投影]已知氯气是一种有毒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它能溶于水,可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并能与NaOH溶液反应。
实验室制氯气的反应方程式如下:MnO2+4HCl(浓)=====MnCl2+Cl2↑+2H2O请根据以上信息利用下列仪器和试剂,设计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
仪器:烧瓶、分液漏斗、双孔橡皮塞、导管、橡皮管、玻璃片、集气瓶、烧杯、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
《中国的疆域》教学设计
![《中国的疆域》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1bba489b52acfc788ebc900.png)
《中国的疆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商州区陈塬初级中学李军喜一、教材依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二、设计思想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力图充分联系学生在以前学过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方法,运用分析、比较、读图、谈话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凸显地图在地理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概括以及课堂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和地理意识的养成。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记住我国的地理位置、面积、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知道我国的陆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能力目标: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巩固学生的比例尺相关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我国疆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等基本国情的认识,激发爱国热情,增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1、中国的地理位置2、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五、教学难点分析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六、教法选择运用谈话、分析、比较、读图、多媒体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七、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地理位置的方法,启发学生从半球图中分析我国在全球的位置,巩固用经纬度来确定一个地区位置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我国所处的温度带,就容易得出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海陆位置的分布特点,学生从图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海陆位置不仅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还对开发海洋资源、海上交通事业等方面有一定影响。
这样不仅有利于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而且也利于学生学会分析地理位置和评价地理位置的方法。
阅读“中国疆域”图,是学好本节的关键。
一定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从开始学习地理就要注意培养正确的读图方法。
八、教学准备挂图、地球仪、课件、多媒体播放设施九、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熟悉这首歌曲,每当听到这歌声,我们就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因为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祖国。
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遗传 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遗传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8de8bbc52d380eb63946d66.png)
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与遗传相关的结构与物质的基本知识,即染色体、基因以及遗传物质(核酸)与性状遗传的相互关系,协助学生理解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
2.通过度析某一具体性状的遗传现象,协助学生理解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其他遗传现象。
3.在区别遗传病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遗传病的基本特点以及禁止近亲婚配的生物学原因,对学生实行相关法律知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1.基因的概念以及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是课堂讨论的中心。
对基因这个名称,学生从各种媒体和一些科普读物已经有所了解,但不一定能认清基因的本质以及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所以,在这个节的教学中,能够以性状在上、下代传递为线索协助学生理解相关基因的基本知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在生物上、下代的传递规律以及显、隐性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2.染色体在生物的上、下代传递规律与基因的传递的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讲清染色体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变化以及在生物上、下代中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基因的活动。
教学中能够利用图表甚至制作相对应的教具协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活动规律。
3.国家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
国家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禁止近亲结婚?生物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协助学生理解近亲结婚所造成危害的遗传学原因上——遗传病产生的细胞学基础和发生遗传病概率较高的原因,能够以具体的例子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
参考课时本课题建议授课时数为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实行调查。
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
调查表如下:性状调查表调查前教师应注意: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
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个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第一章第一节疆域》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疆域》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5b13cbd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8.png)
《疆域》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中国疆域的基本概念,包括疆域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以及行政区划的基本情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疆域的分布特点,认识到我国疆域辽阔、资源丰富、民族多样的基本国情,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中国疆域的地理位置和主要行政区划,理解我国疆域的分布特点和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地图和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疆域的广阔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信息整合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与教具:准备初中地理教材、地图册、投影仪及中国地图等教具。
2. 课件与资源:制作包含中国疆域分布、行政区划、地理特点等内容的PPT课件,准备相关地理图片和视频资源。
3. 学生预习: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了解我国疆域的基本情况,收集相关地理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时,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理知识,如中国的地理位置、主要地形等。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疆域辽阔,都有哪些省份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疆域》这一课。
”通过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新课展开(一)了解疆域概念教师首先向学生解释疆域的概念,包括疆界、国土面积、地形地貌等。
通过图示和文字描述,使学生对疆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中国疆域的概述通过幻灯片展示中国疆域的概况,包括领土面积、东西南北的边界、海岸线等。
让学生了解中国在亚洲乃至世界的位置和重要性。
(三)主要省份介绍1. 分类介绍:将中国省份按照地理位置、经济特点等进行分类,如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内陆地区等,并逐一介绍每个地区的代表省份。
2. 互动学习:利用中国地图,让学生自己指出每个省份的位置,并回答一些关于该省份的简单问题。
例如,学生可以分享该省份的特色美食、名胜古迹等。
3. 视频教学:播放关于中国各省份的短片或图片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各省份的风土人情。
《第一章 1 质点 参考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一章 1 质点 参考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3ed2876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de.png)
《质点参考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质点的观点,明确其在物理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2. 掌握参考系的观点,理解其在描述物理运动中的作用。
3.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识别和选择合适的质点或参考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质点和参考系的观点及选择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质点和参考系在描述物理运动中的作用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正确选择。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如小球、绳子等,用于演示质点和参考系的观点。
3. 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练习质点和参考系的选用。
4. 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检测学生对质点和参考系的理解水平。
四、教学过程:本节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预习检查与目标导入、新课教学、教室小结、稳固练习。
1. 预习检查与目标导入起首,进行课前预习检查,确保学生对相关观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后,通过简单的问答形式,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质点、参考系。
接着,通过展示一些切近生活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质点和参考系的观点及其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教学质点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起首,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实际物体,什么是理想模型。
实际物体具有许多特性,如大小、形状、质量分布等,这些特性使得我们在钻研某些问题时感到困难。
而理想模型,如质点,则是对实际物体进行抽象化处理得到的简化模型,它具有一些关键的特性(如质量、大小可以忽略不计),使得我们能够更方便地钻研问题。
(2)接着,介绍如何将实际物体简化为质点。
可以通过讨论火车通过桥梁和隧道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如何将复杂的物体简化为一个质点。
同时,也可以介绍一些常见的判断依据,如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钻研的问题是否有影响等。
参考系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起首,介绍参考系的观点和意义。
参考系是用来确定物体运动状态的一种参考体系。
1.2电解质的电离(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化学高效课堂
![1.2电解质的电离(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化学高效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0eb35f7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04.png)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教学设计第一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电解质的电离活活【过渡】同学们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知道金属导电的原因就是存在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发生定向移动,电子的定向移动就形成了电流。
因为电子是带负电的,所以电子的流向与电流方向是相反的。
那么,为什么电解质的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会导电,如氯化钠溶液能导电,而氯化钠固体不导电呢?固体和溶液有什么区别呢?【问题1】阅读教材P15页第3、4、5自然段,观察图110、111,探究固体NaCl 的溶解及熔化的微观过程,回答NaCl 固体溶于水能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播放并引导讲解氯化钠固体溶于水的微观过程。
【投影】【学生1】①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时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会生成钠离子和氯离子,并且钠离子和氯离子均被水分子包围,形成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从而破坏了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原有的静电作用力,变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见教材图110、图111)。
【学生2】② NaCl溶液导电的原因是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时产生了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当在 NaCl溶液中插入电极并接通电源时,带正电荷的水合钠离子向电源的负极移动,带负电荷的水合氯离子向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移动,因而NaCl溶液可以导电(见教材图112(1))。
【问题2】阅读教材P16页第一自然段,观察图112(2),思考NaCl固体等加热至熔化为什么能导电,而蔗糖等固体加热至熔化却不能导电?【投影】PPT展示熔融氯化钠和蔗糖的微观变化过程。
【学生1】①当氯化钠固体受热时,随温度升高,离子的热运动加剧,直至脱离互相之间的束缚力,形成可以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插入电极并接通电源时,钠离子和氯离子就分别向电源的负极和正极定向移动,从而使体系导电。
【学生2】②蔗糖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不能导电是因为蔗糖是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学生2】②书写:a.左边写电解质的化学式,右边写阴、阳离子;b.强酸、强碱、盐(大部分)用“=”号,弱酸、弱碱用“”号;c.原子团不能拆开,如 SO42、NO3、CO32、NH4+、OH。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1册 《反应热及其测定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1册 《反应热及其测定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2b5d35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6.png)
《反应热及其测定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1.内容要求认识化学能可以与热能互相转化,能量的转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知道内能是体系内物质的各种能量的总和,受温度、压强、物质的聚集状态的影响。
2.学业要求能从体系与环境的角度认识反应热的概念。
能利用简易量热计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是学生展开化学学科深入学习的第一章节,从编排思路可以看出,教材首先从体系与环境的角度明确了反应热的概念,并以“探究”的形式,利用简易量热计测定中和反应热。
反应热的概念是引入焓变的基础,通过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使学生从定量的角度感受反应热,并利用实验数据,计算生产1mol水放出的热量,为学习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打下基础。
本章节内容着重引导学生在定量的层次上,讨论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问题,在观念上形成定量的能量观。
在人教版旧教材《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的本章节教学内容编排中,与新教材截然不同。
在教学内容上对反应热的概念没有明确界定,对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放在学习了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后的实践活动栏目中。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与必修阶段的衔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完成从定性到定量的视角转化。
在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中更重视探究过程,从提出问题、实验测量、数据处理到问题与讨论,在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
三、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知道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而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在新教材必修阶段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建立了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了解到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知道一个化学反应释放热量还是吸收热量与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有关。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从定性角度认识到化学能与热能的互相转化,但缺乏定量测定、表示、计算能量变化大小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在教学中注意定性到定量角度的衔接,引导学生在进行定量分析中形成处理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e4ca5cd52ea551811a68713.png)
《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竞存中学数学组甄伟伟【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的探索及简单应用,勾股定理是几何中的重要定理之一,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通过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可以加深对直角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很大程度上影响后续课时的学习。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动手实践能力,并且对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因而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操作、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掌握勾股定理,并加以应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测量数格子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掌握勾股定理,并能简单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操作、观察、猜想、发现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和归纳概括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历积极交流讨论,探索勾股定理的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探索和理解。
【教学难点】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如何计算具体图形的面积,以及勾股定理的简单运用。
【课时划分】本课共两课时,本设计为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三、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1--2页内容,注意;1.任意画两个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发现三边的平方存在怎样的关系.2.数图1-2和图1-3中的格子数(即面积)发现具有什么关系.3.熟记勾股定理的内容.(六分钟后检测)四、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五、检测与指导问题一:在纸上画若干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测量它们的三条边,看看三边长的平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展示)师:基于测量值的计算,肯定有些误差,因此,我们需借助格子图进一步验证。
问题二:出示图1-2,你能发现下面图中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为边所做的正方形面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兵教兵,学生展示讲解)①直接数出正方形内部所包含的完整小方格的个数,而将不足一个方格的部分都算半个(结果也恰好相等,这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并进一步追问其中的道理,使得学生明确这个方法的缺陷,甚至使学生可能对这个方法进行完善,并得到方法②);②将不足一个方格的部分进行适当的拼凑,以拼凑出若干个完整的小方格;③将斜边上的正方形划分为若干个边长都是整数的直角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得出其面积;④在斜边上的正方形的各边上补一个直角三角形,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e98ca1a856a561253d36fb7.png)
学科
初中地理
教学课例名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称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能够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
教材分析 述地球的大小。
3、科学精神的培养。
4、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的能力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
释疑 步骤三互助巩固 5 分钟 环节 1:师友共同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环节 2:师友互相检查,教师巡视点拨 步骤四互助提高 10 分钟 环节 1:自主完成练习题 强化练习 5、人类的家园是指() A、每个人的家庭 B、自己的家乡 C、我们的祖国 D、地球 6、最早提出地球是个球体的人是() A、孙思邈 B、亚里士多德 C、祖冲之 D、麦哲伦 7、人类第一次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在,船队
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航行,该船队依次经过了洋、洋、洋,
最终又回到西班牙。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结束
了人们关于地平、地方与地圆的争论。 教学过程
3、1961 年 4 月,“东方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宇航员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
的人。
4、地球的表面积约为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千米,
平均半径为千米。
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
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
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
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
形成。)
学生是七年级刚接触地理,对地球的理解力较弱。 学生学习能
第一章 中学课程教学教学设计(章节或单元)
![第一章 中学课程教学教学设计(章节或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186f398703d8ce2f0166236e.png)
中学课程教学教学设计(章节或单元)教学内容:第一章教材分析:有理数的运算,这一章的主要学习目标都可以归结到有理数的运算上,诸如有理数的有关概念、运算法则、运算律、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等内容的学习,直接目标都是落实到有理数的运算上.负数概念的建立,对有理数中的有关概念以及有理数法则的理解,绝对值意义和运算中符号的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有理数等知识是生活的需要.②理解并掌握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等有关概念.③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全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训练和增强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②通过本章知识的学习,给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方法和措施:教学过程中注意从实际问题(即联系实际生活的典型例子)引入,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大胆尝试的过程中,使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自得知识,自觅规律.在这过程中,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资源:课件∕尺规∕课时安排: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 29 课时,具体分配如下:1.1 正数和负数 21.2 有理数 5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5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31.5 有理数的乘方 3单元复习 2单元测试与讲评 2韶关市第十三中学课程教学教学设计(课时)(2012 ~ 2013 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数学主备教师:林雪云任课教师:黄启福课题:1.1 正数和负数课型:新课课时:第课时(总第课时)授课班级:初一(3)、(4)班授课时间:2009年9月1日(第一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力目标:通过正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训练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①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②通过正负数的学习,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教学重点:会判断正数、负数,理解0•表示量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高中数学必修四《任意角》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四《任意角》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f3f5dd0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15.png)
1.1.1 任意角(教学设计)内容: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④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适合对象:高一学生【教材分析】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也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研究度量几何的基础,又是研究自然界周期变化规律的最强有力的数学工具.因此,本节课作为高中三角函数的起始课,有着衔接初高中学习,承前启后的作用,也为今后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奠定了基础.本节课主要介绍推广角的概念,引入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介绍象限角的概念;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运动变化的观点,并由此深刻理解推广后角的概念.【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理解用“旋转”定义角;(2)理解“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含义;(3)掌握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包括角α)的表示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完成角的概念的推广这一认知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指导学生通过各种角表示法的训练,提高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角的定义的推广过程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性和知识的力量,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同时体会到创新的乐趣;(3)通过对角的集合表示的严密化,培养学生形成扎实严谨的科学作风.【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及象限角的定义,会表示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2.教学难点:把终边相同的角用集合的符号语言表示出来.【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过0360范围内的角,这可能对角的概念的推广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可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例子,以学生熟悉的背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体会角的概念有推广的必要.接着给出有关角的概念,在已有的认知条件下,学生是可以接受的.值得注意的是,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并不难理解,但用集合表示终边相同的角时,部分学生还是会有一些障碍,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时应多举实例将特殊问题推广到一般情况,最好能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学方法分析】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节课可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自主探究及教师启发的教学方法.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为若干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手段,构建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解决问题.【信息技术分析】多媒体教室及PowerPoint2003.【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今天这节课,我想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个话题:角(教师板书)师:对于角,我们并不陌生,初中就学过角的概念.问题1:初中我们是如何定义一个角的?所学的角的范围是什么?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设计意图:回忆初中所学角的概念,为接下来角的推广作准备.新课讲解内容一:角的定义问题2:体操名词“程菲跳”是“踺子后手翻转体180度接前直转体空翻540度”的动作命名.这里的540度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能描述它吗?设计意图:用体操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由此引出用“旋转”来定义角.师生活动:师:540度角初中学过吗?怎么描述呢?生:初中没学过,我认为540度实际上就是旋转了一周半.师:那540度角能画出来吗?生:我目前画不出来.师:现在540度角还画不出来,说明初中角的概念不能满足我们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所以本节课的首要任务就是将角推广到任意角.(教师板书:1.1.1任意角,同时PPT给出角的定义)角的定义: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的图形.(接着用PPT演示角的形成过程并给出角的表示方法以及角的顶点、始边和终边的概念)内容二:正角、负角和零角师:好,我们接着看下一个问题.问题3:跳水运动员向内、向外转体两周半,这是多大角度?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角的推广不仅考虑要用旋转量,还应考虑旋转方向,为接下来正角、负角和零角的概念做好准备.师生活动:生:这是900度的角(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学生继续作答)师:那向内旋转和向外旋转完全一样吗?生:不完全一样,空中旋转过程不一样(因为方向不同)师: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从数量的角度将角推广,还需要根据旋转方向不同将角加以区分.在新的定义下,我们继续探讨与角有关的概念.(教师板书,同时PPT给出概念)1.正角、负角和零角我们规定,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叫做正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叫做负角.如果一条射线没有作任何旋转,我们称它形成了一个零角.师:这样,我们就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了任意角,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内容三:象限角师:前面我们讲了这么多,现在请大家动手画出120的角.设计意图:利用新概念重新认识角的问题,通过画120角发现位置可能不同,让学生感受没有统一标准时,角的表示不方便. 通过画图探究、交流,不难给出合理的规定,让学生感知把角放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好处.师生活动:教师让学生把所画的图形在黑板上展示,最好有位置不同的图形作对比.如果没有的话,教师自己画一个和学生所画位置不同的角.师:可以看出,由于选取始边的位置不同,可能同样大小的角画出来的位置不同,我们更好的管理任意角,我们要给任意角加以规定.为了后续学习的需要,我们常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讨论角,那么怎么呢把角放到坐标系中比较合理?生:把角的顶点放在坐标原点,始边放在x 轴的正半轴.(教师纠正为x 轴非负半轴) 教师在总结分析角的始边和顶点规定的基础上,给出象限角的概念.(教师板书:象限角.同时PPT 上给出象限角的概念)2.象限角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我们使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如果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就认为这个角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内容四:终边相同的角师:学习了这些概念,我们再画几个角.问题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32-,328,392-的角,观察这些角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设计意图:从具体问题入手,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关系.师生活动: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后,学生回答.生:这些角的终边相同.(教师追问:为什么?能解释一下吗?)师:与32-角终边相同的角有多少个?(学生回答:无数个)师:这些与32-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32-的角在内,能用集合表示出来吗?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作图,教师巡视后请学生(可找多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归纳总结,得出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教师板书,PPT 展示下面文字)3.终边相同的角一般地,我们有: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360,k k Z ββα+⋅∈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数 个周角的和.例题分析例 1 在0360(即0360α≤<)范围内,找出与95012'-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定它是第几象限角.解:95012129483360''-=-⨯,所以在0360范围内,与95012'-角终边相同的角是12948',它是第二象限角.设计意图:通过例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任意角的概念以及象限角和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后回答,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DA .第一象限的角小于第二象限的角B .若90180α≤≤,则α是第二象限的角C .小于90的角都是锐角D .有些角不是任何象限的角2.与460-角终边相同的角可以表示成( )参考答案:CA .460360,k k Z +⋅∈B .100360,k k Z +⋅∈C .260360,k k Z +⋅∈D .260360,k k Z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检验是否掌握的任意角的概念.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后请学生回答,教师再点评.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同时解决学生提出的疑惑布置作业必做题:课本第9页 习题1.1 A 组 1、2、3选做题:已知α是第一象限角,那么2α和2α是第几象限角? 板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3f86c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44.png)
第一课时正数和负数(一)教学目标1.熟练区分正数和负数。
2.能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重难点:熟练区分正数和负数教学方法:探究学习教学设计一、课前铺垫:我们小学已经学过哪些数,请举例说明。
二、探究新知知识点一: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1.自学课本1—2页,并回答以下问题:(1)在引言中表示温度、净胜球数和产品增长率时用到了哪些数?它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2)像2, 0.2, 17等数叫做数;像-4,1234-, -6.25这样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叫做,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你认为:叫做非负数。
针对性练习1.已知下列各数:13-,5,0,-4,47,其中正数的个数是( )A.0个B.1个C.2个D.3个2. 有下列六个数:-5,0,132,-0.3,+13,14-,其中负数的个数是( )A.1B.2C.3D.43.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①零是正数;②零是负数;③零是偶数;④零是奇数;A.0个B.1个C.2个4. 已知下列各数:-8,50.9,35-, 0.3,其中非负数的个数是( )A.0个B.1个C.2个D.3个知识点二:认识正数和负数具体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1.自学课本第3页,并结合以上问题回答以下问题:(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其实正数和负数是表示生活中具有意义的量。
(2)列举自己见到的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的量2.尝试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下面的一些量。
(1)温度是零上10℃表示为,零下5℃表示为。
(2)收入500元表示为,支出237元表示为。
(3)水位升高1.2米表示为,下降0.7米表示为。
针对性练习1.规定正常水位为0m,高于正常水位0.2m时记做+0.2m,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高于正常水位1.5m记做+1.5mB.低于正常水位0.5m记做-0.5mC.-1m表示比正常水位低1mD.+2m表示水深2m2.规定电梯上升为“+”,那么电梯上升-10m表示( )A.电梯下降10mB.电梯上升10mC.电梯上升0mD.电梯没有动3.温度计液面在0℃以上第五个刻度处,表示的温度是零上5℃,记做+5℃; 温度计液面在0℃以下第五个刻度处,表示的温度是零下5℃,记做 ,它是数。
《第一章1质点 参考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1质点 参考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0991c68d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88.png)
《质点参考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高中物理课程《质点参考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质点参考系的定义,明确其意义和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了解如何选择参考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参考系的概念,能够正确选择参考系。
2. 教学难点:理解参考系选择对观察结果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动画和相关视频。
2. 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和设备。
3. 准备小组成员讨论所需的学习资料。
4.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兴趣。
5. 预备回答一些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些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选择参考系,并向学生解释参考系的概念。
设计思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描述行人的运动、描述车辆的运动等,引导学生认识到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通过这些实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参考系的概念。
2. 探究质点的概念:通过实验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质点的概念和意义。
设计思路:通过实验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
同时,通过实验和图片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 讨论参考系的选择:让学生讨论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如何选择参考系,并引导学生认识到选择不同的参考系会导致不同的运动描述。
设计思路:通过讨论参考系的选择,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参考系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掌握如何选择合适的参考系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同时,通过讨论和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实践活动: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设计思路: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对运动描述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参考系的理解。
同时,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分享,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走进科学第一课时科学入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纸张的哪些因素会影响载重能力”的探究活动,了解什么是科学;通过科学家探究的例子了解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对比自己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认识探究科学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提问、实践。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纸桥载重力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初步学习制定计划、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发展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探究产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初步养成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在探究中,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尊重他人,培养协作精神。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
【难点】设计探究方案时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作用,学习使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设计实验步骤。
三、教学准备
【教学器材】每个学习小组:木块2块、铅画纸5张(长约26cm宽约9cm)、打印纸2张(长约26cm宽约9cm)、载重物若干(如小包装饼干或橡皮)、刻度尺1把(20㎝)。
【教学资源】多媒体资源设计:PPT课件
活动资源设计:游戏“纸桥”、探究活动“纸桥的载重力”
其他资源设计:活动工作纸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什么是科学
【设计】
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一门新学科的学习。
用PPT展示游戏规则。
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纸张的哪些因素会影响载重能力”,以引出探究活动。
将学生猜测的因素及时书写于黑板上。
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中只选择两个变量展开研究。
通过“活动工作纸”引导学生学会记录。
学生交流前明确提出交流要求:交流者声音响亮,表达清楚;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学习别人长处的同时发现问题,而后提出意见或建议,帮助他们改进计划。
交流时,用实物投影仪将交流组的“工作纸”投影在屏幕上。
交流中利用学生的设计,明确“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
通过回顾,引导学生总结探究过程,并用PPT展示。
【内容】
游戏:“纸桥”。
游戏规则:
1.以小组为参赛单位。
2.以木块为桥墩,桥墩间距固定(参考间距为15厘米)。
3.以一张纸做桥面。
4.饼干为承载物,成功承载的饼干即为奖品。
交流成功的经验。
点评:拱型桥面可以有效地增加桥的载重能力。
演示实验:分别用一张铅画纸和打印纸做成两座桥墩距相同的拱桥。
提问:这两座桥的载重能力与什么有关?
实验表明:纸张本身有一些因素会影响它的载重能力。
发现问题——“纸张的哪些因素会影响载重能力”
针对问题展开如下探究活动:
猜测可能的因素:材质、厚度、是否折叠、折叠方式、宽度、颜色等。
变量的概念。
选择两个变量——厚度、是否折叠,提出相应的假设。
用实物投影仪介绍“活动工作纸”。
按照“活动工作纸”的内容提示,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设计实验步骤。
交流设计内容。
修改实验计划。
按计划实施实验操作。
交流活动结果。
实验表明:纸张的厚度和折叠都会影响纸桥的载重能力。
回顾探究的过程,并陈述:发现问题——寻找变量——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揭示:科学的主要特征是探究。
【说明】
“纸桥”游戏的作用:(1)激发学习的兴趣;(2)游戏中隐含着的问题,通过游戏成功与失败小组的经验交流被发掘,引出探究活动。
演示实验的作用:简化情景,将学生的思考点集中在纸张本身的因素上。
将学生猜测的因素及时书写于黑板上的作用:(1)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2)为下一步的分析提供相应的文字。
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的涵义,因此选择哪个变量展开探究不是主要的。
“活动工作纸”的作用:(1)学习记录,因为记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有限,“工作纸”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记录探究过程、分析探究结果、思考问题,为探究活动搭建“脚手架”。
计划交流前明确要求的作用:(1)学会尊重他人;(2)养成仔细倾听、大胆质疑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交流实验计划和结果的作用:(1)学习用简短的语言清晰地表达思想;(2)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架设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第二条途径,“生生互动”的形式,实现了知识的主动构建、技能的主动发展。
原本的《新综合科学》(牛津版)教材中没有提供探究活动,故设计“纸桥”游戏,并进一步展开“纸桥载重力”的探究活动。
新版教材中设置的活动1.1“怎样用吸管移取水”,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探究与创造的空间。
(二)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
【设计】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行为。
通过PPT声像结合讲故事的形式,了解科学家的探究过程。
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体会科学探究需要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内容】
提问:之前的探究活动是否符合科学规律呢?
小故事“海尔蒙特发现光合作用”:17世纪,比利时科学家范·海尔蒙看到植物在土壤中长大,于是假设植物的营养来自土壤。
他把一棵2.3千克的小柳树种在装有90千克烘干的土壤的大桶里,只用雨水浇土。
5年后,柳树重达71千克,而桶中的土壤只比原先少了57克。
于是他认为植物的营养不是来自土壤,而是来自于水。
比较科学家与自己探究过程的异同,从中感悟科学。
【说明】
比较科学家与自己探究过程异同的作用:(1)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和科学家做着同样的事情,心理获得极大的满足,从而增强学习科学的自信心;(2)领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科学品质是保障科学探究深入进行的前提,从而有目的地发展思想道德品质,体现科学教育的人文精神。
新版教材的拓展部分讲述了“青霉素的发现”也是一个极好的实例。
若有条件,可以播放一个科学发明或发现的短片,也可以由学生讲述一个科学小故事。
新版教材增设了第三个内容“科学的发现与发明”,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该部分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学后再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若干事物达成学习目的。
五、训练与评价
【举例】“活动工作纸”(见下表)
探究:纸桥的载重力
2.将桥墩(木块)间距设置为_______厘米。
3.将___(编号)纸___(数量)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___(编号)纸___(数量)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饼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两者所承载的饼干数。
实验现象:
______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纸承重______________饼干________块
______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纸承重______________饼干________块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否有新的问题产生?如果有,请写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活动工作纸”不仅为探究活动提供提示,也是学习活动的训练纸。
在填写“工作纸”的过程中既训练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表述能力,也培养观察、记录能力,而同时它又是学习评价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