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资料]高三地理大一轮复习学案:11.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考纲要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严峻挑战⎩⎪⎨⎪
⎧
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均资源不足
生态问题严重
(2)行动: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1)手段:环境无害化技术。
(2)核心:提高生态效益。
(3)方式:环境友好方式。
(4)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5)意义:推进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6)实践⎩⎪⎨⎪⎧
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发展清洁生产
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推行生态农业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3.深刻的环境危机
[例1](2011·天津高考节选)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乙省人口总数超过了甲省,居全国首位。
2010年乙省城市化水平达到64%。
2011年该省部分地区在我国“十二五”中被确定为农业基地(如图所示)。
据文字材料,指出乙省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从所提供的材料中,找出一条证明此矛盾产生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流程]
[答案] 矛盾:城镇用地(非农业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
依据: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山区面积大,平原面积小,耕地有限;城市化水平高,非农业用地规模大)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
(1)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指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
它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模式。
(2)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适度消费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
消费具有动力功能,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
[例2](2012·江苏高考节选)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
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
A.①B.②
C.③D.④
[思维流程]
D
[答案]
读图析图能力(十七)——地理关联图的判读
地理关联示意图是指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
地理关联示意图通常借助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地理事物的形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要素联系起来。
它一方面从整体的角度来构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特征。
[熟知典型图示]
[掌握判读技巧]
关联图可以作为背景材料,也可以是问题情境。
考查的地理知识与能力主要表现在:
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如图1);某一国家或区域突出的地理特征的形成过程
与影响因素(如图2);某一企业、公司的原材料来源、生产流程、市场销售网络图;某一地
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治理措施(如图3);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
原因、演变过程、发展趋势及治理措施;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粮食问题、贫困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
具体判读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把握该图的中心思想,认真理解题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2)根据关联图的核心内容,联系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并进行正确、严密的推理、分析、判断。
(3)在推理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从最简单、最有把握的方框入手,当已知条件逐渐增多时,再推理其他空白处的内容就相对容易了。
在完成了各框内容之后,利用所掌握的概念、原理、分布规律等将所填内容验证一遍,确保其正确性。
[应用“读图规范”]
[典例] (2014·郑州二模)下图为某地区夏季生态农业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北地区D.四川盆地
(2)图中字母P、Q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大豆和豆制品加工B.棉花和纺织工业
C.水稻和米皮加工D.油菜和油料加工
第一步:读图名,知图类
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的主题是什么,搞清各个框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
题干中明确指出这是“某地区夏季生态农业示意图”,可以体会出三点内容:“夏季”说明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季节性明显、“生态农业”表明图中显示两个重点:各框中主要是农业要素、各框之间主要体现生态关系。
第二步:析图例,看点线
判读这类图示,对每一个框和箭头都要进行梳理,在头脑要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找出突破口。
例题中外围的三个条件:“向市场提供产品获得资金”表明该农业生产是商品农业,“资金用于大规模农业机械化”“资金用于实现农田水利化”表明该地区适于机械化生产、农业生产需要灌溉或排涝。
图示左侧信息:小麦主要供给面粉厂,秸秆用于喂养牲畜、制造沼气。
沼气池一方面提供燃料,另一方面沼渣作为肥料还田,充分体现了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生态特征。
右侧体现类似的关联性。
第三步:联题目,抓关键
分析题目要求,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从自己最有把握的框入手。
本题考查点包含两个方面——判断所在地区、填出预留框的内容。
比较选择项给的四个地区,结合步骤二的判读,具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商品性高的地区应是我国东北平原地区。
连接P框的箭头中,一个重要的突破点是指向耕地的“固氮”作用,应该是大豆。
而以大豆为原料进行加工的,自然属于豆制品加工。
第四步:析原理,找方法
以生态农业为背景和线索的关联图,可以体现三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生产活动互为提供的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活动之间(农业之间、工农业之间投入-产出)的联系、生产活动的综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分析各框之间的联系,理清逻辑过程,选择适合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上述括号内的要点)。
例题图示和问题体现了东北平原上农业生产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之间在生产条件、投入-产出上的联系。
第五步:组答案,防失误
将已经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起来,检查一遍,再次联系题目涉及的条件和结果,进行比较和补充,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比如图中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经济作物是大豆,与东北地区的作物类型相符。
黄土高原大豆种植较少,长江中下游和四川盆地夏季主要作物是水稻。
答案:(1) C (2) A
下图示意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的是( )
A.③②①B.②①③
C.①②③D.②③①
(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
A.地表起伏增大B.河流含沙量增大
C.土壤质地变差D.植被条件变差
解析:(1)D(2)B第(1)题,水土流失造成地表侵蚀,故①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③为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后地表起伏变大,故②为地表起伏大。
第(2)题,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从而影响内河航运。
[课堂对点练习]
题组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中共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是( )
①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平均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严重
②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小,资源开发不尽合理
③我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较小
④我国粮食需求量逐年降低,而土地后备资源较为充足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2.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下列属于循环经济模式的是(
)
A.工业生产过程结束后,对污染集中治理
B.工业生产中实施清洁生产
C.农业生产中加大化肥的使用量
D.坡度较大的地区应修筑梯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
解析:1.A 2.B第1题,我国目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还相当严重,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较大;我国粮食需求量逐年升高,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第2题,工业生产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它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
农业生产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生态农业。
它要求因地制宜,减少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利用生态系统的原理来发展农业生产。
题组二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2013·福建高考)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
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3~4题。
3.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D.闽浙丘陵
4.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②加快城镇发展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3.D 4.B第3题,甘蔗、水稻的生长都需要高温多雨的环境,一般分布在我国水热条件较好的南方地区。
第4题,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与城镇化、人口迁移关系不大,所以②④错误。
(2009·天津高考)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5~6题。
葡萄酒用新鲜葡萄或葡萄汁酿造而成。
近年来,我国葡萄酒产量及消费量快速增长。
5.据图文材料分析,影响葡萄酒产业布局最主要的一组区位因素是( )
A.原料、劳动力B.原料、市场
C.技术、市场D.交通、能源
6.对图中葡萄酒产业特点的描述,符合图文信息的是( )
A.以工业为基础,产业部门单一
B.地域文化决定了葡萄酒的产量
C.工业产品间都有“上下游”联系
D.产业结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念
解析:5.B 6.D第5题,图示显示葡萄酒产业的产品是由葡萄直接加工而成,故葡萄酒产业应接近原料地;又葡萄酒、油类、药类需直接投放市场,故该产业还应接近市场。
根据葡萄酒产业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而可判定B项正确。
第6题,图示显示葡萄酒产业的生产过程为循环生产模式,基本实现了无污染排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时跟踪检测]
(限时40分钟满分100分)
说明:标“★”题有一定难度,请同学们慎思慎做,教师重点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014·北京海淀区第一学期期末)循环经济可以缓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下图为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联系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中的农业生产活动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整体性原则
2.关于图中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②种植业、养殖业并举,促进农产品多样化③增加生产、生活能源,显著提高粮食产量④改善农田施肥结构,实现有机质还麦田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1.A 2.B第1题,从生产联系图可知该地农业生产活动遵循了持续性原则。
第2题,图中生产活动并没有增加生产、生活能源,也没有体现出显著提高粮食的产量。
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3~4题。
3.该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
①资源储量减小,某些资源面临枯竭②黑土肥力下降
③农业生产规模小,产品商品率低④环境污染严重,企业转型困难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4.有利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全面发展核能
C.重点发展轻工业,实现产业转型
D.发展交通,全面利用区外资源以保护本地资源
解析:3.B 4.A第3题,该区域为东北地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的储量呈减小趋势,有些不可再生资源甚至面临枯竭;黑土肥力下降;环境污染严重,企业转型困难;东北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第4题,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工业基地的优势还要继续保持,但是产业结构要优化,传统产业有待升级。
(2014·石家庄质量检测)龙井生态农业,是集英国贵妃鸡、美国山鸡、竹鼠等特色珍禽养殖,百香果、红心蜜柚、美国早熟核桃等名优水果种植;活禽屠宰、分割、熟食深加工、动物标本工艺品加工,农家乐餐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园。
下图是龙井生态链种养循环图。
读图,完成5~6题。
5.该农业生态园废弃物再利用体现在( )
①食品加工的废弃物和秸秆、粪便用于生产沼气
②养殖黄粉虫作为贵妃鸡、孔雀等珍禽的饲料
③在红心蜜柚等水果林地中套种黑麦草、玉米草等牧草④珍禽的羽毛制作观赏标本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6.该农业生态园的主要生态效益是( )
①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②废弃物资源化,降低环境污染
③使用有机肥料,发展绿色生产④使用沼气能源,减少植被破坏
⑤促进餐饮、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⑥果草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⑥
解析:5.C 6.D第5题,在红心蜜柚等新型水果中套种玉米草等牧草属于空间上的合理利用,养黄粉虫作为贵妃鸡、孔雀等珍禽的饲料是养殖业的生产需要,二者都不属于废弃物的再利用。
第6题,①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⑤促进餐饮、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属于经济效益。
一首唐诗这样描述某地区的景象:“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结合下图回答7~8题。
7.该诗描述的地区,最可能见到图中四种农业活动中的哪种经营模式( )
A.甲B.乙
C.丙D.丁
8.该诗描述的地区,从事该农业活动最容易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壤盐碱化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D.气候变暖
解析:7.D8.C第7题,本题通过唐诗考查主要环境问题。
材料中的唐诗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景象,这里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而且是粗放的自给农业,最可能是丁模式。
第8题,该地区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地荒漠化。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鄂旗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建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
下图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过程中,最可能遇到的困难是(
)
A.缺乏优惠的政策B.资源短缺
C.缺乏高素质人才D.资金严重短缺
10.下列关于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
B.减轻了环境污染
C.提高了经济效益
D.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污染物被排放到环境中
解析:9.C10.D第9题,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条件。
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位于
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地区,长期以来,这里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而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第10题,本题考查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该产业链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但在生产过程中避免不了会有污染物被排放到环境中。
某地区年降水量介于350~450 mm,7~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以上,降水年变率大,多暴雨。
年积温2 000~3 200℃。
该地区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
推广以草产业为主农业模式(如下图),使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明显效益。
分析完成11~12题。
★11.图中序号①②③④所示的环节对应正确的是( )
A.坡耕地退耕还林农田防护坡耕地退耕还草林间放牧
B.农田防护坡耕地退耕还林林间放牧坡耕地退耕还草
C.坡耕地退耕还草坡耕地退耕还林林间放牧农田防护
D.林间放牧坡耕地退耕还草农田防护坡耕地退耕还林
★12.种植牧草为枢纽的农业模式,主要的环境效益是( )
①保持水土,提高土壤肥力②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③减轻土地盐碱化、沙漠化④防治洪涝灾害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11.A12.D第11题,由图中各产业关系可知,①为由种植业向林果业转变,应为坡耕地退耕还林;②为林果业的水土保持作用,起到农田防护的作用;③为种植业向种植牧草业的转变,应为坡地退耕还草;④为林果业向畜牧业发展,应为林间放牧。
结合选项可知,A项正确。
第12题,种植牧草可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提高土壤肥力,故①正确;增加经济收入,不属于环境效益,故②错误;黄土高原土壤盐碱化、荒漠化问题不突出,故③错误;黄土高原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故④正确。
结合选项可知,D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52分)
★13.读农业、工业投入—产出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1)从自然资源角度考虑,工农业生产都需要投入________和________;工农业生产以及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又排放到环境中去。
(6分)
(2)废弃物作用于环境;环境也会把它受到的影响________于人类本身。
(2分)
(3)从工业投入—产出来看,环境问题在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从图中可以反映出减少废弃物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农业投入—产出来看,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产生的环境问题,在农村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为此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生产模式倡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业。
(8分)
(4)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是由________所确定的(多选)(4分)( )
A.生产力水平的提高B.人口压力大
C.人均资源不足D.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
E.严峻的环境问题
解析:第(1)题,工农业生产都需要投入物质和能量。
第(2)题,受到人类破坏的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类。
第(3)题,工业主要是排放大量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环境污染;农业生产主要是生态破坏。
第(4)题,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由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造成的。
答案:(1)物质能量
(2)反作用
(3)环境污染部分循环利用生态破坏生态
(4)BCE
14.(2014·杭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2分)
材料一甲图所示地区是著名的棉花产区,但大面积种植棉花引发了生态环境问题。
近年来,该地区大量种植一种根深叶茂的草,农业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生态环境也逐渐好转。
材料二乙图是甲图中M城市的气候统计资料。
(1)描述M城市的气候特点。
(8分)
(2)分析图示棉花种植区的不利自然条件。
材料一中的“变化”是指什么?(8分)
(3)材料一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最有可能是什么?为什么近年来生态环境逐渐好转?( 8分)
(4)分析甲图中沿海地区沼泽的成因。
(8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气候特征、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第(1)题,从乙图中可知M城市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较小,全年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小。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山区面积较大,且收摘期降水较多,不利于棉花成熟和收摘。
材料一中的变化是指种植业比重下降,畜牧业比重上升。
第(3)题,材料一中的生态问题最有可能是指水土流失,近几年生态好转的原因与种植根深叶茂的草有关。
第(4)题,沼泽的形成可从降水、地势、河流等因素分析。
答案:(1)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小;全年降水丰富;季节分配均匀。
(2)山区面积大;秋季降水多,影响后期生长和收摘。
“变化”是种植业比重下降,畜牧业比重上升。
(3)水土流失。
根深叶茂的野草使生态环境逐渐好转,深根可以固结土壤不使之流失,叶茂可以减弱暴雨冲刷土壤。
(4)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大;夏季多飓风和风暴潮,带来大量降水和海水;沿海地区地
势低洼,排水不畅;河网密布,水流缓慢,经常溢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