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中考 仿真模拟 历史试卷(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河南中考仿真模拟历史试卷(一)
一、单选题。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20题;共40分)
1.(2分)晋代文学家挚虞有诗曰:“神农居世,通变该极。

民众兽解,乃教稼穡。

聚济交市,草木播植。

务济其本,不通其饰。

”劳动创造幸福,诗中“教稼穑”的人物是传说中的()A.黄帝B.炎帝C.大禹D.仓颉
2.(2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气象,秦朝依法家思想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汉初奉行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唐太宗则依儒家思想践行“民贵君轻”。

以上史实说明()
A.百家争鸣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奠定思想基础
B.各家学派的思想全都受到历代统治者推崇
C.儒家学说成为后世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D.有些学派的政治主张为后世统治者所采用
3.(2分)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其根本目的是()A.减轻人民的负担B.巩固封建统治
C.发展生产D.吸取秦亡教训
4.(2分)下表呈现了东晋南朝时期修建的两大水利灌溉工程概况。

该表体现了江南地区()
A.水陆交通发达B.自然条件优越
C.普遍使用筒车D.逐渐得到开发
5.(2分)科举制在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多年,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列对唐朝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在隋朝基础上发展
②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
③进士科、明经科是重要科目
④解答内容遵循《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2分)《元史·地理志》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朝政府这样做的初衷是()
A.便利赋税征收B.改善民族关系
C.促进物资交流D.加强各地联系
7.(2分)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帝设置台湾府的共同之处是()
A.抗击了西方国家的侵略B.促进了祖国统一
C.维护了祖国海疆安全D.加强了清朝的对外交往
8.(2分)1856年10月,英国发动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下面关于这次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A.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B.目的:获得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特权
C.借口:林则徐在广东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D.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9.(2分)1913年,中华民国国歌中有这样的歌词:“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这反映了()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B.护国战争取得了胜利
C.军阀割据社会动荡D.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
10.(2分)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指出:“从红军1934年10月在华南渡过浅浅的于都河,直至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征把中国这段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段话突出说明了()A.长征及其精神的影响B.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C.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D.统一战线的历史地位
11.(2分)电影《长津湖》有一个片段: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赴战场。

请问这场战争是()
A.抗美援朝战争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D.越南战争
12.(2分)1984年一、二月间,邓小平在视察了深圳等地后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同年5月,国家决定()
A.把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B.把海南岛划为经济特区
C.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
D.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3.(2分)体育外交也是一个国家外交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1963年参加了在雅加达举行
的新兴力量运动会,1965年参加了在金边举行的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等,积极开展与亚非拉独立国家的体育交流活动,这些活动()
A.有利于改善当时中国外交环境
B.有利于改善中美外交关系
C.有利于“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有利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4.(2分)★下表是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在位时统治者的行为和职责。

据此可以推断古巴比伦()
A.重视发展农业B.法律体系严密
C.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D.商品经济活跃
15.(2分)在世界史概念里,“中古”一词也可以称为“中世纪”,我们所说的西方的“中世纪”就是从此而来。

以下关于欧洲中古时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大大小小的封建庄园遍布西欧
B.中世纪西欧具有鲜明的基督教色彩的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
C.西欧兴起的城市通过反对封建主的的斗争,成为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D.为适应封建主对文化知识的需求,欧洲许多工商业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
16.(2分)从13世纪开始,西欧出现了一种新的手工业生产形式,这种生产形式是()A.手工工场B.租地农场C.大型工厂D.自治领地
17.(2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对俄、日两国的改革认识正确的是()A.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废除封建农奴制
B.俄国1861年改革是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本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俄国1861年改革和明治维新都摆脱了民族危机
18.(2分)马克思曾预言,觉悟的工人阶级会以某种方式夺取政权,然后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国家。

将马克思的预言变成现实是在()
A.1848年B.1861年C.1871年D.1917年
19.(2分)“……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这段宣告出自80年前26个国家为反对共同的敌人而签署的()
A.《九国公约》B.《联合国家宣言》
C.《开罗宣言》D.《波茨坦公告》
20.(2分)如图说明社会保障制度()
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完全消除了贫富差距
C.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材料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乃因使吉(郑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

都护之起,自吉置矣。

材料三: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

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国家积极响应。

让古老的丝路重放光芒,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1)(2分)读材料一回答问题:“秦王”完成“扫六合”的时间是哪一年,定都在哪?指出材料中反映“秦王”巩固统一的一项措施。

(2)(2分)材料二中“始开西域之迹”的起点是哪?“都护”是什么时候设置的?
(3)(2分)填图,完成材料三中“古老丝路”在古代对外交流的成果。

22.(6分)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辽统治者迁移大批汉族人口北上,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长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在当地安居乐业,而“忘南顾之心”。

请回答:
(1)(2分)材料一中的“朝廷”指什么政权?“蕃”在这里主要是指哪一少数民族?
(2)(2分)哪一历史“文献”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简述该“文献”的主要内容。

(3)(2分)依据所学内容回答:为什么常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忘南顾之心”?
23.(6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命运多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1895年至1898年的不完全统计,这四年间新创办的民族企业有62家,资本总额达1240多万元,出现了一个兴办实业的小浪潮。

下表展示了主要民族企业。

材料二: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主的家族企业。

九一八事变后,北方面粉市场被日本侵占、日本的棉纱也在华大量倾销,荣氏企业陷入国境,抗战胜利后,荣氏企业虽然有所恢复,但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再次使它陷入生存危机。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1)(2分)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部门结构、地区分布两方面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

(2)(2分)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荣氏企业兴起的国内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归纳荣氏企业“陷入困境”和“陷入危机”的原因。

(3)(2分)史学家费正清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24.(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藏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有100多万人口,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49年10月1日,当时住在青海的西藏宗教领袖之一的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致电毛泽东主席,表示拥护中国共
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1951年4月下旬,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北京谈判,并于1951年5月23日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至此,全国除台湾及其附近岛屿外,全部国土获得解放。

——摘编自《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二: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2020年6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

香港国安法堵住了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和制度漏洞,它的实施是对“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的重大完善,使“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进入了新里程。

(1)(1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2)(1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

(3)(2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香港国安法的实施有何重大意义。

(4)(2分)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祖国统一的认识。

25.(6分)英国对现代世界的先导作用是无可否定的,现代社会的许多特征都从英国开始,是英国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

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造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

这种模式,成为它给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道产。

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的改革,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现出了一个相对宽松、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

——历史学教授钱乘旦材料二: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那么,瓦特就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当时就使英国一个国家能够对抗整个世界。

工业革命还使英国走进了现代化的大门,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

这也就迫使整个世界追随着英国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

因此,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大国崛起·工业先声》材料三:
——《大国崛起·工业先声》材料四:19世纪上半叶在英格兰是一个盗匪肆虐的黄金时代,是一个因无法抵制犯罪及暴力事件而威胁到现政权的时代,一个暴力冲突四处蔓延并难以過制的时代。

……不难发现,在短短的37年中,犯罪数字竟增加了6倍多。

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的工匠、农业工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平均寿命只有17岁。

在工业城市格拉斯哥,1821年因疾病而死亡的比例为2.89%,1938年上升为3.8%,1943年达到4%。

在兰开斯特郡,1841年死亡的102025名工人中,有83216人活不到20岁,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22.1岁。

国民体质下降,在19世纪已成为关系到全民族命运的大事。

布尔战争爆发后,人们突然发现堂堂英国居然难以征集到足够的合格的士兵。

——钱乘旦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1)(1分)根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概括英国率先敲开通向现代世界大门的条件?
(2)(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瓦特是如何“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的。

(3)(2分)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了哪些社会问题?
(4)(2分)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可以从英国发展的历程中得出什么重要启示?(任意一点即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神农居世,通变该极。

民众兽解,乃教稼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号神农,传说中炎帝教民耕种、制作陶器、发明纺织、煮盐、通商交换。

制作琴瑟、历法。

B符合题意;
传说中黄帝的贡献有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弓箭、指南车等,排除A;
大禹治理水患,排除C;
仓颉创造文字,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知识。

难度适中,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神农”,理解材料,掌握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即可作答。

2.【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据“秦朝依法家思想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汉初奉行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唐太宗则依儒家思想践行‘民贵君轻’”可知,这一史实说明有些学派的政治主张为后世统治者所采用,选项D符合题意;
题干与中华民族的起源无关,排除A项;
B项说法绝对,排除;
C项说法片面,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

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3.【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了秦朝因暴政灭亡的教训,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同时这些措施的实行客观上起到了减轻人们负担和发展生产的作用。

故西汉初年,汉高祖采取以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为主要措施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巩固封建统治是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的根本目的,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汉的建立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封建统治者实行各种措施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4.【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内容东晋时期江苏丹阳地区的新丰堰水利灌溉工程可以灌溉八百余顷田地,到了南朝(宋)时期,浙江湖州地区的吴兴塘,可以灌溉二千余顷田地,这些数据表明体现了江南地区得到了逐步的开发,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D符合题意;
材料只是反映了两大水利灌溉工程的灌溉情况,没有涉及水陆交通发达和自然条件优越,故排除AB;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故C普遍使用筒车,表述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5.【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①在隋朝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发展,③进士科、明经科是重要的考试科目与唐朝的科举制度相符合,表述是正确的。

②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④解答内容须遵循《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发生在明朝,因为明朝的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称为“八股文”。

B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解答本题需掌握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

6.【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由材料“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可知,元朝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驿站,加强了各地的联系。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加强各地联系是元朝政府这样做的初衷,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元朝建立驿站加强各地联系的知识及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归纳概括能力。

注意掌握元朝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关内容。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

1661年,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1662年初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帝设置台湾府都是为了维护了祖国海疆安全,C符合题意;
A康熙帝设置台湾府,与“抗击了西方国家的侵略”无关,排除;
B康熙帝设置台湾府巩固了对祖国边疆地区的统治,与促进了祖国统一无关,排除;
D康熙帝设置台湾府与加强了清朝的对外交往,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帝设置台湾府的相关史实。

8.【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浦事件为由,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故A项符合题意;列强通过《马关条约》取得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特权。

故B项说法错误;
林则徐在广东查禁鸦片、虎门销烟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故C项说法错误;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D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注意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时哉夫,天下非-人之天下也”",可以分析出,国家不是一个人的国家,封建帝制已经不得人心,民主共和思想已经传播,所以D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中华民国国歌无关,排除A项;
护国战争尚未开始,排除B项;
军阀割据尚未开始,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题由材料分析得出答案,适合采用排除法。

10.【答案】A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从红军1934年10月在华南渡过浅浅的于都河,直至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征把中国这段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突出说明了长征及其精神的影响。

A项长征及其精神的影响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项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D项统一战线的历史地位材料没有直接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结合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和精神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红军长征的过程特征和精神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和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11.【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赴战场,这场战争是抗美援朝。

1950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对中国造成威胁;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开赴朝鲜前线,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2.【答案】C
【知识点】对外开放区的扩大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1984年一、二月间,邓小平在视察了深圳等地后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C项正确;
1985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等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海南岛被划为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ABD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主动走出去,开展体育交流活动,这些活动有利于改善当时我国的外交环境,与更多的国家交往,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有利于改善中美外交关系,不符合题意;
C.有利于“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不符合题意;
D. 有利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

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现象带来的影响回答,注意分析理解。

14.【答案】A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下令并严厉监督总督兴修水利”“分管各城市和州的军事、行政、税收、司法和水利灌溉”“管理公社的土地、分配水流”可知,这三段文字都提到了要注意水利,反映的是故巴比伦重视发展农业。

A项重视发展农业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巴比伦的统治措施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内容。

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5.【答案】D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西欧城市的兴起;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以后,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反对领主的斗争迫切需要能读会写、具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原有的僧院学校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于是从11世纪起,一些城市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公会,以及市政当局,打破教会几百年来对教有的垄断,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学校。

关于欧洲中古时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为适应封建主对文化知识的需求,欧洲许多工商业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状况的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