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及针灸的不传之秘
民间中医脉诊绝技_笔记
![民间中医脉诊绝技_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d20c09d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15.png)
《民间中医脉诊绝技》读书记录1. 1 脉诊基础理论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华医学。
它通过对人体动脉搏动的观察和感受,结合经络理论、气血运行规律等,来推断人体的健康状态和疾病情况。
在脉诊的基础理论中,最为核心的是对脉象的理解。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粗细、流利度、紧张度等方面。
常见的脉象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细脉、滑脉、涩脉等。
每一种脉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浮脉多见于表证,表示疾病的根源在体表或疾病的初期;沉脉则多见于里证,表示疾病的根源在体内或疾病的后期。
迟脉多见于寒证,表示体内的阳气不足;数脉则多见于热证,表示体内的阳气过盛。
细脉多见于阴虚或血虚证,表示体内阴液不足;滑脉多见于痰湿或食积证,表示体内有痰湿或食积。
除了脉象之外,脉诊还涉及到经络学说、气血运行理论等内容。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不同的经络循行路线和气血分布情况,会影响人体的不同部位和功能。
气血运行则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气血充足并畅通无阻,则人体健康;反之则会出现各种疾病症状。
脉诊是中医诊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和掌握脉诊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技巧,对于提高中医诊断水平和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1.1 1 脉象的概念与分类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自古以来便为医家所重视。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人体内脏和经络功能状态的外在表现,与气血、阴阳、脏腑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对脉象的细致观察和准确把握,中医医师能够洞察患者的内在病情,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脉象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等。
每种脉象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力度、节律等特点,这些特点又与中医的五行学说、脏腑理论等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中医诊断的独特体系。
浮脉主要表现为脉搏显现于浅层,轻按即可感觉到。
这种脉象通常与外感风寒、阳气不足等症状相关联。
沉脉则是指脉搏显现于深层,需用力才能感觉到。
它往往与里证、阳虚水泛等病状有关。
道门秘传针灸妙决
![道门秘传针灸妙决](https://img.taocdn.com/s3/m/9782845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e6.png)
道门秘传针灸妙决道门秘传针灸妙诀关注山东济南平阴东阿镇碧霞宫项静道道长针灸秘诀是历代医家临床实践和心血凝结的精华,历来被医家和武医名手所珍藏,宋元以后渐散见于各种医书之中,其妙法非心传口授难明其旨。
度师(道家全真金山派魏清晓师父教授医学、针灸、导引丹道诸法。
为简明扼要理解教意整理请名家里手多加斧正。
一、寻穴歌金针奥妙素称奇,按经详推复何疑;十二经中十五络,金水木火土不移;奇经八脉阴阳跷,冲任督带阴阳维;五募五俞并八会,经外奇穴悉载之;九气所致宜早遏,六淫客邪莫迟时;虚用补法指里转,实行泄法指外施;或补真阳元气后,或泄余邪病即离;诚能晓得个中妙,天下归仁称上医。
二、针法歌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掐指故教深,将针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嗽归天部,停针再至人,再停归地部,待气候针沉,气若不来至,指甲切其经,次提针向病,针退天地人。
三、行针指要歌或针风,先向风门气海中。
或针水,水分夹脐脐边找。
或针结,针著大肠泄水分(“分”为“穴”之误)。
或针劳,须向风门及膏盲。
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
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
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
翻胃吐食一般针,针中有妙少人知。
四、回阳九针歌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并合谷,此是回阳九针穴。
五、禁针穴歌脑户囟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
颅囟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
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无妊娠,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深时人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灵,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手鱼际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六、禁灸穴歌禁灸之穴四十五,承光哑门及风府,天柱素髎临泣上,睛明攒竹迎香数,禾髎颧髎丝竹空,头维下关与脊中,肩贞心俞白环俞,天牖人迎共乳中,周荣渊液并鸠尾,腹哀少商鱼际位,经渠天府及中冲,阳关阳池地五会,隐白漏谷阴陵泉,伏兔脾关委中穴,殷门申脉承扶忌,阴市下行寻犊鼻,灸而勿针针勿灸,针经为此常叮咛,庸医针灸一齐用,徒使患者炮烙刑。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https://img.taocdn.com/s3/m/8c814efb647d27284b7351d8.png)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I导读: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生套古人的方法,就如一层迷雾,迷住了双眼,看不透疾病的本质。
若掌握人迎气口脉法,则如拨开迷雾学中医,临床识证用方会清晰、准确。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作者/王伟“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
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
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
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
二盛,病在太阳。
三盛,病在阳明。
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
二盛,病在少阴。
三盛,病在太阴。
四盛已上为关阴。
”(《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灵枢经·终始》)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
《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动脉与太渊穴所在位置的动脉比较,就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六经病。
这种脉法操作起来并不比独取寸口的脉法复杂,但是为何古人却不用呢?其实只要试过几个病人答案自然就会揭晓。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完整版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df1a11fa26925c52cc5bfb4.png)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I导读: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生套古人的方法,就如一层迷雾,迷住了双眼,看不透疾病的本质。
若掌握人迎气口脉法,则如拨开迷雾学中医,临床识证用方会清晰、准确。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作者/王伟“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
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
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
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
二盛,病在太阳。
三盛,病在阳明。
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
二盛,病在少阴。
三盛,病在太阴。
四盛已上为关阴。
”(《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灵枢经·终始》)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
《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中医诊脉有玄机,李时珍诊脉秘诀的不传之秘,学到了就赚到了
![中医诊脉有玄机,李时珍诊脉秘诀的不传之秘,学到了就赚到了](https://img.taocdn.com/s3/m/c7c5149ff61fb7360b4c6569.png)
中医诊脉有玄机,李时珍诊脉秘诀的不传之秘,学到了就赚到了展开全文在诊脉的过程中,指下二十七脉如何去一一揣摩?难不成在给患者把脉时,每一种脉象都要类比一番吗?显然不是的。
对于把脉也是需要提纲掣领、纲举目张的。
而在二十七脉中,究竟有哪些脉象可以作为纲领呢?对此,李时珍在《濒湖脉学》里有独特的认识,“浮沉迟数,辩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意思是说,浮沉迟数四种脉象就是整个脉学的纲领,当然,与此同时,还需要弄清楚疾病的发病原因。
李时珍认为,从外而感的疾病,大多是大自然界中的邪气所为,而从内而生的疾病,大多与人的情绪有关系。
那么,“外因于天”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一般来说,中医基础理论会认为,这是“风寒暑湿燥火”的外感六淫邪气;但是李时珍说的却与这个相出入,李时珍指出,“天有阴阳,风雨晦冥”,这与《左传》中的“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一致,《左传》中对六气致病的解释是这样的:“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内因于人”又是什么意思呢?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人体的内因多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有关。
对此,李时珍的看法与此一致,即“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为何人体的这些心理情志会引发疾病呢?其实,从现代心理学也发现,人的情绪的确会触发人体的疾病。
而早在几千年前,《黄帝内经》对此也有深刻的认识,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虽然《黄帝内经》没有讲到“忧”的气机变化,但忧多与“思”和“悲”联系紧密,可结合参考。
那么,引发疾病的内因与外因,究竟与脉象有什么关系呢?李时珍分别从“浮沉迟数”四种脉象来进行了阐述。
即“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这是从外因的角度来分析,浮沉迟数四种脉象在外因作用下的病理变化。
“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一句,是从内因角度来分析,浮沉迟数四种脉象在内因作用下的病理变化。
浮沉迟数四种脉象在外因作用下的病理变化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外因所导致的浮脉,一般是浮而有力,正所谓“浮而有力多风热”,所以这种脉象多是外感风热之证,对此李时珍还进一步细化,认为“浮数表热”,“浮迟表虚”。
《针灸大成》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针灸大成》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d913044e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1c.png)
《针灸大成》原文及翻译针灸大成简介针灸专著,又名《针灸大全》,10卷。
明杨继洲(济时)撰,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杨氏根据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简称《玄机秘要》),参考明以前20余种针灸学著作,并结合作者针灸临床经验编成此书。
本书较全面论述针灸理论、操作手法等,并考定腧穴名称和部位,记述历代名家针灸医案,为对明以前针灸学术的又一总结,是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著作。
《卷一·针道源流》原文《素问》十二卷,世称黄帝歧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而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刘向指为诸韩公子所著,程子谓出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
盖灵兰秘典、五常正大、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实切于人身。
其诸色脉病名、针刺治要,皆推是理以广之,而皇甫谧之《甲乙》、杨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于此,而微有异同。
医家之纲法,无越于是书矣。
然按《西汉艺文志》,有《内经》十八卷及扁鹊名。
白氏云:『《内经》凡三家,而《素问》之目乃不列。
』至《隋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而指为《内经》。
唐王冰乃以《九灵》九卷,牵合《汉志》之数,而为之注释,复以阴阳大论,托为师张公所藏,以补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矣。
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乱,训诂失之于迂疏,引援或至于未切。
至宋林亿、高若讷等,正其误文,而增其缺义,颇于冰为有功。
《难经》十三卷,秦越人祖述《黄帝内经》,设为问答之辞,以示学者。
所引经言,多非灵、素本文,盖古有其书,而今亡之耳。
隋时有吕博望注本不传,宋王惟一集五家之说,而醇疵或相乱,惟虞氏粗为可观。
纪齐卿注稍密,乃附辨杨玄操、吕广、王宗正三子之非,周仲立颇加订易,而考证未明,李子野亦为句解,而无所启发,近代张洁古注后附药,殊非经义,王少卿演绎其说,目曰重玄,亦未足以发前人之蕴,滑伯仁取长弃短,折衷以己意,作《难经本义》。
《子午经》一卷,论针灸之要,撰成歌诀,后人依托扁鹊者。
中医不传之密究竟是什么
![中医不传之密究竟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f00e7c0a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68.png)
中医不传之密究竟是什么展开全文导读:很多人看中医特别喜欢寻找验方、偏方,特别喜欢找名老中医出方,一次开方,治疗几个月。
但是一个方剂开出来很好,也许对一个人有效,另外一个人无效。
究竟为什么?行医几十年,中医治疗疾病是否有规律可循,中医是否能传承?如何传承?最关键问题是思考中医不传之秘究竟是什么?一、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静与悟静与悟的清修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学习钻研中医进阶的一种状态,用清逸起于浮世,纷扰止于内心之心态去除一种烦躁,以超然,静观喧嚣之美阅读中医经典,做到一种静与悟的境界,不断升华自己内涵,不断提升自己中医学水平。
《伤寒质难》所说:“夫治病之要,必先观察体气。
……医者调护体力,使其适符自然疗能,则厥疾可瘥,亦执简驭繁之道也”,经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多思考学习中医经典需要静与悟,把经典思维用于临床需要反复思考琢磨。
中医临证时,你想补好脾胃,就要学习经典如何补益脾胃之气,肾藏精气,但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秉受于父母,决定一个人的体质遗传因素,这是自己不可选择的;后天之精来源于日常饮食,也称水谷精微,是由“后天之本”的脾胃所决定的。
“药王”孙思邈倡导“补肾不如补脾”,“脾胃既壮,则能饮食既入,能旺荣卫,荣卫既旺,滋养骨骸,保养精血……”。
李东垣指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充盈,而后能滋养元气”,强调了脾胃对元气的充养作用。
“善治病者,惟在治脾”,有些医家如清·陈念祖撰《景岳新方砭》提出“调理脾胃以治百病”之说。
“真正肾虚,必专补脾”。
朱丹溪亦在《格致余论》云:“补肾不若补脾,脾得温则化而食味进,下虽暂虚,亦可少回”,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云:“脾统四脏”,你想补好脾胃脾胃之气就需要认真研究李东垣《脾胃轮》,同时还需要研究各代医家经典补脾之说和补脾之义。
道家绝技-阴阳脉针
![道家绝技-阴阳脉针](https://img.taocdn.com/s3/m/9bfe5142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d.png)
消炎
阴阳脉针对各种炎症有较好的消炎作用,如 关节炎的红肿热痛等。
舒缓神经
阴阳脉针可以舒缓神经系统,对于失眠、焦 虑等神经衰弱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阴阳脉针对疑难杂症的治疗效果
01
02
03
针对癌症
阴阳脉针对于癌症患者有 一定的缓解症状和减轻痛 苦的作用。
针对癫痫
阴阳脉针可以有效控制癫 痫的发作,并减少发作次 数和减轻发作程度。
05
阴阳脉针的学习与传 承
学习阴阳脉针的途径和方法
拜师学艺
寻找有经验的阴阳脉针传承人 ,通过拜师学习,实地操作, 理论学习等方式系统掌握阴阳
脉针的技艺。
经典研读
阅读和研究有关阴阳脉针的经典著 作,了解阴阳脉针的历史、理论和 技术,加深对阴阳脉针的理解。
实践经验
通过实践为患者治疗,积累经验, 根据患者的反馈调整治疗手法,提 高治疗效果。
将针身快速刺入穴位,注意消毒和 持针方法。
行针
根据患者情况,采用适当的行针方 法进行调节。
出针
在行针完毕后,缓慢将针身拔出, 并再次进行消毒。
疗效
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症状改善情况, 判断治疗效果并进行调整。
03
阴阳脉针的治疗范包括各种关节炎、关节痛、腰 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
效果。
促进康复
阴阳脉针可以促进术后或康复期 患者的康复进程。通过刺激经络 穴位,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
力,达到加速康复的目的。
阴阳脉针在自我保健中的应用
预防疾病
阴阳脉针可以帮助预防疾病的发生。通过了解自身的体质 特点,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刺激,达到调和阴阳、增强体 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养生保健
阴阳脉针可以用于养生保健,如调节月经周期、改善皮肤 质量、缓解疲劳等。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达到促进气血运 行、调节内分泌、舒缓压力的效果。
道家绝技-阴阳脉针
![道家绝技-阴阳脉针](https://img.taocdn.com/s3/m/daee0d3b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1.png)
适应症
艾灸疗法适用于各种寒性、虚寒性疾病,如胃痛、痛经、风 湿性关节炎等,也可用于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
操作方法
将艾条点燃后,对准穴位进行熏烤,通过温热刺激,达到治 疗的目的。
拔罐疗法
适应症
拔罐疗法适用于各种瘀血症、疼痛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如腰肌劳损、 腰椎间盘突出、支气管炎等。
操作方法
将火罐吸附在相应穴位上,通过负压吸引,达到治疗的目的。
2023
《道家绝技-阴阳脉针》
目录
• 阴阳脉针简介 • 阴阳脉针的特色疗法 • 阴阳脉针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 学习阴阳脉针的好处 • 如何学习阴阳脉针 • 阴阳脉针的传承与发展
01
阴阳脉针简介
什么是阴阳脉针
阴阳脉针是一种以道家养生文化为背景,结合中医理论和现 代科技手段的独特针灸方法。
阴阳脉针强调以阴阳平衡为原则,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穴位, 调整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养生治病的目的。
阴阳脉针的发展历史
阴阳脉针起源于先秦道家,历经数千年传承发展,成为独 具特色的针灸流派。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道家养生方法的普 及,阴阳脉针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阴阳脉针的理论基础
1
阴阳脉针以道家养生理论为指导,强调形神并 养、内外兼修,注重调整阴阳平衡。
2
阴阳脉针重视五脏六腑的功能调节,通过刺激 特定穴位,达到治疗疾病和养生的目的。
3
阴阳脉针还融合了中医的经络理论,形成了独 特的针灸体系。
02
阴阳脉针的特色疗法
针刺疗法
适应症
针刺疗法主要适用于各种疼痛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骨关节炎等, 也可用于调节免疫功能、内分泌失调等。
操作方法
选用不同型号的毫针,对准穴位,采用不同的进针方法和刺激强度,达到治疗的 目的。
传出家中密脉
![传出家中密脉](https://img.taocdn.com/s3/m/3032bea4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a.png)
传出家中密脉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针灸不传之手法
![针灸不传之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19c7550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95.png)
针灸不传之手法针灸有很多门派以及很多手法,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承淡安先生手法。
在此,提醒大家,针灸的进针手法,针灸的基本功一定要扎实,这个在之前有说过,今天就不再啰嗦,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回头去爬楼翻看。
患者生病已经很痛苦了,来寻求针灸治疗,是想缓解痛苦,如果大家针灸基本功扎实,进针患者痛苦少,又能够迅速缓解症状,那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
所以,我一直在强调针灸的手法,希望引起各位新学同道的重视。
各位针灸大师,各有特长,给大家一一介绍,是希望大家可以博学众长,丰富自己的针灸技术。
下面这篇文章讲的针灸兴奋作用就是补法,抑制作用就是泻法。
一、进针后之手法进针后,即主要之捻运手法。
手法古今不同,就古法言,目的在乎补泻;以新理论,则为抑制与兴奋。
如何谓之补,如何谓之泻,古今各家所说不一致。
至元明时,手法名目更多,但皆属粗针浅刺,今之细针,不能效其方法。
故本编对于以前之针法,概不论列,只言进针后应作兴奋或抑制之手法及反射或诱导之针法。
1.兴奋作用之针法:先用28号或30号针,作轻缓的刺激,约数秒钟或半分钟的捻转,病者略感酸胀,即予出针。
刺激部位大都在其患部及其周围,或为其神经通路之处为多。
2.抑制作用之针法:先用28号或30号针,作持久的的强刺激,约1至2分钟的强烈捻转,并作5到20(甚至30)分钟的留针。
刺激部位大都在其其患部及其周围,或为其神经通路之处为多。
3.反射作用之针法:视其证候如何而手法不同。
如须使之兴奋以加强其机能作用时,可选用28号或30号针,予以短时期的中度刺激(捻转不轻不重、不徐不疾,提插均匀等);如须使之起抑制以减低其亢奋作用时,可选用28号针,作稍长时间的中度刺激。
4.诱导作用之针法:选用26号或28号针,作较长时间的强刺激,约1~2分钟,并作留针法。
二、一般应用之新针法1.单刺术:系刺达肌肉层间,立即将针拔出,是属于极轻微的刺激。
此法应用于小儿及无受针经验,或躯体极度衰弱者。
2.旋捻术:在针刺入时,或刺入后,或拔出之际,右手的拇、食指将针左右撚旋,是一种稍强刺激的手法,适用于抑制(强烈捻)或兴奋(轻缓捻)为目的之针法。
脉法及针灸不传之秘
![脉法及针灸不传之秘](https://img.taocdn.com/s3/m/836fe4c0f8c75fbfc77db2a7.png)
金——03菽——肺——合大肠 火——06菽——心——合小肠 土——09菽——脾——合胃 木——12菽——肝——合胆 水——15菽——肾——合膀胱 (五生、八在、十二其、五胜) 天尊地卑,阳奇阴耦,一六共宗,二七同道, 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阖辟奇耦, 五兆生成,流行终始,八体洪布,子母分施。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中五立极,临制四方,背一面九,三七居旁, 二八四六, 纵横纪纲,阳以相阴,阴以含阳, 阳生於阴,柔生於刚,阴德洪济,阳德顺昌,
• 针灸的不问》、《灵枢》论脉,先言某时某脏其脉何 如,次言太过不及,可见脉与时与脏不可分,分 者,有失经旨。明了《经》中所言脉法,则得脉 之大要。 • 《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三部九候 论》《举痛论》、《灵枢.经脉篇》:人迎大一倍 于寸口,病在少阳;人迎二倍,病在大阳;人迎三倍,病 在阳明 ……。 • 脉之纲:春弦、夏钩、秋浮、冬营(石)脾善不 可见也。
寸口脉法——阴阳脉法
• 《四难》 • 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 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 也,故曰阴阳也。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 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 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 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案例举例——颈椎病
• 首日下午五点多来诊,要求解决头晕问题,遂针右灵骨四分,二十分钟 次日上午来诊,诉头晕未做,要求解决颈痛问题,脉右寸起,遂针左正 筋、正宗四分,二十分钟
第三日上午来诊诉,头晕未作,颈痛减轻,右脉寸关正常,右尺稍收敛, 左关滑大,泻右侧三奇穴之其门穴五分钟拔针。
第四日为周日停针; 今天下午来诊,无明显不适,头晕未作,颈痛近乎消失,饮食自诉因为 天气原因,不想吃,切脉右关脉大,余脉可,针通天,留针二十分钟 • 第七日症状全部消除
脉法与针灸的不传之秘
![脉法与针灸的不传之秘](https://img.taocdn.com/s3/m/1230187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09.png)
脉法与针灸的不传之秘我学是中医,那时很不喜欢针灸,只对诊脉开方子有极大的兴趣。
毕业后留到某医院的针灸科工作,很少有机会开中药,每天作针灸按摩,又舍不得放弃诊脉,几年下来,总结出一些脉和针配合应用的规律。
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在背部膀胱经针刺或按摩:把脊柱看成一个整体,左手脉代表脊柱左侧,右手脉代表脊柱右侧,寸脉范围约是第一颈椎至第二胸椎,关脉约是第三胸椎至第十二胸椎,尺脉约是第一腰椎至尾骨。
当患者有寒或热时,常在某个脉点形成一个“积聚点”,通过查找“积聚点”在脉上的位置可以大致判断在背部膀胱经的位置,针刺此点可以使寒或热迅速“释放”。
比如一个“上火”牙疼患者,诊脉在右寸关交界处出现一个弦大的脉点,那么在第二三胸椎右侧的一小片区域可以按到一个明显的痛点,在这个点针刺后,可以迅速治愈牙疼,同时脉象恢复正常。
用以上方法可以快速解决一些“小问题”,如牙疼、咽疼、胃疼等等。
很多的疾病初起都会在脉上找到一个异常脉点,在相应膀胱经上再找到反应点,可以快速治愈。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一个有点小小得意的发现,呵呵,就是诊脉时浮取找到的“积聚点”有时并不是病根点。
比如,有的胃疼患者,诊脉浮取为右关弦大,但当沉取探查时,发现右尺的深部弦大异常,并且在脉的右尺和右关之间有“细线”相连。
这就说明右关的弦大是来自于右尺,右关是“表面的罪犯”,右尺才是真正的“幕后主使”。
这时针刺胸椎右侧的膀胱经只能暂时缓解疼痛,只有针刺第三腰椎右侧横突附近的压痛点才能真正根治。
背部可以和脉对应,从上到下划分出寸关尺三部,四肢也同样可以:上肢的肘尖上下三寸的范围为关脉范围,之前(就是手指的方向)为寸脉,之后(就是肩部方向)为尺脉;下肢的髌骨中点上下三寸的范围为关脉范围,之上(就是大腿根部的方向)为寸脉,之下(就是脚趾方向)为尺脉。
这种分法其实就是一个人站立姿势,双手高举,按照上下位置所分的“寸关尺三分法”。
后来又发现了脉有“上行”和“下行”的区别。
针灸不传之秘
![针灸不传之秘](https://img.taocdn.com/s3/m/9d35322b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69.png)
针灸不传之秘针灸不传之秘——郑魁山(西北针王)原创2022-04-13 12:51·针道在针灸里,找穴位简单,扎针简单,最难的无疑就是手法了,所以有人说“针灸不传之秘在于手法”,相当于方剂不传的在于剂量一样,记得上学的那时候,我的针灸老师,在大课里放了一段郑魁山(在西北神一样的存在)的操作视频,肯来想拷贝的,结果老师下课以后直接就删了,又回到电脑垃圾桶里删了,现在想来,老师真是“煞费苦心”。
针灸治病,手法至关重要。
但目前的的情况是走流水线或针海战术,手法基本为零,有时候为什么扎好的,自己都不知道,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简直不要太多,郑魁山之所以在西北如此出名,至关重要的就是手法了尤其是“烧山火”、“透天凉”,去日本讲学时都是严格保密的。
流传出来的普遍就是一下八法了,至于是不是精华所在,就不得而知了。
一、二龙戏珠法由于操作时使针感向上下传导,犹似两条游龙戏珠的形象,故命名二龙戏珠法。
操作方法:主要用于眼周穴位,如太阳,瞳子髎等,左手食指紧按针穴,右手持针速刺,得气后,右手持针控制针尖和左侧押手同时向上眼睑方向推按、捻转,使针到上眼睑。
反之亦然。
使针感包围眼球。
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
此处说白了就是“引”法,想让气走哪里,针尖就朝向哪里,压手在引导方向推按,其实并不是很复杂,多操作就熟练了。
适应证:目赤肿痛、青盲、夜盲、结膜炎、角膜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青光眼、白内障等眼病。
二、喜鹊登梅法是从“青龙摆尾”手法简化而来的,可以简单理解为“青龙摆尾”的手法上加了“震颤”幅度没有那么大,有似喜鹊在梅枝上登着上下颤动,故命名喜鹊登梅法。
操作方法:主要用于攒竹、鱼腰等穴。
左手食指点按针穴,右手持针速刺,得气后,右手拇、食二指持针柄,中指推垫针体,使针柄、针体、针尖上下摆动,针感连续不断地传导到眼内。
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
适应证:目赤肿痛、青盲、夜盲、近视、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等眼病。
并可治疗头痛、面神经麻痹等。
针灸的三个不传之秘
![针灸的三个不传之秘](https://img.taocdn.com/s3/m/514b6bde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e1.png)
针灸的三个不传之秘打开所有的针灸教科书均未见到有对针灸方向角度、深浅、赤际做专门论述的,几乎所有的教科书讲到针刺方法的时候,无一不是直刺和平刺两种方法。
果真应该这样吗?回答是否定的,在这里绝对没有挑战权威的意思,只希望用事实改变一个有待改变的观念,因为我们现在的针刺方法有许多已经脱离了传统的思想。
纵观《灵枢》、《素问》,数处提到了“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从这句话我们延伸个案例,比如我们针足三里的时候,采用直刺的方法,有哪个医生注意到了针尖的方向?下针后有可能针尖偏上,也有可能针尖偏左或者偏右,当针尖偏左或右的时候其实已经偏离了经络,这样已经脱离了古人的思想,怎么还能奢望有好的效果呢?每看到或者听到人们抱怨针灸效果太慢我心中总是感到不平,这不全是针灸医师的错,也不是我们在学校学的不好,关键是我们的教科书错了,因为针灸教科书上就是这样教的啊!看看你周围的针灸专业毕业的医师,有几个能用针灸很好治病的啊!发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内心充满了纠结,发表了就有可能遭到非议,因为他触犯了我们几十年的中医教育,触犯了权威。
但是我们还是要正视错误,我们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毁了针灸、毁了下一代!个人得失与真理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是非自有公论,随他去吧。
1、论针刺方向和角度对于针灸的针刺方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论各不一样。
针灸教材除了直刺和平刺别无二法,参考《灵枢》、《素问》所述,结合临床验证其实并非如此。
针灸讲究的是经络,我们随便取一个穴位阳陵泉做例子,当针刺入这个穴位的时候进针的点也许是正确的,但是如果采取直刺的方法针尖就有可能偏离了经络,即使没有偏离左右效果也不突出,让我们来打一个比方:经络是一条无形的通路,这个大家都明白。
暂且把这个通路看做是普通的公路,当我们准备开车从A点到B点的时候是否应该顺着公路直走?绝对不应该有人会从公路横穿过去,如果这样永远也不会到达目的地。
同样的道理我们针灸的时候采取直刺的方法和横穿公路有什么区别呢?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只有当针顺着经络刺入的时候效果才能达到最大化,而且只有当针尖对着病的方向刺入的时候效果更好。
中医把脉辨证论治的不传之密
![中医把脉辨证论治的不传之密](https://img.taocdn.com/s3/m/78fb480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3d.png)
中医把脉辨证论治的不传之密(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左气右血、左阳右阴) (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水火不济)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
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
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滋阴降火) (三)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肾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
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
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两尺脉肾与命门俱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左尺旺,六味地黄汤。
左右尺俱旺,亦六味地黄汤。
(六)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
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
(七)寸脉旺,两尺微细,六味地黄丸。
阴水不升,阳火不降。
(八)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
上焦元气足,其火下降。
(九)两尺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地黄丸。
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十)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者气虚,不能降下也。
(十一)尺候下焦,无力阴虚;浮者阴虚,不能上升也。
(十二)两寸洪而有力,为火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十三)两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
(十四)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
(十五)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十六)寸脉微细者,温补。
(十七)尺脉微细者,温暖。
(十八)尺脉浮沉俱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
(十九)寸脉浮沉俱有力,宜汗;无力则为虚,宜升。
(二十)寸脉细微,阳不足,阴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
(二一)两尺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
(二二)左脉弦滑有力,热不退,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柴胡之类。
(二三)右脉弦数无力,补中益气汤。
或补脾阴不足,四君子加山药以主之。
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求,下病上求。
(二四)左尺浮紧有力,伤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紧,清心莲子饮或五苓散以利之;无力则为虚,六味地黄丸;沉实为寒宜温;沉迟为虚宜补,故纸、肉苁蓉、锁阳、大茴之类,当消息用之;沉弱微则为虚不宜直补,所谓补肾不若补脾,正与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部九候切脉诊法
仲圣眼中的平脉大法
• • • •
•
师曰:平脉大法,脉分三部。 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 沉部分经,以候五藏之气; 中部分经,以候六府之气
————————(通行本佚)
桂林古本伤寒论
• 师曰: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 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 注也,故曰阴阳。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 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通行本佚)。
之谓化始。
天依形,地附气,此
古本《伤寒论》
• 初按脉,轻取之,如 • 持三菽之重,平于皮肤之部者,以候肺气也。 • 稍重取之,如持六菽之重,略下于皮肤,平于经络之部者,以 候心气也。 • 又稍重取之,如持九菽之重,平于肌肉之部者,以候脾之气也。 • 再重取之,如持十二菽之重,平于筋之部者,以候肝之气也。 • 重取之,平于骨之部以切之,以候肾之气也。 • 此分出入为五部,以候五藏之气。 • 皮毛者,肺之合也,故候肺气平于皮肤之部。 • 脉者,心之合也,故候心气平于经脉之部。 • 肉者,脾之合也,故候脾气平于肌肉之部。 • 筋者,肝之合也,故候肝气平于筋之部。 • 骨者,肾之合也,故候肾气平于骨之部
•
——清.周学海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 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 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 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乘错,或存 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 具陈,令得分明 •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 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 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 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
寸口脉法——阴阳脉法
• 《四难》 • 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 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 也,故曰阴阳也。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 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 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 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脉为气血先见 • • • • • 寸口脉法: 《难经.一难》: 《桂林古本伤寒论》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藏府之诊也? 师日: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藏府有偏胜。气血俱 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盛者则脉 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 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 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 • 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 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平 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 以诊,病无遁情(通行本佚)。
金——03菽——肺——合大肠 火——06菽——心——合小肠 土——09菽——脾——合胃 木——12菽——肝——合胆 水——15菽——肾——合膀胱 (五生、八在、十二其、五胜)
天尊地卑,阳奇阴耦,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阖 辟奇耦,五兆生成,流行终始,八体洪布,子母分施。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中五立极,临制四方,背一面九, 三七居旁,二八四六, 纵横纪纲,阳以相阴,阴以含阳,阳生於阴,柔生於刚,阴 德洪济,阳德顺昌,是故,阳本阴,阴育阳,
•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 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 从关至鱼际是寸 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 一寸, 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 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 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 针灸的不传之秘
《内经》脉法
• 一、遍诊法 • 《素问》、《灵枢》论脉,先言某时某脏其脉何 如,次言太过不及,可见脉与时与脏不可分,分 者,有失经旨。明了《经》中所言脉法,则得脉 之大要。 • 《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三部九候 论》《举痛论》、《灵枢.经脉篇》:人迎大一倍 于寸口,病在少阳;人迎二倍,病在大阳;人迎三倍, 病在阳明 ……。 • 脉之纲:春弦、夏钩、秋浮、冬营(石)脾善不 可见也。
《伤寒论》——阴阳脉法
• 《辨脉法》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
• 师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 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 阳:大浮数动滑——三阳有余 • 阴:微沉弦弱涩——三阴不足
柯琴曰:
• • • • • • •
脉有十种,阴阳两分,即具五法; 浮沉是脉体, 大弱是脉势, 滑涩是脉气. 动弦是脉形, 迟数是脉息, 总是病脉而非平脉也。”
• 仲圣脉法中的五行观念
仲圣脉法中的五行观念
•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 • 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 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 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 骨者,肾气也(菽者,小豆也)。
《内经》《伤寒》引申与发挥
• • • • • •
•
脉象举例
• • • • • •
大脉 洪脉 紧脉 芤脉 濡脉 ……。
阴阳五行脉法
• 针灸的 不传之秘——深浅 • 模糊的烧山火和透天凉——三才法 • 仲圣的五行脉法,即是针灸深浅层次的指标,立体切脉系 统囊括了针灸穴位的层次,这是从《内经》脉法到《伤寒 论》脉法的完整结合,历史以来,对于《伤寒论》和《内 经》有无联系的问题争论不休,而针灸的不传之秘(深 浅),此深浅已经涵盖了《内经》和《伤寒论》的结合。
仲景脉法中的阴阳观念
•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师曰;其 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 也 • 同理其他篇章中:有阴结、阳微结、阴微结
• 我们知道仲圣以阴阳为纲计10脉 • 但是细读《伤寒论》,我们知道伤寒论中脉象计 27种,其中所谓的复合脉,就是组合而已
脉法的立体观念
• 位数形势、微甚兼独 • 1,以位置分:浮、沉、伏。 2,以形状分:滑、涩、弦、紧、革、牢、动、散。 3,以速率分:数、缓、迟。 4,以节律分;结、代、促。 5,以宽窄分:洪、细。 6,以力度加位置(或宽窄)分:实、芤、虚、濡、弱、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