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讲义)-word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件

层 作
·
养 深
没有破坏的火__山__口__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成湖。




首 页






·
探 新
(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而变
达 标
·

合 质作用属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 )素 养
探 究
(2)地表表面形态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 课
·

·
预 习
组合
探 新
形式
岩层运动方向
地表形态
例证

图解
堂 达

·


合 作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 常形成块状 华山、庐山、泰
素 养
·
探 究
攻 重
地垒 块相对上升,两边岩 山地
块相对下降
山等
课 时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
东非大裂谷、渭

常形成狭长
素 养

地堑 块相对下降,两边岩 的凹陷地带
河谷地、汾河谷
层 作 业
岩层新老关系
地表形态 当


中心部分岩层
·

未被侵蚀的背斜顶部成为山岭,但不少 提
较老,两翼岩层
素 养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较新


中 心 部 分 岩 层 未被侵蚀的向斜槽部成为谷地,但不少 分

较新,两翼岩层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侵 作 业
较老
蚀,反而成为山岭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共60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共60张PPT)
岩层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
断层
2.断层
定义:岩层受力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 显相对位移的现象。
定义:两断层之间的岩层相对上升,两
地垒
侧岩层相对下降,相对上升的部分称 为地垒。
地垒与地形:形成块状山地。 如庐山、华山、峨眉山
2.断层
地堑
定义:两断层之间的岩层相对下降,两 侧岩层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部分称 为地堑。
第二节 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
外力作用
太阳能 重力能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形成高山高 原、盆地, 使地表高低 起伏
风化、侵 削低高山、 蚀、搬运、 沉积、固 填平盆地 结成岩 使地表平坦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三)火山、地震与地表形态 1.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物质冷却堆积形成火山锥。
火 山 锥
2.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口。
火 山 口
火 山 口 积 水 后 形 成 的 湖 泊
火 山 口
3.地震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1978年唐山大地震形成的大断裂
地震形成的大断裂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侵蚀作用与地表形态
1)流水侵蚀与地表形态:湿润半湿润地区
①流水的化学侵蚀作用 石灰岩地区——形成喀斯特地貌,如溶洞、石
林、峰林等
石柱
石笋
石钟乳
流水化学沉积地貌
砂岩地区——形成丹霞地貌
2)流水动力冲蚀作用——形成沟壑、沟谷地貌
河流沟谷、峡谷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2)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地貌(雅丹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蚀城堡、风蚀柱、风蚀 蘑菇、风蚀洼地

高一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高一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3)我国的汾河谷地按成因属于图中的处地貌_D__
(4) 如果该地打算修建一条东西走向地地铁,则地铁遂道的工程地址应定在
AB两处中的 A处,背理斜由岩是层:受到张力作用,符合力学原理,支撑性
较强,不易塌方;能引导地下水顺岩层向两翼渗流,减少渗漏事故;背斜岩
层相对疏松,采石工程量较小,可降低工程成本。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挤压力
断 层
思考:1)什么是断层? 2)它可以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拉张力、挤压力)
2、断层
概念: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断裂, 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地位移,称 为断层
.地垒:在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凸起的部分 如华山西峰、峨眉上金佛顶
.地堑:在断层中,中间相对下沉的部分 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作用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内部 太阳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使地表趋于高低起伏
地震
风化、侵蚀、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 搬运、固结 于平缓 成岩
珠穆朗玛峰
1、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它们朝相反 的方向改变地表的形态,其中以内力作用为主
·分类: 背斜——岩层向上隆起
向斜——岩层向下凹陷
1)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以内力作用为主
褶皱
岩层形态(一般形态)


向上拱起
向 斜
向下弯曲
地形
一般形成山岭 一般形成谷地
背斜反成谷,向斜反成山
外力作用为主
背斜 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受张 力,岩性疏松,容易被侵蚀
向斜 向斜成山原
因:向斜槽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原创版)目录一、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与分类1.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2.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二、地表形态的成因与演化1.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侵蚀与沉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气候变化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三、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与分布1.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2.地球表面形态的分布规律四、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正文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主要涉及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与分类、成因与演化、特征与分布以及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与分类地球表面形态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包括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两大类。

陆地地貌又可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海洋地貌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和大洋中脊等。

二、地表形态的成因与演化地表形态的成因主要归因于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如地壳板块的碰撞和张裂,造成地表的变形和破裂,形成诸如褶皱山脉和平原等地貌类型。

外力作用主要包括侵蚀与沉积作用和气候变化。

侵蚀与沉积作用通过风、水、冰等自然力量的作用,改变地表形态。

气候变化则主要影响地表植被覆盖和土壤形成,从而改变地表形态。

三、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与分布地球表面形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的地表形态各异。

例如,我国地貌特征多样,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其中,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而四川盆地则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地球表面形态的分布规律主要受地质构造、气候、地形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四、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平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高原地区适宜放牧,山地地区则有利于林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人类活动也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例如,人类过度开发和破坏地表植被,可能导致土地沙化和侵蚀地貌;而人类兴建水利工程,则可能改变地表水文环境和湿地地貌等。

高中地理第二章2_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2_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湘教版必修1
裂谷带。
[合作探究] 结合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探究分析板块运动的相关内容。 (1)板块相撞只形成海拔较高的地形吗?请举例说明。
提示:不是。如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除形成山脉和岛弧 外,还会形成海沟。
(2)请利用板块构造学说预测一下红海和地中海的未来。 提示: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是两个 板块彼此分离形成的,其面积会越来越大;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与 欧亚板块的消亡边界上,其面积会越来越小。
2.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活动常形成___火__山__锥_____、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合作探究] 结合背斜构造和发育在背斜上的谷地示意图、向斜构造和发 育在向斜上的山地示意图,探究分析褶皱的相关问题。
(1)使图中岩层发生弯曲的力量来自哪里? 提示:来自地球内部。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1.了解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地质作用。 2.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掌握地质构造类 型及其形成的典型地貌。
课基堂础学训案练
主题一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自主学习] 1.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 (1)内力作用。 ①能量来源:主要来自_地__球__内__部_____。 ②表现形式:___地__壳__运__动___、岩浆活动、地震等。
主题二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自主学习]
1.板块名称:A 为___亚__欧_______板块、B 为太平洋板块、C 为 __印__度__洋______板块、 D 为美洲板块、 E 为非洲板块、 F 为 ____南__极__洲____块。
2.板块的边界类型:图中 M 为__消__亡__边__界____,N 为生长边 界。

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组:在陆洋碰撞地带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
探究:
第二组:在陆陆碰撞地带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
第三组:在大陆板块或大洋板块内部张裂地带会形成 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
第一组:在陆洋碰撞地带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 海岸山脉
第二组:在陆陆碰撞地带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
喜马拉雅山 青藏高原
假如你们是地质工作者,图示地区探明含有 油气资源和水资源,应在何处钻井寻找?
A气 B油
C水
精品课件
举一反三: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 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呢?为什么? 背斜——天然拱形、结构稳定,利于排水


背 褶斜 皱
向 斜
断层
岩层 形态
新老 关系
地貌
实际应用
有良好的储油、气 内老 背斜山 背斜谷 构造;岩层上隆不
地球地表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
1、板块碰撞
海沟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 岛弧
海岸山脉 2、板块张裂—— 海洋、裂谷、海岭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褶皱与地表形态
背斜:山地、谷地 向斜:谷地、山地
2. 断层与地表形态
地垒:山地 地堑:构造盆地或谷地
断层是如何形成的? 断层有哪两种基本形态? 分别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并用自己的方法演示断层
褶皱与地表形态Βιβλιοθήκη 谷? 背斜山? 向斜
为什么背斜成谷,向 斜反而成山了呢?
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
背斜
1 2 3 21



岩层的新老关系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含答案)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

2.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震等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地球重力能等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 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①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

③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①从地质构造上看,A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B为向斜,岩层向下凹陷。

②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A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B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③从地形上看,A常形成山地,B常形成谷地;但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A会被侵蚀成谷地,B则成为山岭。

(地形倒置)(2)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

其中,A部分叫地垒,常发育成山峰;B部分叫地堑,常形成盆地或谷地。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1)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其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2)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称为地震,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温馨提示]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中地理 必修一 2.2 地球表面形态 地貌

高中地理 必修一 2.2 地球表面形态 地貌

搬走地表沙尘, 风沙堆积形成 碎屑,形成戈壁, 沙丘,沙垄; 沙漠外缘形成 裸岩荒漠 黄土堆积,如 黄土高原
制作人:渠林芳
第二节 地球表面的形态——地貌一 、地表形态的变化 Nhomakorabea地质作用
分类 内 力 作 用 外 力 作 用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 地球内部的 热能 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 太阳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震 对地表的 影响 形成高山 或低地, 使地表高 低不平 相互关系
同时进行, 朝相反方 向改变地 表,以内 力作用为 风化,侵蚀, 削高填低, 主 搬运,堆积, 使地表趋于 固结成岩 平坦
二、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作用
流 水 作 用 风 力 作 用 冲刷坡面例如黄土 高原千沟万壑的地 貌;青藏高原“水 拍云崖”的景观; 使沟谷加宽加深, 例如峡谷,瀑布; 风蚀沟谷 ,风蚀 洼地 风蚀蘑菇,风蚀 城堡
搬运作用
搬运侵蚀后的 泥沙;流速降 低,泥沙逐渐 沉积
堆积作用
山前形成冲击 扇,河流中下 游形成冲积平 原和河口三角 洲
概念: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的变形和变位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正 地形成山,逆地形成谷
褶皱 2、地质构造 与地貌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正 地形成谷,逆地形成山
分类
断层
上升岩块: 形成块状山 地或高地 华山,庐山, 泰山-----------地垒 下沉岩块:形成谷地或盆 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吐鲁番盆地----------地堑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裂谷或 海洋 地壳运动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 陆变迁
1 、地壳运动 和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 学说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如图

高中地理 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 湘教版必修1
提示:峡谷地貌,是在流水的长期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配湘教版 地理 必修Ⅰ
2.教材第37页“图2-10六大板块分布示意” 提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观察到
赤道自西向东依次穿过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观察到本初子午线自 北向南依次穿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 块。特别注意到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隶属于印度洋板块; 拉丁美洲的西海岸属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处, 东非大裂谷处于非洲板块内部,而非板块交界处;红海处于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地中海处于非洲板块与 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位于大西 洋中。
中南半岛属于亚欧板块,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 交界处,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而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配湘教版 地理 必修Ⅰ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 运动
边界类型
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
边界 消
陆板块

挤压 碰撞
边 界 →| 俯冲 ← 边界
大陆 板块 与大 洋板
配湘教版 地理 必修Ⅰ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配湘教版 地理 必修Ⅰ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__导__致__地__表作形用态。变化的力量:一是_______内_作力用,二是
2.外内力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于________,表现为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地球内部
3.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表现为对
B.太平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 D.美洲板块
(2)根据板块构造理论,②③两大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山脉是

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讲义)

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讲义)

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讲义)高中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2. 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从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及其边界,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3. 说出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举例说明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 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2.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难点: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地质作用概念: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分类: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内、外力作用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都是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二者既有差异,又有联系,具体如下表: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重要提示】①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②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大洋的范围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块都包括了海洋和陆地。

板块不是大洲、大陆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陆和大洋的名称来命名;③板块的边界有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图中绿线)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生长边界(图中红线)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岭或断层。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2. 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如下表:板块边界边界类型宏观地形图示实例挤压碰撞消亡(挤压)边界两个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常形成海沟、山脉、岛弧美洲西岸的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彼此分离生长(张裂)边界板块张裂地区往往形成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地垒地堑成因强烈的碰撞和水平挤压当岩层受到的挤压或拉伸力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发生断裂,两侧岩块沿断裂面产生明显位移形态特征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中间岩块上升、两侧岩块下降中间岩块下降、两侧岩块上升岩层新老关系岩层中心老、两翼新岩层中心新、两翼老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中间上升,岩块成为块状山地,如泰山、庐山中间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谷地、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物质疏松破碎,易被侵蚀,成为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图示地垒地堑(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概念产生的地形类型火山喷发岩浆喷出地表,是一种岩浆活动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地震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是一种地壳运动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随堂练习】下列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B. 内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C. 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D. 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外力作用有关答案:A思路分析:外力作用会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故A错。

必修1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必修1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

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2.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3.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四)学科法制渗透教育xx防震减灾法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这几年几次大地震,让公众对地震这一灾害有了更多的认识,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在教学中通过第地震这一地质活动的成因、危害进行讲解介绍,让学生对地震这一灾害有更明确的认识和防灾减灾的灾害意识。

二、教学重点:1.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

2.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难点: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讨论、主动探究。

五、教学流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讲过,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

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这也正说明了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

在此期间,地球(壳)表面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考点突破
1. 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2. 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从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及其边界,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3. 说出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举例说明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
1. 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
2.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难点:
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
概念: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分类: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内、外力作用比较
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强烈的表现,图中的峡谷显现出“一线天”的壮美景观。

流水的这种侵蚀作用进行得十分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天长日久,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巨大峡谷的形成,往往是河流的侵蚀作用与内力作用导致的地壳抬升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重要提示】①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②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大洋的范围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块都包括了海洋和陆地。

板块不是大洲、大陆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陆和大洋的名称来命名;③板块的边界有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图中绿线)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生长边界(图中红线)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岭或断层。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2. 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
板块张裂地区往往形
东非大裂谷(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垒地堑
【随堂练习】
下列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
B. 内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C. 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D. 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外力作用有关
答案:A
思路分析:外力作用会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故A错。

例题1 (四川卷)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

该山山顶海拔3 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

读图回答问题。

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A. 断裂上升
B. 褶皱弯曲
C. 冰川堆积
D. 风力侵蚀
思路分析:图中有一个大陡崖,应是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上升而形成的。

答案:A
例题2 (海南卷)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

读图,完成下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A. 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 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 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 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A. 地热能
B. 风能
C. 水能
D. 太阳能
思路分析:(1)本题考查板块运动和区域定位。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推出图中的纬度为北纬,经度为东经,所以图示半岛位于北太平洋,具体为勘察加半岛。

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该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属于消亡边界,板块之间相互挤压,所以选D项。

(2)本题考查区域的生活能源利用。

该岛位于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所以地热能资源丰富。

解答本题需要利用题目中的信息,图中多火山,说明地热资源丰富,可以联系冰岛的电能主要来自于地热能解答本题,所以选A项。

答案:(1)D (2)A
【综合拓展】
【技巧突破】
背斜和向斜的判读
区分背斜和向斜时,不应单纯地从形态上去判断,而应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方面进行研究。

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

例如:下图中,A、C为背斜,而B、D为向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