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的物质代谢第1节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一细胞是一个开...》412北师大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
A.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
(2)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3)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镜观察。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学习进行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感受科学的严谨性。
B.教法导引
1.
介绍物理上的扩散现象,得出扩散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出细胞是不是与上述扩散相似,再列举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现象,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
2.
列举物质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现象,提出这些物质为什么能够逆浓度梯度运输的问题,进行解释,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被动运输的概念也可在此对比总结),说明主动运输的
意义。
最后可让学生列表总结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
C.学法建议
(1)学习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可采用比较的方法: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是否顺浓度梯度进行,以及对细胞代谢的意义等。
(2)明确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本质区别。
(3)对于物质的跨膜运输,应明确不同物质的跨膜运输的方式不同,有时同种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也可能不同。
(4)学习时多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以及前面所学知识。
一
本节概要
细胞膜是细胞内与细胞所处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透性屏障,物质进出细胞必须通过细胞膜。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与物质的大小及性质有着直接的关系。
气体分子和小的脂溶性分子可直接穿过细胞膜完成运输,带电离子或大一些的分子需经由离子通道或载体蛋白协助进行运输。
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核苷酸、多糖、胆固醇与脂蛋白形成的颗粒等,很难直接穿过细胞膜。
二
教学过程
(一)、生活常识引入新课
你吃比较咸的食物如咸菜或连续磕带盐的瓜子时,你的口腔
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
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会变硬挺。
[引导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用白菜做馅时水分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水分渗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为什么会变硬挺?水分是如何进出细胞的?教师点拨,突破“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一难点。
展示渗透实验装置
1、水分子为什么能够渗透?
由于单位体积内清水中的水分子比单位体积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多,所以在单位时间内,水分子由烧杯透过半透膜进入漏斗的数量,比由漏斗透过半透膜进入烧杯中的多,因此液面上升。
(教师展示相关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2、渗透作用发生的必需条件是什么?
①
具有半透膜
②
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不同
(二)、具体实例发现问题
出示红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图片,结合开题所留的生活常识的思考,通过类比,从而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如:
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与渗透作用相同吗?什么情况下失水?细胞内有半透膜吗?
(三)、分组探究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根据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教师点拨]
1、提出的问题要有探究的价值
2、要与结合相关信息,利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提出假设,并且,猜想和假设要能进行检验
3、设计实验要注意材料的选择,仪器、设备、技术条件要符合实际;实验步骤要安全、科学、易操作、可重复等
4、要根据自己的假设确定实验预期,确定要获取的实验证据与事实,并准确记录
5、根据实验结果及现象,结合自己的假设,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6、将自己的探究过程及结论与其他人交流时要实事求是,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实验方案做必要的修改(四)、成果交流
教师出示成熟植物细胞图,提出原生质层的概念,小组交流,教师点拨,得出结论:
1、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2、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3、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复
原)
教师出示有关细胞选择性吸收离子的数据资料。
引导学生发现并探究出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吸收量不同,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吸收量也不同,得出结论:
4、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五)拓展延伸
如何用已有知识和技能鉴别两种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用0.1g/mg
0.8g/mg的蔗糖溶液分别做前面的探究实验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
五、板书设计
渗透作用:
条件:
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