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电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
现在人们说的纪录片的流派没有很一致的说法,常见的有格里尔逊式、真实电影式、直接电影式、新纪录电影等,它们其实是纪录片发展的4个阶段中的一些代表:“格里尔逊式”是最早的,20年代诞生。

格里尔逊也是第一次正式提出“纪录片”这个概念的。

其主要特征就是“画面+解说。

”但表现手段太简单,不够客观,被人称为“上帝式的独白”。

二战后逐渐式微。

“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出现在二战之后,取代了格里尔逊式。

直接电影
“直接电影”: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以罗伯特·德鲁和理查德·利科克为首的纪录片流派。

直接电影一种现场拍摄、非虚构、细观的电影类型,使用轻型的摄影机和录音机,记录事件实际发生的状况,只用本身的声音。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罗伯特·德鲁领导的一个电影小组成功地完成了轻型同步录音摄影技术和设备的革新,资助这项技术实验的机构是以出版《时代》新闻周刊和杂志式电影纪录片《时代的步伐》而著名的时代出版公司。

德鲁的电影小组称为“德鲁小组”(Drew Team),德鲁小组利用新的技术设备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初选》(1960),本片以崭新的技术手段和艺术风格记录了1960年在威斯康星州举行的民主党候选人(约翰·F·肯尼迪对休伯特·汉弗莱)的总统初选。

直接电影作为1960年初出现在美国的一种纪录片制作风格,德鲁小组是直接电影流派的核心团体。

其基本目的是尽可能准确地捕捉一个正在发生的事件并将电影制作者的干预或者阐释缩小到最低限度。

直接电影作品试图给予观众一种正当摄影机前的事件展开时“身临其境”的感觉。

创作观念:
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记录
不需要采访,拒绝重演,不用灯光,没有解说,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

工作原则可以归纳为:
“观察者”或者“旁观者”。

具体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a、拍摄过程中,电影制作者绝不影响影片主体的言语内容以及行为方式。

拍摄过程尽量不引人注意。

依靠同步录音,允许现实说话。

避免画外解说或音乐所提供的阐释。

b、剪辑过程中避免使用“暴露剪辑”。

也就是说,剪辑不能用来体现电影制作者对影片主体的态度,而是要尽可能忠实地再现摄影师拍摄时亲眼所见和亲耳所闻,如同观众亲自见证了影片叙述的事件一样,也就是“身临其境”的感觉。

自1963年起,德鲁小组的成员逐渐分裂,但是各自仍然进行着真实电影的实践。

他们的大部分影片难以找到传播渠道,无论商业电视网还是电影院都拒绝这类影片,直到公共电视网的建立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

1960年代初期的直接电影风格在弗雷德里克·怀斯曼那里得到继承和发展,他的许多纪录片都是在公共电视网播放的。

《初选》内容简介:1960年5月4日,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选举的最后一天,在威斯康星州,两位参加初选的候选人,一位是明尼苏达州的参议员休伯特〃汉弗莱,另一位是马萨
诸塞州的参议员约翰〃F〃肯尼迪,正在进行初选最后阶段的角逐,初选将决定究竟由谁来代表民主党参加即将举行的总统选举。

《初选》跟踪记录了这次选举的过程。

这次选举的结果是肯尼迪击败了汉弗莱。

两位候选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第二天,我们看到两位候选人又出现在威斯康星州,汉弗莱的竞选车队行驶在威斯康星的乡村公路上,肯尼迪的竞选歌曲《希望》伴随着片尾摄制人员字幕响起。

《推销员》梅索兄弟直接电影的经典之作。

影片追踪纪录了四位销售代表的工作情况,试图全面地从销售员全力推销的《圣经》一书中,检视美国公众的宗教信仰,以呈现出物质与精神价值之间挣扎的美国人的现实生活状态,但该影片没有做更为深入的主观分析,仅仅依靠梅索兄弟对生活本身记录的直接电影方式使得影片成为了一部伟大的社会学纪录电影。

真实电影(真理电影)
"真实电影"——法国出现的一个电影流派,由让·卢什和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为首的一批纪录电影工作者组成,提出摄影机是"参与的摄影机",形成了以访问形式出现的建立在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互动关系上的运作模式。

创作观念:用采访报道和观察的方式来对现实和人为诱发出的情势进行拍摄。

真实电影就是不需要剧本,能最大限度限制影片中的虚构成分的影片。

代表作品有《我这个黑人》(让·卢什)《夏日纪事》(让·卢什和埃德加·莫兰)
《夏日纪事》是法国真实电影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影片开始的字幕告诉我们:本片是‚真实电影的一次新实验‛。

巴黎的林阴道上,行人被摄影机后面的麦克风叫住:‚您幸福吗?‛有人置之不理,有人站下来若有所思,有人百感交集,潸然眼下……就这样,通过市场调查员玛瑟琳〃罗丽丹街头提问,让〃鲁什和社会学者埃德加〃莫兰一起,以‚居住在巴黎的不可思议的人种‛为题开始了他们的调查。

这是1960年,令人厌倦的阿尔及利亚战争渐近尾声,这场战争把法国人分成对立的两半,并使经济、种族、教育等社会问题恶化。

这是每一个巴黎人都不得不有所思索的时刻。

在摄影机前,鲁什和莫兰一起和他们的调查对象交谈:一对小资产阶级夫妇,一名工人,一名女大学生;一个曾经被驱逐出境的女人……本片由法国真实电影代表人物让〃鲁什和社会学家爱德加〃莫兰合作拍摄,莫兰以坚持不懈的追问来突破以往拍摄对象面对镜头时自我保护性的陈词滥调,进而激发他们谈论自己的生活。

鲁什通过摄影机考查并纪录了这个过程:‚影片不是演员在进行表演,而是那些以自己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丰富了‘真实电影’新试验的男男女女的亲身经历。

‛鲁什反对隐匿摄影机的作用的做法,对他来说摄影机在现场不应成为事件进展的掣动闸,而应成为加速器。

影片作者不仅在影片中现身、参与讨论问题,而且邀请影片中的人物担任影片工作人员,甚至在片尾的试映会中,邀请影片中的所有‚演员‛齐聚一堂观看影片,然后评断或讨论究竟影片是否记录了他们的真实状态。

美国直接电影与法国真实电影的异同
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摄制有许多共通处,如以真实人物及事件为素材,客观纪实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叙述等。

制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摄真实生活,不事先写剧本与用非职业演员,影片由固定的导演、摄影师与录音师三人完成为其特点。

"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之间的区别,"直接电影"的纪录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影机处于紧张状态,等待非常事件的发生,鲁什式的"真实电影"纪录片人试图促成非常事件的发生;"直接电影"艺术家不希望抛头露面,"真实电影"艺术家则公开参加到影片中去;"直接电影"艺术家扮演的是不介入的旁观者的角色,"真实电影"艺术家起到的是挑动者的作用;"直接电影"作者认为事物的真实随时可以收入摄影机,"真实电影"是以人为的环境能使隐蔽的真实浮现出来这个论点为依据的。

关键在于对"纪录"与"虚构"的看法存在根本分歧。

前者认为纪录电影应该是对现实的纯粹纪录,在被动状态中捕捉真实,反对在纪录片中使用虚构手法;后者则认为纪录电影不应该纯粹地纪录现实,应该主动地去挖掘真实,不排斥在纪录电影中采用虚构策略。

对于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缺点认识:
直接电影完全依赖于现实的观察来呈现真相,这种建构于经验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缺陷,因为世界上许多事实真相依靠观察是无法得到的。

真实电影依靠创作者参与触发获得现实生活中仅靠观察,发现不了的真相,但这种参与因人而异,追求的真实也不可而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