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毛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作文40分要求:全部写满;题目要看清楚:以xxxx为题,就是有题目了;为主题,就要自拟题目

自主创新

1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2论述党对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第四章)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3请论述,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怎样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55-157)苏联教训2改革成果3矛盾凸显

1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

2中国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3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党在理论上又一个重大创新

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改革”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瓦解、共产党执政地位丧失甚至国家解体,主要原因就是放弃了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既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4论述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大决策。

(1)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演进。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指导方针必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2)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培养了一支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优秀科技队伍,

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但是,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是独立自主地完成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要有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集成创新是把各种已有的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的创新活动,必须注重提高国家集成创新能力,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要继续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5小作文:法治中国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600+}

论法治中国

长期以来,我国从古代封建社会到近代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虽然有法律条文的制定,也有相应的人员执行,但是人们还是处于人治阶段。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发展人民民主和建设法制国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1978年,邓小平提出“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个转变之后,近20年后又发生了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

首先,“法制”与“法治”的不同在于法制是法律条文、具体的制度,而“法治”是一种治国理论和治国方略;其次,“法制”就是按照法律条文办事,有法必依、依法办事,“法治”不但讲这些,更主要的是还要与民主政治密切结合,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法律的公正性,“法治从根本上说还是一种文化精神理念。

法治中国的历史进程

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这一时期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废除中华民国时期由国民政府制定的相关法律条文,并开始着手构建新中国法律体系。1956年党八大指出“国家必须根据需要逐步地系统地完备法律”。但从1957年夏季开始,随着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法律虚无主义的盛行,法制建设逐渐停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的法制建设重新起步,并得到迅速蓬勃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确立了健全法制的16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982年,制定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四部宪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雄厚的法制基础。1996年,党中央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并将其写入宪法和政府工作报告。

三、法治与中国的关系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形势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法律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对于国家而言,法律体系的进步,法治国家的形成发展就是国家发展的一个体现。

四、法治中国的建设

全面推进法治中国的新举措大体分为四大方面:宪法制定方面,执法方面,司法方面,法治精神和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