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涪江三桥静载试验报告

合集下载

桥梁结构检测实验报告(3篇)

桥梁结构检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现场检测和室内分析,对某座桥梁的结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了解其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实验内容包括外观检查、无损检测、静载试验和动载试验,以全面掌握桥梁的力学性能和使用状况。

二、实验对象及环境实验对象:某市某桥梁,全长120米,宽20米,单跨结构,主梁为预应力混凝土箱梁。

实验环境:晴朗,风力适中,温度15-25摄氏度。

三、实验方法1. 外观检查- 对桥梁整体外观进行检查,包括桥面、桥墩、桥台、伸缩缝等部位。

- 观察并记录裂缝、剥落、变形、腐蚀等病害。

2. 无损检测- 使用超声波检测技术对桥梁混凝土构件进行无损检测,评估其内部质量。

- 使用红外热像仪检测桥梁结构温度场,分析其热应力分布。

3. 静载试验- 在桥梁指定位置进行静载试验,加载重量根据桥梁设计荷载确定。

- 测量并记录桥梁在加载过程中的变形、内力、位移等参数。

4. 动载试验- 使用激振器对桥梁进行动载试验,测量其自振频率、阻尼比等动态参数。

- 分析桥梁的动力特性,评估其抗振能力。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外观检查- 桥面、桥墩、桥台等部位存在少量裂缝,但未发现严重病害。

- 伸缩缝工作正常,无异常现象。

2. 无损检测- 超声波检测结果显示,桥梁混凝土构件内部质量良好,无较大缺陷。

- 红外热像仪检测结果显示,桥梁结构温度场分布均匀,热应力较小。

3. 静载试验- 静载试验过程中,桥梁变形和内力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 桥梁整体结构稳定,无异常现象。

4. 动载试验- 动载试验结果显示,桥梁自振频率和阻尼比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 桥梁抗振能力良好,可满足正常使用需求。

五、结论根据本次实验结果,该桥梁结构健康状况良好,承载能力和安全性满足设计要求。

但仍需注意以下几点:1. 定期对桥梁进行外观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裂缝、剥落等病害。

2. 加强桥梁养护工作,确保桥梁结构长期稳定。

3. 关注桥梁动力特性,防止桥梁发生共振现象。

六、实验总结本次桥梁结构检测实验采用多种检测方法,全面评估了桥梁的结构健康状况。

桥梁静载检测报告

桥梁静载检测报告

6.粘贴:将选好的应 变片背面均匀地涂上 一层粘结剂,胶层厚 度要适中,然后盖上 一张玻璃纸,用手指 朝一个方向滚压应变 片,挤出气泡和过量 的胶水,保证胶层尽 可能薄而均匀,再用 同样的胶粘贴引线端 子。
• 7.固化:贴片后最好自然干燥几小时,必要 时可以加热烘干。
• 8.检查:包括外观检查和变应片电阻及绝缘 电阻的测量。
通部标准,1988; • 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
程》JTG F80/1-2004; • 4.《大桥改造工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
检测方法及步骤
• 利用设置在各测试截面由有关测量仪器仪 表和与其配套的检测组件所组成的检测系 统,测试出在试验荷载作用下各有关测试 对象的信号输出,再通过有关分析、整理 或换算,得出各测试截面所需的评价参数, 完成截面各项测试项目。
准备规划
• A.仪器准备:百分表 千分表 位移计 应变仪 应变 片 精准水准 仪经纬仪 全站仪 倾角仪 刻度放大镜。
• B.技术资料收集:设计,施工,监理,试验养护 与维修,环境因素,交通量及承载车辆情况。
• C.桥梁现状检查:桥面,排水,承重结构开裂及 裂缝分布情况,有无漏筋现象及钢筋锈蚀程度。 对实验现状作出宏观判断。
丝绕式应变片
应变片粘贴工艺
• 1.设计布片方案。 • 2.选片:首先检查应变片的外观,剔除敏感栅有
形状缺陷,片内有气泡、霉斑、锈点的应变片, 再用电桥测量应变片的电阻值,并进行阻值选配。 • 3.打磨:选择的构件表面待测点需经打磨,打磨 后表面应平整光滑,无锈点。 • 4.画线:被测点精确地用钢针画好十字交叉线以 便定位。 • 5.清洗:用浸有丙酮的药棉清洗欲测部位表面, 清除油垢灰尘,保持清洁干净。
• D.理论分析计算:设计内力计算式按设计图纸, 设计荷载,设计规范,采用专用盒通用软件计算 出结构的设计内力;实际荷载效应是按实际加载 等级,加载位置及加载重量,计算出各级试验荷 载作用下桥梁结构各测点的反应

桥梁标定荷载实验报告

桥梁标定荷载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为了检验某桥梁的承载能力和预制梁板的沉降量是否在运行范围内,确保桥梁结构的安全稳定,本次实验对桥梁进行了标定荷载试验。

实验地点位于我国某地区,实验对象为该地区一座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

二、实验目的1. 检验桥梁结构的内在质量,确保桥梁安全稳定运行。

2. 确定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及营运条件,为桥梁维护和加固提供依据。

3. 分析桥梁病害原因及其变化规律,为桥梁养护提供指导。

三、实验方法1. 实验仪器:本实验采用静态荷载试验方法,主要仪器有:压力传感器、位移计、应变计、数据采集系统等。

2. 实验步骤:(1)在桥底搭设脚手架,有工作人员在桥底不设传感器;(2)布设测量检测点,设置数据参照;(3)监测点的复核,主要是检查预设的传感器是否有效;(4)观测仪器的接线、调试,有专业人员进行操作;(5)由拉土车拉土向桥面设定的位置分级加载;(6)检测数据的记录收集,归档出具相应报告。

四、实验数据与分析1. 承载能力分析通过对桥梁进行分级加载,记录桥梁的变形和应力数据,根据实验结果,桥梁的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

2. 沉降量分析在荷载作用下,桥梁预制梁板产生了一定的沉降量。

通过分析沉降量数据,可以评估桥梁的稳定性。

本次实验中,桥梁的沉降量在允许范围内,符合设计要求。

3. 病害原因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桥梁存在以下病害:(1)部分预制梁板存在裂缝,原因可能与施工工艺、材料质量等因素有关;(2)桥梁支座存在局部变形,原因可能与支座材料、安装工艺等因素有关。

五、结论1. 本次桥梁标定荷载实验结果表明,桥梁结构的内在质量良好,承载能力和沉降量均满足设计要求。

2. 桥梁存在部分病害,需进一步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维护和加固措施。

六、建议1. 对桥梁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桥梁安全稳定运行。

2. 对存在病害的部位进行加固处理,提高桥梁的使用寿命。

3. 加强桥梁施工和监理工作,确保桥梁质量。

本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桥梁工程静载试验报告

桥梁工程静载试验报告

桥梁工程静载试验报告一、试验目的:1、测定桥梁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质量~以确保安全性和可靠性。

2、验证桥梁的实际理论与设计方法。

3、判断桥梁结构的实际承载能力,量测结构的应变、位移、反力、倾角和裂缝等综合评定,。

二、实验依据:(1) 《铁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 《铁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3) 《铁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4) 《铁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土建工程,,JTG F80/1-2004,,(5) 《大跨径混凝土桥梁的试验方法》,交通部铁路科学研究所 2004/10 ,,,6,《铁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三、实验准备:。

内业准备:主要完成表面应变计的标定,导线的编排,仪器设备的调试等项目,为现场试验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现场主要有:梁底混凝土打磨、混凝土表面应变计粘贴、棱镜的安装、导线的连接、测点编号以及桥面车辆荷载停放位置的放样等。

测量设备准备:百分表、千分表、位移计,应变片,、精密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倾角仪和刻度放大镜等。

四、:实验流程:应变片的黏贴工艺?连接设备?施加荷载 ?记录数据 ?分析数据应变片的黏贴工艺:选片?定位 ?贴片 ?干燥固化?导线连接 ?应变片保护,1,本工程采用:丝绕式应变片~大小:100mm~阻值:120欧姆~经检验该批应变片合格。

,2,定位: 1、初步定点的大致范围:应变片周边款3~5mm的测区。

2、测点检查:表面平整、无缺陷、裂缝。

3、打磨:磨光机将测点初打磨平整、无锈、无浮浆。

4、清洗:用纱布蘸乙醇清洗~查实后无污染。

5、准确定位:准确画出测点的纵横中心线。

,3,胶水:哥俩好粘贴。

步骤:上胶?挤压?加压?粘贴接线头。

粘贴原则:胶薄而牢固。

每测点贴8个应变片~每个应变片上有2根导线。

,4, 干燥固化:用热吹风机吹刚粘好的应变片。

,,5,导线连接:用电烙铁、焊锡把应变片引出线和测量导线接头焊接用粘胶粘贴牢固。

公路工程桥梁静载、动载试验检测报告模板

公路工程桥梁静载、动载试验检测报告模板

xx工程主线桥第1联静、动荷载试验目录前言 (1)第一章主线桥第1联概况 (1)第二章桥梁静载试验检测目的和试验检测依据及规范 (2)2.1 桥梁静载试验检测目的 (2)2.2 试验检测依据及规范 (2)第三章静载试验项目、部位、主要仪器及、荷载试验效率及外观检查 (3)3.1 试验项目 (3)3.2 主要测试部位 (3)3.3 主要试验仪器 (3)3.4 静载试验荷载效率的确定 (3)3.5 静载试验桥梁外观检查 (4)第四章试验工况、截面、测点及试验加载布置 (4)4.1 试验工况 (4)4.2 试验截面布置 (5)4.3 试验截面应力、挠度测点布置 (5)4.3.1结构剪应变(剪应力)测点布置 (6)4.3.2挠度测点 (7)4.4 加载布置 (8)4.4.1试验车辆荷载横向布置 (8)4.4.2静载试验工况 (8)第五章数据测读规程及试验终止条件 (20)5.1 数据测读规程 (20)5.2 试验的终止条件 (20)第六章理论计算 (20)6.1 主要计算理论和方法 (20)6.2 计算模型 (21)6.3 静载试验 (22)6.4 测试工况 (23)6.5 试验效率 (23)第七章现场荷载试验 (24)7.1 试验准备工作 (24)7.2 现场试验步骤 (24)第八章静载试验数据整理、分析 (26)8.1 静载试验等效加载车辆属性 (26)8.2 荷载试验数据整理 (26)8.3 试验数据分析、评定 (32)第九章静载试验结论 (33)第十章桥梁动荷载试验 (34)10.1 动荷载试验目的 (34)10.2 动荷载试验内容 (34)10.3 动荷载试验仪器设备 (34)10.4 动荷试验孔的选择及测点布置 (34)10.5动荷试验结果及分析 (35)10.6 动荷载试验结论 (37)附件:主线桥第1联全桥静、动荷载现场测试照片 (38)前言主线桥第1联位于xx市线上,为进一步验证桥梁设计的合理性,检验桥梁施工的质量,测定桥梁在静、动荷载作用下的性能,综合评定和确定其承载能力,同时为本桥在今后竣工验收和运营过程中养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有必要对该桥进行竣工设计荷载加载试验。

桥测重实验报告(3篇)

桥测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桥梁结构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桥梁自重、活载、冲击系数等参数的测定方法。

3. 通过实验,提高对桥梁结构性能的评估能力。

二、实验原理桥梁结构测试主要分为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

静态测试主要测定桥梁的自重和活载,动态测试主要测定桥梁的振动特性。

本实验采用静态测试方法,通过悬挂重物的方式,测定桥梁的自重和活载。

三、实验设备1. 桥梁结构测试车2. 重物(如砂袋)3. 测力计4. 记录仪5. 桥梁结构图纸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根据桥梁结构图纸,确定测试位置。

- 安装测力计和记录仪。

- 准备好重物。

2. 测试桥梁自重- 在桥梁测试位置悬挂重物。

- 记录测力计的示数。

- 重复以上步骤,至少测试三次,取平均值。

3. 测试桥梁活载- 将桥梁上的车辆移开,确保桥梁上无活载。

- 记录测力计的示数。

- 在桥梁上放置一定数量的重物,模拟活载。

- 记录测力计的示数。

- 重复以上步骤,至少测试三次,取平均值。

4. 数据处理- 根据测试数据,计算桥梁的自重和活载。

- 分析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桥梁自重测试结果- 桥梁自重:XX kN2. 桥梁活载测试结果- 活载:XX kN3. 分析- 根据测试结果,桥梁的自重和活载均在设计范围内,说明桥梁结构承载能力良好。

- 分析桥梁结构的应力分布,确保结构安全。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桥测重实验,我们掌握了桥梁结构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成功测定了桥梁的自重和活载。

实验结果表明,桥梁结构承载能力良好,满足设计要求。

七、实验注意事项1. 测试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2. 测试数据要准确可靠,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关键参数,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

八、实验总结本次桥测重实验,使我们了解了桥梁结构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对桥梁结构性能的评估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学习和实践,为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桥梁静载试验报告

桥梁静载试验报告

桥梁静载试验报告背景介绍桥梁静载试验是一种用于评估桥梁结构安全性和承载能力的重要方法。

通过施加静力荷载,可以模拟桥梁在使用过程中受到的实际荷载,从而判断桥梁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桥梁静载试验的步骤和相关认证要求。

步骤一:试验准备在进行桥梁静载试验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试验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对试验对象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确保桥梁结构完整且符合试验要求。

其次,需要制定试验方案,包括试验荷载、试验持续时间等参数的确定。

最后,需要准备试验设备和人员,确保试验过程的顺利进行。

步骤二:试验过程在进行桥梁静载试验时,需要按照预定的试验方案进行操作。

首先,需要在桥梁上设置试验荷载,可以使用重型卡车、水袋等方式施加荷载。

在施加荷载之前,需要对试验荷载进行校准,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然后,需要监测和记录桥梁的变形、应力、挠度等参数,以评估桥梁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性能。

在试验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桥梁结构的变化,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正。

步骤三:试验结果分析在完成桥梁静载试验后,需要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首先,需要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和整理,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

然后,可以使用各种分析方法,如数值模拟、统计分析等,对试验结果进行深入研究。

最后,根据试验结果,可以评估桥梁的结构安全性和承载能力,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步骤四:试验认证和报告撰写桥梁静载试验的结果需要进行认证,并编写相应的试验报告。

首先,需要将试验结果提交给相关的机构或专家进行评审和认证。

评审过程通常包括对试验数据的验证、试验设备的合规性、试验过程的规范性等方面的检查。

通过评审后,可以撰写试验报告,其中包括试验目的、试验方案、试验过程、试验结果分析等内容。

试验报告需要清晰、准确地描述试验过程和结果,并提供有关桥梁结构安全性和承载能力的评估。

结论桥梁静载试验是评估桥梁结构安全性和承载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按照预定的试验方案施加静力荷载并监测桥梁的变形和应力,可以评估桥梁在实际使用情况下的性能。

桥梁静载试验及其结果分析研究

桥梁静载试验及其结果分析研究

桥梁静载试验及其结果分析研究摘要:本文结合某独塔双索面结构桥梁,对该桥梁采取静力荷载试验,研究在荷载作用下该桥控制截面的应变和重要部位的变形情况,实测控制截面的应力、应变大小及分布规律,量测荷载作用下的桥梁变形情况,进而掌握桥跨结构的工作状态及承载能力。

关键词:桥梁检测;静载试验;应变;变形Abstract: combining with a single tower bridge and double cable plane structure, the bridge static load test taken in load control section of the bridge strain and important parts of the deformation, the control section stress and strain of size and distribution, measurement load bridge deformation, and master the bridge spans the working state of the structure and carrying capacity.Keywords: bridge detection; The static load test; Strain; deformation1. 工程概况广东某斜拉桥主桥全长326m,为独塔双索面结构,梁塔墩固结,跨径布置为180m(主跨)+101m(边跨)+45m(边跨压重段)。

索塔由直塔柱和斜塔柱组成,塔间无上横梁。

直塔高119.09m,为空心薄壁钢筋混凝土环向预应力结构;斜塔与直塔间设3cm厚离缝,通过预应力束连接。

主梁采用双向预应力混凝土π型梁,全桥共设斜拉索108根,按扇形布置,塔上索间距1.8m,主跨与边跨上索间距6.0m,压重段索间距3.6m。

静载试验检测报告(模版)

静载试验检测报告(模版)

检测报告工程名称:建设单位名称:工程地址:检测日期检测性质:XX交大工程项目管理XX报告日期:20XX年XX月XX日XXX静载试验检测报告主要检测人:报告编写人:审核人:批准人:声明1、检测报告无检测专用章、检测报告专用章与检测单位公章无效。

2、检测报告无审核、批准人签字无效。

3、复制检测报告未重新签章无效。

4、检测报告涂改、换页、无骑缝章无效。

5、对检测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检测单位提出。

6、本检测报告共XX页。

检测单位:XX交大工程项目管理XX单位地址:XX市金牛区交大路203号千佳大厦6楼〔〕:028-xxxxxxxx〔xxxxxxxx〕邮政编码:610031目录一、工程概况二、执行标准与依据三、工程地质概况四、现场检测4.1、试验点位4.2、检测方法4.3、设备列表五、试验资料整理与分析六、检测结论七、附录图表一、工程概况工程概况表表1我公司受XXXX的委托,于20XX年XX月XX日~XX月XX日对XXX工程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

检测目的:采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二、执行标准与依据执行标准:1、《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X》〔JGJ 106-2014〕;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X》〔GB 50202-2002〕;3、《XX省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程》〔DBJ51/T014-2013〕。

试验依据:1、《XXX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委托方提供的设计、施工等相关资料。

三、工程地质概况四、现场检测4.1、试验点位根据相关规X并应委托方要求:抽取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

本工程总桩数共XXX根,抽取X根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试验点位由甲方、设计与监理等单位共同选定,检测点位平面布置示意图详见附录二。

4.2、检测方法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4.2.1仪器设备与其安装本次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采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配重采用2.5T/个标准砼荷载块;反力横梁由主梁和副梁组成,均采用工字形钢梁;荷载由油压千斤顶施加,荷载大小由准确度为0.4级的油压表 (或压力传感器〕量测;试验点的沉降量由安装在离桩顶平面200mm下的2只精度为0.01mm 的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量测。

XX大桥桥梁结构静载试验报告

XX大桥桥梁结构静载试验报告
弯弯弯矩矩矩//kkN/Nk*N*mm*m
2、应力数据分析
截面测点应力数据表(单位:MPa)
项目
测点位置
L/4 L/2 3L/4
总变位
实测值
62
93
66
实测值
63
91
61
弹性变位
理论值
92 129 92
校验系数
0.69 0.70 0.66
实测值
-2
3
5
残余变位 相对残余变位 /%
-2.4
2.7
7.6
弯弯弯矩矩矩//kkN/Nk*N*mm*m
试验结果评定表
检 测试部位 总变 残余变 弹性变 理论计 κ ξ

形值 形值 形值 算值

Stot Sp
Se
Sstat

挠 1 号梁跨 10.12 9.43 度中
9.43 19.70 0.47 0.06 98
(m 2 号梁跨 8.41 7.19 m) 中
7.19 17.56 0.40 0.11 93
测试项目
根据该桥主要试验目的,对大桩号方向(祝 塘镇方向)右侧桥进行以下静载试验测试项 目:
① 3#墩与4#墩间边跨跨中附近截面的最大正弯 矩效应和最大竖向挠度效应,分对称和偏载两 种加载工况;
② 5#墩与6#墩间主跨跨中截面的最大正弯矩效 应和竖向挠度效应,分对称和偏载两种加载工 况;
检测设备
仪器设备
3.亚粘土:褐黄色、褐灰色,稍湿,可塑,两岸均有 分布,层厚0.00~5.40m;
4.中粗砂:灰黑色,湿,稍密,摇震反映中等,低韧 性,
5.卵石:灰白、褐黄等杂色,稍湿,密中等,主要分 布在河流两岸及河床底部,厚度0.70~2.90m;

桥梁静载检测报告

桥梁静载检测报告

桥梁静载检测报告目录一、报告概述 (2)1.1 报告编制依据 (2)1.2 报告编制要求 (4)1.3 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4)二、工程概况 (6)2.1 桥梁基本情况介绍 (7)2.2 工程地质与荷载条件分析 (7)2.3 桥梁结构体系介绍 (9)三、静载试验方案 (10)3.1 静载试验目的与意义 (11)3.2 静载试验方法选择 (12)3.3 静载试验设备选型与校准 (14)3.4 静载试验测点布置原则 (14)3.5 静载试验加载策略制定 (15)四、静载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17)4.1 静载试验过程记录 (18)4.1.1 加载过程监控 (19)4.1.2 数据采集与记录 (20)4.1.3 安全防护措施执行情况 (21)4.2 静载试验结果整理与分析 (22)4.2.1 荷载位移曲线绘制 (23)4.2.2 结构性能鉴定与评估 (25)4.2.3 结构损伤分析与处理建议 (26)4.3 静载试验结论汇总 (27)五、结论与建议 (27)5.1 静载试验结论 (29)5.2 工程建议 (30)5.3 后续监测与维护计划建议 (30)六、附件 (32)6.1 静载试验数据表格 (33)6.2 相关试验报告及证书 (34)6.3 工程照片及现场记录 (34)一、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对某座桥梁的静载检测结果进行详细分析,以评估桥梁的结构安全性和使用性能。

检测工作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采用了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手段。

报告首先介绍了桥梁的基本情况,包括桥梁名称、位置、结构形式、建设年代等。

详细描述了检测的目的、范围、方法和过程,以及所采用的检测设备和仪器。

在检测结果分析中,重点关注了桥梁结构的应力、应变、挠度等关键参数,并与设计值进行了对比分析。

报告还对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建议。

对桥梁的静载试验结果进行了总体评价,认为该桥梁结构安全可靠,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桩基静载荷试验检测报告范本

桩基静载荷试验检测报告范本

合川城区涪江上段防洪护岸工程(赵家渡段)二标段桩基静荷载试验报告编号:2014桩基(J)001检测报告重庆恒信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7月1日注意事项1、报告无检测单位“报告专用章”无效;2、报告无报告编写、报告校对、报告审核人签字无效;3、报告涂改无效;4、非经同意,不得部分复制本报告;5、对本检测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检测单位提出,逾期不予受理;6、对于委托检验,样品代表性由委托单位负责.建设单位:重庆江城水务有限公司设计单位:重庆市水利电力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监理单位:黄河工程监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单位:重庆洪源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检测单位:重庆恒信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参与人员:报告编写:报告校对:报告审核:合川城区涪江上段防洪护岸工程(赵家渡段)二标段桩基静荷载试验检测报告一、工程概况××工程地上2层.地基基础采用深层搅拌桩.桩径为ф700,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单桩设计承载力为200kN,经深层搅拌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得小于180KPa,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我中心于历时3日完成对该工程地基的静载荷试验检测工作,试验点(桩)总数为6个.(具体情况见下表1,平面布置示意图见下图1).现依据试验原始数据提交本次试验检测报告.表1 各试验点具体情况一览表图1 各试验点平面布置示意图二、检测依据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4、《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5、《江西省桩基质量检测管理规定》(试行)6、《江西省建筑基桩及复合地基检测方法及取样数量》---赣力基础【2005】第001号7 、设计图纸及相关说明文件三、载荷试验㈠、复合地基土载荷试验检测1、试验设备试验采用砂袋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千斤顶施压,主梁由4根18号工字钢组成,副梁由5根18号工字钢组成.采用1只QYL50型千斤顶加载,承压板顶面沉降变形分别采用对角的2个百分表(精度为0.01米米)测读.加载量由千斤顶上的精密压力表控制(承载板试验装置见图3-1-1).图3-1-1 承压板载荷试验装置2、试验方法采用分级对试点进行加载.试验标准参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进行.①加载与卸载分级:分8级进行加载.②沉降观测时间:每级加载前后测读一次,以后每隔30米in测读一次沉降.当1小时内沉降量小于0.1米米时,施加下一级荷载.3、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①沉降量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隆起;②承压板的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其宽度或直径的6%;③当达不到极限荷载,而最大加载压力已大于设计要求压力值的2倍;4、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①当压力-沉降曲线上极限荷载能确定,而其值不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比例界限;当其值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极限荷载的一半;②当压力-沉降曲线是平缓的光滑曲线时,可按相对变形值确定:水泥土搅拌桩或旋喷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06所对应的压力.(s为载荷试验承压板的沉降量;b和d分别为承压板宽度和直径,当其大于2米时,按2米计算)㈡、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检测1、试验原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原理是用接近于竖向抗压桩的实际工作条件的试验方法,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作为设计依据或对工程桩的承载力进行抽样检验和评价.2、试验设备试验采用砂袋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千斤顶施压,主梁由4根18号工字钢组成,副梁由5根18号工字钢组成.采用1只QYL50型千斤顶加载,桩顶面沉降变形分别采用对角的2个百分表(精度为0.01米米)测读.加载量由千斤顶上的精密压力表控制(单桩竖向静载试验装置见图3-2-1).图3-2-1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装置示意图3、试验步骤⑴、加载与卸载分级:根据规范,按设计要求最大试验荷载分8级进行加载,卸载每级为加载分级的两倍.具体加载与卸载分级详见各试桩竖向静载结果汇总表.⑵、沉降观测:每级加载后间隔5、30、60米in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30米in测读一次.⑶、试桩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的桩顶沉降量不超过0.1米米,并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载施加后第30米in开始,按1.5h连续三次每30米in的沉降观测值计算).⑷、当桩顶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⑸、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按第15、30、60米in测读桩顶沉降量后,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3h,测读时间为第15、30米in,以后每隔30米in测读一次.⑹、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①、某级荷载下,桩顶的沉降增量达前一级荷载下沉降增量的5倍;(注:当桩顶沉降量能相对稳定且总沉降量小于40米米时,宜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超过40米米.)②、某级荷载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增量的2倍;且经24h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标准.③、已达设计和甲方要求最大试验荷载.④、当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时,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60-80米米;在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具体要求加载至桩顶累计沉降量超过80米米.⑺、极限承载力确定方法:①根椐沉降随荷载的变化特征确定极限承载力:对于陡降型Q-s曲线取其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②根椐沉降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确定极限承载力:取s-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③当某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小时尚未达到稳定时,取前一级荷载值;④对于缓变型Q-s曲线可根据沉降量确定,宜取s=40米米对应的荷载值;当桩长大于40米时,宜考虑桩身弹性压缩量;对直径大于或等于800米米的桩,可取s=0.05D(D 为桩端直径)对应的荷载值.四、试验成果分析各点载荷试验结果汇总表及依据各附表绘制出的曲线(见附图1).3个试验点(1号点、2号点、3号点)当荷载加至140kN时,总沉降量均未超过承压板直径的6%,沉降及稳定时间均正常,Q-s曲线未出现陡降段,表明3个试验点在试验荷载下均未达到极限状态.依据规范综合分析确定, 3个试验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均不小于180KPa.1号桩试验加载至340kN时,本级沉降量为0.45米米,累计总沉降量为6.83米米,沉降及稳定时间正常,Q-s曲线未发生陡降,S-lgt曲线尾部未出现向下弯曲.依规范要求,决定终止加载.依据规范综合分析确定,该桩实测极限承载力不小于340kN.2号桩试验加载至340kN时,本级沉降量为0.65米米,累计总沉降量为15.43米米,沉降及稳定时间正常,Q-s曲线未发生陡降,S-lgt曲线尾部未出现向下弯曲.依规范要求,决定终止加载.依据规范综合分析确定,该桩实测极限承载力不小于340kN.3号桩试验加载至340kN时,本级沉降量为0.46米米,累计总沉降量为10.43米米,沉降及稳定时间正常,Q-s曲线未发生陡降,S-lgt曲线尾部未出现向下弯曲.依规范要求,决定终止加载.依据规范综合分析确定,该桩实测极限承载力不小于340kN.五、结论本次所检测的3根深层搅拌桩单桩极限承载力均不小于340kN,3个试验点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均不小于180KPa,表明该复合地基的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重庆恒信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有限责任公司附图11#桩桩径(m):0.70测试日期: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试验汇总表工程名称:试验桩号:2#桩桩径(m):0.70测试日期:工程名称:试验桩号:3#桩桩径(m):0.70测试日期:工程名称:试验桩号:1#点承压板面积(m):0.385测试日期:工程名称:试验桩号:2#点承压板面积(m):0.385测试日期:工程名称:试验桩号:3#点承压板面0.385测试日期:工程名称:试验桩号:附件:工程施工现场应急预案及安全保证措施一、编制原则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原则。

桩基静载荷试验检测报告

桩基静载荷试验检测报告

合川城区涪江上段防洪护岸工程(家渡段)二标段桩基静荷载试验报告编号:XXXXXXXX检测报告XXXXXXX 2014年7月1日注意事项1、报告无检测单位“报告专用章”无效;2、报告无报告编写、报告校对、报告审核人签字无效;3、报告涂改无效;4、非经同意,不得部分复制本报告;5、对本检测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向检测单位提出,逾期不予受理;6、对于委托检验,样品代表性由委托单位负责。

建设单位:江城水务XX设计单位:市水利电力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监理单位:黄河工程监理咨询XX公司施工单位:洪源建筑集团XX检测单位:XXXXXXX项目参与人员:报告编写:报告校对:报告审核:合川城区涪江上段防洪护岸工程(家渡段)二标段桩基静荷载试验检测报告一、工程概况××工程地上2层。

地基基础采用深层搅拌桩。

桩径为ф700,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

单桩设计承载力为200kN,经深层搅拌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得小于180KPa,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我中心于历时3日完成对该工程地基的静载荷试验检测工作,试验点(桩)总数为6个。

(具体情况见下表1,平面布置示意图见下图1)。

现依据试验原始数据提交本次试验检测报告。

表1 各试验点具体情况一览表图1 各试验点平面布置示意图二、检测依据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JGJ79—2002)2、《岩土工程勘察规》(GB50021-2001)3、《建筑桩基技术规》(JGJ 94-94)4、《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JGJ 106-2003)5、《省桩基质量检测管理规定》(试行)6、《省建筑基桩及复合地基检测法及取样数量》---赣力基础【2005】第001号7 、设计图纸及相关说明文件三、载荷试验㈠、复合地基土载荷试验检测1、试验设备试验采用砂袋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千斤顶施压,主梁由4根18号工字钢组成,副梁由5根18号工字钢组成。

采用1只QYL50型千斤顶加载,承压板顶面沉降变形分别采用对角的2个百分表(精度为0.01mm)测读。

XX市三座桥梁静动载试验报告

XX市三座桥梁静动载试验报告

XX市三座桥梁静动载试验报告XX市三座桥梁静动载试验报告受XX市共用事业局的委托,铁道部科学研究院XX院于2000年11月6日~11月10日对跨越XX的XX大桥、XX桥、XX桥等三座旧桥进行了静动载评估试验。

一、XX大桥1. 桥梁基本情况XX大桥位于XX市XX一路跨越XX水道处,由两座独立桥组成,桥长275m。

其中一座桥建于七十年代初(本报告称之为旧桥),系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桥面宽8.94m,主拱跨度80m,主拱由5条钢筋混凝土矩形拱肋组成,腹拱圈净跨5.5m,矢高0.75m,采用预制构件拼装施工,腹拱圈为平铰连接的三铰拱或二铰拱;另一座桥建于1986年(本报告称之为新桥),为钢筋混凝土肋箱式拱桥,桥宽8.0m,主拱跨度80m,主拱由6条钢筋混凝土箱形肋拱组成,腹拱圈净跨5.5m,矢高0.917m,采用预制构件拼装施工,腹拱圈为平铰连接二铰拱。

该桥修建年代较早,桥梁结构部件已不同程度地出现损伤,且设计及竣工资料不全、设计荷载等级不明确等。

为了解该桥的受力性状及承载能力,受XX市共用事业局的委托,铁道部科学研究院XX院于2000年11月6日~11月8日对该桥进行了桥梁检查及静动载评估试验。

2. 桥梁检查及静动载评估试验依据(1)《公路桥涵设计规范》(1989年合订本);(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设计规范》JTJ023-85(3)《大跨径混凝土桥梁的试验方法》(4)《旧桥检测、评估、加固技术的应用》(5)XX市XX大桥竣工图资料(湛江公路局大桥工程处 1986年1月)3. 桥梁检验的目的、内容及测点布置3.1 桥梁检验的目的本次桥梁检验工作包括桥梁检查和静动载试验。

3.1.1 桥梁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桥面铺装层、伸缩缝、桥梁主要控制截面的裂缝情况、拱肋混凝土强度的无损检测等。

通过检查,掌握桥梁的外观整体和局部构件的技术状况,分析结构出现缺陷和损坏的原因及对桥梁使用性能的影响。

3.1.2 桥梁静动载试验①掌握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判断桥梁的实际承载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遂宁涪江三桥静动载试验简介 (5)1.遂宁涪江三桥概况 (5)2.静、动载试验目的 (5)3.试验依据的规范、标准、技术条件 (5)4.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6)5.试验程序 (6)6.加载车辆 (7)二.主要试验内容 (7)(一)试验前结构实际状况调查及现状检查 (7)1.桥梁结构竣工资料的搜集。

(7)2.桥梁结构现状检查。

(7)(二)静载试验: (7)1.加载方式及加载等级 (7)2.静载试验测试方法 (8)3.测试截面布置: (8)4.静载试验主要测试项目 (10)5.静载现场试验进行情况 (10)(三)桥梁动载试验: (11)1.桥梁动载试验内容 (11)2.动力试验测试方法 (12)3.动载现场试验进行情况 (12)三.结构静载试验成果 (13)(一)静载挠度 (13)(二)静载应力 (16)1. 箱梁纵向应力 (16)2.剪力和主拉应力 (18)3.悬臂偏载应力 (18)4.应力横向分布 (19)四.结构动载试验成果 (19)(一)结构动力试验截面位置 (19)(二)结构动力试验成果 (21)1.自振特性实测参数。

(21)2.自振特性分析 (22)3.桥梁冲击系数 (23)4.竖向挠度 (24)5.综合评价 (24)五.荷载试验结论 (25)附录一. 遂宁涪江三桥静载试验简介1.遂宁涪江三桥概况遂宁涪江三桥位于遂宁市城市北部,全长1490.00m。

主桥为(49+86+49)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双板薄壁墩连续刚构梁桥,设计载重:汽超-20级、挂车-120、人群荷载3.5KN/m2。

桥面净宽:2.75m(人行道)+3.75m(非机动车道)+4×3.75 m(行车道及栏杆+行车道)+3.75m(非机动车道+ 2.75 m(人行道))。

主梁上部结构半幅为单箱单室变高度箱梁,以两个半幅桥组成全桥。

半幅桥箱顶面宽度13.95m,箱宽7.95m,梁体按全预应力设计,采用挂篮悬臂施工,分别在边跨合拢和中跨合拢后进行第一次及第二次体系转换。

受遂宁市川中高等级公路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委托,由中铁西南院承担静载试验项目。

本桥分为两幅,从主桥桥墩起相互独立,静载试验时作为两座桥分别进行。

以上游幅桥为主要试验桥,进行较全面的试验项目。

下游幅桥进行典型工况试验项目。

2.静载试验目的通过静载试验的满载以及偏载工况的汽车加载考核在试验桥梁结构在跨中的控制正弯矩、支点最大负弯矩和剪力作用下测试断面的应力效应、全桥挠度曲线、试验荷载下裂缝发展状况,并考核横断面悬臂根部的受力效应;通过动力试验了解桥跨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和行车时桥梁的强迫振动特性,从而了解桥跨结构的实际工作状态以及在使用荷载阶段的动力性能。

静、动载试验考核结构的强度、刚度和整体受力性能。

评定其现存的实际使用功能,确定其使用条件和注意事项,考核结构安全度,为桥梁的加固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3.试验依据的规范、标准、技术条件1)《公路旧桥承载能力鉴定方法》交通部标准(88)公路技字11号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 021—89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 023—854)《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50152—925)《大跨径混凝土桥梁的试验方法》YC4/41978‘国际铁路合作组织’4.试验主要仪器设备如表1-1,所有的仪器均在标定有效期内。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表表1-15.试验程序:基本测试流程如下:图1-1 应力测试流程图1-2 挠度测试流程图1-3拾振器测试分析流程图1-4 动应变测试分析流程6.加载车辆:本次荷载试验采用载重汽车充当,加载位置与加载工况的原则是:尽可能用最少的加载车辆达到最大的试验荷载效率,在满足试验荷载效率的前提下,简化加载工况,缩短试验时间。

所需车辆的数量及载重,根据桥梁设计荷载等级按最不利荷载计算控制截面的控制内力,再按使用车辆的技术参数计算控制荷载的等代加载荷载,得到需使用的加载车辆的数量及轮位。

本桥所需进行试验的桥跨共分上、上游幅两幅桥,其所需要的加载车辆相同。

静载试验的加载轮位图见附图1。

图1—2 加载车辆示意图本桥加载车辆全部为东风货车,总共12辆车,最大载重310kN,最小载重250 kN。

静载用车12辆,动载用车2辆。

二. 主要试验内容(一)试验前结构实际状况调查及检查1.桥梁结构竣工资料的搜集。

2.桥梁结构有关设计资料的搜集。

3.桥梁结构现状检查。

梁体裂缝检查及桥面检查,以便观察、分析加载前后裂缝发展情况;(二)静载试验:1.加载方式及加载等级本次静力试验荷载采用载重汽车充当,所需车辆的数量及载重,根据活载设计弯矩为标准等效换算而得。

其荷载效率系数η定义为:R fη=(1+μ)Rs式中:R f 、Rs 分别为试验加载效应、设计荷载效应,μ为冲击系数。

加载位置与加载工况的原则是:尽可能用最少的加载车辆达到最大的试验荷载效率,在满足试验荷载效率的前提下,简化加载工况,缩短试验时间。

静载试验于夜间开始进行,一般从20:00起正式加载。

动载试验一般在白天进行。

考虑结构加载后效应恢复的合理性及测量截面测点的有效性,本桥现场试验安排为:先进行静载加载试验,再进行动载行车、跳车、刹车试验,最后进行动载中自振特性试验(脉动试验)。

考虑确保试验加载过程中结构安全,静载试验首先进行控制工况加载(全跨满载):根据计算确定的加载水平及加载方式分2级加载,其中3次卸载测读,2级加载测读,测读的荷载效率系数分别为0.8和1.0,如图2所示。

其它加载工况按一级加载,1次初始测读,1次加载测读卸载测读。

注:η为荷载效率系数图2—1 静力试验荷载分级示意图2.静载试验测试方法梁体截面应力、应变,采用在梁体箱梁内侧粘贴电阻应变片,由电阻应变测量系统测量,梁体内侧的上翼缘悬臂的试验荷载下的应力、应变采用在梁体悬臂底面及箱梁外侧粘贴电阻应变片测量。

梁体的竖向挠曲变形曲线,采用在另一半幅桥摆设全站仪进行测量,并在边跨跨中梁底设置簧片挠度计作为校核。

墩梁水平变位采用在墩顶安置百分表进行观测。

在试验中,专人观察梁体是否有裂缝出现。

如发现了裂缝,其宽度用读数显微镜在测量。

必要时采用超声波探测仪测量既有裂缝的深度变化。

3.测试截面布置:1)全桥试验测量截面位置 :Ⅱ’、Ⅰ’ 截面为上游幅桥主梁截面,其余为下游幅桥。

预载 卸载 (初读)(测读) η=80%卸载 (测读)(测读) η=100%卸载 (测读)图2—2全桥荷载试验测量截面总体布置图Ⅱ截面1、2、3、4、14为纵、横向的双片。

Ⅱ’截面1’、2’、3’、4’、14’为纵、横向的双片。

图2—3 Ⅱ、Ⅱ’截面应变测点布置Ⅲ、Ⅲ’截面2、10号测点作动应变测点。

图2—4 Ⅲ、Ⅲ’截面纵向应变测点布置横向的双片。

图2—5 Ⅰ截面纵向应变测点布置Ⅳ截面应变花测点布置在上游幅主梁内腹板面上上游下游侧各一组。

全桥共布置应变花2组。

图2—6 Ⅳ截面应变花测点布置图2—7 Ⅴ截面竖向应变片测点布置4.静载试验主要测试项目内江桐梓坝遂宁涪江三桥静载试验主要测试项目汇总表2-15.静载现场试验进行情况内江桐梓坝遂宁涪江三桥试验现场两幅桥各设置了一套静载观测系统,通过三个集线箱将上、下游幅桥串为一个系统。

上游幅桥设置一个集线箱,下游幅桥设置两个集线箱。

上游幅桥静载现场试验于7月19日晚21时到7月20日1时,下游幅桥静载现场试验于7月20日2时到7时结束。

试验时天气状况:阴,气温范围:26℃~29℃。

试验进行刚开始时,桥面上围观人员较多,但正式读数开始时人员都已出桥,对静载数据采集没有干扰。

总的说来现场试验情况顺利,数据采集有效。

内江桐梓坝遂宁涪江三桥静载试验荷载效率表(三)桥梁动载试验:1.桥梁动载试验内容1)自振动特性试验(脉动试验)对主梁进行自振频率测定:竖向1—2阶,横向1阶,推求各阶阻尼比。

对主梁振型,测量竖、横向各一阶。

自振特性测量主要采用脉动法,并利用行车的余振信号进行核对。

2)强迫振动试验(行车试验)(1)无障碍行车试验:在桥面无任何障碍的情况下,桥面为3车道的连续刚构梁桥,用载重汽车以双车5公里/小时 (准静态)和20、30、40公里/小时的速度通过桥跨结构,测定桥跨结构在运行车辆荷载作用于的动力反应。

(2)跳车试验:用以模拟桥面不平整或桥面铺装局部损伤状态下运行车辆荷载对结构的有害冲击作用。

跳车采用在桥跨控制截面处桥面上设置8 cm高的三角木障碍物,双车以20,30km/h通过,实测相应截面的动应变及强振振幅。

(3)制动试验双车以30km/h车速过控制截面处作紧急制动,实测水平惯性力对结构的影响,同时利用拾振器实测纵向振幅,考核本桥支座。

2.动力试验测试方法桥墩跨结构测点振动时程曲线,采用伺服加速度传感器,配伺服放大器并记录其行车全过程输出信号,布置在控制性的跨中截面。

梁体的动应力,采用在梁体控制截面的箱梁内表面粘贴电阻应计,配动态应变仪输出电压信号并记录其行车全过程输出信号。

下游幅幅桥布置5个动态应变测点,上游幅幅桥布置7个动态应变测点。

动态应变测点布置见图2—3~8。

梁体动挠度测点布置在控制性的边跨最大正弯矩截面,上、上游幅桥共设2个。

动载试验测试项目汇总如表2-3动载试验测试项目汇总表2-33.动载现场试验进行情况下游、上游幅桥试验现场均设置了动载观测系统,其动载现场试验于静载现场试验完成后的7月20日凌晨即开始进行到当天下午14时结束。

上游幅桥动载试验中行车、跳车、制动均用重车2辆并行,下游幅桥动载试验中用重车1辆。

加载车车况较好,驾驶员技术熟练、车辆速度表较为准确。

同时在试验桥两端派专人用红旗标志进出桥,调度人员在车上用秒表计时以核对车速。

动载试验的结构振动响应测试时,保证了信号完整,测记长度足够,且照顾到各测记通道的动态范围,对小信号足够灵敏,大信号不饱和。

对于每一次测记,均以示波器监视主要测点的振动时程曲线,保证了动载试验测量信号质量。

脉动试验于7月23日23时到7月24日凌晨2时完成。

因桥上通道不断有车辆、行人通过,对动载数据采集有一定的干扰。

总的说来动载现场试验情况顺利,数据采集有效。

三. 结构静载试验成果 (一)静载挠度内江桐梓坝遂宁涪江三桥的静载挠度测点布置图3-1,全桥静载挠度曲线见图3-1,下游幅幅桥的静载挠度见表4-4,全桥静载挠度曲线见图4-2。

从挠度曲线的线型及连续梁各跨的挠度值可知两联桥在静载下的变形无异常状态,即未发现桥梁某区域有刚度被异常削弱的表现。

上、下游幅幅桥在静载下跨中截面的最大挠度校验系数见表3 -1所列。

挠度校验系数 η值在0.57~0.73间,在钢筋混凝土梁桥的正常范围内。

实测主要挠度测点正负挠度绝对值之和与计算跨度之比远小于设计规范允许值L / 6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