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忠孝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对忠孝的理解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
的良心意愿,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
所谓“百善孝为先”,
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
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
养育,而对父母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
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
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
二、传宗接代。
在西周人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易经》:“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
中国自西周已经开始就已经开始存有儒家思想。
影响最广泛的,就是以孟子为代表的
儒家思想。
而最让人熟识的就是——《孟子·距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原
文就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嫁给,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把孟子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
舜没有
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
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
”也就是说,孟子的原话里,并不是大众所谬传的——不生孩子
就是不孝。
而是认为最不孝的,是对长辈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
孟子原话中并没有说其它
的两种不孝是什么。
后来汉代赵岐写下了《十三经备注》。
阐释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认知:“于礼
存有不忠者三事,曰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忠也;家穷亲旧,不为禄仕,二不忠也;
不嫁给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忠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
翻译成现代文: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
种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
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可知赵歧也不是说道切断后代为最为不忠。
他指出最不忠的就是放任父母回去干活不
义之事,而做为后代不劝阻。
后又经过未明真像的群众以讹传讹,就存有了如今的这种错
误表述。
翻阅原文可以获知,我们的认知如同“秀才识字认得半边”。
正因为这种误传,而使得封建社会中识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为真,把“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都曲解为“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
在“忠孝”为主题的封建时代,这
句话就有了无上的魔力。
老百姓为了不断后,无论世家还是贫民,都无所不用其极。
随之
产生的便有过继等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现象。
虽然孔孟就是一道,但是孟子时代的儒家思想,已经较孔子时代的存有一些进步了。
从儒家学者赵歧所说的不忠的第一条,即为最不忠——“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就可以窥
见一味顺从,见到父母存有过失而不劝阻,并使他们陷于不义之中,这就是第一种不忠。
而在孔子时代,孝和忠的整体表现,就是哪怕清晓得长辈存有弄错,也必须普遍认可,无法表示。
不管父母说道的对与错,都必须全盘接受,严禁抵抗。
由此可见,孔子思想对人伦(人权)的压制。
从现代的眼光看看,儒家对孔子的修正、补足就是一种进步。
对于第二条,也是与孔子时代的思想相背道。
孔子的思想是认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
如此认为,“并无后”反而排在在第三位,并不是什么真正的“为大”。
我们可以通过孔、孟儒家思想的发展,窥见“不忠”定义的发展。
当然,孟子的《距娄上》也好,孔子的《孝经》也好,其所鼓吹的儒家思想,与当时的政治利用也不无关系。
所以现代社会对待孝这个问题,必须实事求是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