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浙江省绍兴市中考化学真题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浙江绍兴中考
1.(2021年浙江绍兴中考)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B.加固体药品
C.滴加液体药品D.检验气密性
【答案】D
【详解】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胶头滴管加液时,既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0.5cm 处。
不符合题意。
D、检查气密性:将导管置于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1年浙江绍兴中考)如图所示,在试管内装适量的水,用橡皮塞塞紧管口,加热一段时间后橡皮塞冲出,同时管口附近产生“白气”。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水温上升时,水的内能增加
B.加热时管内的水不断汽化
C.管内气体对橡皮塞做功,其内能减少
D.试管口的“白气”是水蒸气
【答案】D
【详解】
A.加热过程中,水吸热,水温上升时,分子动能增大,水的内能增加,故A正确,A 不符合题意;
B.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可以发生在任何温度下,所以加热时管内的水不断汽化,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管内气体对橡皮塞做功,内能转化成塞子机械能,管内气体的内能减少,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试管口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D错误,D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1年浙江绍兴中考)下列科学实验设计方案正确的是()
A.①区分铁和硫化亚铁B.②验证铁钉生锈需要氧气
C.③干燥并收集一瓶氧气D.④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答案】A
【详解】
A、铁能被磁铁吸引,硫酸亚铁不能被磁铁吸引,可以用磁铁吸引区分,符合题意。
B、左边试管中铁钉与氧气和水接触,生锈,右边试管中铁钉与氧气接触,不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水,不符合题意。
C、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用万用瓶收集,应“长进短出”,不符合题意。
D、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反应前后,压强的变化不大,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021年浙江绍兴中考)我国发明的新型钛合金,为“奋斗者”号下潜万米海底、从事科考任务解决了材料难题。
工业制取金属钛的主要反应式是:①
32
342FeTiO 6C 7Cl 2FeCl 2TiCl 6CO ++++ 一定条件 ②422Mg TiCl 2MgCl Ti ++ 高温 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 .3FeTiO 属于氧化物
B .钛合金是一种金属单质
C .反应②属于置换反应
D .4TiCl 中钛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为96∶71
【答案】C
【详解】
A 、由化学式可知,FeTiO 3是由Fe 、Ti 、O 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选项错误;
B 、钛合金是在钛中加入其它物质混合而成,不属于单质,属于混合物,选项错误;
C 、反应②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属于置换反应,选项正确;
D 、TiCl 4中钛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48:(35.5×
4)=24:71,选项错误,故选C 。
5.(2021年浙江绍兴中考)向一定质量的()32Mg NO 和()32Cu NO 混合溶液中加入a 克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不饱和的滤液和滤渣,将滤渣洗涤、干燥后再称量,得到的固体质量仍为a 克。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①滤渣中可能有铜
②向滤渣中加稀盐酸,可能有气泡产生
③滤液中一定有()32Mg NO 、()32Zn NO 和()32Fe NO ,可能有()32Cu NO
④若忽略过滤操作中溶液损失,滤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大于原混合溶液溶质的质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详解】
金属活动性:Mg >Zn >Fe >Cu ,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镁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ag 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锌先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即:()3232Zn+Cu(NO )NO +Cu Zn =,65份的锌置换出64份的铜,固体质量减小,溶液质量增加,待硝酸铜完全反应后,铁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即
()3232Fe+Cu(NO )NO +Cu Fe =,56份的铁置换出64份的铜,固体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减小,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不饱和的滤液和滤渣,将滤渣洗涤、干燥后再称量,
得到的固体质量仍为a 克,故一定发生了铁和硝酸铜的反应。
①一定发生了锌和硝酸铜、铁和硝酸铜的反应,滤渣中一定有铜,错误;
②铁可能过量,向滤渣中加稀盐酸,可能有气泡产生,正确;
③硝酸镁不参与反应,滤液中一定含硝酸镁,锌、铁一定与硝酸铜发生了反应,滤液中一定含硝酸锌和硝酸亚铁,可能含硝酸铜,正确;
④锌与硝酸铜反应,溶液质量增加,铁与硝酸铜反应,溶液质量减小,完全反应后,滤渣的质量不变,故滤液中溶质的质量等于原混合溶液溶质的质量,错误。
故正确的是②③。
故选C 。
6.(2021年浙江绍兴中考)取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
为探究反应后所得溶液X 的成分,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所加试剂均足量):
(1)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2)产生的无色气体是______。
(3)溶液X 的溶质是______。
(4)计算滤液A 中氯化钠的质量______。
【答案】(1)引流 (2)CO 2 (3) NaOH 、23Na CO 、24Na SO (4) 设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x
2424Na SO BaCl BaSO 2NaCl
2331174.66g x
+=↓+
233
4.66g
117x =
2.34g x =;
设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
y
2323Na CO BaCl BaCO 2NaCl
1971171254g 466g y
+=↓+.-.
1971254g 466g 117y
=.-. 4.68g y =
氯化钠的质量为2.34g+4.68g=7.02g 。
【详解】
(1)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向溶液X 中加入氯化钡,得到固体甲,固体甲一定含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的硫酸钡,可能含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碳酸钡,加入稀硝酸,产生无色气体,说明含碳酸钡,碳酸钡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了硝酸钡、二氧化碳和水,故无色气体是CO 2;说明溶液X 中一定含碳酸钠;
(3)氢氧化钠一定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钠和水,故溶液X 中一定含硫酸钠,由(2)可知,溶液X 中含碳酸钠,向溶液X 中加入足量氯化钡,能将碳酸钠除尽,然后向滤液A 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说明含氢氧化钠,故溶液X 的溶质为:NaOH 、Na 2CO 3、Na 2SO 4;
(4)见答案。
7.(2021年浙江绍兴中考)2021年3月,四川三星堆遗址进行了新一轮考古发掘。
至今三星堆已出土了黄金面具、青铜纵目面具等一批珍贵文物,如图。
(1)出土的黄金面具仍金光灿灿,而青铜纵目面具已锈迹斑斑,这说明金的活动性比铜______(选填“强”或“弱”)。
(2)古代制作青铜器的铜来源于铜矿,如黄铜矿。
黄铜矿的主要成分为二硫化亚铁铜(2CuFeS ),其中铁元素和铜元素均为+2价,则硫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3)应用碳-14测出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年左右,碳-12和碳-14是碳元素的两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原子核中______数不同。
【答案】(1)弱 (2) -2 (3) 中子
【详解】
(1)三星堆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青铜面具锈迹斑斑,黄金面具仍金光灿灿,是因为金的活动性比铜弱,不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2)二硫化亚铁铜(2CuFeS )中铁元素和铜元素均为+2价,根据化合物化合价总体为零,可知硫元素为-2价。
(3)同位素原子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间的互称,所以碳-12和碳-14主要区别是原子核中中子数不同。
8.(2021年浙江绍兴中考)物质的溶解度不同,用途也不同。
请据表回答:
表一 物质的溶解度(20℃)
表二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
(1)实验中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而不用澄淸石灰水来吸收二氧化碳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钙______于水,吸收效果不好。
(2)实验中一般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但是根据上表可知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二氧化硫,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______。
(3)20℃时,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
(精确到0.1%)
【答案】(1)微溶 (2) ()2322SO Ca OH =CaSO H O +↓+ (3) 52.2%
【详解】
(1)实验中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而不用澄清石灰水来吸收二氧化碳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浓度低,吸收二氧化碳的量有限。
(2)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生成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32SO +Ca(OH)=CaSO +H O ↓。
(3)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为109g ,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9g 100%52.2%109g 100g
⨯≈+。
9.(2021年浙江绍兴中考)酸碱理论的发展如下:
(1)根据朴素的酸碱理论,23Na CO 属于______(选填“酸”或“碱”)。
(2)根据酸碱电离理论理解酸碱反应的实质是:______。
(3)已知233H CO HCO H -+−−→+和233HCO CO H --+
−−→+,由酸碱质子理论,23H CO 的共轭碱是______。
(4)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酸碱理论的描述也在不断完善。
下列对不同酸碱理论的分析合理的是______。
A .酸碱电离理论认为酸碱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B .酸碱电离理论认为氧元素是酸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C .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和碱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
D .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和碱的范围,不再具有局限性
【答案】(1)碱 (2)酸电离出的氢离子和碱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的过程(或2H OH H O +-+=) (3) 3HCO -
(4) AC
【详解】
(1)根据朴素的酸碱理论,碳酸钠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属于碱。
(2)根据酸碱电离理论理解酸碱反应的实质是:酸电离出的氢离子和碱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的过程。
(3)酸失去一个质子后形成的物质叫该酸的共轭碱,所以23H CO 的共轭碱是3HCO -。
(4)A 、由图可知,酸碱电离理论认为酸碱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故A 正确。
B 、酸碱电离理论认为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不一定需要氧元素,故B 错误。
C 、由图可知,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和碱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故C 正确。
D 、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和碱的范围,但是仍有其局限性,故D 错误。
故选AC 。
10.(2021年浙江绍兴中考)按我国政府要求2021年1月1日起餐饮行业已禁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可降解的环保吸管。
环保纸吸管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化学式为()6105C H O n ,而原来塑料吸管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化学式为()36C H n 。
(1)纤维素是一种______(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纤维素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__。
(3)计算32.4克纤维素中所含碳元素质量与多少克聚丙烯中所含碳元素质量相同?______
【答案】(1)有机物 (2)2∶1 (3)解:32.4克纤维素中所含碳元素质量=32.4克×72n
162n =14.4克
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聚丙烯=14.4克÷36n
42n =16.8克
答:32.4克纤维素中所含碳元素质量与16.8克聚丙烯中所含碳元素质量相同。
【详解】
(1)由化学式可知,纤维素含碳、氢、氧三种元素,符合有机物的特点,属于有机物,故填有机物。
(2)由化学式可知,纤维素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10n :5n=2:1,故填2:1。
(3)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