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师大附中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届山东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卷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规定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其他笔、胶带纸、修正带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试卷综析】
一、总体评价
这份高三语文试卷,试题题量适中,试题形式灵活,侧重基础。

本次高三语文试题总分为150分,其中写作60分,阅读部分现代文,古代诗歌及文言文部分,和高考试卷相同。

本次试卷只考查了高中课内背诵部分。

侧重于学生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综合运用,如解释文言实词,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分析,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言语的真实用意,仿写,这些试题的设置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具体情况分析
1.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无论是词义辨析题还是综合分析题、文言文翻译题都贴近教材,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对课本和课堂学习高度重视的意识。

2.古典诗词赏析:试题所选诗歌,内容比较贴近生活,诗意浅显。

赏析起来难度不是很大。

3.默写:名篇名句默写所考的句子全都选自课本,这降低了难度。

4.现代文阅读:题型设计比较合理,接近高考题型。

试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筛选和辨别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文章主题的总体理解和概括表述能力。

5.语言知识运用:重点考查学生成语、病句与衔接、仿写的能力。

6.作文:本题对于求学的学生来说,较切合生活实际,较适合写议论文。

第I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题文】A0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旖旎/绮丽市侩/污秽强迫/倔强复辟/辟邪
B.媲美/包庇殉情/徇私处所/惩处储存/贮藏
C.驻扎/包扎盘桓/城垣模样/模仿悲恸/恫吓
D.舟楫/编辑噱头/戏谑开拓/拓本档案/当铺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A项yì/qì、kuài/huì、qiǎng/jiàng、bì; B项pì/bì、xùn 、chù/chǔ、chǔ/zhù; C项zhá/zā、huán/yuán、mú/mó、tòng/dòng;D项jí、xué/xuè、tuò/tà 、dàng
【思路点拨】只有加强记忆,经常做正音练习,就能记住这些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我们要做学习上的有心人,平时注意积累语音方面的知识,坚持多读、多问、多查、多练,并通过持之以恒的实践,力求在实际运用中理解和掌握多音字。

【题文】B0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伺候切蹉天然气突如其来
B.安详振幅大拇指关怀倍至
C.辩难剽悍养植业得鱼忘筌
D.联袂遐思爆发力掉以轻心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A项“切蹉”应为“切磋”;B项“关怀备至”应为“关怀备至”;C项“养植业”应为“养殖业”。

【思路点拨】正确书写汉字的方法:①读准字音。

有些字是由于读错了字音而将其写成了错别字。

②分析字形。

对形似的字可通过区分形旁来识记。

③弄清词语的含义。

即通过对词语意思的分析,进而判断该词语中是否有错别字。

【题文】D0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为确保行车环境安全舒适,消除行车安全隐患,环湾高速公路管理局将对原路面存在的裂缝、坑槽等问题进行彻底__________。

②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1份中央一号文件已由新华社_________发布,文件全文约10000字,共分8个部分33条。

③院内有雕龙画风,也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花园天井,曲径回廊___________各处,处处表现着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格。

A.处治授权贯穿B.处置受权贯穿
C.处置授权贯串D.处治受权贯串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处置:处理;处治:处分、惩治;授权:把权力委托给他人或机构代为执行;受权:接受委托有权利做某事;贯串:①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②连贯,贯穿;①穿过、连通②同贯串①
【思路点拨】辨析近义词:①牢记搭配对象。

有的时候,两个近义词之间的意义并无明显差别,但是搭配的对象全然不同,或者范围差异很大。

②去除同类项,就区别项加以组词区分。

通过组词加以区分,对于大多数拥有相同字眼的近义词都是相当有效的辨析手段。

③寻找关键词中的反义词,④将两个字的词变成四个字的词。

面对这些犹抱琵琶半遮面、追求含蓄蕴藉的两字短语,将其扩展为四个字,也是一种重要的辨析手段。

【题文】D0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8日进入第二天。

中方首席气候谈判代表苏伟表示,发达国家目前承诺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援助资金,实在是杯水车薪。

B.景点涨价如果超过广大游客的承受能力,将很可能是一种慢性自杀,景点则成了游客望尘莫及的“城市精品店”。

C.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克服不良作风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一抓到底,坚持不懈,才能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

D.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落了个一片狼藉。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望尘莫及:莫:不;及:赶上。

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

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A项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

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C项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

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D项曾几何时:指没过多久。

【思路点拨】成语辨析题的解题技巧①搞清成语含义,切莫“望文生义”。

有的成语仅从字面上看与整个句子意思相一致,但仔细一分析却与全句意思风马牛不相及。

②看感情色彩是否恰
当,有些成语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界限分明。

若辨别不清,很容易用错。

③看词义轻重是否得当。

④看成语是否“—语多用”。

有些成语意思较多,如只知其一,不知其余,就会在使用中出错。

⑤看成语的形容对象是否正确合理。

某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果不了解其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错误。

⑥看语体色彩是否合乎语境。

⑦看成语与其它成分搭配是否恰当。

成语在语言运用之中,相当于一个词,因而就有一个和其他词浯的搭配问题,不能互相矛盾,也不能重复。

⑧看成语是否符合使用习惯。

有的成语在实际运用当中,有其使用习惯,比如常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中。

【题文】E0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B.钓鱼岛事态激化到当前地步,直接原因是由日本的短视造成的。

但这又与美国有意无意推波助澜不无关联。

实际上,美日对钓鱼岛的私相授受,使日本的错觉不断强化。

C.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D.金秋十月,常德市有关部门针对广大橘农柑橘销售难的现象采取了减免市场设施占用费、扩大柑橘宣传力度、组织客源、减少申报环节等帮助橘农们打开销路。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B项结构混乱,“原因”“由……造成的”杂糅,去掉“由……造成”;C项“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提高”与“特色”搭配不当;D项成分残缺,谓语“采取”缺少宾语,可在“等”后加上“措施”。

【思路点拨】病句的辨析有以下几个技巧:①感审读法。

在审读的过程中,从语言的感性认识上察觉语句是否有毛病。

如果觉得句子别扭,就在做分析比较,从而找到语病之所在。

但是要注意的是运用这种做题方法,一定要胆大心细。

胆大我认为是大胆的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心细就是要有仔细分析和查找语病的耐心。

②筋脉梳理法。

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

先理出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这时我们就要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定语、状语、补语)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写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③逻辑分析法。

有的句子在语法上不存在错误,但是在逻辑上却存在毛病,这是我们就应该注意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多个侧面进行分析。

④造句类比法。

有的句子是否有语病,从语法、事理等方面不好断定,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仿照原句的结构造一个常用的句子,经过分析比较,从而确定该句是否语病。

⑤规律标识法。

绝大部分病句都有一个或几个标志性词语或者敏感部位。

其中我在高中实习期间发现考卷中总能出现“能否”、“是否”一些词语但后部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单独出现这就形成了语病。

这就是“双面对一面”,还有就是在数字减少是出现“几分之几倍”等。

【题文】二、(9分,每小题3分,)
【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网络文学的新贡献
桫椤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始终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中摇摆前进。

但是,基于人类情感的稳定性,文学所要表达的人的内心世界已是“常量”状态,唯有文学的形式才是“变量”。

从甲骨文到当代长篇小说,从希腊神话到后现代主义诗歌,我们看到的多是形式上的变化,文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并无太大的差别。

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其“新”也在形式上。

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文学要以“书”的形式存在的历史,网络成为文学的载体,文学的传播方式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文字的黑白意境被光怪陆离的光电幻境所取代。

如同从原始岩画、
陶器到青铜,从竹木简到帛和纸,文学又一次迎来了载体形式的变化,这是文学最典型的“当代性”。

除了载体和传播形式的变化,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注入的另一股新力量,是它所引起的文本形式的变化。

从早期的《悟空传》到改编为电视剧走红的《甄嫘传》,它们都在以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文本样式发挥着吸引读者的优势。

叙述以对话为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模仿网络聊天的样式;段落容量短小,甚至以句号分段,每一句话都成为一段,令读者从冗长、复杂的文本段落中解脱出来,以轻松、快捷的愉悦体验完成阅读。

受此影响,当代文学作品在文本形式上正在悄然变革,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上的作品,大段的描写或抒情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短小精悍的对话和叙述。

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另一个贡献,是对新的语言形式的吸收和运用,这主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用语和对网络语言的大量运用上。

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完全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特别是在大量的对话描写中,基本上是日常口语的翻版,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当然,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会是纯粹的形式艺术,即便是那些“无厘头”的篇章,也一定在表达某种意义。

望文生义地理解“网络文学”,仿佛网络是形式,而文学是内容,但事情远非这样简单,网络文学也不是文学在网络上流传这样简单。

在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中,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进行着新的探索。

以网络小说为例。

网络文学的某些类型正走在一条文学的“返祖”道路上,诸如那些神魔、仙侠、玄幻等类型化作品,它们的创作甚至直逼文学源头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所不同的是它们的作者并非像文学的祖先们那样,以懵懂的目光认知世界,而是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不过在所谓“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文学性思考,将作品所反映的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

信息时代来临,网络充当着这个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网络文学也是当代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面对争论和质疑,网络文学也亟待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努力呈现出新的面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关于“网络文学”,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它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新”在形式上,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没有变化。

B.它的载体形式发生变化,由以“书”为载体转为以网络为载体,传播方式由静态转为动态。

C.它影响当代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使传统文学期刊的作品用对话和叙述代替描写或抒情。

D.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基本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都是日常口语的翻版。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B解析:A.“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没有变化”无中生有;C.“用对话和叙述代替描写或抒情”错,文中是说“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上,作品大段的描写或抒情正在逐渐消失”;D.“基本”和“都是”错。

【思路点拨】论述类文章往往围绕某一新知识、新理论展开,因此文中出现贯穿全篇的重要概念(词语)也就顺理成章了。

通读全文后,要对该词语(概念)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与原文有关语句逐项比对备选项,以免出现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范围失当等问题。

7.关于网络文学的贡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本样式上,网络文学的叙述以对话为主,段落容量短小,阅读体验轻松、快捷。

B.在语言形式上,网络文学大量运用日常生活用语和网络语言,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C.在寻求意义表达上,网络文学某些类型的作者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D.它将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D解析:此项不属于网络文学的贡献。

【思路点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上,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是“常量”,文学的形式是“变量”,文学的变化多是形式上的变化。

B.在文学的“返祖”方面,网络文学追求的是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

C.“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思考,因为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

D.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的文学主流表达方式,面对争论和质疑,要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A解析:B.“简朴随意的表达”不属于“反祖”;C.强加因果;D.原文是“网络充当着这个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而非“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的文学主流表达方式”【思路点拨】解答时要注意: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题文】三、(12分,每小题3分,)
【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
袁枚
公讳傅鼐,字阁峰。

先世居长白山,号富察氏。

祖额色泰,从太宗文皇帝用兵,有大功。

子四人,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圣祖致太平,生公。

公眉目英朗,倨身而扬声,精骑射,读书目数行下。

年十六,选入右卫,侍世宗于雍邸。

骖乘持盖,不顷刻离。

雍正元年,补兵部右侍郎。

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公谓廷臣曰:“元恶已诛,胁从罔治。

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

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

”诸王大臣以公语,平反无算。

岳兴阿者,九门提督隆科多子也。

隆柄用时礼下于公,公不往。

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

上疑公与隆有交,谪戍黑龙江。

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先是,公在上前尝论准噶尔情形,上不以为然。

用兵数年,所言验;乃召公还,予侍郎衔,命往军前参赞。

未行,仍命入宫侍起居。

上违和,医药事皆公掌之。

十二年春,命公观兵鄂尔多斯部落。

中途,侦贼数万,掠地西走。

公即赴拜达理,请于大将军马尔塞曰:“贼送死,可唾手取也。

鼐远来,虽兵疲,犹能一战。

惟马力稍竭,愿大将军给轻骑数千助鼐。

事成,归功将军;事败,鼐受其罪。

”马嘿然,再三云不应。

公愤激,自率所部出,与贼战,大败之,获辎重、牛畜万计。

卒以马病,不能穷追。

事闻,天子大悦。

赐孔雀翎,移佐平郡王军谋,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

会贼有求降意,而盈廷诸臣皆欲遣使议和罢兵,上问公,公叩头曰:“此社稷之福也。

”上意遂定。

即命公同都统罗密、学士阿克敦往。

公闻命驰抵策凌部落。

策凌集十四鄂托、十四宰桑合而见公,曰:“议不成,公不归矣!”鄂托、宰桑者,华言十四路头目也。

公叱曰:“出嘉峪关而思归者,庸奴也!某思归,某不来矣。

今日之议,事集,万世和好;不集,三军露骨,一言可决。

”诸酋相目以退。

翌日,策凌如约缮表,求公转奏,并遣宰桑同来,献橐驼、明珠等物。

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

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王误矣!”王不能堪。

世宗责公曰:“汝知果亲王何语而又误耶?”公亦不能答也。

世宗崩,今上登极,迁刑部尚书。

以误举参领明山、失察家人两事落职。

入狱,病,刑部尚书孙公嘉淦奏请就医私第,许之。

薨于家。

年六十二。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穷:穷究,彻查
B.卒以马病,不能穷追病:生病
C.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徇:示众
D.事集,万世和好集:成功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B解析:病:疲惫不堪。

【思路点拨】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

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

(2)组词解词法。

古代汉语大多是单音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基本上都演变成了双音词,有的词语只是在文言词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字便成了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掌握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这一联系,将文言文中单音词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或合成词,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词。

(3)成语解词法。

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都是由古代汉语中的词直接传承下来或由某个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语中个别字词的解法就是古汉语的解法。

所以在解释中碰到不懂的字词不妨联想一些包含此词的成语,问题有时便能迎刃而解。

(4)对文解词法。

也叫互文解词法。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相关联的词语。

根据这一点,有些词语依据上下文就能断定其含义。

(5)活用解词法。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灵活运用,就叫作词类活用。

根据词类活用这一特殊用法,在碰到有活用现象的词语时,必须解释它活用后的意义。

(6)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

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均之二策,宁许以负奏曲
B.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C.请于大将军马尔塞不拘于时
D.诸酋相目以退不赂者以赂者丧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B.都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A.助词,的/指示代词,这;C.介词,向/相当于“被”;D.连词,表承接/介词,因
【思路点拨】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傅鼐为人刚直的一项是
①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②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
③用兵数年,所言验④公叩头曰:“此社稷之福也。


⑤公愤激,自率所部出⑥辄迎拒曰:“王误矣!”
A.①②⑥ 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③表现的是他的远见,④只是回答皇帝的问话,⑤表现的是他的勇敢。

【思路点拨】这类考题的考查经常以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

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论;如是后者,则需要遗漏细节,因为细节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羹尧被诛杀后,傅鼐能从大局出发,劝说朝廷大臣对胁从的人不予治罪,使无数人得以平反昭雪。

B.傅鼐在察看军情途中偶遇贼军,在兵马疲惫无援的情况下,仍大败贼军,获得皇上的嘉奖。

C.果亲王掌权时,群臣都对他唯唯诺诺,只有傅鼐刚正不阿,直言不讳,当面具体指出他的错误。

D.作者对傅鼐的举荐有误和失察家人的过失并不隐讳,对主人公生平的记叙客观真实。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解析:没有具体指出错误。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

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

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元恶已诛,胁从罔治。

(3分)
(2)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3分)
(3)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

(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首恶已被诛杀,被胁迫相从者就不要再追究了。

(2)傅鼐接受皇上的命令后,背着一箱子书徒步前往,率领家僮砍柴自己做饭。

(3)果亲王掌权时,命令传到的地方,大臣们都恭敬地听从。

解析:(1)“元”“胁从”“罔治”各1分。

(2)“闻命”“负”“斧薪自炊”各1分。

(3)“任事”“声咳所及”“唯唯”各1分,句意整体1分。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

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富察公名讳傅鼐,字阁峰。

祖先世代居住在长白山,号富察氏。

祖父额色泰,跟从皇太极出兵,立有大功。

有四个儿子,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佐康熙皇帝平定天下,生下富察公。

傅鼐眉目俊朗,身材挺拔,声音高亢,精于骑马射箭,读书一目数行。

十六岁时,被选入右卫,在雍邸侍奉雍正。

担任护卫贴身跟随,片刻不离。

雍正元年,补任兵部右侍郎。

年羹尧因为大逆之罪被诛杀,要穷究他的党众,傅鼐对朝廷大臣说:“首恶已被诛杀,被胁迫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