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笔挥洒形散神凝_论李白诗歌的散文化特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而李白诗句的散是形散而神不散诗人不在音韵上苛求却在情韵上着意全凭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为脉络以完美表现宏伟博大的内容为标准诗人将诗的骈俪散文的散奇有机地揉和在一起在自然中求工巧潇洒中见严整奇中有偶骈散结合组织成一首完整的诗篇
《外交学院学报》1996 年第 3 期
纵笔挥洒 形散神凝
——论李白诗歌的散文化特色
以《蜀道难》为例, 这首诗是李白送友人 入蜀时所写, 诗中充满着对友人的关心, 荡漾 着浓郁的抒情气氛, 一开始就感叹道:“噫吁 口戏!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 在开篇以抑制不住的激情、以错落多变的语 句, 对惊险之途发唱, 出人意外地突然吸引住 读者的注意力, 随之展开了丰富奇幻的内容。 明明是在写蜀道的难, 而且极力夸张它的难, 但由于感情的炽热, 语句的豪迈与变幻, 整个 诗篇为诗人的积极浪漫主义所笼罩, 因而并 未使人产生低落、畏惧的情绪, 反而感到气势 激昂, 精神振奋。 诗中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 于上青天”这一雄健奔放的诗句, 每一次都动 人心魄, 给读者以巨大的艺术感染。诗中句式 参差错落如:
一
李白诗歌的散文化特色首先体现在语言 形式上。诗歌作为一种韵文形式, 通常要求句 式整齐, 合辙押韵, 然而, 诗人李白的情感却 如长江大河, 往往一泻千里, 不可遏止。 这种 奔放的感情, 表现在语言上有时就像湍急的 流水, 不时冲破语句固定字数的限制, 挣脱音 律的束缚, 形成长短参差、错落有致的诗句, 挥洒自如地倾泻在纸上:“上有无花之古树, 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歧, 云是王粲 南登之古道。”《( 灞陵行送别》)“羲和, 羲和, 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吾将囊括大块, 浩然 与溟氵幸同科。”《( 日出入行》)“东风兮东风, 为 我吹行云使西来。”《( 久别离》) ①这些诗句活 泼流畅, 在诗歌的语言形式上别开生面。有的
李白酷爱自由, 追求个性解放, 不拘常调 的性格, 使得他在当时尽管诗歌各种体裁均 已完备, 律体成熟的情形下, 仍喜爱大量地采 用歌行体作诗。 其数量之多, 超过其律诗数 倍。 赵翼认为:“(李白) 盖才气豪迈, 全以神 运, 自 不 屑 束 缚 于 格 律 对 偶, 与 雕 绘 者 争 长。”⑤对律诗的许多规则, 李白不愿受其束 缚, 他只想怎样把内容表达得更好, 而不屑于 削足适履、迁就形式。李白与他在长 期漫游、隐居和求仙学道的生活中所培养起 来的爱自由、求解放, 不愿受世俗羁绊的性格 分不开, 是李白傲岸不羁思想性格的表现。失
的诗一向就有:“发唱惊挺, 操调险急, 雕藻淫 艳, 倾炫心魂”⑦的特点, 敖陶孙也说他:“如 饥鹰独出, 奇矫无前。”⑧胡应麟评道:“明远
变化的结构和长短错落的句法, 来形成鲜明 的色彩和强烈的节奏, 来驰骋诗人那种一泻 千里的思想感情, 从而紧张地扣击着读者的 心弦。 而这种有着特殊艺术效果的七言歌行 正是在《楚辞》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 殷 王番对此评论道:“(李白) 其为文章, 率者纵逸。 至如《蜀道难》等篇, 可谓奇之又奇, 然自骚人 以还, 鲜有此调也。”⑥这个说法指出了李白 七言歌行和屈原作品在风格上的接近。 说明
李白诗歌语言的散文化特色, 既反映了 对前人的继承, 又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一千 多年来, 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要体裁。到 唐代, 诗歌已有了很长的历史, 从四言为主的 《诗经》, 到《楚辞》的骚体形式, 再到两汉五、 七言诗的兴起, 诗歌的体裁形式不断为适应 内容表现的需要而变化着, 历代诗人不断积 累着艺术上的经验, 推动中国文学历史的发 展。
李白在诗歌语言散文化方面受到屈原、 鲍照等人不少影响。 李白对屈原的作品一向
之中, 便形成一种英雄落难的悲壮豪迈气概, 汇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激流, 从中, 诗人那种 落拓不羁和傲岸放肆的性格, 就特别明显地 被凸现出来。
推崇备至, 有诗云:“屈平词赋悬日月”。 屈原 在精神上、创作方法上对李白有诸多影响, 本 文着重谈李白在诗歌体裁形式上所受的影 响。李白许多作品都以丰富离奇的想象、纵横
李白一方面努力学习古人, 但他并不是 刻板地摹仿古人, 而是在学习古人的同时, 自 己创造性地发展这一特色。 他诗歌语言的散 文化虽然宗于屈、鲍, 但是他在吸收屈、鲍的 奇险精神之外, 还有着豪迈、飘逸的特色, 而 这一特色是属于他自己的。
四
李白在诗歌创作上所呈现的散文化特 色, 除了前面指出的原因外, 认真学习乐府民 歌, 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 也是其特色形成的 重要原因之一。他拟作了大量的乐府诗, 大都 是继承了汉魏乐府而赋予新的内容和思想, 有了新的创造。他的民歌体的诗, 是继承了民 间文学自然随意、纯朴清新的风格。
刘亚林
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了许多对仗工整、 语言精美的诗篇, 这些佳作, 以其整齐的格 式、和谐的音律与典雅的语言, 给予了读者美 的享受, 为古今共赏。然而就诗歌的体裁形式 方面来说, 他创作的乐府歌行体诗歌成就最 杰出。他的许多代表作采用了这种形式, 其句 式错落有致, 使用了大量散文化的语言。本文 拟就此类体裁所表现出的语言散文化特色为 研究的对象, 试从诗人的性格、诗人对文学传 统的继承、以及诗人对乐府的学习等方面作 一些分析, 以求从新的视角来欣赏和研究李 白诗歌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84
二
李白诗歌语言的散文化特色是由诗人李 白的性格所决定的,“文如其人”。 对诗人李 白, 历代评论家有褒有抑, 但有一点是公认 的, 即是他的豪放。范传正说他“慷慨自负, 不 拘常调”,《旧唐书本传》则谓其“志气宏放”。
在李白的诗中, 诗人不妥协的叛逆性格 表现得非常鲜明。 一种纵横决荡的愤懑情绪 和滔滔滚滚的豪发激情像长江大河一样贯穿 着他的全部作品。他公开宣称“我本楚狂人”, 旷达潇洒, 表示不能按成规生活, 不能做一个 循规蹈矩的人。 李白这一性格的形成与他的 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就 是富有浪漫主义气质的: 少年时代, 他任侠好 义; 青年时代, 他漫游山川; 壮年时代他一度 扬眉吐气于京师, 未几, 又受到权贵的压抑和 奸佞的谗毁; 及至晚年, 他被流放夜郎, 最后 空怀理想, 郁郁而终。
乐府诗具有多种体式, 丰富了诗的体裁, 真可谓是“乐府创诸体”。 它打破了《诗经》基 本上是四言体的格局, 创造了杂言体歌诗。在 句式上, 它往往是三、四、五、七言间出, 而基 本上以五言为主, 七言体式也开始出现。乐府 自汉以后由于其谱久佚, 多不能歌, 后来的作 者, 多借牌名而发挥。李白乐府即多是用古乐 府旧题, 歌诗的内容和所拟的古题多有不合。 如《远别离》不言离别, 而《丁都护歌》也与都 护无涉。他鄙弃声律, 拟作乐府又不受束缚和 限制, 而能推陈出新加以改造, 这就使拟古乐 府得到了新的发展。如《公无渡河》, 这首诗借
谐、完美地镶嵌在诗中, 创作出千古佳作。 很 难想象, 抽去或换掉李白歌行体诗歌中的散 文化语句, 作品还能有如此迭宕多姿、摄魂动 魄的艺术魅力。谁读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 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和 “将进酒, 杯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 听”这样的诗句而不掩卷叫绝呢?
语言散文化这一特色是李白“飘然不群”
用了汉乐府最短的一首“相和歌”《箜篌引》的 本事:“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当奈 公 何! ”胡 震 亨 指 出:“白 拟 之, 即 咏 其 本 事。”βλ 李白的拟作不是单纯的模仿, 他先写 黄河的形象, 再写长鲸的白齿。 内容宏大, 句 式参差, 文笔洒脱, 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和强 烈的艺术感染力。
地方甚至直接化用古散文的句子, 例如, 他把 老子的“圣人号兵为凶器, 不得已而用之”, ② 化为自己的诗句:“乃知兵者是凶器, 圣人不 得已而用之。”《( 战城南》)
以上这样的例子在李白的歌行体诗歌中 俯拾皆是。我们知道诗歌这种文学体裁, 一般 说来, 讲究格式工整, 音韵和谐, 听觉上要体 现音乐美, 视觉上要体现建筑美。 然而, 李白 却大量地采用散文化的诗句, 冲破了格式的 束缚。 这是否会影响诗歌的艺术魅力呢? 下 面就这一问题作具体分析:
祖国山河雄伟壮丽的景色, 陶冶着诗人 的心灵, 长期的放浪生活, 培养了诗人的浪漫 气质, 尤其是在他长安三年放还以后, 随着他 对黑暗现实认识的深入, 越发超脱俗世, 傲骨 铮铮,“不屈己、不干人”。诗人有这样的性格, 就必然要选用能与自己性格相适合的艺术形 式来抒发自己的胸臆; 反之, 他的性格也正是 在他独特的诗歌艺术形式中得以凸现出来。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文体是思想的浮雕性、 可感触性; 在文体里体现着整个的人; 文体和 个性性格一样, 永远是独创的。”④李白对于 歌行体诗歌特别擅长, 这是和他的浪漫主义 气质分不开的。歌行体诗歌一般篇幅较长, 容 量大, 宜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 在句式 上, 除七言句外, 且可以兼用长短不齐的杂 言, 形式比较自由, 具有一种便于作者驰骋纵 横、发扬蹈厉的优越条件。 因此, 李白常常用 它来表达他那奔放豪迈的激情, 塑造雄伟壮 阔的艺术形象。《唐宋诗醇》卷六说:“白诗天 才纵逸, 至于七言长古, 往往风雨争飞, 鱼龙
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
83
磨牙吮血, 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在全诗, 诗人穿插使用了三、四、五、六、七言 及杂言等灵活句式, 跳脱变化, 神奇莫测。 然 而, 李白诗句的“散”, 是形散而神不散, 诗人 不在音韵上苛求, 却在情韵上着意, 全凭思想 感情的起伏变化为脉络, 以完美表现宏伟博 大的内容为标准, 诗人将诗的骈俪、散文的散 奇有机地揉和在一起, 在自然中求工巧, 潇洒 中见严整, 奇中有偶, 骈散结合, 组织成一首 完整的诗篇。 因此我们说李白诗歌既有散文 的流畅, 又有诗的跳动、“律动”的婉转。 这样 的散文化特点看来似乎随心所欲, 挥洒出之, 然而并没有使人感觉丝毫的勉强, 却给人以 炉火纯青、妙合自然的艺术享受。正如前人所 指出的: 李白“诗之不可及处, 在乎神识超迈。 飘然而来, 忽然而去, 不屑屑于雕章琢句, 亦 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 之势。”③ 李白歌行体诗的散文化特色还蕴含在诗 意中, 有些诗篇尽管句式齐整, 但是, 细细品 味, 仍不失散文的流畅和散奇。如借用了古乐 府原来曲调的《丁都护歌》: 云阳上征去, 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 时, 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 壶浆半成 土。一唱《都护歌》, 心摧泪如雨。万人凿 盘石, 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 掩泪悲 千古。 此诗借用原曲“哀切”的音调, 以散文的笔法, 描写了船夫的痛苦生活。全诗文笔通畅, 用语 直白, 诗人深沉的感喟和船夫天热水旱时拖 船、万人日日夜夜凿盘石的沉重喘息、悲痛, 一气呵成。写景、叙事与抒情完全有机地混合 在一起, 获得了完美的表现。
(鲍照) 颇自振拔, 行路难十八章欲汰去浮靡,
85
返 于浑朴, 后来长短句, (七言歌行) 实多出 此, ……兆唐人轨辙矣。”⑨鲍照诗歌的这种 奇幻多变、扣人心弦的艺术风格, 李白把它充 分地继承下来, 使自己的诗歌有了类似的艺 术特点, 诗中“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 冰塞川”两句均源自鲍照诗赋“对案不能食, 拔剑击柱长叹息”、“冰塞长川, 雪满群山”, 而 且有了新的发展。任华评论李白的诗“振摆超 腾, 既俊且逸”。βκ 这是李白善于向鲍照学习 所取得的成就, 其中, 句式散文化也是一个在 形式上学习的显著的标志。
了李白对屈原的学习和继承。 另一位在体裁形式上对李白有较大影响
的诗人是南北朝时代的鲍照。 古人评论:“鲍 明远才健, 其诗乃选之变体, 李太白专学之。” 李白从鲍照的作品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学营 养, 并多所借鉴。 如果我们将鲍照《拟行路 难》第五首和李白的《行路难》作一比较, 就会 注意到二人的诗均在句法上不拘一格。 鲍照
百变; 又如大江无风, 波浪自涌, 白云从空, 随 风变灭。 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 ”这段评论是 很能说明作者性格与作品风格之间的关系
去这一特色, 李白就将不成其为李白了。
三
的。 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 此诗汇集了作者复杂的感情, 有绝望, 有自 慰, 有忧愁, 有愤怒, 有挣扎, 有抗议。 这一切 被安排在长短错落的形式和激昂慷慨的歌声
《外交学院学报》1996 年第 3 期
纵笔挥洒 形散神凝
——论李白诗歌的散文化特色
以《蜀道难》为例, 这首诗是李白送友人 入蜀时所写, 诗中充满着对友人的关心, 荡漾 着浓郁的抒情气氛, 一开始就感叹道:“噫吁 口戏!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 在开篇以抑制不住的激情、以错落多变的语 句, 对惊险之途发唱, 出人意外地突然吸引住 读者的注意力, 随之展开了丰富奇幻的内容。 明明是在写蜀道的难, 而且极力夸张它的难, 但由于感情的炽热, 语句的豪迈与变幻, 整个 诗篇为诗人的积极浪漫主义所笼罩, 因而并 未使人产生低落、畏惧的情绪, 反而感到气势 激昂, 精神振奋。 诗中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 于上青天”这一雄健奔放的诗句, 每一次都动 人心魄, 给读者以巨大的艺术感染。诗中句式 参差错落如:
一
李白诗歌的散文化特色首先体现在语言 形式上。诗歌作为一种韵文形式, 通常要求句 式整齐, 合辙押韵, 然而, 诗人李白的情感却 如长江大河, 往往一泻千里, 不可遏止。 这种 奔放的感情, 表现在语言上有时就像湍急的 流水, 不时冲破语句固定字数的限制, 挣脱音 律的束缚, 形成长短参差、错落有致的诗句, 挥洒自如地倾泻在纸上:“上有无花之古树, 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歧, 云是王粲 南登之古道。”《( 灞陵行送别》)“羲和, 羲和, 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吾将囊括大块, 浩然 与溟氵幸同科。”《( 日出入行》)“东风兮东风, 为 我吹行云使西来。”《( 久别离》) ①这些诗句活 泼流畅, 在诗歌的语言形式上别开生面。有的
李白酷爱自由, 追求个性解放, 不拘常调 的性格, 使得他在当时尽管诗歌各种体裁均 已完备, 律体成熟的情形下, 仍喜爱大量地采 用歌行体作诗。 其数量之多, 超过其律诗数 倍。 赵翼认为:“(李白) 盖才气豪迈, 全以神 运, 自 不 屑 束 缚 于 格 律 对 偶, 与 雕 绘 者 争 长。”⑤对律诗的许多规则, 李白不愿受其束 缚, 他只想怎样把内容表达得更好, 而不屑于 削足适履、迁就形式。李白与他在长 期漫游、隐居和求仙学道的生活中所培养起 来的爱自由、求解放, 不愿受世俗羁绊的性格 分不开, 是李白傲岸不羁思想性格的表现。失
的诗一向就有:“发唱惊挺, 操调险急, 雕藻淫 艳, 倾炫心魂”⑦的特点, 敖陶孙也说他:“如 饥鹰独出, 奇矫无前。”⑧胡应麟评道:“明远
变化的结构和长短错落的句法, 来形成鲜明 的色彩和强烈的节奏, 来驰骋诗人那种一泻 千里的思想感情, 从而紧张地扣击着读者的 心弦。 而这种有着特殊艺术效果的七言歌行 正是在《楚辞》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 殷 王番对此评论道:“(李白) 其为文章, 率者纵逸。 至如《蜀道难》等篇, 可谓奇之又奇, 然自骚人 以还, 鲜有此调也。”⑥这个说法指出了李白 七言歌行和屈原作品在风格上的接近。 说明
李白诗歌语言的散文化特色, 既反映了 对前人的继承, 又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一千 多年来, 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要体裁。到 唐代, 诗歌已有了很长的历史, 从四言为主的 《诗经》, 到《楚辞》的骚体形式, 再到两汉五、 七言诗的兴起, 诗歌的体裁形式不断为适应 内容表现的需要而变化着, 历代诗人不断积 累着艺术上的经验, 推动中国文学历史的发 展。
李白在诗歌语言散文化方面受到屈原、 鲍照等人不少影响。 李白对屈原的作品一向
之中, 便形成一种英雄落难的悲壮豪迈气概, 汇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激流, 从中, 诗人那种 落拓不羁和傲岸放肆的性格, 就特别明显地 被凸现出来。
推崇备至, 有诗云:“屈平词赋悬日月”。 屈原 在精神上、创作方法上对李白有诸多影响, 本 文着重谈李白在诗歌体裁形式上所受的影 响。李白许多作品都以丰富离奇的想象、纵横
李白一方面努力学习古人, 但他并不是 刻板地摹仿古人, 而是在学习古人的同时, 自 己创造性地发展这一特色。 他诗歌语言的散 文化虽然宗于屈、鲍, 但是他在吸收屈、鲍的 奇险精神之外, 还有着豪迈、飘逸的特色, 而 这一特色是属于他自己的。
四
李白在诗歌创作上所呈现的散文化特 色, 除了前面指出的原因外, 认真学习乐府民 歌, 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 也是其特色形成的 重要原因之一。他拟作了大量的乐府诗, 大都 是继承了汉魏乐府而赋予新的内容和思想, 有了新的创造。他的民歌体的诗, 是继承了民 间文学自然随意、纯朴清新的风格。
刘亚林
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了许多对仗工整、 语言精美的诗篇, 这些佳作, 以其整齐的格 式、和谐的音律与典雅的语言, 给予了读者美 的享受, 为古今共赏。然而就诗歌的体裁形式 方面来说, 他创作的乐府歌行体诗歌成就最 杰出。他的许多代表作采用了这种形式, 其句 式错落有致, 使用了大量散文化的语言。本文 拟就此类体裁所表现出的语言散文化特色为 研究的对象, 试从诗人的性格、诗人对文学传 统的继承、以及诗人对乐府的学习等方面作 一些分析, 以求从新的视角来欣赏和研究李 白诗歌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84
二
李白诗歌语言的散文化特色是由诗人李 白的性格所决定的,“文如其人”。 对诗人李 白, 历代评论家有褒有抑, 但有一点是公认 的, 即是他的豪放。范传正说他“慷慨自负, 不 拘常调”,《旧唐书本传》则谓其“志气宏放”。
在李白的诗中, 诗人不妥协的叛逆性格 表现得非常鲜明。 一种纵横决荡的愤懑情绪 和滔滔滚滚的豪发激情像长江大河一样贯穿 着他的全部作品。他公开宣称“我本楚狂人”, 旷达潇洒, 表示不能按成规生活, 不能做一个 循规蹈矩的人。 李白这一性格的形成与他的 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就 是富有浪漫主义气质的: 少年时代, 他任侠好 义; 青年时代, 他漫游山川; 壮年时代他一度 扬眉吐气于京师, 未几, 又受到权贵的压抑和 奸佞的谗毁; 及至晚年, 他被流放夜郎, 最后 空怀理想, 郁郁而终。
乐府诗具有多种体式, 丰富了诗的体裁, 真可谓是“乐府创诸体”。 它打破了《诗经》基 本上是四言体的格局, 创造了杂言体歌诗。在 句式上, 它往往是三、四、五、七言间出, 而基 本上以五言为主, 七言体式也开始出现。乐府 自汉以后由于其谱久佚, 多不能歌, 后来的作 者, 多借牌名而发挥。李白乐府即多是用古乐 府旧题, 歌诗的内容和所拟的古题多有不合。 如《远别离》不言离别, 而《丁都护歌》也与都 护无涉。他鄙弃声律, 拟作乐府又不受束缚和 限制, 而能推陈出新加以改造, 这就使拟古乐 府得到了新的发展。如《公无渡河》, 这首诗借
谐、完美地镶嵌在诗中, 创作出千古佳作。 很 难想象, 抽去或换掉李白歌行体诗歌中的散 文化语句, 作品还能有如此迭宕多姿、摄魂动 魄的艺术魅力。谁读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 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和 “将进酒, 杯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 听”这样的诗句而不掩卷叫绝呢?
语言散文化这一特色是李白“飘然不群”
用了汉乐府最短的一首“相和歌”《箜篌引》的 本事:“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当奈 公 何! ”胡 震 亨 指 出:“白 拟 之, 即 咏 其 本 事。”βλ 李白的拟作不是单纯的模仿, 他先写 黄河的形象, 再写长鲸的白齿。 内容宏大, 句 式参差, 文笔洒脱, 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和强 烈的艺术感染力。
地方甚至直接化用古散文的句子, 例如, 他把 老子的“圣人号兵为凶器, 不得已而用之”, ② 化为自己的诗句:“乃知兵者是凶器, 圣人不 得已而用之。”《( 战城南》)
以上这样的例子在李白的歌行体诗歌中 俯拾皆是。我们知道诗歌这种文学体裁, 一般 说来, 讲究格式工整, 音韵和谐, 听觉上要体 现音乐美, 视觉上要体现建筑美。 然而, 李白 却大量地采用散文化的诗句, 冲破了格式的 束缚。 这是否会影响诗歌的艺术魅力呢? 下 面就这一问题作具体分析:
祖国山河雄伟壮丽的景色, 陶冶着诗人 的心灵, 长期的放浪生活, 培养了诗人的浪漫 气质, 尤其是在他长安三年放还以后, 随着他 对黑暗现实认识的深入, 越发超脱俗世, 傲骨 铮铮,“不屈己、不干人”。诗人有这样的性格, 就必然要选用能与自己性格相适合的艺术形 式来抒发自己的胸臆; 反之, 他的性格也正是 在他独特的诗歌艺术形式中得以凸现出来。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文体是思想的浮雕性、 可感触性; 在文体里体现着整个的人; 文体和 个性性格一样, 永远是独创的。”④李白对于 歌行体诗歌特别擅长, 这是和他的浪漫主义 气质分不开的。歌行体诗歌一般篇幅较长, 容 量大, 宜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 在句式 上, 除七言句外, 且可以兼用长短不齐的杂 言, 形式比较自由, 具有一种便于作者驰骋纵 横、发扬蹈厉的优越条件。 因此, 李白常常用 它来表达他那奔放豪迈的激情, 塑造雄伟壮 阔的艺术形象。《唐宋诗醇》卷六说:“白诗天 才纵逸, 至于七言长古, 往往风雨争飞, 鱼龙
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
83
磨牙吮血, 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在全诗, 诗人穿插使用了三、四、五、六、七言 及杂言等灵活句式, 跳脱变化, 神奇莫测。 然 而, 李白诗句的“散”, 是形散而神不散, 诗人 不在音韵上苛求, 却在情韵上着意, 全凭思想 感情的起伏变化为脉络, 以完美表现宏伟博 大的内容为标准, 诗人将诗的骈俪、散文的散 奇有机地揉和在一起, 在自然中求工巧, 潇洒 中见严整, 奇中有偶, 骈散结合, 组织成一首 完整的诗篇。 因此我们说李白诗歌既有散文 的流畅, 又有诗的跳动、“律动”的婉转。 这样 的散文化特点看来似乎随心所欲, 挥洒出之, 然而并没有使人感觉丝毫的勉强, 却给人以 炉火纯青、妙合自然的艺术享受。正如前人所 指出的: 李白“诗之不可及处, 在乎神识超迈。 飘然而来, 忽然而去, 不屑屑于雕章琢句, 亦 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 之势。”③ 李白歌行体诗的散文化特色还蕴含在诗 意中, 有些诗篇尽管句式齐整, 但是, 细细品 味, 仍不失散文的流畅和散奇。如借用了古乐 府原来曲调的《丁都护歌》: 云阳上征去, 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 时, 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 壶浆半成 土。一唱《都护歌》, 心摧泪如雨。万人凿 盘石, 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 掩泪悲 千古。 此诗借用原曲“哀切”的音调, 以散文的笔法, 描写了船夫的痛苦生活。全诗文笔通畅, 用语 直白, 诗人深沉的感喟和船夫天热水旱时拖 船、万人日日夜夜凿盘石的沉重喘息、悲痛, 一气呵成。写景、叙事与抒情完全有机地混合 在一起, 获得了完美的表现。
(鲍照) 颇自振拔, 行路难十八章欲汰去浮靡,
85
返 于浑朴, 后来长短句, (七言歌行) 实多出 此, ……兆唐人轨辙矣。”⑨鲍照诗歌的这种 奇幻多变、扣人心弦的艺术风格, 李白把它充 分地继承下来, 使自己的诗歌有了类似的艺 术特点, 诗中“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 冰塞川”两句均源自鲍照诗赋“对案不能食, 拔剑击柱长叹息”、“冰塞长川, 雪满群山”, 而 且有了新的发展。任华评论李白的诗“振摆超 腾, 既俊且逸”。βκ 这是李白善于向鲍照学习 所取得的成就, 其中, 句式散文化也是一个在 形式上学习的显著的标志。
了李白对屈原的学习和继承。 另一位在体裁形式上对李白有较大影响
的诗人是南北朝时代的鲍照。 古人评论:“鲍 明远才健, 其诗乃选之变体, 李太白专学之。” 李白从鲍照的作品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学营 养, 并多所借鉴。 如果我们将鲍照《拟行路 难》第五首和李白的《行路难》作一比较, 就会 注意到二人的诗均在句法上不拘一格。 鲍照
百变; 又如大江无风, 波浪自涌, 白云从空, 随 风变灭。 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 ”这段评论是 很能说明作者性格与作品风格之间的关系
去这一特色, 李白就将不成其为李白了。
三
的。 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 此诗汇集了作者复杂的感情, 有绝望, 有自 慰, 有忧愁, 有愤怒, 有挣扎, 有抗议。 这一切 被安排在长短错落的形式和激昂慷慨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