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春秋》笔法,解读《资治通鉴》的微言大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春秋》笔法,解读《资治通鉴》的微言大义
春秋笔法,透读通鉴
读懂《资治通鉴》,最简单的方法,可以参考按照读《春秋》的视角解读。
《春秋》,据说是孔子所作。
如果认真读下来,《春秋》语意深奥,文字简练,似乎不知所云。
孔子曾经感慨“知我者,春秋也,罪我者,春秋也”。
为什么孔子有这番感慨呢?
今天读《论语》,这部书是进入到孔子核心思想的入门阶段。
如果想要通透儒家思想,一个人必须要读懂《春秋》,或是常尝试的读读《春秋》。
后来,有解读《春秋》的三传,分别包括《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以及《春秋左传》。
没有这三部书解读《春秋》,恐怕孔子的《春秋》将永远淹没在历史红尘中。
尤其《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特别善于解读《春秋》的微言大义。
喜欢《春秋》的人,可以把这三传认真研读,不过这三部书也并不好读,没有十年,十年功力恐怕难透其顶。
我们可以转借解读《春秋》的阅读方法,来解读《资治通鉴》。
司马光从小就喜欢阅读《春秋左传》,在编写《资治通鉴》的过程中,他的笔法,他的文风,都潜移默化受到了《春秋》笔法的影响。
因此,阅读《资治通鉴》的时候,一定要搞懂司马光的笔法和文风,通过其文字,解读文字背后的隐藏含义。
如果这样阅读《资治通鉴》,从中汲取的智慧是不可测量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按照《春秋》的微言大义解读下,通过解读,转化在职场上,看一看应该怎么用?
微言大义,案例反正
这段历史公案,发生在三国时代,曹操和张绣作战,打了败仗之后,看看曹操如何和下属沟通的?通过这段文字解读到几层含义呢?
如案例:
(第一段)
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地名)。
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
(第二段)
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
(第三段)
公乃引兵还舞阴(地名),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
(第四段)
绣奔穰(地名),与刘表合。
(第五段)
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人质),以至于此。
(第六段)
吾知所以败。
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
”遂还许。
首先,要搞懂这场战争,发生在哪里?
1.宛:县名,在今河南南阳市。
2.舞阴:县名,在今河南泌阳县西北。
3.穰:县名,在今河南邓州市。
其次,要知道这段话,表述简练的文言文概念。
如:质:谓人质,新降者,要他们交出妻
子作人质。
我把上面案例,做了分解分拆,这是我常常和大家分享的阅读古文言文的方法。
也就是把一大段话,拆解为一小段话,把一小段话,拆解为几个关键词段落。
这样阅读,很快能够通透整段话的含义。
很遗憾,很多人是没有这个耐心的,喜欢囫囵吞枣,喜欢做快餐式阅读,忘了阅读中的思考体悟。
接下来,我们解读一下这段历史公案当中的微言大义。
人性反复,事儿上练
(第一段)
二年春正月,公(曹操)到宛(地名)。
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
洪槿语译:
二年春天一月份,曹操抵达河南南阳市,张绣在贾诩的建议下,投降了曹操,没有多久张绣后悔投降,策划反叛曹操。
阅读这段话,要提出几个问题。
第一:张秀为什么投降?(张绣做了全方位分析,只有跟着曹操,才有更大的发展可能性)
第二:张绣投降曹操,基于什么动机?(他的动机想借助曹操,大树之下好乘凉,要么借助曹操,慢慢把自己做大)
第三:张绣反叛,又是基于什么理由?(曹操欺辱了他的婶娘,觉得自己被侮辱了,这是第一层理由。
还有一层,张绣潜意识认为曹操此时很大意,只要灭了曹操,自己就可以拿下曹操所有地盘。
)注意:如果没有这些问题的反追问,我们看到的只是文字。
这段文字背后都有人的决策,思考,商讨,等很多的变量。
如果仅仅通过文字解读,很多人会误以为曹操是个坏蛋,张绣受了委屈。
或者是张绣是个坏蛋曹操,收了个小人。
丧家之狗,轻敌致败
(第二段)
公(曹操)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
子昂、弟子安民遇害。
洪槿语译:
曹操带兵和张绣开战,被张绣打败,被流星箭射中,大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作战身亡。
这一段话,不要轻易读过去,可以这样反问自己。
第一:曹操深晓兵法,为什么能被张绣打败?(曹操是《孙子兵法》注解的第一人,孔明在《资治通鉴》《出师表》明确说“曹操用兵,仿佛孙吴”,孙就是孙子,吴就是吴起将军。
在孔明心中,曹操
是用兵的一流高手,败在了张绣手中,这就是最典型的骄兵致败,得意忘形的反面教材。
)
第二:曹操大儿子,侄子作战中,丢掉了性命,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亲生骨肉死在战场,能不痛苦吗?要想做个英雄,内心必须强大,从中要感受到曹操是不是很强大,这是他成事的关键!)第三:曹操因为好色,而差点被张秀弄死。
又给我们哪些启发?曹操怎么处理后事?(什么启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永远是最佳的做事态度。
时刻抱着居安思危的态度,才能处理好更多的变数。
曹操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处理所有的将士,对这次没有意义的战争,产生的看法和心里想法。
)
卷甲韬戈,反戈一击
(第三段)
公(曹操)乃引兵还舞阴(地名),绣将
骑来抄,公(曹操)击破之。
洪槿语译:
曹操带着残兵败将,来到了河南泌阳县西北,张绣派遣骑兵抄击曹操,曹操发动反攻,打败了张绣的追兵。
读了这一段,是不是有一种非常大的转折感?
曹操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被张绣一击而败。
等曹操反应过来之后,哪怕是撤退的路上,他也能通过自己的兵
法理论,有效指挥军队反戈一击,这就是曹操非常强大的一面。
我们要去问这样的问题。
第一:张绣追击曹操,是正确的策略选择吗?(追击曹操,灭掉对手,肯定是最佳策略,张秀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在得意之后,忘了自己实力不如曹操,盲目冒进反而兵败。
我们做事儿,要得饶人处且饶人,不然对方会狗急跳墙。
)
第二:曹操撤兵的时候,他想没想到张绣会追击他?(曹操一生都在军事作战中,对于张绣追击他的事儿,他一定是有所防备的。
换句话说,高手一定要在逆境中,保持冷静,保持对形势分析,保持对对手的洞察,并且制定相应的应对之策。
)
第三:为什么曹操大败之后,反而能够打败了张绣?(曹操前面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得意忘形,被色冲昏了头脑,反而在被追击路上打败了张绣。
因为他恢复了冷静,在理性的支配下,重新排兵布阵,这是一个人最大的能力。
做事的时候,不能够被失败引发的情绪影响,主动克服情绪干扰,始终保持冷静,统筹全局。
)
战略流浪,寻找盟友
(第四段)
绣奔穰(地名),与刘表合。
洪槿语译:
张绣投奔到了河南邓州市,和刘表形成了联盟合作。
这句话很简单,能不能读出其中的微言大义呢?
第一:张绣像不像一个流浪汉?(一个没有战略目标的人,没有战略目标的企业,就不断的在流浪。
张绣投靠曹操,后来又背叛了曹操,这就是流浪,再流浪。
张秀打败曹操,再次流浪,没有地盘,没有资源,只有一些军队,没有战略目标,选择流浪,流浪到了刘表的地盘。
想一想当下很多人,是不是在流浪?为什么会流浪呢?就因为没有三年,五年,十年的战略规划,成为别人的棋子。
)
第二:张绣有没有整体的战略性规划?(张绣都是短期战术,没有曹操的长期战略。
给我们最大启发,一个人要看得很远,看到5年,10年以后,不要在短期的利益诱惑下,犯了重大的错误。
)第三:他投靠刘表,刘表会怎么想?怎么看待他们的战略合伙?(毛泽东说刘表是“徒有其表”,代表这个人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战略规划。
一个没有战略的张绣,加上一个没有战略的刘表,可以大胆预知,他们都可能成为曹操战略下的牺牲品。
虽然现在的曹操,吃了败仗。
)
兵败检讨,诚心道歉
(第五段)
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
(人质),以至于此。
洪槿语译:
曹操召集所有将领开会,说:“我接受张绣的投降,最大的失误,是忘了让对方交出人质,导致兵败如山倒”。
请注意,这段话,包含着很深的道歉艺术。
如果当做普通文字读过去,收获就比较小。
第一:曹操为什么此地无银三百两,说了这么一番话?(领导人道歉,往往不会对下属说,也不会对员工说“我错了”。
领导人道歉,都是通过说明这件事的过程,主动说出来以后,让大家明白,我已经向大家道歉。
曹操这番话,就是一番内疚,检讨,向,致歉的话。
通过这番话,曹操并没有抱怨,没有指责,没有批评,而是安抚军心。
这就是值得我们学的地方,内心非常强大。
)
第二:曹操为什么不说?儿子,侄子在作战中丢失了性命?(做大事的人,要分清大小,也要分清轻重缓急。
所有将士的心,在这次兵败后,带着很多疑虑和顾虑。
大家不能直说,只能在心里边想。
曹操要有充分的领导敏感,把大家心里想的,通过他自己的嘴巴说出来,达到安抚众心的效果。
如果一开始和大家说,我丢掉了儿子,丢掉了侄子的命,大家会怎么想?大家一定口服心不服,对曹操领导艺术产生怀疑。
因此曹操很理性的掌握尺度,分清了轻重缓急,前后大小,又道歉了,又给到大家一个心理交代。
)
第三:曹操这番话,到底在责怪谁?(很明显,曹操这番话,在做自我忏悔,只是他的忏悔形式,来的并不激烈,他一方面,要让自己认识到错误,另一方面,要给到大家一个交代。
顶尖高手,一定要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
敢于认错,深度复盘
(第六段)
吾知所以败。
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
矣。
”遂还许。
洪槿语译:
我今天已经知道失败的原因了。
大家放心,以后看着好了。
从今以后,绝对不会再有失败的事发生了。
于是带兵返回河南许都。
有没有见过一种领导人,非常会装B。
看《三国演义》,很多人对刘备喜欢的不得了。
殊不知刘备是被加工以后的形象。
如果今天打开《三国志》和《资治通鉴》。
你会发现曹操,是一个内心和外在一致的人。
反而刘备有很多装B的地方。
总结一下,曹操为什么能成大事儿?
第一:曹操这句话,是一种承诺吗?还是种策略?(很明显,这段话包含曹操两层意思,第一是向大家作出承诺和保障,让大家心安。
第二是一种策略,收受大家的心,也算是一种政治上的权谋技巧。
)第二:曹操敢于认错的精神,我们具备吗?(很多人以为自己具备认错的精神,其实旁观者清,在别人眼中大家都是特别嘴犟的人,嘴犟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永远认为错,不在自己,都在别人身上。
在生活里面,我们可以尽情地观察这样的人。
孟子说的好:“行有不
得,反求诸己”。
如果一个人,不能有自省的精神,自我批判的精神,自我认错的精神,根本就做不成事儿,何况大事呢!)
第三:曹操会不会把这次兵败之因,作为战略复盘呢?(曹操一定会把这次兵败的过程,形成战略讨论。
历史记载不能事无巨细,我们通过曹操以后的用兵表现,可以大胆通过历史文字留白,知道曹操会把这次兵败,当做下一次成功的开始。
一个人要成功,必须要懂复盘,要在错误之中,总结自己为什么失败,以避免下次重蹈覆辙。
)
历史重演,以古喻今
如果我们读通鉴,能用微言大义的角度,解读每一个精彩案例,都能得到无限的人生智慧。
我自己十几年以来,做了很多通鉴的笔记,越来越感觉到这样读通鉴方法,带来的收益。
一定要抓住一个关键,我们阅读《资治通鉴》是为了应用,不是为了卖弄一些故事。
我们要通过这些案例,不断打磨自己的智慧,让自己具备客观的分析能力,推断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
阅读《资治通鉴》不在多,而在于设身处地的解读和精读,并以古喻今。
洪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