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2)
《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
姓名:
经典,何为经典?在我看来经典就是能不随时代变迁而仍被认同的朴素观点,并且能催生出新观点的事物。
自古到现代《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温病学”等就是在中医世界里不倒的经典。
这些著作记载着中医的发展,是中医智慧的沉淀。
从学中医到现在,我越来越感到朴素的中医基础理论非常重要。
在学习中我所遇到的问题都离不开八纲辨证、阴阳及五行。
无论问题有多么的复杂还是脱离不了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方法。
而在学习《中医经典选读》以后更加体会到了,溯本逐源,万变不离其宗的意义。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的联系及对疾病诊断、预防的方法等内容。
不但为中医学理论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得以发展的基石。
在学习了《内径》后让我更加体会到整体观念的重要性。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联系,当人体产生疾病时不能只考虑人体自身的情况而忽略了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不但影响了治疗还可能导致疾病反复发生。
《内径》用古代唯物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始物质“气”形成的。
人的一切正常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与整个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界中气的交感变化,产生了不同的天气与季节,这些变化也影响着人体内气的变化。
气在人体内是各个脏腑联系与维持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功能活动的外在体现。
而人体的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才能适应自然界的变化,防止疾病的发生。
如“天暑衣厚
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内径》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这句话虽然很简单但操作起来非常的不容易,要把疾病控制在没有发生之前,并且使已经发生的疾病控制住,使问题简单化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这不但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更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疾病的预后及转归作出判断。
除了《内径》外还有《伤寒论》对我也有启发,《伤寒论》是一本论述治疗外感热病的著作。
以条文的形式将治病的理、法、方、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精神,创立了六经辩证,确
立了脉症并重的诊断法则与辨证论治的纲领。
《伤寒论》中有很多治疗疾病的方药,而很多条文中用药结构和煎服法都始终体现着顾护脾胃的思想,而这些对于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
《内径》中有“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机体的一切营养物质都需要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供给,故脾胃功能的强键与否,关系着人的生命活动能否延续。
如“得胃气则生,失胃气则死”。
而《伤寒论》不管是从防护、用药组方、煎服法等都贯穿着这一思想,所以张仲景才谆谆告诫后人“胃气和则愈”。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汗、吐、下三法不能用之太过。
否则就会损伤津液,造成伤脾败胃。
如“病人脉,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
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这条是脾胃虚寒之人,不可用汗法,若用必生变证。
“太阳病,发汗后,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是由于发汗太过,损伤津液,致胃中阴津不足,胃不和则卧不安,而出现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等证。
对此只需给予少量汤水频饮,使胃得滋润,津液恢复,胃气调和而诸症自除。
汗法就如此,而对吐法与下法对脾胃的损伤更是不言而喻。
在用药组方时也时时不忘顾护脾胃,而且还频用人参、白术、生姜、大枣、甘草、粳米等有顾护脾胃功能的药物。
只有顾护了脾胃,药物的吸收才不受影响,才能使病人早日康复。
对我有影响的不只有《内径》与《伤寒论》还有其他的著作,只两本我就已对古人的医术折服不已,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意识到了医学的奥义,古人的哲学思想不仅帮助我们认识日常事物中深奥的智慧与论证事物之间的联系,还让我们知道人与自然相互统一的重要。
天人相感,辨证论治,顾护脾胃都是古代医学朴素唯物哲学的体现。
古典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我们在高度发达的今天都没有逃出它的五指山,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习它。
我相信它将会给我无限的启发,为我开启新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