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xuéxí)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象山中学(zhōngxué) 廉敬立
当前全国正在(zhèngzài)掀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
我校同全国(quán ɡuó)一样,校党支部组织党员积极开展学习活动,通过认真学习,使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fāngfǎ)是统筹兼顾。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要求。
在当前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现代发展模式,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在科学性、指导性方面的表现
第一,科学发展观遵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表现在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上;对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上,因而具有科学性。
第二,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统一体;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又是由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
三大系统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还在于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统一。
第四,科学发展观始终以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
因此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经退居次要位置,从而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五,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视为一个历史范畴和历史过程。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以人为本,做到全面、协调(xiétiáo)、可持续发展。
无论我们的个体成员或局部地区期望值有多高,我们不可忽视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历史过程。
“千秋大业(qiān qiū dà yè),关键在人”、“历览古今(ɡǔ jīn)兴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héxīn)。
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二、科学发展观在教育(jiàoyù)事业中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事业中体现为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成长机制。
促进学生、老师、学校及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源自教育资源的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
在所有的教育资源中,教师无疑是最根本、最重要、最具决定作用的资源。
所以,要把教育纳入科学的现代发展体系,教师这种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就是最关键的突破口。
那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要求下,教师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对传统教育观下的“教书匠”要辩证反思,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
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
这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主题。
因为无论教育规模如何发展,但最终衡量工作的标准是能否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首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完善育人体制,在学生管理上做好大与小的结合、远与近的结合、堵与疏的结合,逐步形成管理的纵横网络,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立体式管理育人模式,使得育人环境没有死角,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其次(qícì),要明确责任,开拓性地作好本职工作。
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并为今后教育(jiàoyù)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性目标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xíngchéng),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chuàngxīn)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的新的任务。
特别是把教育工作(gōngzuò)作为民生问题之首,用较大的篇幅对基础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倍受鼓舞,同时也深感基础教育事业将承担起更加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我要在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努力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到实处,体现在新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局面中。
三、科学发展观要注重科技含量的显现
科学发展观不是消耗式、粗放型的发展,而是注重科技含量的集约型的发展。
这种理念在教育上主要体现为追求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追求中身处一线的教师是理所当然的探索者与实践者。
高效的课堂首先意味着对课堂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课堂教学资源包括环境、教师、学生、教学用品、教材及辅助书籍等,当然,还包括宝贵的时间。
这些资源按照不同的教学需求进行着不同的组合,这些组合无疑是多样的、复杂的、多变的,但最重要的是它是不是高效的。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应不断积累有效组合的经验,形成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在所有的课堂教学资源中,教师与学生是最为关键的,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是使这两种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得课堂教学高效率的突破口。
此外,环境、教学用品、书籍、时间等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很重要,教师要在探索中思考如何从宏观上把握课堂的全局,努力体现资源整合的优势,寻求满意的课堂效果。
创建高效课堂需要有“成本效益”理论意识,教师应该努力思考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课堂效益。
如何让学生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容量的知识。
一堂课的成本除了上面所述的可用资源外,还包括教师在课前的备课(bèi kè)、学生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等等,我们最需要节约的成本主要就是学生的付出,这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治本之策,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途径,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不是在课堂知识阐释的清晰程度,而在于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学习有法,而无定法。
准确地说,学法指导就是教师要自觉地给学生灌输这一思想,传递学法的有效信息,使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到科学的、可行的、适
宜的方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付出都可以减轻了,成本也就降低了,课堂的效益也会得到很好的提高。
高效的课堂还需要高效的教育手段。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普及与运用已成为衡量一个教师是否适应时代需要的重要标志。
现代教育技术在辅助教学中所体现的直观性、通俗性、趣味性等特点是传统教育手段无法媲美的,它为我们提供的PowerPoint、Flash、Autherware等平台(píngtái),具有强大的教学辅助功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会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成功地实现课堂教学目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科学发展观下的教师必然(bìrán)是和高效联系在一起,探索高效课堂模式,是当今时代下的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今天,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
他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和谐的、健康的、持续的发展,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发展中应肩负的历史使命,全力奉献优秀教育资源,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优秀人才,提供强大的精神(jīngshén)动力和智力支持,让我们的教育对象、让我们自身、让我们的学校、让我们的教育都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健康的、持续的发展。
内容总结
(1)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象山中学廉敬立
当前全国正在掀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
(2)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象山中学廉敬立
当前全国正在掀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
(3)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又是由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
(4)“千秋大业,关键在人”、“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