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小众工艺的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四宝⼩众⼯艺的困境
砚雕家郑寒创作的国礼“黄⼭胜迹印痕砚”
徽墨制作⼤师冯良才琴墨
宣笔
泾县宣纸⼯艺品
⽣产效率低下虽抬⾼了价格,但制作产业可能就此⾛向灭亡
随着国学和传统书画的复兴,中华⽂明活的载体⽂房四宝迎来了新的繁荣。
“这是⽂房四宝的最好年代”。
⼀位徽墨⼯艺⼤师说。
但这也是⼀个富于挑战的时代。
⼗⽉中旬,在安徽合肥举办的“中国⽂房四宝传承与发展⾼峰论坛”上,海内外专家学者在⾔及⽂房四宝⾯临的挑战时不⽆忧虑。
由于使⽤⼿⼯制作,安徽宣纸、歙砚、徽墨和宣笔都⾯临⽣产效率低下,技⼯减少和传承困难等难题。
⼩众⼯艺效率低下
在中国古⼈眼中,与字纸有关的⼀切都是神圣的。
宣纸、歙砚、徽墨和宣笔之所以被称为⽂房四“宝”,是因为它们凝结着中国古⼈千锤百炼的智慧,其原料选择之精良、⽣产⼯艺之复杂,都不是习惯了快餐⽂化的今⽇中国市场所能接受的。
以“薄似蝉翼⽩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宣纸来说,真正的宣纸经书绘后有千年的纸寿,单纯保存可达2000年。
⼀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18个环节108道⼯序,历时300多天。
中国⽂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安徽省泾县汪同和宣纸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彩辉告诉《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在宣纸原产地安徽泾县,宣纸⽣产仍在使⽤青檀⽊⽪、沙⽥稻草等传统原料和⼯艺造纸,⽣产效率和产值低下,是⼗⾜的⼩众⼯艺。
泾县宣纸企业⼏乎都有供不应求的烦恼。
国内外久负盛名的红星宣纸⼚是泾县规模最⼤的宣纸⽣产企业,它有80多个槽(宣纸⽣产以槽论产量),每年产量不过500吨(⼀吨400⼑,⼀⼑100张);
汪同和宣纸⼚有9个槽,⼀年只有100吨左右的产量。
事实上,现在宣纸⼚的⾮核⼼⼯艺都有机器做辅助⼯作。
据程彩辉介绍,在泾县,纯⼿⼯的古法造纸企业已经没有了,极少数企业尽管少量地引⼊了机器设备,但产量也很低。
泾县有家坚持⼿⼯造纸的宣纸⼚,只有⼀个槽,每年只⽣产1000⼑纸。
“古法造的纸要⼏千元⼀⼑。
如果恢复到纯⼿⼯造纸,⽣产效率会更低,价格会更⾼,宣纸产业可能就完了”。
程彩辉说。
徽墨、宣笔同样⾯临效率低下的问题。
制作⼀⽀上等宣笔,需经选料、⽔盆、制杆等⼤⼩⼯序100多道,每道⼯序都关系到产品的内质和外观,马虎不得。
传统徽墨制作分为合料、成形、晒墨等11道⼯序,层层讲究,⼀批墨要6个⽉出⼚,⾼端墨常要耗时⼀年。
⼯⼈时常炒⽼板鱿鱼
⽂房四宝富于雅趣,其制作却是苦差。
笔墨纸砚的⽣产技术要求⾼、习艺周期长,年轻⼈不愿学,因此⽂房四宝都⾯临技⼯匮乏的困境。
宣纸⽣产中有⼀道重要的⼯序叫“捞纸”。
两⼈双⼿抬起⽤⽵帘,在纸浆池⾥捞摆,只捞两次,⼀张宣纸就诞⽣了。
纸捞出来就⽆法更改,这要求捞纸⼯⼈极端默契的配合。
据程彩辉介绍,⼀般捞纸⼯学了6个⽉还是学徒,好学的⼈四五年才能做师傅。
捞纸⼯的双⼿长年在浆池中浸泡,即使冬天也不能戴⼿套。
被称为“墨之神品”的徽墨,其制作过程中点烟、锤坯两道⼯序最苦。
点烟是将油灯熏结的烟灰搜集起来,⼯⼈要在烟雾弥漫的房间中拨灯芯、添油、扫烟;锤坯⼯⼈则要⽤锤⼦不断砸打墨泥,打的次数越多越好,因此古⼈制墨有“轻胶万杵”或“⼗万杵”的说法。
古⼈的料精功到,是现代年轻⼈⽆法容忍的。
⽆论是宣纸、徽墨还是歙砚,⼯⼈炒⽼板鱿鱼的事时常发⽣,直接影响了传统技艺的传承。
歙砚技艺的国家级传承⼈郑寒创办的安徽省黄⼭市郑寒砚雕艺术中⼼有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传承歙砚雕刻技艺。
制砚三五年才算出徒,可是郑寒的徒弟中跟他超过⼀年都很少。
“⼤部分只学⼀年,
就被外⾯的⽼板挖⾛了。
”郑寒做学徒时没有⼯资。
现在,即使是零基础的学徒,每个⽉也要付1500-2000元的⼯资。
学徒的第⼀年拿不出像样的成品,报废的材料不必提了,最普通的也要⼏百元⼀块。
据郑寒介绍,当今的歙砚制作,已经由传统的实⽤功能转向审美和收藏功能,强调砚雕的艺术性。
“砚雕是综合性的艺术,涉及书法、绘画和⾦⽯等,砚雕家必须有好的美学基础和⽂化素养。
”郑寒设计雕刻的“黄⼭胜迹印痕砚”等歙砚珍品,曾作为国礼赠送外国政要。
他有此成就,得益于制砚30余年的美学修为。
学习制砚前,郑寒多年研习油画、⽔粉画。
这样的成长之路,在当代已近乎天⽅夜谭。
“我⼀直在呼吁,传统技艺要以正规的学校教育传承,学⽣除了技艺,还可以学习⽂化、书法和绘画,对雕刻本⾝都是很好的提⾼。
”郑寒说。
原料缺乏苦⽆良材
⼈才缺乏,也影响到原材料的加⼯。
宣纸⽣产所需的燎草(沙⽥稻草加⼯成熟后作为造纸原料),要⽤⽯灰(碳酸钙)浸泡后再⽤烧碱蒸煮,⼏乎没有⼯⼈愿意整天跟化学品打交道。
因此,泾县虽然有得天独厚的清泉、青檀树和优质稻草,原料仍然紧缺。
徽墨也有苦⽆良材的困惑。
传统徽墨要加⼊桐油烟、麝⾹、熊胆、冰⽚和珍珠粉等名贵材料,上好的徽墨不仅可以吃,⽽且有冶病之功。
现在,麝⾹、熊胆的稀缺⾃不必提,制作松烟墨的材料黄⼭松,也因为连年的砍伐,在黄⼭⼏乎绝迹。
现在徽墨原材料主要来⾃江西,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因素,对松树的砍伐必然越来越少。
另据郑寒介绍,歙砚的⽯料主要产⾃江西婺源,最好的坑⼝叫龙尾坑,也称为⽼坑。
⽼坑的开采始于唐代,⼏千年下来基本已经采光。
开采砚⽯的农民只能围绕龙尾⼭周边开采,连龙尾⼭附近农村的路基⽯都被取下来做了砚⽯。
⽼坑的砚⽯已是天价,连砚雕家也⽆从购买,“只有极少数⾼端收藏者才会要求⽤⽼坑砚⽯雕刻”。
郑寒说。
郑寒认为,不管是新是⽼,只要⽯质细腻温润,都可以⽤作砚料。
砚雕最重要的还是雕刻艺术。
但不可否认的是,众多规模⼩、⽔平低劣的旅游产品消耗了⼤量原材料,规范⽣产,歙砚等⽂房四宝的传统技艺才能得以传承。
市场观察:鱼龙混杂市场乱
真赝夹杂,以次充好的现象也妨碍了⽂房四宝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
“做墨⾸先要做⼈,⼀元钱⼀块的墨和1000元⼀块的都是墨,打着最贵的品牌,⾥⾯的材料却⼀塌糊涂。
”⼀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徽墨制作⼤师说。
他表⽰,现在不少徽墨有虚假宣传的成份,打着名贵药材的旗号,其实并⾮真材实料。
⼜⽐如油烟墨,油烟所需的桐油成本很⾼。
⼀些实⼒有限的⼯⼚假称墨⾥有油烟,牟取暴利,⽆形中打压了货真价实的⽣产企业。
“各个⾏业都在搞监督、检验,保护消费者利益,徽墨也需要建⽴⼀个完整的监督体系。
”
产业规模⼩,不能形成合⼒,同业恶性竞争也是⼀个不利因素。
“泾县造纸企业⼤⼩⼏百家,⽣产书画纸的也叫宣纸,市场没有很好地整合。
”程彩辉说。
据程彩辉介绍,宣纸⽤的原料是檀⽪加燎草,⽽书画纸多⽤龙须草浆版制作,有些企业买的就是河南和湖北⽣产的浆版成品,成本低了许多,这也是泾县⼩的造纸作坊多的原因。
“这种书画纸也说⾃⼰是宣纸,外⾏买回去发现质量不⾏,就说宣纸不好,对宣纸形成了很⼤冲击。
”
⼀个鱼龙混杂的市场,似乎是⽂房四宝产业化路上⼀个必然遭遇的障碍。
站在⾏业⾦字塔顶端的⼯艺⼤师对此有他们⾃⼰的想法。
前⾯所说的那位制墨⼤师就很淡然,“这个⾏业和别的⾏业不⼀样,新兴⾏业是越超前越好,我们是越往后越好。
中国的制墨⾼峰在明代,通过解密古代的制墨配⽅,运⽤现代的⼯艺超越它,这样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好产品,产量多少⽆所谓。
”郑寒也表⽰,政府做⽂化产业⽆可厚⾮,但⼀旦成为产业,⽂房四宝真正的传统⼯艺可能就⾯临着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