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必修二语文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
1.“陽”和“陰”
這是一對相反的概念。
古代很多事情都分陰陽,用陰陽來解釋萬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晝夜、男女以至臟腑、氣血等。
古代文學作品中,用陰陽來說山水很常見。
本課“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其中的陽、陰分別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是在說山。
初中學過的《愚公移山》中有“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這個“陰”說的是水,指漢水的南面。
2.“乘風雪,曆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穀,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
這一句用了“乘”“曆”“穿”“越”四個動詞,“風雪”言“乘”,好像風雪隨作者駕馭,比“冒”“頂”多一份主動;河言“曆”,山谷言“穿”,城牆言“越”,不僅符合描寫對象的特點,準確生動,而且富於變化,筆墨傳神。
幾個短句,幾個動詞,使我們仿佛看到作者頂風冒雪、風塵僕僕、不遠萬裏趕來登山的迫切神情。
3.比喻和擬人的運用
本文有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手法,各具特點。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這是初登山頂時刹那間的感受。
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人的動態,用語新穎、傳神。
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
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雲霧好像飄帶一般。
“半山居霧”,不僅把動態的物寫成靜態,使人感受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態卻是相同的,所謂“皆若僂”。
這一比喻,寫出了西南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動。
【篇二】
一詞多義:
(1)“卒”:①死。
“卒葬之”。
②終於。
“卒相與歡”。
(《廉頗商相如列
傳》)③士兵。
“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戰》)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
“其文漫滅。
”②文字。
“獨其為文”。
、
③華美、有彩飾。
“舍其文軒”。
(《公輸》)
(3)“道”:①道路。
“有碑僕道”。
②說、講。
“何可勝道也哉”。
③道理。
“傳道受業”(《師說》)④正確的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馬說》)。
(4)“極”:①盡,-盡情享受。
“極夫遊之樂”。
②至多,最多。
“亦極七
八萬耳”。
(《赤壁之戰》)
(5)“觀”:①觀察、看。
“古人之觀於天地……”②景象。
“非常之觀”。
③建築物的一種,讀,“大王見臣列觀”。
(《廉頗簡相如列傳》)
(6)“得”:①能夠。
“不得極夫遊之樂”。
②心得、收穫。
“往往有得”。
③融洽。
“與公甚相得”。
④得到,獲得。
“某得八焉”。
(③、④均《王忠肅公翱事》)
(7)“夷”:①平坦。
“夷以近”。
②鏟平、削平。
“今操蔓夷大難”(《赤
壁之戰》)。
③我國古代對少數民族及外國的一種蔑稱。
“南撫夷越”。
(《隆中對》)
(8)“相”:①幫助、輔佐,讀。
“無物以相之”。
②宰相、丞相,讀。
“操
雖托名漢相”(《赤壁之戰》)③互相,讀。
“卒相與歡。
“(《廉頗商相如列傳》)。
(9)“悲”:①感歎、嘆惜。
“餘於僕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②悲
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③哀憐。
“餘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說》)
(10)“勝”:①盡。
“何可勝道也哉”。
②能承擔,禁得起。
“沛公不勝杯
構”(《鴻門宴》)。
③優美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
④勝利。
“終不能加勝於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
2.詞性活用:
(1)“舍”:築舍定居。
名詞活用為動詞。
“始舍於其址”。
(2)“名”:①命名,稱呼。
名詞活用為動詞。
“名之曰褒禪”。
②說清楚,
說明白。
名詞活用為動詞。
“而莫能名者”。
(3)“窮”:窮盡,走到頭。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好遊者亦不能窮也”。
(4)“謬”:弄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後世之謬其傳……”
(5)“傳”:流傳下來的文字,動詞活用為名詞。
“後世之謬其傳……”
3.“……者……也”表示判斷的兩種形式:
(1)表示單純的判斷,“者”前是主語,“者”後是謂語。
如“今所謂慧空禪
院者,褒之廬家也”。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表示因果關係的複合判斷,“者”在②這裏除了表示停頓語氣外,還有提
示原因的作用。
如“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4.虛詞:
“以”:作介詞用:①因、由於。
“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②用來、拿。
“無物以相之”。
作連詞用,相當於“而”:①表並列。
“險以遠”。
②表承接。
“由山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