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巨商胡雪岩(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代巨商胡雪岩(转)
一代巨商胡雪岩,晚清一大奇人,他的传奇一生为人津津乐道,成为后世人们崇拜的英雄和偶像。

他生逢乱世,白手起家,短短十载,在商场上呼风唤雨,积聚财富,富可敌国。

他在官场如鱼得水,步步高升,御赐红顶戴,黄马褂,准许在紫禁城骑马。

从未有商人获此殊荣,他成
为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红顶商人。

他的豪宅极尽奢华,占地10.8亩,堪称清末中国巨商第一大豪宅。

他善用谋略,八面玲珑,洞悉人情世故,是一个对乱世人生阅览到透彻极致的风云人物。

他创办的胡庆余堂国药号,享誉百年,流芳至今,成为名闻天下的“江南药王”。

他风流倜傥,妻妾成群,经常醉卧烟柳巷。

生命的最后一段年月,却只有青梅竹马的发妻陪他走完。

他曾经大红大紫、大富大贵,然而盛衰就在弹指间,胡雪岩最后
在失意和困顿中死去。

他这一生堪称为民族的英雄,他的结局却是时代必然的悲剧。

中国晚清第一大豪商胡雪岩在中国近代商业史上的地位,堪与中国古代“商圣”陶朱公范蠡相媲美,后人誉之为“亚商圣”,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外国银行开展金融业务往来的人。

“经商要学胡雪岩,当官要学曾国藩。


胡雪岩由钱庄起家,设典当,倒生丝,以金融为龙头;贩军火、筹军饷、借洋款、办船厂,层层托靠,坐收渔利;周旋于官府势力、江湖漕帮、洋商买办、三教九流之间;他结缘权贵,纳粟助赈,左右逢源;从而大富大贵、大红大紫,天下无人能比!
据说,胡雪岩最富的时候,富可敌国……
豪宅和女人
胡雪岩故居,位于杭州市河坊街、大井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东部,建筑面积五千八百多平方米。

胡宅盛极一时,直到上世纪70年代遭遇大规模破坏,民间保存了不少相关遗迹、遗物和各种老照片。

新修的胡雪岩故居可以说是盖在老照片上的房子,众多亭台楼阁,甚至一个扶栏,一片假山石,都是因为有了从民间收集来的几十张早年的旧照片,才得以以真面目示人。

例如在芝园一个平台周围有十二根柱子,许多老人都有记忆,一些书籍中也有提及,但是其真实的外形尺寸无处可考。

文保所的工作人员在芝园原址的池塘清淤中发现一根残存柱子,这个宝贵的蓝本成了整个主楼柱子的依据。

文物修复是一项严肃的科学工作,容不得随意改造,因此,胡雪岩故居的每一件建筑实体,都遵循有实物参照原样复制,没有实物的根据数据资料放大的原则。

一段"美人靠",一扇木窗花格,都是这样来的。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胡雪岩的家产已达4000万白银,是当时清庭年收入的一半,可谓富可敌国。

他耗资10万两白银,在现在的元宝街兴建起这座江南豪宅,占地10.8亩,开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安居工程。

《清代七百名人传·胡光墉传》记载:胡雪岩修建“第宅园囿,所置松石花木,备极奇珍。

姬妾成群,筑十三楼以贮之。

”还有史料说他“大起园林,纵情声色,起居豪奢,过于王侯,骄奢淫逸,大改本性。


修复后的胡雪岩故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仍是百余年前晚清时期的豪华府邸原貌。

胡宅的布局上,既保持了官宦之家的中轴格律,又充满江南园林曲折变幻的空间韵味,还专有一个独立园林"芝园"。

胡雪岩建此宅时正处于顶盛时期,建筑用材花钱如流水,极尽豪华穷奢,竟以铁犁木、楠木乃至红木等名贵材料做梁、柱及隔扇装饰,并施以工艺精巧的雕刻。

其中不仅有木雕,还有砖雕、石雕、堆塑以及用砾石马赛克镶嵌图案的地面。

就以芝园来说,虽属江南园林,但又和苏州园林的书卷之气不同,人工凿池,池上修桥,桥通假山,山上再修亭阁。

建筑上还用了很多镂雕纹彩装饰,可以看到富丽的杭州地方风格和富贵享乐的南宋遗风,也可以看出胡雪岩不一般的个性。

在这里,十九世纪末那个特殊时代,杭州大户人家的生活气息仿佛触手可及。

例如高墙之下,第府正门却不大,藏而不露。

开在东南角,称作"撰位",撰位主文曲星旺,仕途发达。

进门之后一个大的空间,就是所谓的"轿庭",出入宅邸的客人都是乘轿而来,在这里上轿下轿。

那些头戴花翎、胸挂朝珠、身穿官服的官员,来此拜会“胡财神”,朝野闻名的“红顶商人”。

当时连浙江巡抚也要在大门外下轿。

谁都知道,胡雪岩力助左宗棠有功,受朝廷嘉奖,封布政使衔,赐红顶戴,紫禁城骑马,赏穿黄马褂。

这在清代是绝无仅有的呀!
这轿庭整体梁架结构全用古银杏木制成,比故宫用材还讲究。

胡雪岩当年真是富甲天下、富可敌国,连皇帝没能享用的东西他都敢享用。

轿厅正中匾额为皇帝御书,前后左右挂着"经商有道"、"乐善好施"等匾额楹联,正是胡雪岩标榜的为人处事准则。

屋内的两顶官轿,是针对胡雪岩故居的豪华气派特意设计的,官轿宽1米,长2米,高3米,全部由红木制成。

人坐在轿中,宛如置身一座小亭内,宽敞自如。

轿顶既象一座亭盖,又象一顶官帽,完全
符合胡雪岩作为清末富甲一时的红顶商人的身份。

故居建筑众多细节都是中西合壁的作品。

红木厅中,门窗梁柱廊壁全由珍贵的鸡翅木构成。

一楼是会客厅,二楼是胡雪岩卧室。

据说他那张八宝床极尽奢侈,胜过皇帝的龙榻。

而当时的维新洋货-西洋彩色玻璃、大穿衣镜、水法流苏吊灯在这所古典建筑中随处可见。

胡雪岩的书房,内里摆设琴棋书画,门外的穿廊则砌着五光十色的彩色玻璃;主人的各个房间则安装着当时最先进的短程通话设备--铜管传声筒。

这样奇异的建筑,只存在于十九世纪末的那几十年间,从前不会有,将来也不可能再有了。

试想胡雪岩当年一步步踏在自己的豪宅里,该是何等的得意和惬意。

然而胡雪岩仅在此居住十年,胡家就走向破败……
走进当年满楼脂粉的和乐堂,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地窖。

修复时发现的这个地下藏金库,里面早已空无一物。

史料记载,胡雪岩被朝廷革职,将被查抄之际,罗四太太主张将各个姨太太房里的现款、金条、珠宝等约二三十万两银子,趁天不亮交人带出去。

胡雪岩却认为此举有欠光明磊落,不能同意,他对罗四太太说: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于是所有的财产被那些红顶戴一扫而光。

站立着是一个英雄,倒下去也是一条好汉。

有人这样赞叹胡雪岩的品格和骨气。

在原址的发掘中,研究人员最终找到了所谓"德律风"的总控室和十三扇风门的走向和终端,经考证,这种新式通话工具其实相当于当时轮船上采用的铜管传声筒,是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通话设备。

当时是供姨太太们招呼下人办事所用。

胡雪岩有十二房姨太太,住在老七间,民间传说胡雪岩是为了避免各房之间的矛盾,专门请人安了德律风(电话),拉了十二根电线到十二房姨太太居室中,便于他与姨太太之间的电话联系。

在下房一侧能找到两扇沉重木门的铜制门闩,原来只要晚上木门一闩,姨太太们就相对失去了自由,有事也只好通过传声筒叫下人。

这一物件,向我们展示了胡宅日常生活深处的真相。

胡雪岩一生有“一妻十二妾”,13位哀怨凄婉的妙曼女子便是在这宅子里虚度了青春年华,当胡雪岩大难临头时,树倒猢狲散,只有一位爱妾始终不离。

一座深宅大院演绎了“红顶商人”喜极悲绝的人生变故,给后人留下了“中国第一豪宅”,也留下了中国近代史那阵风云际会。

发迹史
胡雪岩,出身市井布衣,却发展为江浙大贾,晋升官场,操纵商场,令人瞩目。

他是如何青云直上的呢?
胡雪岩,出生于1823年,安徽绩溪人。

年少丧父,家境贫寒,帮人放牛为生,因为出身贫穷,胡雪岩自小就明白:做事要靠朋友,助人就是助己。

后来到杭州于姓钱肆当学徒,因为能说会道,机敏灵活,得到肆主赏识。

这个小人物——晚清时代的钱庄小学徒,在此期间,他遇见了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名叫王有龄。

这个书生很有才华,也很有抱负,有机会做官,但是缺少进京的盘缠和做官的“本钱”。

胡雪岩虽然和他并不相熟,但二话没说,立即私下借用了钱庄的500两银子送给了王有龄。

胡雪岩却也因此而失业,因祸得福,做了官后的王有龄感其恩德,视其为生死之交。

得势的胡雪岩也利用王有龄在官场上的发达,开设了钱庄、当铺、药铺,经营丝、茶,从而迅速暴富。

胡雪岩在筹办自己的阜康钱庄时,非常重视人才的作用。

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杭州城为太平军攻破,后又被清军收复,城里一切都是兵荒马乱的景象,可居然有自觉恪尽职守的巡夜更夫。

胡雪岩发现这个“奇迹”后,认为这个60多岁的老人是了不起的人才,胡雪岩觉得不可以放过,认为他最适合看管仓库,于是立即派人郑重请其为自己帮忙。

在此期间,胡雪岩还从上海、宁波购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

左宗棠任浙江巡抚,让胡雪岩做总管,主持全省钱粮、军饷,因此阜康钱庄获利颇丰。

京内外诸公无不以阜康为外库,寄存无算。

他还协助左宗棠开办企业,主持上海采运局,兼管福建般政局,经手购买外商机器、军火及邀聘外国技术人员,从中获得大量回佣。

至同治十一年(1872)阜康钱庄支店达20多处,布及大江南北。

资金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

由于辅助左宗棠有功,曾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是一个典型的官商。

胡雪岩非常具有政治头脑,深谙官场之道,恪守官场的潜规则。

胡雪岩每次见官,袖管里必揣上数额或大或小的银票,逢人便送,投人所好,善拉交情,好交朋友。

为摆平巡抚黄宗汉,不惜将自己的小妾忍痛割爱。

如此心机,偌大投入,自然是左右逢源,抬头见喜,既平步青云,又日进斗金。

同治十三年,胡雪岩筹设胡庆馀堂雪记国药号。

关于胡雪岩开设庆余堂,民间有个传说。

某日,胡的爱妾得病,请了杭州最有名的医生来家切脉开方,旋即派佣人去望仙桥吉祥巷口的叶种堂撮药,取回后发现有几味药已经发霉变质,胡雪岩又派人去调换,谁知药没换到,反被仗着财大气粗的种德堂伙计嘲讽:“本店只有这种药,要好药,请你们胡先生自己去开一家药号。

”胡雪岩听后大怒,认为怎能拿人命当儿戏,莫非真的看我胡雪岩开不起药店。

这一怒,使胡雪岩立志开一家比种德堂更大的药店。

这就是胡庆余堂的由来。

庆余堂开业了,但胡雪岩并没有忘了受欺这恨,亲自撰写“戒欺”二字,并制成匾额挂在店堂墙上,要伙计牢记“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的宗旨,告诫“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的职业道德。

“戒欺”匾,正是胡庆余堂以“江南药王”美名饮誉了一个多世纪的立业之本。

光绪二年(1876)于杭州涌金门外购地10余亩建成胶厂。

胡庆馀堂雪记药号,以一个熟药局为基础,重金聘请浙江名医,收集古方,总结经验,选配出丸散膏丹及胶露油酒的验方400余个,精制成药,便于携带和服用。

其时,战争频仍,疫疠流行,“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药品备受欢迎。

此后,胡雪岩亲书“戒欺”字匾,教诫职工“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

其所用药材,直接向产地选购,并自设养鹿园。

胡庆馀堂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全面配制中成药的国药号,饮誉中外。

胡庆余堂已在杭州河坊街建起包括国药号、中药博物馆、药膳馆等古建筑,里面陈列了很多珍贵的胡雪岩墨宝、手迹。

胡雪岩为人诚信,重视信誉,一诺千金,那么大的家当基本上是靠朋友做的,自家子女并没有介入,在清朝那样的时代居然没有办成一个家族企业,可见胡雪岩的心胸之大,心胸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破产与没落
胡雪岩是一个儒商加权术发迹,成为红顶商人的。

他生于1823年,死于1885年,那是段特殊的历史,他是那段历史中一个典型的人物。

历史上的胡雪岩揭示了中国最早的民族资产阶级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时代兴起、发展、强盛、鼎盛和衰败的轨迹。

危机从1883年的年初开始。

国内约有百家大小商号、钱庄关门,股市随之暴跌。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年黄河泛滥,接着中法纠纷升级,时局动荡,生意日见萧条。

这年,中国丝又减产,估计只35000包。

不幸的是,意大利丝再获丰收,加上人们担心胡雪岩的存货,成交清淡,买卖双方僵持了整整3个月。

由于上海的银根一天天收紧,终于有丝商斩仓出局。

丝价崩溃,胡的票号、钱庄遭到挤兑。

11月,更大的灾难降临,胡雪岩破产!
胡雪岩的破产与没落源于一次商场上的豪赌,他的败局是时代的悲剧,悲壮又无可幸免!同时代西方工业革命后,手工业的没落只是时间的问题。

胡雪岩为了维持广大江南农村养蚕人家的生计,不甘屈服于西洋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压榨,因而在垄断与反垄断的斗争中孤军奋斗。

当时的丝茶贸易为洋商所操纵,中国商人受排挤,而蚕农受到严重的伤害。

胡雪岩有感于此,便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企图垄断丝业贸易,此举惹怒了外商,联合拒购华丝。

又因海关海运操于外人之手,不能直接外运。

次年夏,华丝被迫贱卖,亏耗1000万两,胡雪岩家资去半,周转不灵,风声四播。

各地官僚竞提存款,群起敲诈勒索。

11月,各地商号倒闭,家产变卖,胡庆馀堂易主,宣告破产。

接着,清廷下令革职查抄,严追治罪。

胡雪岩遣散姬妾仆从,于光绪十一年十一月郁郁而终。

为了江南蚕农的利益不惜斥巨资与洋人抗衡。

胡雪岩虽然最终失
败,但他堪称华商中民族英雄的典范,而不仅仅是个有钱的商人。

胡雪岩以他卓越的圆通能力在夹缝里生存发展,在官场、漕帮黑白两道的夹缝里,在民族经济与西方经济的夹缝里,在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夹缝里,踢打出了一个世界,一方天地。

但遗憾的是,这个夹缝最终毁了他,左宗棠的死使他成了官场倾轧的牺牲品。

从白手起家到富甲天下,再回到一文不名,走完了他人生轨迹的圆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